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壯麗70年】乘地鐵出行將越來越方便!一篇微信讓你瞭解上海地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上海的地鐵夢,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初浦東農田裡的多次試驗。幾代地鐵人攻堅克難,創造“豆腐裡打洞”的奇蹟,1993年5月28日圓夢——1號線徐家彙站到錦江樂園站的6.6公里建成通車,上海地鐵從無到有。

世博會前,運營總里程迅速拓展到420公里,上海地鐵從線到網,創造世界軌交建築史的“上海速度”。

如今,上海已建設並投入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有17條,運營線路總長度達到705公里(含磁浮線),運營車站415座,路網規模居於世界各大地鐵城市前列。日均客流超過1000萬人次。地鐵已完全融入市民生活,不僅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也是滋養情懷、傳遞文明的城市第二空間。

【壮丽70年】乘地铁出行将越来越方便!一篇微信让你了解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總工程師用襪子擦汗

曾有外國專家評價,上海地質條件複雜,造地鐵就像在宇宙中找支點撬動地球,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地鐵之父”劉建航帶領團隊找到了“支點”。

【壮丽70年】乘地铁出行将越来越方便!一篇微信让你了解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早在1963年,他和同事們在浦東塘橋採取盾構法掘進100多米,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豆腐裡打洞”。1990年1號線開工時,年過花甲的劉建航任總工程師,解決了盾構穿越市區密集建築群等眾多技術難題。此後十餘年,劉建航退而不休,遇到突發事件,無論白天黑夜,接到電話就往現場趕。

時隔多年,申通集團原黨辦主任金嘉模一直記得劉建航用襪子擦汗的故事。“一天晚上,電話又響了,劉老立刻出發。剛出門,他愛人就在後面喊‘襪子!襪子!天冷,別忘了穿。’他接過順手放進口袋。搶險一夜,劉老滿頭大汗,下意識掏出布擦汗。在場的人都笑了,原來,是雙襪子。”

【壮丽70年】乘地铁出行将越来越方便!一篇微信让你了解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忘我,是幾代地鐵人身上共同的閃光點,也是締造上海地鐵建設奇蹟的關鍵密碼。1號線建設關鍵階段,劉建航檢查徐家彙站時發現數據異常,判斷車站連同周邊多棟建築有垮塌危險。劉建航趕快叫停,見有人不聽,他急了,直接跳下基坑,站在挖土機前,保住了車站。

事後,金嘉模問他怕不怕。“劉老說顧不上,上海人想地鐵、夢地鐵,眼看要夢想成真,不能有任何閃失。”從1963年開展試驗到1993年首條通車,“三十年地鐵夢,夢想成真”,當時成了幾乎所有媒體的頭條標題。

【壮丽70年】乘地铁出行将越来越方便!一篇微信让你了解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地鐵逐漸成為市民

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2003年5月,上海地鐵十週歲,有1、2、3號線三條線路,運營總里程65公里。那年,有10年地鐵站務經驗的馬珏成了人民廣場站第11任站長。“當時,地鐵不再是新鮮名詞,早就成了市民的老朋友,客流量逐年增加,特別是上海獲得世博會舉辦權後,客流壓力明顯上升。”

【壮丽70年】乘地铁出行将越来越方便!一篇微信让你了解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人民廣場站廳的冷光燈下,馬珏當了近10年站長,見證地鐵網絡快速發展。2002年五一前後,上海地鐵全網客流連續6天超百萬。而到世博會期間,僅人民廣場一個站,日均客流就達70萬人次,極端最高達110萬人次。“因為世博會後,線網日益完善,換乘車站越來越多,人民廣場的客流壓力被逐步分擔。”

馬珏初到人民廣場站時,8號線一期已開始建設,上海即將出現首個三線換乘的樞紐站。面對越來越擁擠的換乘通道,她未雨綢繆,歷時半年,帶團隊統計高峰運營情況,分析數據報表,精選設計方案,大膽提出“順時針”換乘新方案,得到專家認可,緩解了客流壓力。

【壮丽70年】乘地铁出行将越来越方便!一篇微信让你了解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當站長那些年,人民廣場站是全上海客流量最高的車站,不過後來讓位給世紀大道了。”馬珏笑著解釋,隨著地鐵運營里程的遞增,三線換乘車站早就突破兩位數,還出現了世紀大道和龍陽路等四線換乘車站。

