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好喝不好喝,這個也因人而異,再則,口感是可以培養的,習慣了,你再喝其他白酒可能還難以接受了。之前有個故事說,某領導長期喝慣了某個送的酒(假酒),後來給他喝真酒,他還以為是假的,大罵後來給他真酒的人。

茅臺現在炒到這個高的價位,肯定不是單純的產品問題,產品有沒有差異,我覺得應該是有的,但這種差異,對不是很專業的消費者來說,可以忽略,另外就是上面講到過的,茅臺已經培養了消費者的這種口感和習慣,一些消費者還是可以品嚐出來。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好喝只是其一,這是功能層面,還有就是稀缺,心理的稀缺和預期,買漲不買跌,大家都衝著這個勢頭,即使自己不喝,也可以買來儲藏,收藏;

茅臺一年產量5萬噸,銷售額750億。其中茅臺酒大概3上萬多噸,其他為茅臺的系列酒。

茅臺還是供不應求,因為環境,氣候因素,7.5平方公里核心產區,才能釀造出茅臺酒,再是因為有投資和收藏價值,怎麼供應都會不夠;茅臺是一種獨有的中國醬酒文化,這些都是無法複製的。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茅臺已經是一種硬通貨,具備了投資和增值的作用,因此,不能用還不好喝來概括了,比好喝又怎樣,有個客戶跟我說,為什麼要上茅臺,就是因為上了茅臺這個酒局的格調和檔次就高了,至於你喝不喝,喝多少,不重要。

這就是:賦能和茅臺酒的社交屬性。

前段時間,Costco開業,因為有茅臺,才賣1498元一瓶,比官方零售指導價還便宜1元,造成開業半天便被中國人買到觀點,幾天之後,因為沒有茅臺了,其他產品價格也上調了,人數暴跌,還出現排隊退會員卡······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有網友說:每天投放幾瓶茅臺,又會排隊搶購了;

茅臺的類奢侈品營銷

專業人士就喜歡用“飢餓營銷”來解釋類似茅臺漲價這種現象,我認為,這種解釋只看到了表面現象,而沒有深入其營銷的本質。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什麼是“飢餓營銷”?“飢餓營銷”可以理解為: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係,製造供不應求的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最核心的是:製造假象。

但茅臺是嗎?製造了假象嗎?沒有!確實是供不應求。

而基於特殊的氣候、環境土壤要求,茅臺每年的產量5多萬噸,並不是有意不生產。所以說,這不是“飢餓營銷”。

1、什麼是“類奢侈品營銷”?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力圖創造一種象徵、身份識別、符號化,併成為一種文化代表和生活方式。因為茅臺還沒有達到這種完美的境界,我們只能說是“力圖,想要”,這就是“類奢侈品營銷”。

用傳統方式來做營銷,茅臺並不是沒有犯過錯誤,很早以前,茅臺就推出了啤酒、葡萄酒,在大眾營銷之後,全部歸於寂靜,其實,大眾對茅臺的認識是基於其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也知道茅臺的原產地對品質的保證,但啤酒和葡萄酒跟其似乎不相關。幸好,這些“插曲”沒有影響到茅臺品牌的“奢侈化”之路,這已經是萬幸了。

2、價值導向而非生產導向。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如果茅臺要上產量,是最容易的辦法是多建幾個生產基地,這樣就可以解決產量的問題,但這些能解決品牌的問題嗎?能解決消費者對品牌的價值認知嗎?顯然不能。奢侈品營銷,不是生產的問題,要進行價值導向的營銷。何謂價值導向?價值導向是要超越產品本身,成為一種符號、身份和文化象徵。

漲價也能彰顯品牌的附加值。對於高端的奢侈品,並不是在賣產品,而是在賣客戶價值,這個客戶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價格”。對於奢侈品而言,缺貨是“正常現象”,你要買到稱心如意的品牌就必須等待,也許品牌的實體產品對顧客可能並不重要,顧客買的、等待的是這個品牌的聲望、價值和文化特性,正因為只有這個品牌才配得上奢侈,這就是價值,因此,我們理解為顧客買的這個價值為“價格”就是這個概念。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漲價有時候也能擴大需求,最直觀的是買漲不買跌的股市原理,但不僅僅侷限於此。

