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張釋之捐資為官,十年內不得升遷,為何突然受到漢文帝重用?

談及“文景之治”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我國帝國時代出現的第一個盛世,也是政治較為清明的時期。出現這種局面跟一批賢才良將的輔佐密不可分,張釋之就是其中的一位。

張釋之是西漢赫赫有名的正直諫臣,他以秉公執法、直言敢諫聞名於世,有西漢“包青天”之美譽,當時人們讚頌他“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明代大才子顧璘也曾作詩讚美張釋之:“漢庭賢士雖無數,四海偏誇張釋之”,所以說張釋之在法制建設方面頗有造詣,然而一代名臣張釋之他的升遷之路卻一波三折。

當時漢文帝是功臣派和少量皇族派共同推舉的皇帝,即位之初難免會受制於功臣集團,漢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和培養自己的勢力,不斷提拔、重用賢才,最初張釋之只是漢文帝身邊的侍從官,十年沒有升職,最終歷經重重磨難才官拜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那麼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文帝改變對張釋之的看法,讓他一鳴驚人,成為漢文帝的左膀右臂呢?

張釋之捐資為官,十年內不得升遷,為何突然受到漢文帝重用?

張釋之劇照

一、為郎十年,嶄露頭角

張釋之,堵陽(今河南南陽)人,早年與二哥張仲生活在一起,張仲家衣食充裕、生活富足,漢代選官制度主要以“察舉制”為主體,除此之外也可“貲選”當官,“貲選”是文帝、景帝兩朝比較重要的選官制度,顧名思義就是捐資入朝為官,當時規定家資在十萬錢(中產之家)以上的人家,可捐資為郎。

張釋之長大成人之後,其二哥張仲捐資五百萬錢,他便做了漢文帝的侍從官(騎郎),騎郎是侯補官員,需要通過考核才可以轉正。

然而張釋之做了十年的騎郎也沒有得到提拔,並不是他碌碌無能,而是張釋之性格耿直,不善於交際,自然得不到他人的舉薦,從而失去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在漢代,騎郎的俸祿並不高,張釋之還要靠二哥養活,為此他感到前途渺茫、鬱鬱寡歡,他覺得白花了二哥的錢,還得不到器重,不如辭職回家。

張釋之的領導中郎將袁盎告訴漢文帝說張釋之很有才華,現在不得志,準備辭職回家,

這樣的賢能之才不予以重用,實在是國家的損失。同時袁盎請求漢文帝提拔張釋之為謁者,謁者也是皇帝身邊的侍從,只不過級別要高些,漢文帝採納了袁盎的建議,提升張釋之為謁者。

張釋之捐資為官,十年內不得升遷,為何突然受到漢文帝重用?

漢文帝劇照

二、陳說秦亡漢興之道,讓文帝青睞有加

張釋之做了謁者之後,一向重視人才的漢文帝召見了張釋之,經過一番交談後,漢文帝對張釋之在政治上面的一些看法很不滿意,他覺得張釋之的見解很一般,不切實際,要求他談一些能夠立刻實施的事。

張釋之便向漢文帝陳說秦亡漢興之道,文帝聽後非常滿意,立即將張釋之從謁者提拔為謁者僕射,一下子連升四級,這是張釋之得到重用的一個開始。

“不要高談闊論,說些接近現實生活、能立刻實施的事吧。”——《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張釋之升任謁者僕射以後,常常跟隨漢文帝左右,一次他跟隨文帝游上林苑(皇家獵場,供皇帝射獵之地),當他們來到虎圈時,漢文帝拿著冊子連問上級官員上林尉十幾個關於虎圈的問題,上林尉笨嘴拙舌,加上事先也沒有準備,沒回答上來,結果看管虎圈的小吏嗇夫從旁代上林尉回答,嗇夫對答如流,他想借此機會好好表現自己以求得升遷的機會,文帝聽後大喜,命張釋之升任嗇夫為上林令。

