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晉北騾馱轎的婚俗

遠處傳來嗩吶吹著的“將軍令”,麻炮二踢腳不時“嘎-叭-”地衝上山村的天空,一乘騾馱轎隨著嗩吶聲,停在了貼著火紅對聯的幾孔窯洞前,婚氈已經舖好,旺火已經點燃,全村子的老老少少都站在用石頭壘的小牆外面,擁擠著吵鬧著看新媳婦的到來,這個熱鬧的婚禮場面,可以追溯到山西晉北山區上世紀的三十年代。

朔州文化圈 | 晉北騾馱轎的婚俗

在那個年代能坐上騾馱轎出嫁,不壓於現在的林肯轎車。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雙方大人基本滿意後,男方家長帶一個羊前腿到女方家進行換帖,換帖就是雙方家長交換孩子們的生辰八字,看大婚小婚合不合,民俗有:白馬怕金牛,鼠羊不到頭,蛇見猛虎如刀割,子鼠見羊萬年愁,兔子見龍不長久等等,就是看兩個孩子屬相是否範衝,合適則婚成。換帖之後接著就是交財禮下日子,下日子就是雙方家長分別找陰陽先生看利月,屬相不同利月也是各不相同的,媒人到雙方家裡協調,要把娶親日子統一,統一後男方託媒人帶一個羊前腿到女方家下娶親日子

聘禮已交婚期已定,那就剩下安排娶親的事情了。隨著娶日的臨近,男方僱下了騾馱轎並且為娶親的租下了鳳冠和衣服,鼓匠也是要僱的。騾馱轎的價格分娶親的路遠近,十里八里要十五塊銀元,三、五十里要二十塊銀元,外加兩榼子豌豆是牲口的料。

娶親的日子說到就到,“開喜門”就是娶親的前一天,太陽落山前,參加婚禮的親戚朋友、鼓匠、騾馱轎都要到男方家裡的。女方也要“開喜門”的,參加婚禮的親戚朋友在太陽落山前也是到了女方家。晚上新郎官,新娘子都要在自己家吃翻身餅和滿碗肉的,翻身餅必須讓女“全人人”去做,全人人就是父母公婆兄弟姐妹都健在的一個人。

男方早已經定好了娶親的人選,一般都是安排妗子舅舅去娶親的,民俗叫“雙娶雙送”。如果大妗子有事情,才輪到二妗子或者三妗子的。民俗有“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妹的命”的一說。
娶親時要帶好離娘肉(羊前腿帶肋骨),花魚吉兔,裝滿一斤酒的大錫酒壺,子母蔥要根子向上綁在大錫酒壺上,新被子,新娘子裝新衣服等物品。

早來的兩個趕騾馱轎的轎伕,東家是不敢怠慢的,早晨的飯菜要酒肉煙齊全,小氣的話不是在娶親路上延誤時間,就是抽轎後面的座底板,讓新媳婦坐空殼不得舒服,或者把騾子打的一驚一乍的,讓坐轎的顛來倒去。對待好的東家前後兩個轎伕,把騾子趕成一順的步伐,走的又快轎又平穩,到了村子裡給你在大街上逛一圈,一是顯示東家的威風,二是諞諞新媳婦的漂亮,娶親的隊伍在村子裡是不走重路的,寓意是不走回頭路,娉了的女就是潑出去的水。

娶親的妗子穿好衣服戴好鳳冠,檢查好所帶物品後,女東家還要吩咐娶親的到了女方家,下轎後要走在上手,就是走在接娶親人的左手一旁,避免女方家人笑話不懂禮數。

這騾馱轎是前後兩頭高大壯實的兒騾子,中間一乘花轎,前後搭在騾背上,這轎有轎蓋,木雕花窗,木檔板上繪畫著龍鳳圖案和山水花鳥畫。轎門在前面,順著能坐三個人,騾子也威風,頭上戴著紅絨球,脖子上鋥亮的鈴鐺走起來“譁鈴--譁鈴”的響,老遠地就能聽到。

