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空鉤半水調平水,去掉子線雙鉤後浮出的目數就是釣目的最頓目數對嗎?

用戶7393411896379


這個空鉤調平水、很不好弄的。如果弄好了、確實有口就中魚。我只弄好過一次,魚獲滿滿、三十至五十多條小鯽魚。後來、換了子線和鉤就調不好了,拋入水中、要麼長時間不動,要麼有漂像卻打不著。我估計要麼是過底了、鉤餌陷進淤泥層了。要麼是沒到底、所以無魚口,挺難調的,主要是因為釣點水情複雜,高低不平、還有暗草。以後、調平水釣二目,就沒有順利過了,漁獲少少。這個是憑運氣的,調好了、相當厲害、有漂像揚竿即中魚。問題是不容易調好。


用戶5877499102



懸墜釣法的頓與鈍的解讀


在網上也看了不少釣魚視頻和文章,發現現在很多釣魚人,包括一些老手,對懸墜釣法中的“頓”和“鈍”兩字分不清。看似只是用字錯誤,其實是對懸墜釣法的概念上的認知產生了錯誤。“頓”指的是漂相,而“鈍”是對線組在水中相對狀態的描述。


下面我們就以懸墜釣法的調平水為例,來大致聊聊“頓”“鈍”各自的含義。


一.調漂


假設單鉤重壓兩目,帶鉤半水調的平水等於無鉤半水調的四目(圖一)。



二.狀態


也許是受底墜釣法(七星漂)調釣思路的影響,在使用懸墜釣法時,中國釣魚人仍然以調靈敏度來描述懸墜釣法的調釣。那麼,作為懸墜釣法,什麼狀態是相對的靈?什麼狀態是相對的鈍呢?


下面,我們就結合圖一繼續用圖來描述下懸墜釣法的靈與鈍的狀態演變(圖二):


1.上移浮漂,當露出目數時,底鉤輕觸底,上鉤懸浮;


2.繼續上移浮漂,當露出兩目時,底鉤躺底,上鉤懸浮;


3.繼續上移浮漂,當露出兩目多點時,底鉤躺底,上鉤輕觸底;


4.繼續上移浮漂,當露出四目時,上下鉤都是躺底;


5.繼續上移浮漂,浮漂還是保持露四目,上下鉤躺底,但是鉛墜離底越來越近;


6.繼續上移浮漂,當露出四目多點時,鉛墜觸底。



通過圖二的演示,按我們底釣的要求,我們得出的結論:(1)狀態是相對的最靈狀態,(6)狀態是相對的最鈍狀態:類似七星漂的底墜釣法。


小提示:

實際作釣時,為了防止出現鉛墜觸底的現象,正確找底後,上移浮漂時,當浮漂露出3目~3目半時,最好就不要在望上推了,以免出現(4)、(5)、(6)的狀態,造成過底的現象。


三.漂相


上面已經說過“鈍”是對雙鉤在水底的狀態的相對描述;而“頓”是指浮漂的漂相,也就是魚咬鉤時,浮漂在水中的反應出的一種動作。這個頓口漂相,不是臺釣的專利,更不是臺釣發明的,但是是因臺釣的推廣而被大家所熟知的。


早期的臺釣教學視頻中,對“頓”口漂相命名的解釋:頓就是停頓的意思!但以 筆者個人的理解,這個頓口的頓字應該是扽(dèn)才是正確的。


理由有兩個:


1.扽(dèn)字的本意是:迅速有力的拉動!


2.客家語是中國臺灣的官方語言之一(法定公事語言)。而扽字在客家話中的發音是:(dùn)和普通話頓(dùn)同音,所以臺灣釣友口中的dùn應該是普通話中的“扽(dèn)”才最貼意。


那麼,什麼是“扽(dèn)口”漂相?是不是釣的鈍才會出現的漂相?


扽口漂相,是指浮漂在靜止狀態下,被魚迅速有力的向下拉動而產生迅速向下位移的浮漂動作。


這樣的浮漂動作不管是雙鉤在水底是最靈的狀態,還是最鈍的狀態都會出現。由於之前已經寫過關於扽口漂相的文章,所以這裡就不在詳述。只是舉兩個例子稍作分析下:


為了好理解,我們把魚咬鉤時和咬鉤後的動作分為兩個部分:


1.魚在嗦餌時,口部的動作造成浮漂移動的漂相,我們稱為口動漂;


2.魚吞鉤後,開始移動身體遊走而造成浮漂移動的漂相,我們稱為體動漂。


懸墜釣法,釣的很靈時(圖三),由於鉤餌和浮漂之間近乎直線連接,魚嗦餌時,用力一吸,由於水對魚線的橫向阻力以及魚嘴上部的阻擋,鉤餌進魚嘴後,浮漂自然也隨著迅速的向下位移,位移的距離隨著魚的大小,及魚嘴吸力的大小,及雙鉤在水中調的狀態靈與鈍而決定;這時出現的扽口漂相是口動漂相。



