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1854年深秋的一個雨夜,俄軍不再堅守在塞瓦斯托波爾城中,他們悄然穿行在謝爾山的東西兩側,試圖對已經精疲力竭的英軍發動突襲。

但是令俄軍始料未及的是,他們的後援並未能夠有效牽制法軍,使得法軍的騎兵部隊能夠機動有效的打亂俄軍各部間的聯繫,最終俄軍未能成功合圍英軍,反而成群結隊的俄軍倒在了聯軍的槍下。這悲壯血腥的一幕便是發生於19世紀中期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期間。

一、英國命脈遭受威脅

19世紀上半葉,拿破崙戰爭後,法國受到歐洲各國聯合打壓。隨著時間的流逝,法國逐漸從戰爭中恢復過來,開始謀求進一步發展,於是拿破崙三世試圖尋找機會打破歐洲政治均勢,瓦解各國間的盟友關係。此時日薄西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映入法國眼簾,於是它藉著宗教問題干涉土耳其。正在崛起的俄羅斯帝國見到土耳其有利可圖,於是妄想逼迫土耳其將巴爾幹半島割讓給它。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土耳其的誓不妥協讓俄羅斯不得不發兵干涉,而此舉正中了法國的下懷,因為英國一直謀求歐洲大陸的政治平衡,這麼它才能不至於被排擠海外,一旦歐洲大陸有大國崛起,那麼英國作為海洋國家將失去對大陸的影響力。但是,最為重要的是,在埃及打通蘇伊士運河之前,當時英國前往遠東的貿易渠道被土耳其所把控。

土耳其的衰落符合英國對其控制,這樣英國便能借助中東地區中轉貨物。一旦俄羅斯帝國奪取土耳其,按照其帝國主義的脾性,勢必不允許英國染指中東和地中海,那麼英國也將失去對遠東印度的控制和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的機會。這對於資本主義構建的英國政權而言,無疑會是沉重一擊。於是,英國對俄國再三警告,但俄國不僅不予理會,還在錫諾普海戰中摧毀土耳其分艦隊,奪取黑海制海權。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俄國的行為徹底激怒了英國。恰逢此時,法國對英國示好,出讓埃及利益,於是英法媾和,援助土耳其。與此同時,奧地利帝國和俄國的關係也更加緊張,為此俄國不得已在奧地利的威脅和土耳其的頑強反擊下將部分軍隊撤回克里米亞。但是,歐洲各國都擔心俄國另尋時機入侵土耳其,因而在英國的主導下,英法土三國聯軍反攻俄軍克里米亞港城要塞。

二、十月圍城

公元1854年9月,聯軍於克里米亞的重鎮塞瓦斯托波爾港口北部的一處海灘著陸,雖然沒有足夠的車馬運輸物資,但是軍隊仍舊持有昂揚的鬥志,戰鬥初期聯軍投入約7萬人,且軍中大量軍隊配有新式"米尼"步槍。正是因為這種步槍的存在,聯軍才能夠在20日時在阿爾馬河之戰中,以低打高,在極端不利於自己的形勢下,將坡上3.8萬人的俄軍趕下高地和山崖。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這種新式"米尼"步槍相對於俄國的滑膛槍而言,其射程高達滑膛槍的五倍,精度卻絲毫不受影響,往往能在俄軍發現聯軍之際,後發制人。於阿爾馬河一役小試牛刀後,聯軍打開了通往塞瓦斯托波爾的道路,正式南下,兵分三路,決定以塞瓦斯托波爾港口為最終目標,意圖一舉奪城,並摧毀在這個港口的俄國黑海艦隊,讓俄軍以後無力南下入侵土耳其。

此時,原本打算利用阿爾馬河有利地形給聯軍有力打擊的俄軍統帥緬希科夫親王被聯軍粉碎其意圖後,只能選擇返回塞瓦斯托波爾,堅守此城,等待北面援軍的到來。顯然,聯軍也早已料想到俄軍意圖,於是決定在北方修築工事防禦,且為了避免北路俄軍的偷襲,他們迂迴包圍港城,從南面進攻。這一行為雖然保險,卻也讓他們錯失了快速佔領港城的機會。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1854年9月到10月間,聯軍已將指揮總部建立在了港城東南方向的巴拉克拉瓦,而盟軍也陸續分別從西南至東南以及東部形成對俄軍港城的包圍之勢。此時,俄軍城內的也陸續進駐28000援軍,守城兵力恢復到比阿爾馬河之戰前還強,並且他們也將海軍部分炮艦拆卸,用船艦火炮設下工事。於是雙方在你來我往的還擊下,都有不小傷亡。

三、雨夜的撲襲

轉眼到了10月底,俄軍突破了聯軍北面及東面的防線。得以脫困後,緬希科夫率領俄軍前往東南方向,意圖切斷巴拉克拉瓦和塞瓦斯托波爾的大道,並威脅聯軍總部,因此爆發了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戰役。但是面對聯軍捨生忘死地抵抗,俄軍的計劃再度破產。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凜冬將至,聯軍的炮轟並未令守城俄軍屈服,俄軍更是頑強地修築城外的工事。聯軍的物資因為狂風暴雨得不到供應,軍中的士兵們已經開始充滿怨言。正所謂禍不單行,此時俄軍在外圍的野戰部隊持續增加到12萬人,而英法聯軍不過他們的一半。這個冬季對聯軍而言,無疑是寒冷而又漫長的。

