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秦趙邯鄲之戰,魏楚兩家出兵援趙,為何“齊燕韓”三國沒來?

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後,趙王拒絕割地給秦國,從而引發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的主場,原本就是秦國與趙國,但趙國在“長平之戰”剛剛失敗沒多久,國內一片空虛,根本不是秦國對手,所以才請出魏國和楚國援兵助陣。

秦趙邯鄲之戰,魏楚兩家出兵援趙,為何“齊燕韓”三國沒來?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趙勝在趙國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帶二十人向楚國求援,這二十人中有一人流芳百世,此人便是毛遂。

春秋戰國時期,養士之風盛行,毛遂便是平原君麾下的一個門客,其實當時趙勝出使楚國之時,並沒有帶上毛遂的意思,因為毛遂此時在他門下已經三年,而且並沒有出奇的地方,將毛遂帶上就是為了充個數而已。

但是到了楚國之後,趙勝與楚考烈王一直沒有談妥,楚王對興兵援趙之事猶豫不決,毛遂拔劍上前慷慨陳詞曰:“今楚地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縱者為楚,非為趙也”。——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秦趙邯鄲之戰,魏楚兩家出兵援趙,為何“齊燕韓”三國沒來?

司馬遷

楚國地大物博,兵多將廣,本該成為天下霸主,但是卻屢屢被秦國欺負,這樣的事情連趙國都感到羞恥,楚王你還能坐得住嗎?咱們合夥打秦國不是為了趙國,是為了楚國啊!

毛遂的這一番話,讓楚王下定了聯盟的決心,於是派出十萬大軍增援趙國。

至於魏國,原本魏安僖王是同意聯盟的,他已經派晉鄙率軍十萬救趙,但是此事被秦昭王知道後,秦昭王開始威脅魏國:“諸侯中有敢於救趙者,敗趙後首先攻先救趙者。”

誰敢給趙國幫忙,等我大秦把趙辦了之後,就先把幫忙的!

這一句威脅把魏安僖王嚇得夠嗆,愣是不敢出兵救趙了,想當年魏文侯在位期間,大將軍吳起率領獨步天下的魏武卒,馳騁疆場,用五萬人滅了秦軍五十萬,哪一個國家也不敢不服,可到了魏安僖王這一代,居然被一句話嚇得不敢出兵,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秦趙邯鄲之戰,魏楚兩家出兵援趙,為何“齊燕韓”三國沒來?

不過魏安僖王害怕,不代表別人害怕,魏國信陵君魏無忌依靠魏安僖王寵妃如姬盜得虎符,率領勇士朱亥誅殺大將軍晉鄙,奪其兵權,並將十萬人精簡到八萬人,向趙國奔赴而去。

這就是魏國和楚國援救趙國的過程。

至於“齊燕韓”為何沒有出兵援趙,咱們來慢慢分析一下。

首先看韓國,韓國在地理位置上同“趙魏楚”一樣,都與秦國毗鄰,按理說這唇亡齒寒的道理,韓國是應該明白的。

可是它沒有出兵援助,主要還是忌憚秦軍的勢力,從戰國初期開始,韓國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處於四戰之地,實力上比趙國、魏國、楚國、秦國都弱,在夾縫中求生存可是不容易。

所以,韓國考慮的難免會多一些,而且趙國“長平之戰”慘敗,還沒過去多久,秦國又打過來了,說實話沒有誰能看好趙國勝利,所以韓國還是選擇了觀望。

秦趙邯鄲之戰,魏楚兩家出兵援趙,為何“齊燕韓”三國沒來?

不過,在最後秦軍失敗時,韓國倒是出來“痛打落水狗”,也算是幫了趙國一把吧。

至於趙國和燕國為何沒有出兵援趙,這裡面的道道可不少。

其實,趙國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沒指望齊國能夠出手相助,只求它別在背後捅一刀就行了,當初趙國拒絕割讓給秦國的六座城池,就獻給了齊國,目的就是要齊國不要插手。

秦趙邯鄲之戰,魏楚兩家出兵援趙,為何“齊燕韓”三國沒來?

作為老牌強國的齊國,這一點風度還是有的,所以它選擇了作壁上觀。

至於燕國,它不起兵偷襲趙國就算好事,長平之戰結束後,燕國曾帶兵攻打趙國想要弄點好處,結果被迎頭揍了回去,現在燕國恨趙國恨得咬牙切齒,又怎麼會出兵相救呢?

戰國的局勢,就是這麼奇妙,“邯鄲之戰”最後以秦國落敗,正是這幾家諸侯國援趙的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