洋快餐裡吃出金點子

上海2002年底獲世博會舉辦權,軌交建設迎來全新機遇。2004年9月30日明確目標:世博會前建成400公里,而當時全市已有里程還不足100公里。

大決戰全面展開,2007年最高峰時,同時施工116座車站,推進100個盾構,在世界軌交史上絕無僅有。“最終在世博會開幕前,完成11條線路、420公里運營里程,歸功於不怕苦不怕累的建設者們。”金嘉模感慨地說。

【壮丽70年】乘地铁出行将越来越方便!一篇微信让你了解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有一次,金嘉模在10號線一期工地碰到項目負責人宋博。“他剛從地下巡查完回地面,簡直就是泥人,下半身全裹滿了泥漿。”他顧不上衝洗,馬上坐下來研究施工方案,令金嘉模動容。“10號線一期建設遇到過不少難點,都挺過來了,我為他們驕傲。”

還有些麻煩出現在設計階段。比如9號線徐家彙站,設計師原計劃建超大下沉式廣場,聯通周邊商場和地鐵出口,方便疏散客流、聚集人氣。缺點是,徐家彙商城要關3年,大傷元氣。指揮部多次開會,仍不滿意。

【壮丽70年】乘地铁出行将越来越方便!一篇微信让你了解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金嘉模說,大家一籌莫展時,好消息傳來——城建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徐正良帶女兒到徐家彙吃肯德基,在港匯廣場停車。正為車站設計冥思苦想的他眼前一亮,覺得地下車庫可改做9號線站廳和站臺層,立刻拿出尺,反覆測量層高、柱距,發現三層地下空間正合適。

很快,“環港匯廣場”方案出籠,9號線按期通車,徐家彙商圈也保住了。洋快餐裡吃出金點子,看似偶然,其實得益於強大責任心,休息日也處於工作狀態,才可能收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上海軌交越來越“聰明”

如今,上海已建設並投入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有17條,運營線路總長度達到705公里(含磁浮線),運營車站415座,路網規模居於世界各大地鐵城市前列。日均客流超過1000萬人次。軌交線網日益完善,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上海地鐵將越來越“聰明”。

遠程監控所有工地

【壮丽70年】乘地铁出行将越来越方便!一篇微信让你了解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上海軌道交通遠程監控指揮中心於2016年投入使用,通過採集和分析監測數據,預判、防範風險。申通地鐵集團建設管理中心副總經理史正洪介紹,這種智能化監測手段,已覆蓋所有地鐵在建工地。

“全球眼”高清監控設備能全天候多角度觀察每個在建工地的情況——誰不戴安全帽,誰操作不規範,都一目瞭然,大大提高施工的規範和文明程度;盾構等設備的實時狀態數據,由眾多機載傳感器實時採集併發回遠程監控中心,稍有異常,便會自動報警,以便及時排除故障;監控中心每天還會收到各類詳細的格式化數據,綜合監測施工進程,保障質量安全。

實時監測車廂車站

【壮丽70年】乘地铁出行将越来越方便!一篇微信让你了解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17年底通車的17號線,堪稱上海地鐵的“智能擔當”。它是國內首條完整採用本土企業100%自主研發、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信號系統的全自動駕駛地鐵線路。建設中的14、15、18號線,也計劃採用全自動無人駕駛技術,同樣可實現設備自動自檢、列車自動休眠、喚醒、自動出入場、自動折返等功能,大幅提高列車運行效率和可靠度。

刷臉進站未來可期

2018年1月20日起,上海地鐵全網試行“刷碼過閘”,年內所有閘機都支持二維碼通行。支付寶、微信和銀聯三種支付渠道也已全覆蓋。

此外,語音購票、刷臉進站、智能客流監測等多項技術也已完成實驗室測試,有望逐步應用於上海地鐵。

不久的將來,用戶不用掏出手機,藉助人臉識別技術,僅靠刷臉就能進站,並完成支付;通過多模態智能語音交互技術,將可實現語音售票,乘客只需要說出目的地,售票機便會自動推薦坐到哪一站;基於視頻識別的智能客流監測技術,則可替代肉眼,觀察車站客流速度、密度、擁擠指數等,再結合運營和氣象信息,預測流量變化,幫助疏導客流、應急調度、防範危險。

過往誠可憶,未來猶可期。上海地鐵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結合改革發展實際,強化工作落實,推進上海地鐵進入新水平、新時代。

上海市交通委宣教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