如果我們釣的很鈍,如圖二中的(4)、(5)、(6)的狀態,由於子線彎曲度很大,當魚在嗦餌時,將鉤餌吞入口中,也許很難帶動浮漂出現動作,也就是說浮漂也許很難表現出口動漂相;但是,魚吞鉤後,開始遊走時,不管他是抬頭向上還是調頭橫向位移,在移動的瞬間,都會帶動浮漂向下迅速位移。這時出現的扽口漂相為體動漂相。


釣的很鈍時,造成扽口漂相出現的原因:是魚抬頭向上或調頭遊動時,魚線由於受水的阻力的影響,魚不管朝那個方向拉動,浮漂的第一反應都會表現為快速的向下位移一小段距離。


這個和我們釣魚時,上抬魚竿牽動魚線時,浮漂不是隨竿子向上抬的動作而被拉出水面,而是在第一時間向水下位移,然後才被拉出水面的道理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懸墜釣法中魚的第一漂相不是下拉和上送,而是扽口漂相!不管是釣的靈還是鈍,浮漂都會出現扽口漂相!唯一的區別就是向下位移的距離會有一些區別:釣的靈,浮漂向下位移的距離就長;釣的相對鈍點,浮漂向下位移的距離就短點。


而我們調漂的目的,就是讓雙鉤餌和浮漂之間的鬆緊度保持在最能反應出魚口力道的狀態:下扽、提竿、中魚。



講述最簡單的釣魚技巧,分享最純真的釣魚樂趣!歡迎跟帖討論!謝謝閱讀!


遊釣同城


空鉤半水調平水,去掉子線雙鉤後浮出的目數就是釣目最鈍目數,這樣理解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一、浮漂的吃鉛量大與小

1、當使用吃鉛量較大的浮漂時,雙鉤半水調平水的狀態下,再去掉子線雙鉤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浮漂的目數變化不大。是因吃鉛量較大的浮漂在調漂時每往下調一目,所增加的鉛皮量要大一些。當這個量大於單鉤或雙鉤時,就會發生去掉子線雙鉤浮漂目數變化不大的狀況。

2、在使用吃鉛量小的浮漂時,雙鉤半水調平水的情況下,去掉子線雙鉤時浮漂的目數變化較大。是因為子線雙鉤的比重較大,所以調漂時壓的目數較多。

二、魚鉤的比重大與小

眾所周知魚鉤的種類較多,鉤條的粗細、魚鉤大小、比重各個相同。甚至有的魚鉤會漂浮在水面,你想想這樣的魚鉤在調漂時會壓浮漂幾目?所以在半水調平水時,去掉子線雙鉤的情況下浮漂的目數變化也不盡相同。

三、子線的粗與細

子線的粗與細也決定著靈與鈍和目數的變化。有很多釣友問我為什麼上移浮漂時釣目不變?雖然子線重量可以忽略不計,但其柔軟度不可大意。在使用吃鉛量大的浮漂時,由於雙鉤半水調平水的狀態下,浮漂的 剩餘浮力為零,會使較細、柔軟度好的子線無法支撐起鉛墜,只有讓其到底時漂目才會發生變化。

四、水質密度的大與小

每位釣友來到不同水域都會進行重新調漂,是因為水的密度不同其浮力大小不同,所以水質有瘦水、肥水等區分。一支浮漂在不同的水域吃鉛量也會有所不同。

各位釣友我們在雙鉤半水調平水時,子線雙鉤在水底的狀態、浮漂的靈與鈍取決於浮漂的吃鉛量、雙鉤的比重、子線的粗細、軟硬。所以在子線雙鉤半水調平水的情況下,去掉子線雙鉤後浮出的目數不一定是浮漂最鈍釣目。浮漂最鈍釣目怎麼說呢?本人在垂釣過程中見過,重鉛到底,釣目10目左右照樣釣魚,你說這樣的調釣算最鈍嗎!個人見解請指正。


釣魚老趙


錯,還可以再往上推三公分


超戈


調平水,釣二目,的確很難調準的。我在調筒裡發現,如果露出二目,會發現二鉤基本躺底,子線也斜橫在底下,如果,露出二目的話,鉛錐己躺底,如同跑鉛釣法。說明子線軟丶硬,粗細有關,長的一根子細,觸底後,支撐不住浮力,鉤距長短有關。釣一目的話,比二目略為好些。正如,前位釣友話,說得不錯,分析有道理,我有同感。


老驥56


那個可以當做是你調平水釣鉛墜離底的最大目數,這種狀態相對較靈,需要把鉛座鎖死。當你實際作釣中,上推浮漂目數超過這個目數就說明你的8字環到底了,假設你無鉤是四目,當你上鉤觸底以後上推浮漂可以一直上推出四目,這時候你想再讓浮漂上升一目,那你上推浮漂的距離約等於短子線長度加你浮漂第五目長度才可以!在這個長度之間你上推浮漂目數是不會變的,只是你的子線會彎曲,鉛墜向水底下移。不知道我說的你聽明白了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