舅舅娶親是騎毛驢或者騾子,鼓匠也是要隨騾馱轎去女方家的,如果路遠男方會給鼓匠準備好毛驢的。娶親隊伍走後,家裡就開始用碳壘旺火、貼婚聯,準備好婚氈,下轎板凳、胭脂盤等等。

到了女方家,鼓匠的嗩吶聲,放麻炮的響聲,早已經驚動了看熱鬧的人們。迎親的放好板凳,娶親的頭戴鳳冠,然後慢慢地下了轎,在迎親人的陪同下走進女方家,女方家已經在炕桌上擺上了水果、油果,茶水等等,這就是晉北人的鄉俗叫“燒茶”。迎親的其他人把男方帶來的物品搬回家。花魚吉兔要放在炕頭上用籮子罩起來,把大錫酒壺裡面的酒倒在自己的酒壺裡,給空錫酒壺灌上水,然後把子母蔥的根子向下綁在大錫酒壺上,表示我家女兒去男方家生根發芽,生兒育女,離娘肉的羊肋骨要給男方帶回去三根,民俗有一句話:“麻繩斷,草繩斷,肉繩不能斷。”意思是從今以後不能斷了緣親關係。

新媳婦在炕頭上坐著棉被子打扮好,頭要梳成高高的髽髻盤發,插上銀簪子,佩戴上母親陪嫁的銀鐲子、耳環、戒指等物品。新媳婦上身穿中式盤扣偏大襟紅緞棉襖,下身穿中式綠緞棉褲,小腳上穿石榴蝴蝶繡花鞋,寓意多子多福。蓋上紅蓋頭,披上大紅袍就可以上轎了。

新媳婦上轎要哭出聲音的,也有不願意哭的讓長輩在胳膊上擰一把,擰疼了哭出一兩聲,引的看熱鬧的人群一陣大笑,上轎的哭被稱之謂離娘淚。

送親的也是安排妗子舅舅去,妗子的鳳冠和衣服,舅舅騎的毛驢或者騾子由女方自己準備。第一個登板凳上轎的是新媳婦,她坐在後面,送親的妗子頭戴鳳冠坐在中間,娶親的頭戴鳳冠坐在前面。

嗩吶奏起,麻炮鳴響,騾馱轎就可以啟程了,孃家人依依不捨地送出老遠、老遠。

快到男方村子的時候,要早早響幾個麻炮,一是提醒家裡人發旺火,同時讓家裡人做好迎親準備。

騾馱轎停在大門外,婚氈已經舖到了轎前,旺火已經點燃,全村子的男女老少圍觀在周圍。迎親的放好板凳,娶親的第一個下轎,然後扶送親的下轎,陪著送親的進家,這一次要讓送親的走在上手。新媳婦還不能下轎,這個時候要連人帶轎從騾背上抬下來,小姑會端半盆清水,婆婆或者妯娌端著胭脂盤,鄉俗叫“點胭脂”,胭脂盤裡面有一個花饃和兩個站立的小麵人,還有鑷子、胭脂粉餅、紅線和冰糖,上轎為新媳婦開臉。用新毛巾擦擦臉,用紅線拔拔臉上的汗毛,打開母親陪的梳頭匣子照著鏡子,自己用鑷子修修眉,最後給白白淨淨的臉蛋擦上胭脂紅,打扮好後吃一塊冰糖,再次蓋上紅蓋頭,就可以出轎啦。

轎下的嗩吶是一陣比一陣吹的賣勁,一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功力做做廣告,二是催新媳婦出轎,這樣他們可以早一點吃飯。人群中小媳婦們議論著自己的娶親經歷,這個說:我那小氣婆婆沒有僱騾馱轎娶我,唉--胳藏(北方地方言語:窩囊)了。那個說不如自己出娉的時候排場。大姑娘們目不轉睛地看著花轎,互相打問著:新媳婦不下轎在裡面搗鼓什麼?哪個說:等你出嫁的時候不就知道了,嘻嘻哈哈馬上打鬧成一片。

