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武都坪埡藏鄉:“夢”中走來新生活

武都坪埡藏鄉:“夢”中走來新生活

半山腰上的坪埡藏族鄉舊村面貌

武都坪埡藏鄉:“夢”中走來新生活

地處白龍江南岸的武都區坪埡藏族鄉,山大溝深,交通閉塞,氣候高寒陰溼,土地資源匱乏,全鄉有8個村落散佈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之上,生活條件艱苦。多少年來,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人們,想盡各種辦法改變現狀,但始終沒能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近年來,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深居坪埡高山之巔的藏族群眾,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終於實現了他們幾代人渴望的脫貧夢想……

今年9月26日,是坪埡藏族鄉的小夥楊永強最激動的日子。這一天,和他相戀5年之久的蘭州姑娘牛燕,終於答應嫁給他,並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新家舉行了定親儀式。

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稻田;一年前,楊永強還和鄉親們,居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腰上——出門是山,歸來還是山。人們的視野裡,四周是連綿不斷的山巒。

多年來,甘肅一直是中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而在甘肅,隴南又是全省最貧困的地區。

這個充滿藏族風情的安置區的建成是隴南實施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一個典範。在脫貧攻堅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建成如此美麗的新農村,無疑是隴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上的一面旗幟。

“雲端之上”的“光棍村”

“沒搬下山之前,我家住的是土坯和石塊砌成的房屋,有的牆體裂縫,能塞進去一個拳頭。”蘇東紅回憶說,以前鄉親們都住在半山腰上,大部分人家的房屋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嚴重傾斜非常危險。由於村子依坡而建,大家走的都是羊腸小路,村裡沒有水井,全村人吃水都要到山溝裡去背。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走30公里山路,花一天時間去山腳下的鎮子上採購,然後再經人背畜馱運回村裡。

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年又一年,延續了一代又一代。雖然,近年來外出打工的村民陸續增多,當地政府也想方設法對村裡進行了多方資助,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還是沒能從根本上徹底改變當地群眾貧窮落後的現狀。截至2013年底,全鄉還有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629戶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高達48.6%。

“下山以前在家種地,辛辛苦苦幹上一年,收入還不超過2400元。”迫於生計,今年38歲的孟克舟幾年前也加入了村裡南下打工的大軍,在杭州做架子工。可是每年春節他和其他返鄉的村民一樣,走在回家的彎彎曲曲的山路上,總有幾分傷感:什麼時候自己家也能像城裡人那樣走上平坦的水泥路?喝上乾淨的自來水?

正是由於自然環境的惡劣,群眾的教育意識淡薄,當地許多孩子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大多數女孩嫌棄家鄉條件艱苦,急於擺脫生存環境,就和外鄉小夥談起對象,從此不再回來。個別當地小夥和外鄉姑娘相戀,可一旦女孩來過坪埡鄉之後,大多一去不復返。從而導致本地“光棍小夥”一個村子比一個村子多。因此,人們又把坪埡鄉的好多村莊稱作“光棍村”。

“一落千丈”天地寬

近年來,隨著氣候日漸變暖,隴南山區地質災害頻發,致使坪埡藏族鄉的貧困程度愈來愈深。坪埡一度成了隴南市25個特困片區鄉鎮之一,也是武都區四大脫貧攻堅主戰場。

然而,多年的扶貧實踐充分證明,受自然條件限制,僅僅依靠“幫”和“扶”,很難讓當地群眾擺脫貧困。從某種意義上說,那裡的生態環境已經完全不能適宜群眾繼續生存。那麼,唯一的出路是將當地群眾搬出大山,讓他們在更為廣闊的天地間另尋“生”路。

“2016年,坪埡藏族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被正式提上了隴南市和武都區兩級政府的議事日程。”據坪埡藏族鄉黨委書記王思保介紹,時隔不久,這一總投資4.694億元的惠民工程,便被列入甘肅省“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重點建設項目。“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實施,讓祖祖輩輩深居大山深處的藏鄉群眾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搬遷地址選在白龍江畔一片平坦的河谷地帶,整個項目從規劃設計開始,就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理念,充分融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突出藏族建築風格,設計不同戶型供搬遷群眾選擇。建成後,坪埡藏族鄉的8個建檔立卡村將全部搬出大山。

2018年9月,坪埡藏族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全面竣工。12月31日,隨著最後一戶搬遷戶家門前一陣“噼裡啪啦”的爆竹聲響起,坪埡鄉1236戶藏族村民全部入住新居。

