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真的是历史谎言吗?未必


上篇《许穆夫人》中,我们提到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称其为西周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或许有人质疑,因为在史学界,这个故事与童话《狼来了》几乎同出一辙,甚至有人认为,它就是人为所编造出来的历史谎言。

但事实并不尽然。

“烽火戏诸侯”的背后,暗含的是西周立国之根本:

宗法制。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真的是历史谎言吗?未必

烽火戏诸侯


作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最早出自《史记》。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史记·周本纪》

周幽王有个妃子,褒国人,姒姓,故称“褒姒”。

幽王为了逗得美人一笑,点燃烽火,让诸侯误以为外敌来犯,匆忙赶来,却被戏耍,褒姒果然大笑;其后幽王数次举烽火,诸侯多次上当,终于不再相信,等到外敌真的来犯时,还以为是幽王又逗他们呢。由此,幽王终引大祸。

不得不说,太史公真是讲故事的能手。

而褒姒为西周灭亡背了黑锅,也符合古代“红颜祸水”的观念。

就这么一个故事,后世引来了很大争议。

首先,“烽火”示警系统在遥远的西周时期是否有可操作性,尚未可知;其次,作为古代国防事业的重要一环,直接关乎国家安危,周幽王身为一国之主,即使再如何昏庸,也未必敢在这上面开玩笑;最后,考古认为,周幽王并没有在外敌入侵时点燃烽火,而是在主动进攻申国时,遭到了外敌有预谋的袭击。

那么也就是说,“烽火戏诸侯”是太史公编造的吗?

未必。

《史记》不是冷冰冰的“历史运行日志”,它是《太史公书》,它必然加入了作者司马迁的个人思想,而且也正是因为加入的这些思想,才奠定了它在史学、以及文学上的地位。这是符合孔子的“春秋笔法”的。

我们看历史,并不只是看过去发生了什么。

它因何而发生?它如何发生的?它的发生改变了什么?

——这,才是读史的意义。

太史公司马迁,作为史学大家,若只是为了编故事,何不在家编就好了,又何必遍访山川、到处去采集风闻?在那个时代,山高水远,路途险恶,不然为了旅游?

所以,太史公写下“烽火戏诸侯”,必然有他的理由。

他的理由,自然是批判,批判周幽王的昏庸。

但在这些批判里,“烽火”之事真也好、假也好,它说明的是一个事实:

周幽王失信于诸侯。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真的是历史谎言吗?未必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


《狼来了》的故事,讲的就是诚信。

周幽王失信于诸侯,若只是生活中,坑你两石粮食、讹你两箱珠宝,便罢;然而周幽王的失信,是在当时的一个极其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失信了。

那就是宗法制。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史记·周本纪》

《史记》明确记载,周幽王失信的原因,在于他废后、废嫡。

“废嫡立庶”的后果有多严重,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王朝史,便能一目了然。轻则朝堂动荡,重则诸侯叛乱,一旦处理不当,亡国都是有可能的。

为何如此?

这就说到了“宗法制”。

“宗法”源于父系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父子、兄弟、叔侄等建立在血缘上的亲属关系。周朝建立之初,伟大的儒学先哲——周公,正式确立了一套以宗法为核心的、贯穿于国家政治及个人家庭的、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制度。

命名为:宗法制。

周公确立宗法制,造成中国社会中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天地君亲师”,排在君之下的即是亲,族祭、族谱、族规,千百年来,人们所视重中之重莫过于此,乃至于时至今日,家族,仍是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枢纽。

而且,由于宗法与政治的紧密关系,“家国同构”,亦是中国历代社会的明显特征。忠与孝,正是贯彻华夏民族数千年的道德本位和伦理本位。

——这是对后世的影响。

宗法与分封相结合,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

它的形式是:以周天子为宗法核心,其嫡长子为继承人,庶子为诸侯;诸侯之中,亦是嫡长子为继承人,庶子为卿。并以血缘亲疏,来确定各人的土地、财产及政治地位,只要处于这一宗法关系中,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

这种制度的作用在于,通过宗法,确立了国家权利的分配和继承规则,同时保障了各级贵族的利益,有利于国家稳定,因此更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周的兴盛,离不开宗法。

当然,周的衰亡,最终也在于宗法。

于是,我们来看周幽王。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真的是历史谎言吗?未必

烽火台——古代重要的国防设施


周幽王起初的王后是申后,申国人。

那么,申后之子姬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即为嫡长子,由宗法关系所衍生出来的,不止是姬宜臼的外公申侯,还有他的舅舅、以及由他舅舅所牵扯出来的一大堆宗法关系。在这一制度下,他们都是能获益的,并且是正当的利益。

而这些人,都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卿、士等等。

还有,周幽王废嫡立庶,在别的诸侯眼里,即是违反了宗法。那么,作为周朝立国原则的制度你都不遵守了,你在诸侯眼中还有何威信?还有规矩吗?

诸侯因此生怨。

所以,周幽王这一废,得罪的绝不止申侯一人。

他被孤立了。

这在后世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废后废太子,或许只是能够听到一些反对的声音、最多引起一些政变。但在周朝不同,周朝的宗法与分封紧密结合,这些提出反对声音的人并不只是区区的大臣外戚,他们有钱、有兵、有国……

于是,后果就很严重了。

《史记》称,申侯因“废嫡”之事大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而2012年,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则称,周幽王发兵攻申国,申侯遂联合犬戎袭杀幽王,西周因此而亡。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真的是历史谎言吗?未必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总之,不管“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周幽王都得不到、或者说不能及时得到诸侯的援助。这并非妄言,因为,周幽王死后,诸侯很快就打退了犬戎,说明他们完全有援助周王室的能力。

——他们有些是巴不得周幽王死,有些是管你死不死。

幽王死后,天下并未大乱。

因为,宗法制又发挥它的作用了。

按说西周王室已经被周幽王彻底败光,诸侯们完全可以自立,离开周朝这面摇摇欲坠的大旗——事实是他们实质上已经离开了,但名义上,不能。

为什么?

因为宗法还在。

诸侯们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必须选择一个分配利益的标杆,为了不引起时局剧变,这个标杆,只能是现有的宗法。所以,诸侯们不必管周幽王的死活,只需要再找幽王家的一个儿子立为周王,大家再按宗法来分配利益就行了。

——这样,公平。

——而且,大家都没话说。

这在往后的封建王朝中也是一样。只要一个统治集团还没有完全崩溃,集团内部的人们想要稳定、想要不分裂,唯一的方式,就是维持现有的宗法。

当然,周朝的诸侯们在拥立新王的问题上有分歧。

一派拥立原太子姬宜臼,一派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但不管选谁,都是符合现有宗法的。至于再往后,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综上,“烽火戏诸侯”或许是由古人编造的(未必出自于司马迁),但它的编造,却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一定的依据、有一定的背景。

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事实是并不存在阿Q这个人,但在当时、乃至现在的中国,到处都有这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