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孩子要不要美術考級?要不要學素描的家長請看過來

我剛學畫時候,不到八歲,接受的是比較傳統的美術教育——素描、色彩、速寫,其實就是應試和考級的內容。當時,這幾門課程是學習繪畫的必經之路,也是美術藝考科目。在家長眼裡,學了這三門才是專業的。在老師的眼裡,這是學習美術的必經之路,無人敢質疑。

總結就是,那個時候,大多數孩子只是單純的接受“技”的訓練,

和想象力、美術素養脫離了關係甚至背道而馳。

只有學生自己清楚,那是無聊、枯燥、不好玩的。


孩子要不要美術考級?要不要學素描的家長請看過來


素描

孩子要不要美術考級?要不要學素描的家長請看過來


色彩

孩子要不要美術考級?要不要學素描的家長請看過來


速寫

一零年左右,當培訓班還沒有像現如今遍地開花的時候,我很高興的看到了一些人,終於抱著藝術素養的目的在做學校,拋開枯燥的應試和考級內容,注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培養每個孩子的獨立創造力,肯定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美術教育變得更符合孩子的天性,我覺得這應該是好幾代人的痛苦經歷才形成的覺悟。

這是讓我羨慕和感動的,因為現在的孩子們終於不像我小時候學畫那般受約束,可以自由的表達心中的所思所想。

我彷彿看到了曙光一樣,我帶著兒時的夢想,辭掉了寫字樓的設計的工作,幾經周折,做了一名美術教師,就像走進了新時代,也算是彌補了兒時的遺憾。

在同事張老師(資深幼教大佬,肯定兒童創造力)的幫助下,我成功的招到一批學生,雖然每節課我規定的題材是一樣的,但是我對孩子們使用的材料和所表達方式是開放的,我鼓勵每個孩子都能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理解。

往往,我需要和孩子們在課堂上大把時間討論,甚至是激勵的討論。

最後一節課下來,最後讓我有成就感的並不是孩子們完成了一張優秀的作品,我更多的成就感來自於和孩子們的討論過程。我喜歡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和說法,它讓我看到了一種叫創造力的東西,所以有時候,我並不覺得自己在給他們上課,而是作為一個參與者,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兒童畫怎麼去畫才有意思,也有關於材料選擇上的討論。

但作為一個美術老師,我還是被問起:

“你們這裡能美術考級嗎?”

“我的孩子馬上小學了,可以學素描了嗎?”

尤其是最近兩年,這樣的家長又多了起來。

也有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也來拋出類似的問題,甚至說出帶美術考級才顯得專業這種愚昧無知的話。

這讓我很頭疼,甚至有種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憤怒感、倒退感。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孩子該不該去學考級的內容,請看看孩子的美術課本。。。教材中,有讓您的孩子去考級嗎?有讓您的孩子去學習考級的那些內容嗎?”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能否讓您稍微能清醒一些。

美術作為藝術的一個領域,是有它的特性的,首先,畫畫作為一門創作藝術,其不同於藝術其他領域,而是畫者去感受、思考生活後的表達,是一種思維能力,是一種生活方式。


孩子要不要美術考級?要不要學素描的家長請看過來



嚴格來說,它其實沒有標準的,因為藝術才華不是一個標準可以決定的,其表現的是畫者的天賦與藝術的理解。 每個孩子天生就是一個藝術家,他們還不會寫字前,就已經開始在塗鴉,用畫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於孩子而言,畫畫就如說話一樣自然。他們有自己的視角,有自己的表達,你若以成年人的思維來判定,又有誰會符合標準呢?而且,成人真的理解孩子的畫嗎?也許,你的理解力還追不上孩子橫溢的才華。

而這一藝術特性遇上考級,則是一件毀滅性的事件——藝術因創造而生,而考級卻是讓孩子丟掉才華的內核,而追求精湛的技巧漂亮的外表,這又與“買櫝還珠”有什麼區別呢? 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是圍繞考級而設置的,就像你要衝奧數杯一樣,他們刷題,你刷顏料而已。

最終的結果就是:反應到個人是——思維固化;反應到群體則是:所有孩子的畫,像去一趟韓國,都整成一個模樣了。

孩子十二歲前,請別跟孩子講技巧,有多少孩子從沒學過畫,高二突擊學習技巧而考上美院的,靠得是:沒有被損壞的想象力+興趣使然所學習理解的技巧。

又有多少成年人,只要真想學畫,有太多一年就可以掌握所有技巧的人,然而可惜的是,這個時候他們大部分已經沒有了創造力和想象力。

在藝術考級的範疇中,舞蹈和音樂作為考級或許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為在舞蹈和音樂的學習中,早期的技術訓練是非常必要並且核心的,因此考級所提出的階梯式量化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取的,然而美術卻恰恰相反,它並不適合進行早期額技術訓練。

早期的技術訓練很容易扼殺孩子們的藝術觀察能力與藝術的想象力,所以美術不適合像舞蹈和音樂一樣,用一些技術指標來區分各個等級,做出等級高低的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