02.09 華西都市報新HD

中國互聯網經濟正在出現轉捩點——去年中國互聯網經濟規模達到1.58萬億元人民幣,但受到追捧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出現降溫。

數據顯示,2015年,互聯網死亡項目數量達到384起,而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有357起互聯網項目死亡。去年大熱的分享經濟煙塵,也因滴滴的勢微大有偃旗息鼓之勢。

华西都市报新HD

這期間因素眾多,有政策的、資本的,更涉及創業戰略方向的。但無論是什麼因素,不可忽略的是,傳統以“眼球”為表徵的消費互聯網正面臨人工紅利、流量紅利和技術紅利的逐漸喪失,向更深層次的產業互聯網轉變。

轉變的核心,是通過傳統產業特別是製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尋求全新的管理與服務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和價值。

消費互聯網本質是一種眼球經濟,其以消費者為服務中心,以提供個性娛樂、生活服務為主要方式。在過去20年的高速發展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BAT)分別“壟斷”了搜索、電商和社交領域,讓消費互聯網達到頂峰狀態。

但由於其服務範圍的侷限性,以及未觸動消費者本質生活,隨著其頂峰的到來,消費互聯網的滲透率即從快速上升向如今的緩慢增長轉變,目前正趨於穩定。小c時代的紅利其已經過去,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大B時代,實體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或將迎來春天,產業互聯網也許將代替消費互聯網成為互聯網價值的核心。

對此,網庫集團董事長王海波也表示,過去十幾年網購的繁榮改變了零售業態,而實體企業的價值越來越小,但同時也意味著新的機會。任何企業都可以通過在線採購,用最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方式來獲取互聯網的參與感,而只有做了在線供應鏈,才有可能獲得在線的供應鏈金融,這是產業互聯網需要關注的。在這樣一個關鍵基礎之上,無論是實體企業的供應鏈應用,還是整個在線採購或者多種交易方式,都是獲取產業互聯網的核心點。

千帆競發,萬木迎春。希望奮進的中國企業能夠乘上產業互聯網的東風,加速生產方式變革,推動行業的優化升級,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由量到質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