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张释之捐资为官,十年内不得升迁,为何突然受到汉文帝重用?

谈及“文景之治”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我国帝国时代出现的第一个盛世,也是政治较为清明的时期。出现这种局面跟一批贤才良将的辅佐密不可分,张释之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释之是西汉赫赫有名的正直谏臣,他以秉公执法、直言敢谏闻名于世,有西汉“包青天”之美誉,当时人们赞颂他“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明代大才子顾璘也曾作诗赞美张释之:“汉庭贤士虽无数,四海偏夸张释之”,所以说张释之在法制建设方面颇有造诣,然而一代名臣张释之他的升迁之路却一波三折。

当时汉文帝是功臣派和少量皇族派共同推举的皇帝,即位之初难免会受制于功臣集团,汉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和培养自己的势力,不断提拔、重用贤才,最初张释之只是汉文帝身边的侍从官,十年没有升职,最终历经重重磨难才官拜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那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文帝改变对张释之的看法,让他一鸣惊人,成为汉文帝的左膀右臂呢?

张释之捐资为官,十年内不得升迁,为何突然受到汉文帝重用?

张释之剧照

一、为郎十年,崭露头角

张释之,堵阳(今河南南阳)人,早年与二哥张仲生活在一起,张仲家衣食充裕、生活富足,汉代选官制度主要以“察举制”为主体,除此之外也可“赀选”当官,“赀选”是文帝、景帝两朝比较重要的选官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捐资入朝为官,当时规定家资在十万钱(中产之家)以上的人家,可捐资为郎。

张释之长大成人之后,其二哥张仲捐资五百万钱,他便做了汉文帝的侍从官(骑郎),骑郎是侯补官员,需要通过考核才可以转正。

然而张释之做了十年的骑郎也没有得到提拔,并不是他碌碌无能,而是张释之性格耿直,不善于交际,自然得不到他人的举荐,从而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汉代,骑郎的俸禄并不高,张释之还要靠二哥养活,为此他感到前途渺茫、郁郁寡欢,他觉得白花了二哥的钱,还得不到器重,不如辞职回家。

张释之的领导中郎将袁盎告诉汉文帝说张释之很有才华,现在不得志,准备辞职回家,

这样的贤能之才不予以重用,实在是国家的损失。同时袁盎请求汉文帝提拔张释之为谒者,谒者也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只不过级别要高些,汉文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提升张释之为谒者。

张释之捐资为官,十年内不得升迁,为何突然受到汉文帝重用?

汉文帝剧照

二、陈说秦亡汉兴之道,让文帝青睐有加

张释之做了谒者之后,一向重视人才的汉文帝召见了张释之,经过一番交谈后,汉文帝对张释之在政治上面的一些看法很不满意,他觉得张释之的见解很一般,不切实际,要求他谈一些能够立刻实施的事。

张释之便向汉文帝陈说秦亡汉兴之道,文帝听后非常满意,立即将张释之从谒者提拔为谒者仆射,一下子连升四级,这是张释之得到重用的一个开始。

“不要高谈阔论,说些接近现实生活、能立刻实施的事吧。”——《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释之升任谒者仆射以后,常常跟随汉文帝左右,一次他跟随文帝游上林苑(皇家猎场,供皇帝射猎之地),当他们来到虎圈时,汉文帝拿着册子连问上级官员上林尉十几个关于虎圈的问题,上林尉笨嘴拙舌,加上事先也没有准备,没回答上来,结果看管虎圈的小吏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啬夫对答如流,他想借此机会好好表现自己以求得升迁的机会,文帝听后大喜,命张释之升任啬夫为上林令。

张释之从旁提醒汉文帝,选拔人才要注重考察其实际能力和道德素养,考核官员单凭其善于辩论,怎么能行呢?比如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他们都是忠厚的长者,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他们却忠于国家和君主。

张释之还以亡秦为例,指出秦朝用人不当,重用舞文弄法、毫无恻隐之心的口辩之才,他们大多虚论浮谈,没有真才实学,玩弄法律于股掌之中,隐瞒天下事实,以致于秦二世不知自己的过错,导致秦二世而亡。如果只是因为啬夫能说会道而越级升迁,恐怕天下臣民会附合这种社会风气,然后上行下效,致使官员耍耍嘴皮子就能升官发财,这样极有可能重蹈亡秦的覆辙。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汉文帝认为张释之言之有理,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没有提拔啬夫,可见张释之用秦之弊政来劝诫汉文帝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在回宫的路上,汉文帝召张释之陪乘,并问他秦朝执政的过失,张释之逐一回答,文帝听后非常满意,待他回宫后立即提拔张释之为公车令,主要负责掌管司马门。

简而言之,在文帝即位之前,国家和百姓经历了长期的内乱和动荡,社会经济萧条,汉帝国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统治者需要以秦朝弊政作为反面教材,杜绝浮夸,提倡虚心务实的工作作风,以防上行下效。汉文帝以身作则,给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风气,也就是这种务实精神,使汉初社会经济渐渐恢复了元气。

张释之捐资为官,十年内不得升迁,为何突然受到汉文帝重用?

