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數據下的局部通脹和通縮:中國經濟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數據下的局部通脹和通縮:中國經濟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圖片引用:21世紀經濟報道網

今年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呈現一個持續走低的態勢,從已公佈的GDP同比增速來看,前三季度分別是6.4%、6.2%、6.0%,這是一個相當艱難的局面,同時也意味著整體宏觀面對的挑戰依然無比艱鉅,這是環境變量的大前提,也是世界經濟持續下行週期的一個合理的影響反饋。

在細分產業領域,農業受CPI上行影響的主要因素來自今年持續發酵的豬肉,由於佔比權重較大,帶來三季度CPI數據上行至世界公認壓力線3.0,除食品外其他農產品佔比則呈現持續價格低迷,需求端持穩之下的態勢並未呈現多點突進,另一邊週期工業品的影響則更是持續低迷,PPI連續呈現價格對比回落,基礎製造業轉型壓力依舊較大,服務類消費產業則呈現出多年難得一見的穩定,甚至成為支撐中國今年艱難局面的亮點,這也昭示著中國確實在經歷轉型模式——農業格局需要維持穩定,工業過剩產能則更看供給側改革成效,服務第三產業未來成為國民經濟支柱。

總體上看我們的宏觀經濟依舊處在內外部壓力之下,尤其是在基礎產業層面雖不乏亮點,但桎梏之下仍不容易,轉型改革抓手穩步推進,而優化成本和調整結構之間的矛盾依然表現反覆,我們觀察第三季度的相關數據發現,作為主要調控抓手的金融手段似乎有觸底反彈的跡象,尤其是在社會融資環節,九月呈現出超預期表現,但仍需要觀察產業週期調節和庫存層次的問題,而現在最麻煩的問題是作為金融槓桿最害怕的兩種市場情況都出現了,那就是CPI的持續性上漲以及PPI持續性回落,熟悉經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兩項數據一個代表著通脹壓力,而另一端則代表著通縮壓力。

這也就印證了當下全球量寬經濟下的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作為反饋金融作用的通脹效應和通縮效應同時存在,這種悖論只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需求萎靡,純金融氾濫。這是最讓主導宏觀難受的情況,因為它意味著過去這麼多年人們唯一能夠主動調動經濟效能的貨幣手段基本處於自嗨狀態,沒有達到實體刺激作用。

通脹和通縮都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經濟產物,它們反映出生產和需求端的聯繫,一般都會有一個合理的容錯空間,一旦陷入極致,那就意味著經濟災難的降臨,而且通縮比通脹更麻煩,因為通脹實際上可以透過主動刺破金融氾濫,大規模回收基礎貨幣直到均衡匹配,即使有風險代價,仍處於可控境遇;而通縮則截然不同,它意味著產業和需求端徹底脫節,問題嚴重在需求端持續呈現萎縮,這種廣泛的低慾望市場會極大得打破傳統經濟向上的動能,你基本上很難透過政策鼓勵或者金融刺激去挖掘良性需求,人們意識到危險更願意縮衣少食,減少多餘消費,這在經濟上是一種防禦狀態。

而如今全球經濟體都陷入了這種通脹通縮共存的迷失中,一方面政策層面急切地想要利用傳統金融手段刺激拉昇經濟,以求週期探底結束,可事實上事與願違,氾濫貨幣並沒有走入實體,而是自行空轉或刺激資產,這種特殊的“無效”無法幫助整體經濟產生真正價值。而另一方面現實產業嗷嗷待哺,或無力生存,或面臨結構壓力,人們無法單靠智慧去讓企業從困境中走出來,那些聰明錢不願意投入實體產業生產,因為覺得效率低、週期長且不值得,可事實上只有實體生產才能製造出良性經濟價值,促進經濟向高端發展。

那麼我們中國的經濟在當下似乎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只不過在經濟態勢和數據反饋上看,我們處在一種非常微妙的境遇中,即通脹未起,通縮待證。


一、數據背後的中國經濟:全面通脹未起,全面通縮待證

數據下的局部通脹和通縮:中國經濟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數據下的局部通脹和通縮:中國經濟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圖片來自:中國經濟網

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19年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0%。其中,城市上漲2.8%,農村上漲3.6%;食品價格上漲11.2%,非食品價格上漲1.0%;消費品價格上漲4.0%,服務價格上漲1.3%。1—9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5%。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0.9%。其中,城市上漲0.7%,農村上漲1.3%;食品價格上漲3.5%,非食品價格上漲0.2%;消費品價格上漲1.5%,服務價格下降0.1%。

2019年9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2%,環比上漲0.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1.7%,環比上漲0.2%。1—9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與去年同期持平,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0.3%。