當日的坪埡鄉集中安置社區,青山含黛,綵帶飄舞,江水澎湃,房屋綿延,猶如一幅秀美的畫卷鋪展在山川之間。正在建設的渭武高速和蘭渝鐵路上一列列飛馳的火車,在畫卷中交錯穿行,給錦繡隴南平添一份動感之美。

喜遷集中安置區新居的坪埡藏族鄉俄兒村26歲小夥楊永強,初中畢業後在夏河做廚師,由於勤奮踏實,深深吸引了蘭州皋蘭姑娘牛燕的心。然而,當楊永強第一次帶牛燕回家時,蜿蜒崎嶇的山路和破舊不堪的村落,給牛燕當頭澆了一盆冷水。牛燕對第一次去楊永強家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長這麼大,我從沒有爬過那麼高的山,山路坑坑窪窪,我們整整走了6個多小時才到家,腳上都打了好幾個血泡。”牛燕說,“那次以後,我就再也沒有去過楊永強家。正當我對我們的感情搖擺不定的時候,永強告訴我,他們那裡的8個村全部要搬到山腳下居住。”

俄兒村搬遷,留住了楊永強和牛燕長達五年的感情。當駐村第一書記、市公安局民警張立冬在走訪中得知楊永強有一手好廚藝時,便鼓勵他搶抓機遇,在家門口創業。“起初,我還真拿不定主意,但後來聽說政府要在安置區依託朝陽洞發展鄉村旅遊,我才下定決心開一家藏鄉燒烤店。”眼下,楊永強和牛燕已辭掉在夏河的工作,正在忙著裝修店面。“春節我們先辦婚禮,然後開張門店。”

幸福如夢的新農村

“家有幾擔糧,睡覺心不慌。”自古到今,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如今,坪埡藏族鄉群眾整體搬遷到山下平川,視野開闊了,道路平坦了,房子漂亮了,生活方便了,條件改善了。但是,如何讓他們更幸福的生活,讓他們更加便捷的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紅利,則成了各級領導幹部繼續深思的課題。

為了解決好搬遷群眾後續發展問題,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當地政府先從大力推進產業發展,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增收入手,推行“黨支部+”模式,建成萬畝花椒林帶和千畝“雙椒”示範園、千畝核桃示範園;聯建了萬金生態養殖廠,發展養豬產業;引進雷鼓山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開辦了茶園溝純淨水加工廠。同時,引進企業興辦扶貧車間,建成一個可實現400多人就業的酒店用品生產加工廠。

自從蘇東紅一家搬遷到了山下集中安置社區,1236戶藏鄉同胞和他家一樣,不僅徹底告別了海拔兩千多米的“雲巔之上”,住進了統一規劃建設的二層樓房,還徹底告別了昔日“土裡刨食”的生活,成為新社區工廠裡的一名工人。

“我自小腿腳不便,初中畢業後,就只能在家幫忙看小孩。”22歲村民王建幹,由於身患小兒麻痺症,不能外出打工掙錢養活自己,為此他對生活一度心灰意冷。然而,安置區引進的蓮花兆瑞商貿有限公司為了幫助他脫貧,走上自食其力的路子,將他招為工人。從此,他每月不僅有了固定的收入,而且還在工作中找到了樂趣,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別人能幹的,我照樣能幹。”面對記者的採訪,王建幹開心地說:“自從當了工人,我才覺得,我和正常人沒什麼兩樣。”

一年多來,坪埡藏族鄉還大力推進電商扶貧。全鄉建成9個村級電商服務站和1個鄉級電商服務站。目前,正常運營的電商網點就有30多個。2018年,全鄉電商銷售額達到1980萬元,直接帶動貧困戶305戶1562人,人均增收360元。

便捷的交通,也讓坪埡鄉鹿連村的村民石淵看中了快遞商機。搬到山下後,他立馬開辦了一家快遞超市,每月快遞量接近500件,年收入達到五六萬元。

正在加工拖鞋的蘇東紅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自從三月份在酒店用品生產車間上班以來,每月工資近3000元。“從沒想過在家門口還能上班掙錢,想起這些,感覺好像還在做夢一樣!”

是啊!這是一場夢,一場受到全世界矚目的中國“脫貧夢”。為了實現這一偉大夢想,中國人民奮鬥了70年。包括坪埡藏族同胞,我們要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還要攜手共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