就在聯軍士氣低落之際,俄軍針對聯軍的又一次作戰計劃形成。俄軍決定放棄進攻裝備優良,且物資供應狀況略微良好的法軍,轉而試圖包圍已經在因克爾曼山脊駐紮的疲弱英軍。在冬日的一個雨夜,俄軍悄然穿行於山間,並分兵會合於謝爾山,在英軍未能察覺之際,完成了對英軍的包圍,如猛虎撲兔般,發動了對英軍的偷襲。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然而,由於俄軍的統帥能力不足,未能令在複雜地形中的各方兵力配合無間,於是貽誤了最佳包圍的戰機。俄軍的紕漏使得法軍能夠及時趕到,並激動支援,打破各支俄軍間的聯繫。但是更令俄軍致命的是,他們採用落後的中世紀打法,利用密集的人群進行衝鋒,雖然兵力佔優,但是他們面對的是聯軍的"米尼"槍。在聯軍強大的火力下,俄軍連近身的機會都沒有,何來肉搏一說呢?

經過因克爾曼一役,參戰的4萬多俄軍傷亡過萬,而英法加起來不過2000餘人,而且多數陣亡士兵大多死於白刃戰,可見俄軍槍械比聯軍落後太多。但不管怎樣,雖然經此一戰,俄軍解圍的幻想雖然破滅,但聯軍的頹勢也更加明顯。然而,隨著新的一年更迭,戰爭局勢又再度逆轉。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四、將在外,不受軍令

1855年春季,俄皇去世,英國首相也被替換,原本猶豫不決、踟躕不前的聯軍得到迅速補充,俄軍卻變得更為消沉。經過補充以後,聯軍兵力高達13.5萬人。後來,撒丁王國為了尋求英國幫助其獨立,也投入1.5萬人進行援助,於是聯軍最終高達約15萬人,這支軍隊中法軍佔據主導地位,共計9萬強兵。然而,俄軍士氣因沙皇去世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他們兵力又得到新的補充,城池仍是越發堅固。

雖然英法盟軍一度因為拿破崙三世皇帝作戰理念出現裂痕,但隨著新任將領艾瑪布勒·讓·雅克·佩利希耶的上臺,聯軍關係得到鞏固。這位法軍將領並不會如前任般死守法王命令。艾瑪布勒似乎比較信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作戰準則,以致於他處處與法王針鋒相對。他一到任,便立即恢復英軍偷襲敵方後勤的計劃,繳獲了俄軍大量火力,並銷燬敵軍糧食。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於是,城內俄軍的後勤遠在千里之外便被聯軍截斷,陷入了物資匱乏的境地。然而就在此時,法皇拿破崙三世再度下令禁止進攻塞瓦斯托波爾,但是他卻假意沒收到法皇指令,並趁著俄軍彈盡糧絕之時,試圖再給其致命打擊。

公元1855年6月,聯軍的火炮向港城傾瀉而出,炮火連綿不絕。雖然俄軍負隅頑抗,新任沙皇卻將戰事的重心放到了高加索地區,畢竟多處戰線的點燃已讓俄國焦頭爛額,港城的丟失已經成了時間問題。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五、戰爭近代化的起點

轉眼到了9月8日,敵強我弱的戰爭態勢已經十分明顯,許多聯軍士兵的作戰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在艾瑪布勒的領導下,聯軍各部隊達到有史以來的高度契合,在同一時間發動了協同進攻。在各路聯軍的猛攻下,飽受炮火摧殘的俄軍最終難改失敗的結局。

塞瓦斯托波爾陷落以後,克里米亞軍事行動逐漸減少,法國見好就收,實現和平,只有英國不願放手,將戰爭持續到了翌年春天。1856年2月,克里米亞戰場達成停火協議,克里米亞戰爭結束。然而,這場戰爭雖然結束,但它卻是世界戰爭近代化的開端,這場戰爭中如蒸汽船和艦炮以及各種新式槍械都在後來推動了新式作戰理念的變革。

克里米亞戰爭:推動軍械全面變革,英軍如何利用先進武器吊打俄軍

關於克里米亞戰爭,似乎很難定性其正義性。一方面,俄國受到法國的誘惑,主動入侵土耳其,打開戰爭的潘多拉魔盒,才會招致西方國家有機會藉助土耳其一事插手,所以這原本當屬於俄國的責任;另一方面,對於具有極其強烈的領土意識的俄國人而言,他們顯然將克里米亞戰爭算作為守護民族尊嚴的戰役,乃至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後來的俄國人仍都以克里米亞戰爭中的俄軍為榮。

回想戰爭之前,沙皇俄國的目的不過是企圖吞併土耳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土地,進一步壯大自身的國力。可是它卻未曾料到,它貪婪的野心竟然招致歐洲各國的反對,並受到各國的反擊,以至於邊境多處烽火被點燃,最終還失去了克里米亞半島的控制權,可見戰爭帶來的不僅是利益,更有可能是風險。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唯有崇尚和平,維護和平,國家才會有更穩妥的道路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願現今的人們以史為鑑,因為戰爭帶來的多是災厄!


《一場戰爭與兩個帝國:克里米亞戰爭始末》李寧

《略論克里米亞戰爭前歐洲列強在中近東的圖謀與角逐》任麗芳

《尼古拉一世時期的軍事改革研究》高雨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