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是什麼讓亞洲象在中國逐漸消失,國外專家的研究,讓我們深思


是什麼讓亞洲象在中國逐漸消失,國外專家的研究,讓我們深思

根據多種考古和歷史資料,過去四千年來亞洲大象(Elephas maximus)在研究區的北部邊界地圖,分佈動態與整個研究區域的年平均溫度趨勢不一致。

是什麼讓亞洲象在中國逐漸消失,國外專家的研究,讓我們深思

甲骨文

從商代的甲骨文上,我們都能看到大型哺乳動物的印記,這些文字與大型哺乳動物的之間的巨大相似性支持了這些種群在中國古代的廣泛分佈。

是什麼讓亞洲象在中國逐漸消失,國外專家的研究,讓我們深思

大象分佈範圍逐漸向南收縮,而溫度卻發生了上升和下降的波動,說明溫度對大象的分佈範圍影響很小

公曆紀元開始以來,文化演變一直是中國大型動物種群範圍收縮的主要驅動力,而氣候影響幾乎沒有或沒有直接的影響。由奧爾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南京大學的合作者根據中國檔案記錄以及公元2年至1953年整個中國的氣候數據,分析了大型動物的分佈動態和社會發展圖。

人類活動在驅動地球生物多樣性的變化中起著主導作用,並導致了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但是導致這種情況的歷史過程卻鮮為人知,人為影響常常不強調文化演變所起的關鍵作用。研究人員現在表明,文化演變在推動歷史性的大規模生物多樣性動態方面比氣候變化影響更大。

通過挖掘中國歷史行政記錄與重要野生動植物種群以及社會文化發展的關係,研究人員確定了長達一千年的農地傳播和農業集約化,以及漢族文化的特定擴展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五個大型動植物種群滅絕的原因,而氣候幾乎沒有或沒有直接的影響。

文化發展而非氣候變化是主要驅動力

奧爾胡斯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詹斯-克里斯蒂安•斯文寧教授、資深作者說:“中國有超過2000年的保存良好的文字記錄,這使得重建長期、大範圍的文化-自然動態交互影響成為可能”。研究的五個大型動物種群包括亞洲象(Elephas maximus),亞洲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R。unicornis和Dicerorhinus sumatrensis),老虎(Panthera tigris),亞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棕熊(Ursus arctos),它們全部都廣泛分佈在整個研究領域,並在中國古代文化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蘇門答臘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在歷史上曾在中國東部廣泛分佈,但由於人為壓力的增加而滅絕了,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今天在東南亞的其餘範圍,有可能導致其滅絕。該物種目前僅倖存下來不到80個,全部都在印度尼西亞。

是什麼讓亞洲象在中國逐漸消失,國外專家的研究,讓我們深思

馬來西亞的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古代中國即使在如今人口稠密的地區(如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也曾經擁有高度生物多樣性的大型哺乳動物種群。我們的研究表明,這種較豐富的大型動物相對較近期的消失可以歸因於漢族文化的集約化農業向南擴展,這種文化起源於中國北方。”研究的第一作者,來自奧爾胡斯大學和南京大學的博士後Shuqing Teng解釋說。

這些種群從研究區的區域滅絕與上述社會文化動態一致,但與氣候變化不一致。在過去的2,000年中,至少有兩個明顯的降溫-升溫週期,包括中世紀溫暖期和小冰期,年平均溫度波動在1至1.5°C左右,但都沒有對大型動物活動範圍產生明顯的影響。

文化過濾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表明文化演變在歷史上已經超越了過去的氣候變化,從而改變了大型動物的群落模式。與此相反,人們普遍認為,人類社會在如此大的時空尺度上的影響直到近代才變得重要起來(例如工業革命或20世紀的偉大加速)。

這一發現凸顯了文化在從歷史物種庫中過濾當前生態組合中的作用的重要性。通過文化過濾的視角進行的觀察也應該激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思考,特別是有助於克服基線變化偏差-由於對早期衰落的認識不足而傾向於接受已經退化的狀態作為自然現象的傾向,以及我們旨在實現的自然世界的保護或恢復。

此外,文化過濾的變化將是應對人類生物多樣性危機挑戰的關鍵,因為從歷史上對中國的研究表明,文化過濾是受文化驅動的,而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則是一項重要的研究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