新媳婦打扮停當,頭頂紅蓋頭慢慢從轎門鑽了出來,人群開始向前簇擁著,都想看看新媳婦的模樣。頑皮的娃娃們擠到了前面,從紅蓋頭下面窺視新媳婦的長相,看到的馬上囔著我看到了,沒有看到的追著問好不好?人群中喧鬧著。新媳婦出了轎,手提寶壺(裡面是水的錫酒壺)在兩個迎親女子的攙扶下,踩著婚氈慢慢前行,倒婚氈的忙忙亂亂,把後面的再舖到前面,一直倒到家門口。公公站在用碳壘的旺火前,把早已經準備好的半碗胡油,澆在了旺火上,接一個家景興旺的好兆頭。

新媳婦進了家不脫鞋坐在炕頭的新被子上,後炕有煙囪的地方,擺上一個小炕桌子,上面供奉著帶回來的花魚吉兔。

娶回來媳婦的第一天是不拜堂也不入洞房的,中午是鼓匠吹席,轎伕陪著送親的和舅舅們大吃二喝。

晚上新媳婦睡覺的炕叫“擠滿炕”,供奉花魚吉兔的小炕桌子上,擺上了用小碗做的葫油燈,燈芯是用紅頭繩做的,一晚上燈是不能滅的,新媳婦不停地用檀香去挑燈芯。熱炕上頭上頭下不分男女都是和衣而睡的親戚,熱炕擠的滿滿的,基本上新媳婦是一晚上睡不成覺的,這個鄉俗叫“擠滿炕”。

第二天上午是拜禮的日子。新媳婦梳洗打扮描眉畫眼,頭戴鳳冠,披上紅袍就可以舉行拜禮的儀式了。

這個時候村裡的人還是要來看熱鬧的,主要是看孃舅姨姨姑姑禮錢誰拿的多,拜洋和禮洋是分開交的,當時用的錢是銀元,在山西晉北叫大洋。夫妻兩人各交各的拜洋和禮洋,並且是喝禮人(司儀)喊到誰,誰到拜禮的桌子前交拜洋和禮洋,記錄人登記後,喝禮人(司儀)喊誰交拜洋多少,禮洋多少,新郎官和新媳婦三鞠躬拜謝。

一般情況下舅舅們姨姨們姑姑們,都要商量交拜洋禮洋多少要統一,也有平時有意見不商量的情況,老大先交了拜洋禮洋,老二非要比老大多交壓他一頭,或者本來舅舅姑姑禮洋應該一樣多,姑姑交的禮洋比舅舅多,交的銀元少了的在大庭廣眾下丟了人,這就是交禮洋發生的“抽架人”,這樣就埋下了打鬧的禍根。吃飯的時候坐在一個桌子上,喝的酒多了話不投機吵打是避免不了的,踢翻桌子不歡而散的事情時有發生。

合禮吃飯後,一般是到了下午了,這個時候孃家已經派來了毛驢或者騾子,來接新郎官、新娘子、男女送親的了,這就叫“回門”。一行人騎著披紅的毛驢和騾子回孃家去了。

娉女熱鬧是在晚上進行的,女婿只有這一天可以在岳父家公公氣氣坐一回正面,連大輩子姥爺、舅舅都坐在女婿的兩側。今天的女婿可成了耍笑的對象,不是被小舅子在臉上摸上黑,就是讓小姨子藏了鞋。吃飯也被耍笑,不是吃上辣椒餡餃子,就是遇到花椒餡餃子,不用問就知道是大姨子和妻嫂做的鬼,她們還笑著去問新女婿:“妹夫,姐和嫂子給你包的餃子好吃吧?”新女婿是第一次到岳父家,不敢把辣椒餡餃子從碗裡夾出來,只能吃下去,你要是準備夾出來,她們就會欺騙說:“新女婿碗裡的餃子是有講究的,不能隨便往外夾。”因為是第一次到岳父家,咧著嘴害羞的說:“好吃,好吃。”