上述官方CPI數據證實我們的通脹壓力在加大,但數據是不是真得準確仍存在爭議,這是因為我們國家CPI一籃子成分結構所呈現出來的,從表面上看居民消費指數持續上行,但從PPI數據的佐證來看,基礎工業品的出場支撐價格仍然非常疲弱,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悖論。如果說所有價格指數都是指向現實市場的話,那麼CPI和PPI的持續背離則顯示出了當下經濟環境的複雜性。

我們到底怎麼看待這種情況?畢竟這意味著將來我們將採取怎麼的手段去應對未來一段時間的作用場景,如果說是通脹抑制全面到來,那也就意味著我們對於金融的期待要大規模降低,持續回收流動性或者是企穩中性將作為主要調控手段,可是這似乎不符合時代趨勢,要知道現在的現實是全球將近30多家央行都在進行金融降息降準,持續降低利率水平以應對經濟下行,我們能否應證這個現實並特殊對待?

房地產的問題加上債務紓困等市場急需金融介入維持均衡平抑矛盾為改革挽救成本和時間,如果單憑一個結構性CPI數據上3.0就扭轉態勢,這似乎有點過於草率了。而且另一方面也要結合現實來看這一次“二師兄”誘發食品類消費價格聯動上漲的情況,豬瘟帶來的客觀現實和市場炒作的理由都有一部分參照,因此這個數據仍然需要時空去做觀察。

另一方面如果認定是通縮架構,那麼也就意味著過去量寬金融主導下的市場更加惡劣一些,那是因為這牽扯著幾乎全部的供給需求低迷和工廠生產聯動,換句話說我們的錢幾乎都白花了,沒有作用到實體產業生產,因為基於刺激性投資的槓桿效應,如果金融微端到位的話,工業品價格會和消費端價格同步出現上漲的情況,意味著經濟開始高速運轉,但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的。

而且PPI數據的結構性非常明顯呈現出原材料價格的低迷,這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底層需求壓抑,意味著採購上游的利潤被壓縮。如果是中端加工和終端出場的價格有需求支撐的話,一般不會出現這種上游持續性抑制,也就是說工業全產業鏈的價格利潤都被消費市場的需求下行給平抑掉了,誰都不敢漲價,一漲價就滯銷,產能過剩老毛病就會被凸顯出來。

從大環境上這種情況似乎可以得到解釋,因為內外部市場都因為經濟下行的壓力釋放所困擾,真實需求的確在萎縮,這是由於週期經濟的特點決定的,人們確實在這個危機時代深感焦慮,這的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真實消費,一些基於工業品的耐用大件商品銷量都印證了這一點,比如汽車、家電和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都呈現了不同程度的低迷。那麼是否意味著通縮在中國已經是鐵定的事實呢?

其實也未必,因為整體中國經濟正在走改革轉型的路子,如今這個節點恰恰是產業改革的深入窗口,剛好又碰上了世界週期下行的共振,因此產業是否是因為真實需求萎縮尚待理清,因為很多時候基於改革的顛覆性,一部分產業的傳統慣性思維非常嚴重,這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的對接,如果是因為生產質量和消費需求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市場被動低迷,那這個通縮數據就不能作為支撐中國金融寬鬆刺激的理由了。

因此我們在看待當前中國經濟數據所展現出來的複雜性的時候,需要較長時空去佐證,也需要改革實踐去做出反饋,目前看只能定性是全面通脹未起,全面通縮未證!

數據下的局部通脹和通縮:中國經濟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複雜在於內外部共振,當下需求和未來需求矛盾

二、複雜結構轉型的當下和未來

看上去這好像是一句不能再廢的廢話,但是這確實客觀反映了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複雜結構性因素擾動,同時佐證全球經濟共振下行的嚴峻性。

儘管數據並未清晰,但我們卻必須面對當下和未來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需求。短期看,中國經濟需要一個可持續且平穩的改革開放空間,但內外部市場現狀看起來相當扭曲,這種複雜性顯然是我們需要及時作出回應的,不然不僅是經濟探底的壓力將激增,同時也會影響作為我們當下改革開放深入的節奏。

而未來中國宏觀經濟肯定是要著眼於高質量體制和市場轉型的,定位更加具備競爭力的產業前景,同時要把全球化經濟的軟實力作為最核心的指標去挖掘潛能,因此我們的改革和開放節奏不能停止,這是事關中華民族振興和復興的經濟戰略高度。

這個階段的應對屬於承上啟下的戰略過渡期,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且我們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的轉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屬於獨一份,這種情況誰也沒有經驗可談。不僅如此,就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深入的情況來看,所有的因素都在持續呈現出承壓的複雜性和改革推動的容錯性,因此面對短期和未來我們都需要做到慎之又慎。

政策調控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尤其考量到我們的體量市場規模以及經濟結構的高度聯動,牽一髮而動趨勢,敏感而微妙,時機和手段都是一個非常需要智慧的要害。我們看看我們國家一整年的動作,梳理下來,我只能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穩!