張釋之從旁提醒漢文帝,選拔人才要注重考察其實際能力和道德素養,考核官員單憑其善於辯論,怎麼能行呢?比如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他們都是忠厚的長者,雖然不善言辭,但是他們卻忠於國家和君主。

張釋之還以亡秦為例,指出秦朝用人不當,重用舞文弄法、毫無惻隱之心的口辯之才,他們大多虛論浮談,沒有真才實學,玩弄法律於股掌之中,隱瞞天下事實,以致於秦二世不知自己的過錯,導致秦二世而亡。如果只是因為嗇夫能說會道而越級升遷,恐怕天下臣民會附合這種社會風氣,然後上行下效,致使官員耍耍嘴皮子就能升官發財,這樣極有可能重蹈亡秦的覆轍。

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漢文帝認為張釋之言之有理,並採納了他的建議,沒有提拔嗇夫,可見張釋之用秦之弊政來勸誡漢文帝起了很大的作用。

後來在回宮的路上,漢文帝召張釋之陪乘,並問他秦朝執政的過失,張釋之逐一回答,文帝聽後非常滿意,待他回宮後立即提拔張釋之為公車令,主要負責掌管司馬門。

簡而言之,在文帝即位之前,國家和百姓經歷了長期的內亂和動盪,社會經濟蕭條,漢帝國想要改變這種局面,統治者需要以秦朝弊政作為反面教材,杜絕浮誇,提倡虛心務實的工作作風,以防上行下效。漢文帝以身作則,給社會樹立了良好的風氣,也就是這種務實精神,使漢初社會經濟漸漸恢復了元氣。

張釋之捐資為官,十年內不得升遷,為何突然受到漢文帝重用?

漢文帝劇照

三、剛正不阿,讓文帝大跌眼鏡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皇宮內當差不容易,張釋之掌管的司馬門是供天子專用的馳道,按照漢代律例,為表對天子的尊敬,文武百官駕車走司馬門入皇宮,均需至司馬門下車,然後步行入宮,違反者罰款四兩。

張釋之升任公車令後不久,皇太子劉啟與弟弟梁王劉武乘同一輛車入朝,經過司馬門並沒有下車,太子違反了宮衛令,犯了不敬之罪,這件事情可不好處理,冒犯權貴不好說,還有可能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但是剛正不阿的張釋之不畏懼權貴,他認為法律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天子也不例外,不應該偏私,任何人都應該受到法律的約束。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所以張釋之立即追上太子的車馬,把他們扣了下來,並以“不敬”之罪向文帝彈劾太子,並請求依法處理,這件事鬧得很大,連薄太后都知道了,薄太后聞訊自己的孫子要受到處罰,非常著急,並質問文帝此事,文帝隨即摘下皇冠向薄太后賠罪,說是自己教子無方。薄太后便親自下達特赦令,太子和梁王才得以進宮。司馬門事件讓太子劉啟、梁王劉武以及漢文帝都丟盡了顏面。

皇太子劉啟可是法定接班人,而梁王劉武是竇皇后最喜歡的兒子,竇皇后是後來赫赫有名的竇太后。張釋之敢得罪他們,確實需要膽魄。

可見,張釋之異於常人,他鐵面無私,盡職盡責,不管犯法者的身份尊貴與否,一律違法必究,崇尚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從而維護法律的權威,捍衛法律尊嚴。張釋之的剛正不阿讓漢文帝大跌眼鏡,為此文帝提拔他為中大夫,不久又將張釋之提升為中郎將。

張釋之捐資為官,十年內不得升遷,為何突然受到漢文帝重用?