茅臺要對突破最高限價的經銷商和終端進行處罰,你覺得會執行到位嗎?其實,這些基本不是問題。問題是:如果一個“類奢侈品品牌”產量在無法大幅提高或者基本無法提高的情況下,怎麼實現企業的發展和品牌的發展?你告訴我,怎麼才能完成?

茅臺不敢大幅提升產量,這是核心資源決定的,不敢,也不能。那最好的辦法是提高價格,而對於高於限價銷售的經銷商和終端,茅臺在制度上進行了規定,但高於限價銷售,對茅臺造成了什麼損失呢?沒有!而在客觀上,對於漲價的市場刺激甚至是積極和正面的。那麼,茅臺會怎樣處理這個問題呢?你自己去想吧。

3、專有屬性而非規模效應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一定要樹立和加強身份的識別,如:我就是我,我就是茅臺。因此,茅臺並不需要跟五糧液去競爭,也並不需要說明自己跟五糧液比較好在什麼地方。這就引申出來一個觀點:要忘記定位!這在傳統的營銷學上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沒有了定位,你怎麼能讓消費者區別你和競爭者呢?但奢侈品不需要,奢侈品需要的是“專有屬性”,獨一無二的,不可更改的識別符號。

規模現在是中國企業都在追求的事情,青島啤酒,農夫山泉,都開始推動大客戶。

對奢侈品營銷或者“類奢侈品營銷”而言,是反傳統的營銷和營銷策略。現在很多汽車品牌也在進行類似的營銷,但這僅僅是前面說到的“飢餓銷售”,導入期一過,馬上上規模,價格大幅下降。顧客價值便大幅縮水,消費者有上當、吃虧的心理感受。

4、控制需求而非滿足需求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我們經常嘲笑福特“不管你需要什麼顏色的T型車,我只有黑色的”,但放到奢侈品營銷的領域,這句話確是“金玉良言”。什麼意思?奢侈品不會去追求完美,不會去跟著消費者的身後隨時準備“迎合”,而是堅決的拒絕顧客的某些要求。

LV每年的款式有多少,上市速度有多快?肯定不會像ZARA那樣,從設計、生產到零售店出售成品只要12天,而且品種繁多,被服裝業譽為“快時尚”的成功典範。但ZARA最多也是一個時尚品牌,而不能成為奢侈品品牌。也印證了那句老話:潮流很難成為經典。

如果茅臺經常徵集消費者的意見,進行降價,像大眾消費品那樣,進行節日促銷、買贈等等,我想,那些喝茅臺的人,已經跑得老遠,頭也不回了。茅臺就是這樣,不但價高,沒有贈品,甚至還跟你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就是奢侈品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既“親密”也“有間”。消費者的慾望是無限的,對奢侈品而言,要將滿足需求上升到控制需求上來,牢牢的駕馭好自己的客戶,這也是為了維護品牌的聲譽和神秘感。

5、非目標群體而泛目標群體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經典的營銷理論告訴我們,要做好品牌,就必須深刻洞察目標消費者心理,讓目標消費者購買和體驗。但是,對奢侈品品牌來說,要能積極展現出產品擁有者的社會地位和身份,就必須讓非擁有者認出自己的產品,並認可自己的品牌形象,這樣可以更好的體現核心目標群體的身份和地位。

茅臺走的正是這樣一條路——“喝的不買,買的不喝”。這些非目標消費者,正是將茅臺的奢侈品品牌形象推向極致的核心力量。激起他們心中的期待和無盡的渴望,那麼,奢侈品的價值就會體現的淋漓盡致了。

