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劉伯承之女:父親不要我們當“紅色貴族”

劉伯承之女:父親不要我們當“紅色貴族”

父親不願自稱軍事家

提起劉伯承元帥,人們腦海裡馬上會聯想起“獨眼戰神”、“彝海結盟”、“劉鄧大軍”等形容詞。然而,對於軍事之外的劉伯承,人們卻知之甚少。劉伯承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他的6個子女中,有兩個是將軍。其中,女兒劉彌群是我國空軍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

劉彌群是一個組織觀念很強的人,辦事情很認真。接到《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的電話,她首先問:“您對我的父親瞭解嗎?請先多看些資料,我們再見面吧。”

採訪被安排在空軍指揮學院招待所一個小型會議室裡,劉彌群從包裡取出一大疊信件:“你看,這都是父親寫給我哥哥的信。看了後,你會知道父親是什麼樣的人,也會了解父親的教育方法。父親常常對我們說,不要有個人主義,我們所取得的一切,都是黨教育的結果。”

革命軍隊是個大“家”

劉彌群從小在父親思想的薰陶下長大。“勤能補拙,儉以養廉,從小爸爸就讓我們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媽媽說,這句話是祖父送給父親的。”

1892年12月4日,劉伯承出生於四川開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生前不止一次向我們講起他的家史。父親雖然家境貧寒,但是祖父母不甘受人欺辱,舉債供他讀書。1904年,12歲的父親和祖父同時參加鄉舉科試,因為他們倆是吹鼓手的後人,而被逐出了考場。通過此事,父親體會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黑暗,因此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對舊社會仇恨的種子。1908年,祖父出世後,父親挑起了一家7口人的生活重擔。”

1911年,剛滿19歲的劉伯承投身革命。1916年,在攻打豐都的戰役中,他身負重傷,失去了右眼。1926年,34歲的劉伯承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他與夫人汪榮華在紅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時相識,一年後結婚。1955年,劉伯承被授予元帥軍銜。

劉彌群說,父親一生謙虛謹慎,淡泊名利。解放初期,蘇聯編寫《大百科全書》,其中有劉伯承的詞條,開頭寫著:“劉伯承,四川開縣人,革命軍事家……”劉伯承看到後,毫不猶豫地把“軍事家”三個字勾掉,改成了“軍人”兩個字,他對身邊的同志說:“我是革命軍人嘛!我們都是在毛主席領導下打勝仗的,革命軍隊是個大‘家’,不要說自己是軍事家嘛!”

回顧父親的生活,劉彌群說,父親雖然戎馬一生,經歷過無數的血戰,但自己其實非常厭惡戰爭。“父親一直不喜歡看打仗流血的影片,覺得很殘酷,如果電視放的是戰爭影片,他常常會換臺。”劉伯承去世後,親人們按他的遺願把他的骨灰灑在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1962年,劉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則關於高等學校的調查,他馬上寫信給兒子劉太行說:“這次調查,成績優良者10人,8個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一個是農民之子,一個是右派之子,而幹部子弟一個也沒有……要警覺,幹部子弟生活優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認為學習沒有意思,自甘落後,這必須大力教育……”

不要當“紅色貴族”

“沒有大德、大才,就不要去當官,即使當了,也不能很好的為人民服務。”在劉伯承寫給子女們的信中,談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廉潔的品行,要靠平時儉樸的生活養成。”

劉彌群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親是個很嚴厲的人,只要我們犯了錯誤,他就會狠狠地教訓我們。發現我們的問題,就會給我們寫紙條,告訴我們錯在哪裡。”

解放戰爭時期,河北武安縣陽邑鎮行知小學收留了一些在前方打仗的幹部子女。劉伯承叮囑老師,不要透露孩子父母的職務,避免他們產生優越感;為了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集體觀念,劉伯承讓孩子們都寄讀在學校。

