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真的是歷史謊言嗎?未必


上篇《許穆夫人》中,我們提到了“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稱其為西周滅亡的標誌性事件。或許有人質疑,因為在史學界,這個故事與童話《狼來了》幾乎同出一轍,甚至有人認為,它就是人為所編造出來的歷史謊言。

但事實並不盡然。

“烽火戲諸侯”的背後,暗含的是西周立國之根本:

宗法制。

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真的是歷史謊言嗎?未必

烽火戲諸侯


作為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最早出自《史記》。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史記·周本紀》

周幽王有個妃子,褒國人,姒姓,故稱“褒姒”。

幽王為了逗得美人一笑,點燃烽火,讓諸侯誤以為外敵來犯,匆忙趕來,卻被戲耍,褒姒果然大笑;其後幽王數次舉烽火,諸侯多次上當,終於不再相信,等到外敵真的來犯時,還以為是幽王又逗他們呢。由此,幽王終引大禍。

不得不說,太史公真是講故事的能手。

而褒姒為西周滅亡背了黑鍋,也符合古代“紅顏禍水”的觀念。

就這麼一個故事,後世引來了很大爭議。

首先,“烽火”示警系統在遙遠的西周時期是否有可操作性,尚未可知;其次,作為古代國防事業的重要一環,直接關乎國家安危,周幽王身為一國之主,即使再如何昏庸,也未必敢在這上面開玩笑;最後,考古認為,周幽王並沒有在外敵入侵時點燃烽火,而是在主動進攻申國時,遭到了外敵有預謀的襲擊。

那麼也就是說,“烽火戲諸侯”是太史公編造的嗎?

未必。

《史記》不是冷冰冰的“歷史運行日誌”,它是《太史公書》,它必然加入了作者司馬遷的個人思想,而且也正是因為加入的這些思想,才奠定了它在史學、以及文學上的地位。這是符合孔子的“春秋筆法”的。

我們看歷史,並不只是看過去發生了什麼。

它因何而發生?它如何發生的?它的發生改變了什麼?

——這,才是讀史的意義。

太史公司馬遷,作為史學大家,若只是為了編故事,何不在家編就好了,又何必遍訪山川、到處去採集風聞?在那個時代,山高水遠,路途險惡,不然為了旅遊?

所以,太史公寫下“烽火戲諸侯”,必然有他的理由。

他的理由,自然是批判,批判周幽王的昏庸。

但在這些批判裡,“烽火”之事真也好、假也好,它說明的是一個事實:

周幽王失信於諸侯。

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真的是歷史謊言嗎?未必

西漢·太史公司馬遷


《狼來了》的故事,講的就是誠信。

周幽王失信於諸侯,若只是生活中,坑你兩石糧食、訛你兩箱珠寶,便罷;然而周幽王的失信,是在當時的一個極其重大的原則問題上,失信了。

那就是宗法制。

三年,幽王嬖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史記·周本紀》

《史記》明確記載,周幽王失信的原因,在於他廢后、廢嫡。

“廢嫡立庶”的後果有多嚴重,縱觀整個中國封建王朝史,便能一目瞭然。輕則朝堂動盪,重則諸侯叛亂,一旦處理不當,亡國都是有可能的。

為何如此?

這就說到了“宗法制”。

“宗法”源於父系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父子、兄弟、叔侄等建立在血緣上的親屬關係。周朝建立之初,偉大的儒學先哲——周公,正式確立了一套以宗法為核心的、貫穿於國家政治及個人家庭的、影響中國社會數千年的制度。

命名為:宗法制。

周公確立宗法制,造成中國社會中家族制度的長盛不衰。“天地君親師”,排在君之下的即是親,族祭、族譜、族規,千百年來,人們所視重中之重莫過於此,乃至於時至今日,家族,仍是當今社會人際關係的重要樞紐。

而且,由於宗法與政治的緊密關係,“家國同構”,亦是中國曆代社會的明顯特徵。忠與孝,正是貫徹華夏民族數千年的道德本位和倫理本位。

——這是對後世的影響。

宗法與分封相結合,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

它的形式是:以周天子為宗法核心,其嫡長子為繼承人,庶子為諸侯;諸侯之中,亦是嫡長子為繼承人,庶子為卿。並以血緣親疏,來確定各人的土地、財產及政治地位,只要處於這一宗法關係中,都能獲得相應的利益。

這種制度的作用在於,通過宗法,確立了國家權利的分配和繼承規則,同時保障了各級貴族的利益,有利於國家穩定,因此更促進了國家的發展。

周的興盛,離不開宗法。

當然,周的衰亡,最終也在於宗法。

於是,我們來看周幽王。

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真的是歷史謊言嗎?未必

烽火臺——古代重要的國防設施


周幽王起初的王后是申後,申國人。

那麼,申後之子姬宜臼(即後來的周平王)即為嫡長子,由宗法關係所衍生出來的,不止是姬宜臼的外公申侯,還有他的舅舅、以及由他舅舅所牽扯出來的一大堆宗法關係。在這一制度下,他們都是能獲益的,並且是正當的利益。

而這些人,都是分封制下的諸侯、卿、士等等。

還有,周幽王廢嫡立庶,在別的諸侯眼裡,即是違反了宗法。那麼,作為周朝立國原則的制度你都不遵守了,你在諸侯眼中還有何威信?還有規矩嗎?

諸侯因此生怨。

所以,周幽王這一廢,得罪的絕不止申侯一人。

他被孤立了。

這在後世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廢后廢太子,或許只是能夠聽到一些反對的聲音、最多引起一些政變。但在周朝不同,周朝的宗法與分封緊密結合,這些提出反對聲音的人並不只是區區的大臣外戚,他們有錢、有兵、有國……

於是,後果就很嚴重了。

《史記》稱,申侯因“廢嫡”之事大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而2012年,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則稱,周幽王發兵攻申國,申侯遂聯合犬戎襲殺幽王,西周因此而亡。


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真的是歷史謊言嗎?未必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總之,不管“烽火戲諸侯”是真是假,周幽王都得不到、或者說不能及時得到諸侯的援助。這並非妄言,因為,周幽王死後,諸侯很快就打退了犬戎,說明他們完全有援助周王室的能力。

——他們有些是巴不得周幽王死,有些是管你死不死。

幽王死後,天下並未大亂。

因為,宗法制又發揮它的作用了。

按說西周王室已經被周幽王徹底敗光,諸侯們完全可以自立,離開周朝這面搖搖欲墜的大旗——事實是他們實質上已經離開了,但名義上,不能。

為什麼?

因為宗法還在。

諸侯們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必須選擇一個分配利益的標杆,為了不引起時局劇變,這個標杆,只能是現有的宗法。所以,諸侯們不必管周幽王的死活,只需要再找幽王家的一個兒子立為周王,大家再按宗法來分配利益就行了。

——這樣,公平。

——而且,大家都沒話說。

這在往後的封建王朝中也是一樣。只要一個統治集團還沒有完全崩潰,集團內部的人們想要穩定、想要不分裂,唯一的方式,就是維持現有的宗法。

當然,周朝的諸侯們在擁立新王的問題上有分歧。

一派擁立原太子姬宜臼,一派擁立周幽王的弟弟,但不管選誰,都是符合現有宗法的。至於再往後,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綜上,“烽火戲諸侯”或許是由古人編造的(未必出自於司馬遷),但它的編造,卻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有一定的依據、有一定的背景。

正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事實是並不存在阿Q這個人,但在當時、乃至現在的中國,到處都有這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