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如今時光浮躁,人人匆忙,都在為自己的未來打拼,但是內心卻難免充滿疑惑與焦慮。讀禪詩,能夠穩定心神,放空心海,感悟前人大德的智慧之言,也能照耀自己的前行之路。

如果說禪是遙遠無際的藍天,禪詩就是通往內心幽靜之地的小徑;通過它可以尋找到真我,見眾生,見天地,見自我,達到內心的平和,了悟人生的奧秘。今天王和尚就通過8首禪詩,一起走進禪的境界,找尋人生徹悟的奧秘……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八首禪詩,了悟人生,找到真實的自己


01:何為虛實,如何修行?兩首經典禪偈打開智慧之門

其一、偈(唐·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和尚是唐朝高僧,是禪宗北派的創始人,這首偈子寫得生動形象,以比喻手法闡明修行的道理。“明鏡臺”比喻心地,“拂拭”比喻修習,而塵埃則指人的私慾妄念,神秀認為唯有勤奮地修習,才有可能成佛。這種觀點和明朝王陽明很類似,王陽明曾以鏡子比喻人心,要想洞徹萬事萬物,唯有將“心鏡”打磨乾淨,而要打磨“心鏡”就要廓清私慾。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心鏡到底需不需要磨鍊?


一旦窺見“天理之心”,一旦心生妄念,就能立刻被感知,自然就容易將其拂拭乾淨。而凡人之心鏡,卻斑駁破損,上面佈滿汙垢灰塵,想要看清萬事萬物,自然要先打磨心鏡,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要“痛加刮磨一番”。

其二、偈 (唐·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也是唐朝高僧,是禪宗六祖之一。慧能此偈認為佛性本是清淨的,他認為萬法皆空,自然佛心無處沾染塵埃,又何必去拂拭,只要一念悟到即可成佛。慧能和尚開創禪宗南派,他主張“頓悟”,即“心性自見”,“一念善,即智慧生”。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心如明鏡,何處染塵埃?

02:山林隱逸,自可安眠,修行須問心問自己

其三.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南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但是又很精通醫學和煉丹,他佛道兼修,深得梁武帝的信任,雖然他長年在山中修煉,但是梁武帝有疑難就會去拜訪他,故而得到一個“山中宰相”的雅號。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八首禪詩,洞徹人生


據傳說,陶弘景降生之前,他母親夢見青龍出懷,並且有天仙手持香爐來到她家。故而陶弘景自小就生得丰神俊朗,瀟灑飄逸,他自小就痴迷道家養生。

齊高帝想請他入朝為相,被陶弘景婉言謝絕,這首詩即是回答高帝徵召所作。他寧願隱居山林,也不願出仕為官,這首詩寫得充滿禪意,值得細讀。山中別無所有,只有飄動的白雲最讓人喜愛,因為白雲自由,毫無拘束。這“白雲”即是陶弘景的自比與嚮往。但是白雲漂泊不定,只有詩人可以欣賞其美,卻不能讓皇帝也領略其自由。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八首經典禪詩,你讀過幾首?


陶弘景清心寡慾,對凡塵俗事既不掛念,也不受其影響,故而拒絕了皇帝的徵召,繼續在山中修行。

其四、我向前溪照碧流(唐·寒山) 

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巖邊坐磐石。

心似孤雲無所依,悠悠世事何須覓。

寒山是唐朝著名詩僧,佛法高深,禪詩也寫得極妙。據傳說他活了一百餘歲,經歷也頗為坎坷。由其詩來看,少年時代他讀書學劍,遊歷四方,但是由於科舉考試屢次失敗,終於看破紅塵,隱居山林潛心佛法。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遁入深山,斬除心魔

這首詩即是他修佛之作,他安閒地坐在溪水邊,看溪水自由地從身旁流過。此刻他的心情淡泊自在,遠離俗世,心向林泉,心中的禪意就像白雲一樣自由飄蕩,不依附外物,又如此高潔明淨。如此心境下,又有什麼名譽地位、富貴榮華值得在意呢?心中無慾,自然內心空明,情懷淡泊,自然禪境清澈,心無羈絆,自然就寵辱皆忘,瀟灑出塵了。

03:面對還是逃避?兩個高僧修心堅定,卻路有不同

其五 .留壁(唐·龍山禪師)

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閒。

莫把事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心若看破,浮生有何牽念?


龍山禪師遁入深山,終身未入世。這首詩描寫悟道所得,已經達到了超然物外的境界。他隱居深山,只求簡陋的茅屋安身,粗糙的飯食也可果腹,但是他心地明朗,對世間的功利與是非都毫不介懷,故而心境安閒自在。

既然心中沒有是非,自然也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既然看透生死,人生浮沉自然也就與他無關了。這種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是由於心中無一物的表現。所謂,心生虛妄,如墜荊棘,心地清明,也就得其所安了。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心似蓮花,向陽而開


其六 .答鹽官齊安國師見招(唐·法常)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法常禪師是唐朝高僧,一心修行佛法,不想介入俗世生活,面對別人的邀請他不為所動以詩明志。他認為,隱居深山並沒什麼不好,以荷葉為衣服,以松花為食,投身大自然,與鳥獸為伍,正可以修心養性。面對邀請,他認為這樣會打擾他的修行,故而堅持又搬家進入更深的山林。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處處可修行,又何必逃避?


法常禪師的“避”看似無情理,其實在於佛心的堅定,面對自己,獨居山林,遠比進入俗世,面對紛紛擾擾對修行有效果,故而他堅決地拒絕邀請,其實也有內心高潔的原因吧。

諸位覺得,法常禪師這樣修行對不對呢?

04:平常心悟道,亦需要回頭自思,何處不是晴空?

其七 .偈 其五(唐·契此)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執著在於內心


契此是唐朝高僧,由於他身寬體胖,總是揹著一個布袋遊走四方,人就都稱他為“布袋和尚”,並且由於他總是笑臉迎人,總是在社會各個階層播種善因,度化痴人,故而傳說他是彌勒佛的化身。這首詩,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悟道詩,有一天他看到農夫插秧種稻,心有所悟就寫下了這首詩。

悟道如插秧,必須不疾不徐,有條不紊,如果心情浮躁就會修無所得,並且需要時常低頭自省,只要低頭才能看到水面中的天空是如此清澈明淨。而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內心堅定,不被外物干擾,就像農夫種田,必然是專心致志;而插秧的農夫看似在倒退,其實卻已經插滿整片水田,退就是進,進也就是退。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低頭才見水中天,你低頭了麼?


這首詩以“插秧”做比喻,細緻地描述修道的要義,寫得恬淡悠然又意味深長,飽含人生哲理,實在是高妙至極。

其八、詠梅花(元·梅花尼)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首詩作者不詳,因這首詩寫得絕妙,故稱之為“梅花尼”。這首詩充滿哲學理趣,形象生動又超然化外,值得細品。“尋春”即尋覓佛悟之道,她踏破芒鞋,也無所得,偶然看到梅花盛放,才突然明白春光綻滿枝頭。這種頓悟,既來自內心突然的洞徹,也是苦苦追尋,不斷探究的結果。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絕境也是轉機,頓悟來自回頭,道不遠人,道在自心,只要向內心探求,才能回頭是岸。但是,頓悟固然是一剎那的境界提升,如果沒有“芒鞋踏破”的勤奮,恐怕其所得之狂喜也就不復存在了吧。(本文系六不和尚原創,轉載請標註,侵權必究)。

親愛的朋友,關於禪悟,你有什麼領會,一起留言分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