急改革和急託底似乎效果都不甚理想,轟轟烈烈的去槓桿和全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應當下這個階段看起來都不太合適,穩字當頭就是儘量把未來的需求和現下的困境相互綜合,尋找一條在全球和中國經濟下行共振中的抵抗力量,讓這個成為支撐中國經濟承上啟下和結構改革的突破口,優先發展具備未來優勢產業效能的集群,擴大創新科技產品落地,持穩傳統產業慣性經營,努力降低它的比重和產值,或升級或改造,精準供給側改革,這樣穩中有進的局面應該才是我們想要走得路,這事急不得也慢不得,要取也要舍。

數據下的局部通脹和通縮:中國經濟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金融改革迫在渠道和效率,體量轉換質量

三、未跟隨全球降息的中國金融定力和改革

因此我們觀望前三季度中國金融類改革舉措頻頻,無論是開放力度和整頓力度都規模空前,且很多市場指標類產品都納入了規範整頓範疇,為得就是在現階段的容量和未來的增量爭取贏得空間。這不得不說是最有合適的綜合衡量應對,有點有面,有市場端也有供給端,中國大金融的格局改革正在一點點地滲透,一點點地改變。

貨幣成效是整個經濟中最能夠體現人類主觀能動性的政策組合核心,一切金融皆由貨幣,而當下又是一個容量氾濫的貨幣時代,也許我們早該意識到問題不是出現在貨幣的體量,而是它的質量和渠道。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市場缺錢就是因為供給不足,但是實際上金融的特性決定了它本身具備的逐利性難以被全部投入缺口,它會自上而下的被扭曲、阻塞甚至空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渠道貫通和引導的架構出現了問題,換句話說就是錢很可能像一根被塞滿的腸子無法被吸收從而形成了脂肪堆砌。

我們觀望其他國家在應對當下這個金融現象是似乎依然沿襲傳統思維,強制界定和引導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期待冗餘的錢能夠去到市場決定它該去的地方,但事實上真實需求的萎靡已經無法有效引導供給,撒再多的錢都沒有用,這就是西方資本的效率開始下降的原因。

雖然我們中國也在嘗試降低金融介入實體的成本,但從現階段的舉措來看,以我為主的思路依舊有所區別,市場化利率改革、金融深度開放、規範金融渠道和梳理次生金融亂象等等舉措,更像是從根本上著手整頓過去幾十年存在的問題,這種治本的法子也需要比單純撒錢治標要難上數倍,但在當下我們在做得事應該是比西方更好的選擇。

更加難能可貴得是,我們在金融尺度上開始維持獨立判斷,並沒有急吼吼地跟隨世界上其他國家開始大規模降息,市場化LPR改革之後,整個中國宏觀金融依舊呈現一種穩定微調的狀態,儘管我們的壓力也很大,這需要極大的戰略定力和智慧。

數據下的局部通脹和通縮:中國經濟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實體面向轉型高端任務繁重,仍需持穩再上

四、壓力之下的實體產業仍需步步為營

而實體上產業上的問題更是異常複雜,它比今日更要命得是,全體量產業鏈極度寬泛,市場因素和人為因素相互交織,博弈風險更加細緻和微妙,困境更切中中國經濟的命脈根本,是所有經濟的基礎核心,而且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挑戰不容小覷!!

從世界實體產業格局來看,核心變量仍在與需求變動,這裡有兩個層面的現實,一個是基礎消費需求受環境抑制,而另一個是升級需求受到落後產能抑制,結合在一起才形成這個時代的矛盾現象。傳統產業受困於效率的冗餘,而新生產業還未能全面爆發,這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爆發前夜,有好事也有壞事,加上金融調控的不到位,所以實體在微端的效能大大降低了,這才是要命的地方。

而我們中國的問題在於,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生存壓力哪個更重要就擺在案桌上,立馬就要回答,這麼苛刻的要求確實需要時空來平抑。從趨勢上看,我們倒不至於悲觀,改革轉型的滲透到現在已經有了一部分明顯的成果,特別是在這個全球灰色的時間段,我們依然能夠維持6左右的GDP增速實際上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實際上也是實體產業轉型新動能壓底的支撐。

但現在的問題在於改革開放轉型戰略窗口和時代週期環境相背離,壓力會倍現,成本會被動增加,考慮到我們的體量和質量平衡,這就像是走在鋼絲繩上的藝術家,需要尋找一個持續保持均衡的點。

