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七畝半:老家的大瓦房

渭南文壇 | 七畝半:老家的大瓦房

【作者簡介】七畝半,陝西蒲城人,70後,蒲城愛好閱讀,寫作,希望以自己平實的文字,記錄生活。《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渭南文壇 | 七畝半:老家的大瓦房

微信公眾號搜索:渭南文壇,關注後,可查看更多美文。

渭南文壇 | 七畝半:老家的大瓦房

屋裡的大瓦房是在我剛上學的時候蓋的。那時候村裡有一半是兩對簷的廈房,新蓋的房子有平房和大瓦房。記得房子剛蓋好我還問過父親:“為什麼不蓋一座大平房,白白亮亮的多漂亮……”父親笑著說:“平房頂底,你將來個長高就進不來了。”過後想來,那時候是有老房子拆下來的木料可以用。省錢一些,而人家蓋平房的多是分家另過的,沒有什麼材料可以利用的。

渭南文壇 | 七畝半:老家的大瓦房

雖說大瓦房沒有平房那麼亮堂,那時看電視劇(霍元甲)裡面唱到:“青磚碧瓦,古樸……”心裡就感覺到瓦房才是真正的家。那時候喜歡下雨天,站在屋簷下,簷頭下雨滴像水簾洞一樣,看院子裡的水起泡了,在匯成了一條一條的小水流,流到大路上。再後來不知道從哪裡看到周作人寫的:“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也就喜歡在下雨天泡杯茶,站在屋簷下。院子已經是水泥地面了,雨水只是漫無目的的流著。而我更喜歡看屋簷滴水,滴的簷頭磚有綠豆,黃豆大的小水坑,現在已經快要滴透的滴水磚。心裡不由得就想到了那句,水滴石穿,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是的,時間能熬得過一切。

渭南文壇 | 七畝半:老家的大瓦房

上班二十年了,也經常回家看看。村子裡路面由灰渣路,變成水泥路,再變成柏油路,家家都蓋成了大平房,主要是路面一次又一次的升高,屋裡的排水就不行了。前幾年前吧,老爸說重新翻蓋也沒有多大價值。就找人把地面往上升高了一點下。升了地面的屋子再也不是那麼高大亮堂了,妻子說一舉手都能夠著房簷,窗子顯得更低了,

而我的瓦房就顯得有些陳舊了。

渭南文壇 | 七畝半:老家的大瓦房

鄰居後院裡有一棵椿樹,每到秋天就落滿了葉子,我的院子裡也少不了。每次回家都要打掃一翻,樹上的葉子落完的時候,我還要上到房上把頂上的葉子以及一些雜物在打掃一下,要不然房上容易積水而漏雨。那時多肉植物剛剛流行起來吧,我上去採了一堆瓦松,給妻子說到,這是多好的花花,回家養著,又不用花錢,可最終還是沒有養活。

渭南文壇 | 七畝半:老家的大瓦房

這幾天落雨,我住在單元房裡,又想起家裡的瓦房。不知道院子裡積水裡沒有,房頂應該又長滿瓦松了吧。門前的棗子是七月棗,應該已經開始紅了,院子裡可能又長了幾株野草吧。在我心裡,應該是有院有樹的地方才能叫屋吧,而這一層一層小格子似的單元樓,只能叫房。要不然現在都說是買房售樓的,沒有買屋買家的。

渭南文壇 | 七畝半:老家的大瓦房

陝西八大怪,有一怪房子半邊蓋。以前家家都是對簷蓋的廈房,我問村裡一位老人說到,為什麼以前人們不蓋平房,瓦房呢,老人說以前有啊,寺廟,祠堂...都是大瓦房呀。祠堂!我忽然明白:為什麼農村出來的人總牽掛老屋的一事一物,那是靈魂安放的地方!

渭南文壇 | 七畝半:老家的大瓦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