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是什么让亚洲象在中国逐渐消失,国外专家的研究,让我们深思


是什么让亚洲象在中国逐渐消失,国外专家的研究,让我们深思

根据多种考古和历史资料,过去四千年来亚洲大象(Elephas maximus)在研究区的北部边界地图,分布动态与整个研究区域的年平均温度趋势不一致。

是什么让亚洲象在中国逐渐消失,国外专家的研究,让我们深思

甲骨文

从商代的甲骨文上,我们都能看到大型哺乳动物的印记,这些文字与大型哺乳动物的之间的巨大相似性支持了这些种群在中国古代的广泛分布。

是什么让亚洲象在中国逐渐消失,国外专家的研究,让我们深思

大象分布范围逐渐向南收缩,而温度却发生了上升和下降的波动,说明温度对大象的分布范围影响很小

公历纪元开始以来,文化演变一直是中国大型动物种群范围收缩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影响几乎没有或没有直接的影响。由奥尔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的合作者根据中国档案记录以及公元2年至1953年整个中国的气候数据,分析了大型动物的分布动态和社会发展图。

人类活动在驱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并导致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但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历史过程却鲜为人知,人为影响常常不强调文化演变所起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现在表明,文化演变在推动历史性的大规模生物多样性动态方面比气候变化影响更大。

通过挖掘中国历史行政记录与重要野生动植物种群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人员确定了长达一千年的农地传播和农业集约化,以及汉族文化的特定扩展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五个大型动植物种群灭绝的原因,而气候几乎没有或没有直接的影响。

文化发展而非气候变化是主要驱动力

奥尔胡斯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詹斯-克里斯蒂安•斯文宁教授、资深作者说:“中国有超过2000年的保存良好的文字记录,这使得重建长期、大范围的文化-自然动态交互影响成为可能”。研究的五个大型动物种群包括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亚洲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R。unicornis和Dicerorhinus sumatrensis),老虎(Panthera tigris),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棕熊(Ursus arctos),它们全部都广泛分布在整个研究领域,并在中国古代文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门答腊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在历史上曾在中国东部广泛分布,但由于人为压力的增加而灭绝了,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今天在东南亚的其余范围,有可能导致其灭绝。该物种目前仅幸存下来不到80个,全部都在印度尼西亚。

是什么让亚洲象在中国逐渐消失,国外专家的研究,让我们深思

马来西亚的最后一头苏门答腊犀牛死亡

“古代中国即使在如今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也曾经拥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大型哺乳动物种群。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较丰富的大型动物相对较近期的消失可以归因于汉族文化的集约化农业向南扩展,这种文化起源于中国北方。”研究的第一作者,来自奥尔胡斯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博士后Shuqing Teng解释说。

这些种群从研究区的区域灭绝与上述社会文化动态一致,但与气候变化不一致。在过去的2,000年中,至少有两个明显的降温-升温周期,包括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年平均温度波动在1至1.5°C左右,但都没有对大型动物活动范围产生明显的影响。

文化过滤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表明文化演变在历史上已经超越了过去的气候变化,从而改变了大型动物的群落模式。与此相反,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社会在如此大的时空尺度上的影响直到近代才变得重要起来(例如工业革命或20世纪的伟大加速)。

这一发现凸显了文化在从历史物种库中过滤当前生态组合中的作用的重要性。通过文化过滤的视角进行的观察也应该激发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特别是有助于克服基线变化偏差-由于对早期衰落的认识不足而倾向于接受已经退化的状态作为自然现象的倾向,以及我们旨在实现的自然世界的保护或恢复。

此外,文化过滤的变化将是应对人类生物多样性危机挑战的关键,因为从历史上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文化过滤是受文化驱动的,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