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十年沙漠种枣人


十年沙漠种枣人


李鹏 生于1951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十年,5万株杨树,70万棵枣树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生长起来。

这些树木现在生长的地方曾是被当地村民称为“水浇上去也不会有树长起来”的沙海。

实现这一切的是一个名叫李鹏的古稀老人。

李鹏18岁参军进新疆,在新疆工作生活了近50年。他做过当地人口中“挺大”的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行署副专员。

2009年,李鹏退休,然而他却没闲着,跑去和田地区策勒县的一个农村,在沙漠边缘准备种红枣。

李鹏种红枣的地方是和田地区策勒县阿日希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三号风口,生活条件极度艰苦、干旱缺水、风沙肆虐。

李鹏把乌鲁木齐的房子卖了,家里的积蓄都拿了出来,用这些钱作为启动资金。

有人问李鹏,你为什么跑到策勒县那样极度艰苦的地方吃苦受累?

他说:“我的原则是‘一去两不去’。要去最艰苦、最急需改变贫困面貌的地方;凡是我任过职的地方不去,凡是我同事和部下任主要领导的地方也不去,策勒县就是最好的选择。”

沙漠种枣人

和田地区的绿洲面积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策勒县的耕地就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不与农民争地,李鹏移走过两层楼高的沙丘。

土地平整了,新的困难又来了。李鹏的地位于三号风口,枣苗一入地,不到一个月,就被风沙掩埋了。于是李鹏又在风口扎扎实实地种了三年的防风林,高强度的工作让他落下了一身的病。

在沙漠里和农民一起种枣树,李鹏是里面年龄最大的“枣农”。但相比身体的劳累,更难的是缺钱,尽管李鹏拿出了积蓄,但依然杯水车薪。

李鹏有一个账本,上面一笔笔记录了借款人的名字、金额和日期。在等待防风林长成的日子里,他把周边的朋友借了个遍。

他还从银行贷款,采取边干边投滚雪球的方式,一块地一块地的开发,经过十年的滚动开发,终于形成了如今将近3000亩红枣地的规模,成为当地的红枣示范基地。

如今,李鹏的枣园设施完备,70万株红枣树已全部进入结果期,原来的大沙漠变成现在充满生机的红枣园。

第五小队小队长

阿日希村全村有702户,2592人,3009亩土地,由于人多地少,又远离城镇,李鹏开发的枣园为阿日希村村民的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日希村有4个村民小队,李鹏把自己的枣园称为第5村民小队,他的微信名就是小队长。

枣园的工人基本上都是阿日希村的村民,村民按出勤发工资:男工大多数是长期工,每月发一次工资;女工出勤不固定,上一天班发一天工资。

据统计,10年来,李鹏的红枣示范基地为当地解决就业13万人次。务工人员月收入达1800至5000元不等。10年来累计发放劳务费1400万元,阿日希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2173元增加到2018年的9300元,超出全县人均水平1000多元。

阿日希村党支部书记麦提沙吾尔·胡达拜尔地说:“李鹏来到阿日希村后,不仅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改善了环境,还通过雇村民在红枣示范基地打工,让村民学会了红枣提质增效的技术,带动大家增收脱贫,共同致富。”

若一直停留在种红枣、产原枣、卖统货的现状上,红枣产业发展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因此,李鹏又在精深加工项目上下功夫,积极筹备项目资金,以实现红枣全产业链的目标。

2018年秋季,得到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资金支持,李鹏在阿日希村建成了一座年加工能力6000吨的红枣加工厂。

按照李鹏的计划,加工厂对外采取代加工、代储存、代销售的模式,帮助策勒县的枣农通过对红枣进行筛选分级、清洗、包装等初加工,提升红枣的附加值。

策勒县林业局副局长吐尔洪·加帕表示,策勒县今年有15.86万亩红枣,产量预计达2.9万吨,李鹏的加工厂全力投产后能将加工策勒县一半以上符合初加工条件的红枣。

2018年12月,他与阿日希村签订《2019年脱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书》,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资金扶贫为核心,助推阿日希村全面脱贫。同时又成立了策勒县智慧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3人,为他们无偿加工红枣200吨。

“雅克西”老板

如今在阿日希村,提起李鹏,村民们会说一句“雅克西老板”(维语:好老板)。

李鹏不仅投资为村里修路、开渠、架桥;还无偿送给当地村民柴火、饲草和洋葱;当村民家里有病人时,他还主动帮忙联系乌鲁木齐医院治疗,并解决交通、食宿等费用。

2016年9月初,策勒县连续降雨引发洪灾,已淹没村民的部分房屋和棚圈。李鹏明知引洪进地就意味着枣树烂果,但还是决定开闸引洪到自家枣园,昼夜连续引洪一个多星期。村民财产得到保护,枣园却损失100多万元。

作为当地的种枣大户,李鹏还把自己种枣的经验分享给了村民们,不仅让当地枣农见识了修剪、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嫁接、保花保果等让枣树多结枣,结好枣的一系列提质增效技术,还让枣农们尝到了红枣进行筛选、清洗、包装等初加工后卖上好价钱的甜头。

李鹏是家里的独子,既不能舍弃扶贫济困事业,又需要照顾年迈父亲的晚年生活,他就把90多岁的老父亲从乌鲁木齐接到策勒。

父亲被他的义举所感动,97岁与世长辞前立下“把我埋在这里,陪着你,看着你”的遗嘱。按照父亲的遗愿,李鹏把父亲的遗骨安放在自己坚守的这片沙漠里。

“我有一个心愿:等到乡亲们家家户户都能把大枣种好的时候,我就可以真正退休了。”李鹏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