6、出售夢想而非售賣產品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對於茅臺而言,並不是經銷商和終端推薦了多少,而是顧客自己要買回去。而且,消費者其實並不是喝了一瓶或者幾瓶茅臺酒,而是喝的是身份、是價值更是夢想。茅臺酒的廣告已經變成了口碑,變成了人際交往的一部分,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暗合和體現。

“買的不喝,喝的不買”這確實是中國一種奇怪的現象,因為,國人將飲酒作為一種禮物和交際的手段,但正是這種把品牌涉及的夢想和品牌價值傳遞給目標消費者以外的、那些永遠都不會喝茅臺的人,使得他們購買用於交際和溝通才會讓真正喝的人體現價值和身份。

賣產品,永遠會讓顧客用挑剔的眼光來審視你,而出售夢想,則會讓顧客更加關注品牌和品牌所帶來的附加值。對於奢侈品或者“類奢侈品”,無論購買者和使用者,其精神的愉悅和自身價值的體現,永遠是排在最前面的。

茅臺價格炒到3000元一瓶,貴州開始要出手打擊炒作了。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加價銷售茅臺屬於違法行為!貴州公開徵集茅臺酒市場領域違法違規線索!

翻譯一下,就是現在開始:你買到高於1499元一瓶的茅臺酒就可以舉報了!但我不知道舉報有獎勵沒有,誰給獎勵,怎麼給,何時給,給多少,可不可以釣魚購買?

茅臺就是用來喝的,不是炒的,回到本質,讓消費者喝得到才行,但一瓶3000元,你喝得起嗎?

茅臺的其他品牌醬酒,或者茅臺鎮之外的其他醬酒,還有什麼好方法呢?

茅臺鎮醬酒的社群+新零售怎麼玩?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最好的模式,社群+新零售模式。社交化裂變,怎麼做?

第一,靠種子用戶,第二,靠模式推動,第三是運營推廣;第四是社群轉化和裂變;

種子用戶哪裡來?很多人誰問我這個問題,來源:沒有什麼取巧之處,積累,線下,推廣,前期的引流,某醬酒的拼團,很棒,一瓶行軍壺,一瓶將軍壺,兩瓶酒,價格600多,砍價199元,最厲害的一次,最開始,兩瓶行軍壺,99元,一下子賣出去8萬單,從0積累了差不多10萬粉絲,買酒的8萬粉絲,裡面的種子用戶不是有了嗎,就算這次不賺錢,但也不會虧本,引流了高質量10萬粉絲。

圍觀的200萬人,多好的炒作和宣傳!做得很棒!

茅臺酒這麼貴,真的那麼好喝嗎?

社交新零售,剛才講了社交貨幣,賦能,價值,內容,需要前期打造。

模式:從種子用戶裡面,甄選人選眾籌開店,線下體驗店,會所,餐飲,都可以;醬酒需要體驗,成為粉絲,就是死忠粉,非常好的粘性。

分銷模式,分享模式:這個很重要,方老師的蝴蝶課程有一整套模式,價值,身份,榮耀,利益;運營推廣;推廣,主要是代理合作人的招募,眾籌,拼團主要是積累種子用戶,後期的用戶裂變上,品牌上也可以發力,做一些導流,但主要還是小b客戶的招募和賦能,標準化,可複製,可裂變。

社群轉化和裂變,社群運營7大要點,回顧一下:

社群運營7大法則:第1個法則:打造超級IP;第2個法則:亞文化和共同價值觀;第3個法則:場景化塑造;第4個法則:內容輸出;第5個法則:持續運營;第6個法則:轉化和裂變;第7個法則:社群管理。


深知精準營銷創始人CEO 蔣軍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頭條加入蔣軍老師社群新零售實戰全攻略圈子,即可洞見趨勢、即刻掌握方法。

提供互聯網精準營銷策劃,品牌超級IP構建,場景化產品策劃,互聯網商業模式設計,社群營銷運營,資源導入及項目落地,急功急利做品牌,快速實現銷售轉化裂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