劉彌群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她丟了母親買的新鋼筆,劉伯承知道後很不高興,給女兒講了一個故事:“在戰爭年代,爸爸身邊有一個參謀,一天他突然哭了起來,爸爸問他為什麼哭,參謀回答說丟失了一支紅藍鉛筆。”劉伯承拍拍女兒的頭,語重心長地說:“人家一個參謀,丟了一支紅藍鉛筆就哭了起來,而你丟了一支鋼筆還不在乎……因為這支鋼筆不是你勞動得來的,而那位參謀從小打草餵豬,知道鉛筆來之不易。”

1962年,劉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則關於高等學校的調查,他馬上寫信給兒子劉太行說:“這次調查,成績優良者10人,8個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一個是農民之子,一個是右派之子,而幹部子弟一個也沒有……要警覺,幹部子弟生活優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認為學習沒有意思,自甘落後,這必須大力教育……”在這封信中,劉伯承還詢問兒子,“謙虛謹慎的學習習慣在修養否?”

1964年,劉彌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學院讀書,適逢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農村開展,大學生需到農村參加8個月的“社教”活動。劉伯承知道後非常支持女兒參加,“父親要我下去體會一下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還很嚴肅地指出,幹部子弟生活優裕,如果長期脫離群眾,將會養成資產階級意識。他說下農村是好事,不要讓人說我們是‘紅牆裡的貴族’。”

在劉伯承家的電話間裡,一直貼著一張母親寫給子女的告示——

兒女們,這些電話是黨和國家供你爸爸辦公的。你們私事絕對不許用這些電話。假公濟私是國民黨的作風,不許帶到我們家裡來。

1962年,劉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則關於高等學校的調查,他馬上寫信給兒子劉太行說:“這次調查,成績優良者10人,8個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一個是農民之子,一個是右派之子,而幹部子弟一個也沒有……要警覺,幹部子弟生活優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認為學習沒有意思,自甘落後,這必須大力教育……”

“我們兄妹穿的衣服,都是代代相傳,甚至不分男女的。”劉彌群的弟弟劉蒙讀中學時,還穿著姐姐穿過的女式舊軍裝,以至於很多同學笑話他,叫他“黃皮”。回到家,劉蒙吵著以後再也不想穿女軍裝了,還遭到母親的嚴厲批評。

1970年後,劉伯承的兒女們先後結婚,但都和本單位的職工住在一起。長子劉太行結婚後,一直住在單位分配的9平米的房子裡,廚房和廁所都是公用的,直到劉太行的孩子出生,單位才給他們調換了一個18平米的套間。

“父親最厭惡的就是個人主義,希望《環球人物》雜誌不要過多宣揚劉伯承和他的家人,而要通過劉伯承的故事,給青年讀者以啟示,多點集體觀念,少點個人主義。” 採訪過程中,劉彌群不時向記者強調。

父親學習的訣竅就是刻苦

劉伯承在寫給孩子的書信中,大量引經據典,一些難懂的文言文後面,他還用蠅頭小楷標著註釋。“爸爸從小就讓我們學習《古文觀止》、《孫子兵法》等古漢語文學,要求我們背誦。他的毛筆字很好,練習寫毛筆字也是我們幾兄妹的必修課。”

劉伯承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然後叫醒子女一起背書、習字。“‘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父親常常用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之道——做學問要給自己樹立高標準,嚴要求。”

劉伯承學習俄語的經歷,成了孩子們最生動的教材。1912年春,劉伯承以優異的成績被重慶陸軍將弁學堂錄取。1927年11月,南昌起義失敗後,35歲的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從上海來到蘇聯,進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深造。劉伯承一下船,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納西耶夫”,進校報到時,他仍在心裡默唸著這個名字,卻突然發現,周圍的人都看著他鬨笑起來,原來上面已經點到“阿法納西耶夫”了,他愣是沒聽出來。劉伯承從此堅定了要學習好俄語的信念。

