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智瑤失敗的故事告誡我們,什麼事是真心的不能做,做了下場就很慘



智瑤失敗的故事告誡我們,什麼事是真心的不能做,做了下場就很慘

看到這個圖案,估計不少朋友認出來了,這不就是一個普通的連環畫封面的圖案嗎?答對了,這是一張連環畫封面的圖案,但是一點可不普通。因為它是我兒時的最愛,也是它點亮了我熱愛歷史的心燈。小的時候,市面上的連環畫很多,但是大多是那種《說唐》、《說岳》之類的演義故事的,真正純歷史類還真不多,即使是這本,也不過是比較接近正史的《東周列國志》,而不是純文史,即使這樣,也被我愛如珍寶。

漸漸的長大了,讀的書越來越多了,就知道了一部叫做《資治通鑑》的大部頭書,小人書裡的故事,那裡全有,而且內容還比小人書的還多,於是乎就喜歡上了這部《資治通鑑》。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部書裡講的故事,它真的能帶給我們啟迪。


智瑤失敗的故事告誡我們,什麼事是真心的不能做,做了下場就很慘


《資治通鑑》中講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三家分晉",但是在這個故事裡,還隱藏了一個故事,那就是"智伯"滅亡的故事。

在最初的晉國,執掌國事的六家,後來漸漸的只剩下四家了,這四家就是"智、魏、趙、韓"。其中以智氏最為強大。那麼為怎麼到最後分晉國的是"韓、趙、魏"三家呢?這其中的原因都是由智氏的族長智瑤一手造成的。

智瑤這個人,《資治通鑑》中記載他的優點有很多,但是缺點有一個,但是正是因為這個致命的缺點,才使得智氏家族以及他本人的滅亡。

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


智瑤失敗的故事告誡我們,什麼事是真心的不能做,做了下場就很慘


這段話就是講的是智瑤有超越他人的五項長處,只有一項短處。美髮高大是長處,精於騎射是長處,才藝雙全是長處,能寫善辯是長處,堅毅果敢是長處。雖然如此卻很不仁厚。

智瑤個人本領很強,但是對人卻不仁義,這樣他就經常的恃才凌人。有一次在宴會上侮辱了韓氏的族長韓虎和他的家相段規。並且還不以為然,對勸諫他的大臣智果說出了"難有我出,我不發難,誰敢發難"這樣的話。

智果知道這樣的智瑤必將失敗,所以就從智氏分離出來,另外立了一個氏族,名字是輔氏。

智瑤不久後就分別像魏氏和韓氏要了土地,這兩家也都給了。得到甜頭的智瑤變本加厲,就向趙氏索取"皋狼"這個地方。

要知道"皋狼"這個地方,可是趙氏家族的起家之地,趙家當時的家主趙無恤怎麼可能會給!所以一場爭奪土地的戰爭就在所難免的發生了。

智瑤率領智、韓、魏三家大軍圍住趙家所在的晉陽,並且引水灌城。城牆頭只差三版的地方沒有被淹沒,鍋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在這種情況下,人民仍是沒有背叛之意。這是因為晉陽的大夫尹鐸非常愛護百姓,少算百姓戶口,減免百姓稅負的原因。

智瑤巡視水勢,魏家的家主桓子魏駒為他駕車,韓家的家主康子韓虎站在右邊護衛。智瑤得意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讓人亡國。"


智瑤失敗的故事告誡我們,什麼事是真心的不能做,做了下場就很慘


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腳。這是因為汾水可以灌魏國都城安邑,絳水也可以灌韓國都城平陽。這兩個人此時已經有了唇亡齒寒的想法了。

正在兩人猶豫不決,無計可施的時候,趙襄子無恤派了家臣張孟談秘密出城來見韓、魏二人,說:"我聽說唇亡齒寒。現在智瑤率領韓、魏兩家來圍攻趙家,趙家滅亡就該輪到韓、魏了。"

韓康子、魏桓子也說:"我們心裡也知道會這樣,只怕事情還未辦好而計謀先洩露出去,就會馬上大禍臨頭。"張孟談又說:"計謀出自二位主公之口,進入我一人耳朵,有何傷害呢?"於是兩人秘密地與張孟談商議,約好起事日期後送他回城了。

到了約定日期的夜裡,趙襄子派人殺掉智軍守堤官吏,使大水決口反灌智瑤軍營。智瑤軍隊為救水淹而大亂,韓、魏兩家軍隊乘機從兩翼夾擊,趙襄子率士兵從正面迎頭痛擊,大敗智家軍,於是殺死智瑤,又將智家族人盡行誅滅。只有別立出族的輔果得以倖免。


智瑤失敗的故事告誡我們,什麼事是真心的不能做,做了下場就很慘


對於智瑤這個人和智氏滅亡的原因,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有一段"臣光曰"的論述,我們來看一看。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臣司馬光曰:智瑤的滅亡,在於才勝過德。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曰賢明,於是就看錯了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雲夢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稱為剛勁,然而如果不矯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為利箭穿透堅物。棠地方出產的銅材,天下都稱為精利,然而如果不經熔燒鑄造,不鍛打出鋒,就不能作為兵器擊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備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聖人、君子而委任,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為君子持有才幹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幹用來作惡。持有才幹作善事,能處處行善;而憑藉才幹作惡,就無惡不作了。愚人儘管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夠的陰謀詭計來發揮邪惡,又有足夠的力量來逞兇施暴,就如惡虎生翼,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常被人的才幹所矇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餘而德不足,導致家國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瑤呢!所以治國治家者如果能審察才與德兩種不同的標準,知道選擇的先後,又何必擔心失去人才呢!


智瑤失敗的故事告誡我們,什麼事是真心的不能做,做了下場就很慘


司馬光講的這一段是從用人的角度講的,他的認為對於不對,不好說,但是這其中也得分時候。有一句話叫做"亂世用奇人,治世用正人"。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在亂世的時候,或者事業剛開始的時候,要看這個人的能力,品德可以先緩一緩,這就是曹操的"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和劉邦使用"盜嫂貪金"的陳平的道理了。在這個時期,能力就遠比品德重要的多了。

然而在太平盛世的時候,用人理念就要有所改變了,這個時候用人就要首先選擇品德了,如果一個企業已經走上正規渠道,各項制度完備,公司的運作基本可以靠慣性運行的時候,使用人才品德相對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智瑤失敗的故事告誡我們,什麼事是真心的不能做,做了下場就很慘


《資治通鑑》中所闡述的道理是"用人",我們不妨舉一反三,來談一談做人的問題,看看在智瑤這個歷史人物身上我們能獲取什麼樣的做人道理。

智氏家族是當時晉國中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個家族,而智瑤本人更是能力出眾,這本來是最能成功的一個家族了,可是一把好牌卻被智瑤打的稀爛,究其原因就是和智瑤的做人有著很大的關係。

第一,智瑤為人驕傲,依仗著自己個人的能力,看不起團隊中的其他成員,最後落得眾叛親離。

第二,智瑤貪得無厭,引起眾怒,使其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智瑤失敗的故事告誡我們,什麼事是真心的不能做,做了下場就很慘


而這一切都是源於智瑤不修德行的結果,所以說約束自身的行為很重要,一味的依靠自己出色的能力,而做人辦事不講道德,那最終就會落得像智瑤一樣的下場。

《資治通鑑》的書裡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他能帶給我們人生的智慧,處事的啟迪,而喜歡上這部書,居然是因為一套小人書的啟發,也算是神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