汉文帝剧照

三、刚正不阿,让文帝大跌眼镜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宫内当差不容易,张释之掌管的司马门是供天子专用的驰道,按照汉代律例,为表对天子的尊敬,文武百官驾车走司马门入皇宫,均需至司马门下车,然后步行入宫,违反者罚款四两。

张释之升任公车令后不久,皇太子刘启与弟弟梁王刘武乘同一辆车入朝,经过司马门并没有下车,太子违反了宫卫令,犯了不敬之罪,这件事情可不好处理,冒犯权贵不好说,还有可能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但是刚正不阿的张释之不畏惧权贵,他认为法律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天子也不例外,不应该偏私,任何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所以张释之立即追上太子的车马,把他们扣了下来,并以“不敬”之罪向文帝弹劾太子,并请求依法处理,这件事闹得很大,连薄太后都知道了,薄太后闻讯自己的孙子要受到处罚,非常着急,并质问文帝此事,文帝随即摘下皇冠向薄太后赔罪,说是自己教子无方。薄太后便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和梁王才得以进宫。司马门事件让太子刘启、梁王刘武以及汉文帝都丢尽了颜面。

皇太子刘启可是法定接班人,而梁王刘武是窦皇后最喜欢的儿子,窦皇后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窦太后。张释之敢得罪他们,确实需要胆魄。

可见,张释之异于常人,他铁面无私,尽职尽责,不管犯法者的身份尊贵与否,一律违法必究,崇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从而维护法律的权威,捍卫法律尊严。张释之的刚正不阿让汉文帝大跌眼镜,为此文帝提拔他为中大夫,不久又将张释之提升为中郎将。

张释之捐资为官,十年内不得升迁,为何突然受到汉文帝重用?

张释之剧照

四、霸陵论葬,话语惊人

中国古代的帝王对自己的身后事都非常的重视,在文帝之前,皇帝一登基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富丽堂皇,常常出现被盗的现象,文帝为此担心,怕他百年之后自己的陵墓也被他人盗取。

文帝自即位开始就修建霸陵,一次张释之随同文帝和慎夫人行至霸陵,文帝对大臣们说:“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意思是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然后用切碎的苎麻丝堵住所有的缝隙,再灌上漆,这样陵墓就不会被打开了。

大臣们听后都纷纷附和,唯独张释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即陵墓里有吸引人的金银珠宝,不管怎么加固,都避免不了被盗,就算把整个南山都封固起来,只要里面有让人产生欲望的东西,也无济于事,如果陵墓里面没有引发他人贪欲的宝物,怎么修都不会有人偷盗。——《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释之的言外之意是想要不被盗,薄葬最安全。汉文帝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于是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并提拔他为廷尉,廷尉是主管全国司法的最高官吏。

经考古人员调查发现,在陕西诸多皇陵中,唯独文帝的霸陵“无封土可寻”,可见张释之的劝谏给文帝产生了影响。

张释之捐资为官,十年内不得升迁,为何突然受到汉文帝重用?

汉文帝霸陵

从表面上看张释之提倡俭葬是为了让陵墓能够得到完好的保存,但实际上薄葬的背后却蕴涵着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汉文帝即位之前,国家处于一个长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首先是战国七雄的纷争,其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残酷的兼并战争,再到后来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后是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以后,又经历异姓诸侯王之乱和诸吕之乱,到了汉文帝登基以后,社会经济衰败,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饿。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即汉初,接秦之弊,老百姓失去农作之业而引发饥荒,一石米需要五千钱,人吃人,死者过半,连天子驾车出行,都不能找到相同颜色的四匹马,文武大臣只能乘坐牛车。——《汉书•食货志》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最需要吸取亡秦教训,避免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浩大的陵墓工程劳民伤财,丰厚的陪葬品都是靠搜刮民脂民膏而来,这样会加重百姓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可见张释之提出薄葬寓意深远,皇帝若是奢侈浮华,没有做好表率,一大批官员会跟着效仿,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靠搜刮民脂民膏来支撑,只有提倡节俭,让皇帝克服享乐,然后上行下效,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张释之捐资为官,十年内不得升迁,为何突然受到汉文帝重用?

张释之画像

五、结语

张释之之所以能够受到汉文帝重用,很大一方面取决于他们志同道合,主要在两方面达成了共识。

其一、汉文帝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节俭皇帝,他的生活非常朴素,穿的是粗布麻料衣服,而且还不更换新衣,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了节省布料,文帝还要求自己的宠妃不穿贵族女子流行的拖地长裙。文帝生性节俭跟他的家庭生长环境有关,他的母亲薄太后不受宠,加上吕后掌权后,皇子相续遇害,让文帝养成了谨慎、低调、节俭的性格。所以当张释之提出薄葬,文帝不但不反感,反而对张释之的想法赞赏有加。

其二、王朝怎么样才能长久不衰是皇帝们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汉文帝,他在西汉统治者中最重视总结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比如怎么样才能避免秦朝的弊政再现,怎样才能让父亲辛苦打下的江山传承千秋万代,怎么样才能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对于汉文帝来说这些才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张释之正好帮领导解决了心中的疑惑,让汉文帝刮目相看。

所以汉文帝重用了写《过秦论》的贾谊,提拔了高谈“秦亡汉兴”的张释之,归根就底是因为汉文帝非常重视研究秦朝是如何走向灭亡,自己又如何防止历史重现,故而汉文帝在位期间竭力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与秦朝的暴政反其道而行之,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的王朝怎能不兴?

张释之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登上了九卿之一“廷尉”的高官,一个“秦亡汉兴”的话题助他成为一代名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