1962年,劉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則關於高等學校的調查,他馬上寫信給兒子劉太行說:“這次調查,成績優良者10人,8個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一個是農民之子,一個是右派之子,而幹部子弟一個也沒有……要警覺,幹部子弟生活優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認為學習沒有意思,自甘落後,這必須大力教育……”

“父親的川音很重,發音跑調是常事。加上他的右眼裝著假眼,要學習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劉彌群說,為了練習“P’的準確發音,劉伯承從早到晚一有空就一個人站在牆角,一個勁兒地念“P—、P—”。為了記單詞,晚上熄燈了,他還跑到走廊裡去背。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學習到凌晨兩三點。為了不影響別人,他蒙著毯子,在“小帳篷”裡點著燈。半年後,劉伯承順利進入蘇聯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實現了能聽、說、閱讀俄文的夙願。

1930年,留學3年的劉伯承回國。“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是劉伯承在軍事生涯中一貫遵循的原則。他經常說:“戰爭是要流血的,必須從戰爭實際出發。”他從不拘泥於書本上的東西。回國後,劉伯承任中央蘇區中革軍委參謀長,面對共產國際代表的教條主義錯誤給蘇區反圍剿帶來的損失,他把學到的軍事知識,用於指導反圍剿戰爭。親自翻譯有關蘇軍的作戰條例,把在蘇聯學到的軍事理論用於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在作戰間隙,他及時總結作戰指揮當中的經驗教訓,並寫文發表在《紅星報》、《紅色中華》等報刊上。劉伯承在緊張艱苦的作戰年代,在馬背上構思,在油燈下寫作,先後寫下了390萬字的軍事文獻,翻譯了190萬字的蘇聯教令教例等譯著。

“父親對待學習的態度,一直影響著我們全家。我的記憶力並不是太好,但至今還能背誦小時候他讓我們背的古文。父親曾說,學習的訣竅只有一個,那就是刻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就按照父親說的做。”劉彌群說:“言必行、行必果;學以致用都是父親常教育我們的。”

父愛無言

劉彌群不想突出自己,更不願談及個人的經歷。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才對她有了一些瞭解。

1944年,劉彌群出生在延安,和其他在延安的孩子一樣,出生不久就隨部隊南北轉戰,在馬背上的搖籃里長大。解放邯鄲時,她在隨軍轉移途中,遭遇國民黨軍隊的飛機轟炸,險些夭折於荒野。解放南京時,她坐在運送軍用物資的馬車上一路顛簸,吃盡了苦頭。談起自己幼年時的經歷,劉彌群感慨:“隨部隊解放大西南時,我只有5歲,坐在爸爸的軍用吉普上,透過車窗看見兩邊山坡上的屍體。這時候,媽媽用手捂住我的眼睛,但爸爸卻說,要讓我看見外面的情景,他說在戰火中長大的孩子就要有這個膽子。”

1962年,劉彌群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導彈、火箭發動機專業。1975年4月特招入伍,在空軍司令部某實驗室從事地空導彈武器的技術革新工作,先後自學了800多萬字的理論教材、專業資料和有關武器系統的全套書籍。

1984年,劉彌群帶領的課題組對國產某型號導彈的推進燃料進行改造,大大改善了武器的戰鬥性能。為此在1985年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同年9月被選為代表,出席了中共十二大。1998年,劉彌群調入空軍指揮學院任副院長。2001年,57歲的劉彌群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史上的第一位女將軍。

在父親的教育下,劉彌群和其他兄妹全都是幹技術工作出身,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了成績。長兄劉太行,是前任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大姐劉解先和妹妹劉雁翎分別是總後門診部和301醫院的醫生;大弟弟劉蒙現任廣州軍區裝備部副部長;小弟弟劉太遲在空軍工作。

“父親的愛是無言的,我們有今天的成績,都是父親教育的結果。”劉彌群說,現在老了,她反而越來越懂自己的父親。“父親曾說,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點點成就,那也是黨和毛主席教導的結果。如果他死了,能在他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幾個字,那就是他最大的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