張釋之劇照

四、霸陵論葬,話語驚人

中國古代的帝王對自己的身後事都非常的重視,在文帝之前,皇帝一登基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富麗堂皇,常常出現被盜的現象,文帝為此擔心,怕他百年之後自己的陵墓也被他人盜取。

文帝自即位開始就修建霸陵,一次張釋之隨同文帝和慎夫人行至霸陵,文帝對大臣們說:“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斫陳,蕠漆其間,豈可動哉!”——《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意思是如果用北山的石頭做外棺,然後用切碎的苧麻絲堵住所有的縫隙,再灌上漆,這樣陵墓就不會被打開了。

大臣們聽後都紛紛附和,唯獨張釋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使其中有可欲者,雖錮南山猶有郄;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即陵墓裡有吸引人的金銀珠寶,不管怎麼加固,都避免不了被盜,就算把整個南山都封固起來,只要裡面有讓人產生慾望的東西,也無濟於事,如果陵墓裡面沒有引發他人貪慾的寶物,怎麼修都不會有人偷盜。——《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張釋之的言外之意是想要不被盜,薄葬最安全。漢文帝聽後覺得言之有理,於是採納了張釋之的建議,並提拔他為廷尉,廷尉是主管全國司法的最高官吏。

經考古人員調查發現,在陝西諸多皇陵中,唯獨文帝的霸陵“無封土可尋”,可見張釋之的勸諫給文帝產生了影響。

張釋之捐資為官,十年內不得升遷,為何突然受到漢文帝重用?

漢文帝霸陵

從表面上看張釋之提倡儉葬是為了讓陵墓能夠得到完好的保存,但實際上薄葬的背後卻蘊涵著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在漢文帝即位之前,國家處於一個長期動盪不安的政治局面,首先是戰國七雄的紛爭,其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殘酷的兼併戰爭,再到後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最後是楚漢相爭。漢朝建立以後,又經歷異姓諸侯王之亂和諸呂之亂,到了漢文帝登基以後,社會經濟衰敗,史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餓。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即漢初,接秦之弊,老百姓失去農作之業而引發饑荒,一石米需要五千錢,人吃人,死者過半,連天子駕車出行,都不能找到相同顏色的四匹馬,文武大臣只能乘坐牛車。——《漢書•食貨志》

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最需要吸取亡秦教訓,避免橫徵暴斂、大興土木,浩大的陵墓工程勞民傷財,豐厚的陪葬品都是靠搜刮民脂民膏而來,這樣會加重百姓的負擔,激化社會矛盾。

可見張釋之提出薄葬寓意深遠,皇帝若是奢侈浮華,沒有做好表率,一大批官員會跟著效仿,上流社會的奢侈生活靠搜刮民脂民膏來支撐,只有提倡節儉,讓皇帝克服享樂,然後上行下效,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

張釋之捐資為官,十年內不得升遷,為何突然受到漢文帝重用?

張釋之畫像

五、結語

張釋之之所以能夠受到漢文帝重用,很大一方面取決於他們志同道合,主要在兩方面達成了共識。

其一、漢文帝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節儉皇帝,他的生活非常樸素,穿的是粗布麻料衣服,而且還不更換新衣,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為了節省布料,文帝還要求自己的寵妃不穿貴族女子流行的拖地長裙。文帝生性節儉跟他的家庭生長環境有關,他的母親薄太后不受寵,加上呂后掌權後,皇子相續遇害,讓文帝養成了謹慎、低調、節儉的性格。所以當張釋之提出薄葬,文帝不但不反感,反而對張釋之的想法讚賞有加。

其二、王朝怎麼樣才能長久不衰是皇帝們最關心的話題,特別是漢文帝,他在西漢統治者中最重視總結秦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比如怎麼樣才能避免秦朝的弊政再現,怎樣才能讓父親辛苦打下的江山傳承千秋萬代,怎麼樣才能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轍,對於漢文帝來說這些才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張釋之正好幫領導解決了心中的疑惑,讓漢文帝刮目相看。

所以漢文帝重用了寫《過秦論》的賈誼,提拔了高談“秦亡漢興”的張釋之,歸根就底是因為漢文帝非常重視研究秦朝是如何走向滅亡,自己又如何防止歷史重現,故而漢文帝在位期間竭力探究秦朝滅亡的原因,與秦朝的暴政反其道而行之,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樣的王朝怎能不興?

張釋之以自己的遠見卓識登上了九卿之一“廷尉”的高官,一個“秦亡漢興”的話題助他成為一代名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