晚上,新女婿一般和大舅哥、小舅子們在一條炕上睡覺。

第三天,男方家裡一大早就派來了毛驢或者騾子,來接新郎官、新媳婦了,隨行的還有女方家賀堂的女親戚,賀堂的女親戚一般是八到十人,毛驢或者騾子由女方準備。

中午,男方家還要大擺筵席招待賓客,熱鬧的高潮是晚上入洞房前的“倒寶壺”。這個時候裡面是水的錫酒壺,已經裝上了小米,壺口用紅布罩上,然後用長長的紅頭繩栓好,讓一個心靈手巧的女人,把長出來的紅頭繩,打上和新媳婦歲數一樣的不容易解開的如意疙瘩。

這晚上吃飯小夫妻可是要巴結好姐夫的,因為姐夫是倒寶壺的執掌人。晚飯後姐夫會有意地藏起來的。小夫妻如果找不到姐夫,還的央求知道的人告訴,免不了給一點好處。找到了姐夫後“化妝”是避免不了的,耍笑的人們給他臉抹上鍋底黑,用紅顏色畫上眉毛,大紅嘴吧,穿上翻出來毛的皮襖,這樣才“化妝”算結束了。

這時候“化妝”好的姐夫會問:“你請姐夫幹啥去?”小夫妻就說:“哩哩壺,啦啦壺,我請姐夫倒寶壺。”“你們給姐夫拿的啥禮物?”“我們給姐夫拿的笤帚疙瘩子亂沾布。”當然姐夫不會隨便去的,免不了給一點糖煙之類的東西。

總算是請到了姐夫這個倒寶壺的執掌人,小夫妻兩人膝對著膝坐在炕上,兩個人把衣襟對起來,耍笑的人們乘小夫妻不注意把兩人的頭碰在一起。新郎官和新媳婦原來根本不認識,倒寶壺是為了兩人相互瞭解增加夫妻恩愛的一種方式。

寶壺在姐夫的手裡,小夫妻說一個令子解一個疙瘩,不會說耍笑的人們會教的,有繞口令,看新媳婦口齒伶俐不;有葷段子專門逗新媳婦玩。剛開始小夫妻要說:“疙膝(qi)對疙膝(qi),兩人不分離;底襟對底襟,越過越有勁。”繞口令有:紅鳳凰,粉鳳凰,紅粉鳳凰紅鳳凰。扁擔長,板凳短,板凳沒有扁擔長,扁擔沒有板凳寬,扁擔要綁在板凳上,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扁擔偏要綁在板凳上。葷段子有:我不愛你的錢,不愛你的櫃,就愛你毛連睹插的水蘿蔔。還有小夫妻一遞一句說的令子:男:北風颳的猛,女:打的窗子冷,男:咱們怎睡呀?女:只要摟的緊。

小夫妻說一個令子解一個疙瘩,一直解完後耍笑的人們簇擁著新媳婦拿著寶壺去找婆婆,新媳婦問:“媽,”婆婆得高聲地答應:“哎--”“米甕在那裡啦?”“在這裡了”,要是叫的聲音或者答應的聲音低,耍笑的人們還要讓媳婦重新叫媽。然後小夫妻就可以入洞房了。

洞房是入了,聽房可不能少,耍笑的人們是要聽房的,圪蹴在洞房的窗戶外面聽裡面的動靜。小夫妻洞房花燭夜的對話,在村子裡比風都傳的快。如果沒有聽房的婆婆一般去聽聽,看看小夫妻和不和。如果不聽房了要在窗戶外面立一把掃帚的。

至今山西省晉北一帶,山區的婚禮還保留著三天待客的風俗。

監製:張日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