從市場上來看,基礎價格呈現低迷,需求端大幅抑制,那麼很可能會扭曲原本就顯得矛盾的產業佈局,過去我們的產業聚焦基本上都是低效的來料加工和資源整合型出口產業,依賴性比較大,外部市場比內部市場佔比要大,雖然不一定需要刻意扭轉這種趨勢,但要升級增效的話,內需的作用要大於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畢竟自己有十四億人口的市場,不能老是拿過去的眼光對待。

因此中國的產業轉型,是徹底的全產業轉型增效過程,從研發技術、生產產品、價值理念、再到市場契合,這都需要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渡期,哪些當舍?哪些當取?哪些需要均衡?這都是非常現實層面的執行問題,現在這種壓力需要考驗中國人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魄力了。

數據下的局部通脹和通縮:中國經濟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週期探底遠未結束

五、面向價值與質量的中國經濟探底還遠未結束

從金融實效改革到產業效能升級,加上這個越顯複雜的局面,改革和穩定都需要考慮到位,從這一點上看我們面向價值與質量的經濟探底遠未到結束的階段,仍需要時刻關注現實層面出現的風險和挑戰,當然也有機遇和潛能。

關於低迷,我們普通老百姓可能會非常艱難,因為我們個體的利益訴求小且具體,但從國家經濟戰略層面上看,這種低迷未必就都是壞事,有些情況就是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後生,不到時刻改革下不了決心,不到時刻轉型開放永遠扭扭捏捏,極致之下對於我們中國經濟未必都是壞處。

要知道我們早就定下了本世紀中葉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民族振興也許就在此一舉。世界經濟週期呈現的特點在在於從繁榮到衰落,秩序重塑明顯增強,可在我們這裡未必同步,要知道我們耀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本質階段在於產業低端協同,現在轉向高端也許是我們突破的合適時機,大多數裹挾於趨勢中的個體和企業往往看不到這麼遠,但仍會跟隨。

這次的經濟探底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那就是在某些領域的改革必要性爭議變小了,就像華為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中國人思考了什麼才是決定中國企業和產業的未來指引方向,自主、高端、技術鏈條,這些因素過去中國人從未如此重視,所以有時候刺骨的疼痛帶來得不止是傷害,很有可能還有新血液和細胞的誕生。

有一句話在今年非常流行,那就是2019年也許是當下最艱難的一年,但確實未來十年中最好的一年,這句話看起來危言聳聽,但我覺得用來警醒也不失為一句諍言,它迫使我們以最壞的姿態迎接最好的未來,這要比自我麻痺沉醉當下的西方世界要好得多。

數據下的局部通脹和通縮:中國經濟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面向未來,積極應對

六、未來思考:更迫切的當下和更從容的未來

雖然從一年不完整的數據印證不了什麼大的趨勢結果,但從思考和實踐的角度上來看,我們中國人顯然更務實和深刻,自知和他知都要客觀得多。

當下迫切是實打實的,艱難也可以看得到,無論是實體還是金融,無論是生產還是需求,我們都應當要深刻意識到挑戰的沉重和真實矛盾的對撞在所難免,只不過這種迫切更要謹慎應對,萬萬不可操之過急,導致整體經濟滑坡。我們應對得越沉穩,那麼改革開放的含金量在未來將越發厚積薄發,這才是真正需要穿透危機局面看到的閃光點。

相比迫切的當下,從容的未來才是抵定中國經濟的壓艙石,高質量和高價值是未來產業的制高點和話語權,如今我們為什麼不在這個轉圜的過程中做得更大氣和更睿智一些,即使在生存壓力面前淘汰難免,但容量換取質量是值得的,畢竟人類經濟的發展必然是要優勝劣汰的。

宏觀經濟不易,個體經濟更難,我也理解當下大家的吃不上豬肉的焦慮,甚至買不上房子的焦慮,但從整個經濟的轉型上看,這真得需要給改革一點時間,這一點上我們中國人已經做得夠好了,去看看西方的決策效率,再回頭看看我們的實踐,你會發現還是我們針對性更強更深刻。

不要一說壞的就往自己頭上安,也不要一說好的就去雞蛋裡挑骨頭,國家太大了,經濟層次太複雜,並不像自己家的財米油鹽那麼簡單,因此更理性一點看待當下的經濟,更包容一點,也許生活視野都會不一樣。

持真實對待當下,持希望看待未來,通脹或者通縮在努力改善的中國人眼裡,也許都不是事!!!!


特別註明,引用部分來自中國經濟網數據,以及部分圖片來自21世紀經濟網報道,如涉及版權請聯繫本人給予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