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朱元璋要定都南京而不是合肥?

朱佑煜


簡單來說,明朝建國時,南京是朱元璋最好的選擇。

在帝制時代,南京成為都城大多是在南北分裂時期,唯一的例外就是明初。這個例外屬於直接延續,南京是在割據時期就被確立為都城的,之後朱元璋剿滅群雄、北擊元朝才完成統一大業。

分析一下朱元璋的發家史,就能明白他為什麼要定都南京。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因為災荒還當了幾年和尚,最後被髮小湯和邀請去了紅巾軍,在郭子興手下當小兵。

朱元璋因能力出眾,取得了郭子興的信任,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儘管郭子興及其家人對朱元璋有所猜忌,但朱元璋在軍隊中的威望很高,郭子興死後,他有了一定的本錢。

朱元璋帶著自己的本錢窩在和州,很快就感到了侷限,和州太小了,連物資供應都成問題,待在那裡不會有大的發展,他需要找一個新的根據地。

和州雖小,離南京(那時候叫集慶路)卻很近,南京龍盤虎踞,面前又有一條長江,更關鍵的是,南京很富啊,地處江南,糧食高產區兼商業中心,還有運河之便,對朱元璋有無窮的吸引力。

相比之下,在朱元璋背後的合肥(那時候叫廬州)不僅距離更遠,還比南京差了十八個檔次,要地勢沒地勢,要錢沒錢,屬於無名之輩,朱元璋根本不可能去打合肥。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下南京,將其改名為應天府。至此,窮小子朱元璋終於有了自己的大城市,開始真正的事業。

佔據南京後,朱元璋東有元軍,東南有張士誠,南有元軍,北有龍鳳政權,西有徐壽輝(陳友諒的“老大”),這些鄰居都比朱元璋強,朱元璋順勢裝傻,任由他們打來打去,自己躲在南京猥瑣發育,建立以南京為中心的根據地。

當然,鄰居們也有聰明的,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兩位都看得出朱元璋的威脅,老早就開始跟朱元璋掐架。

三方從開始的小打小鬧到最後的拼死決戰,朱元璋用了十年的時間,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接著又滅方國珍,統一了江南。

實力增強帶來的好處是獨立性日益升高,鄱陽湖大戰消滅陳友諒主力後,朱元璋稱吳王,但仍奉行龍鳳年號。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大舉進攻張士誠時,朱元勝券在握,派人去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南京,結果船沉了,皇帝沒了,朱元璋於是不再奉行龍鳳年號,改次年(1367年)為吳元年。

獨立的吳王國已經建立,雖然朱元璋沒有確立都城,但毫無疑問,南京就是吳王國的核心。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稱帝,定國號為明,改元洪武,一個志在天下的明王朝正式建立。

天下自然包括北方,南京適不適合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呢?朱元璋自己也產生了疑問。

吳元年十月,明軍揮師北伐,到洪武元年八月,元大都(今北京)拿下,當然,此時元軍仍然盤踞在北方眾多地區,直接把大都設為都城是不可能的,安全性太低了,朱元璋中意的北宋故都開封。

在洪武元年三月拿下山東、河南後,四月份朱元璋就跑去河南視察了一番,改汴梁路為開封府。

《明史》載:(洪武元年)八月己巳,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由於元朝殘餘勢力強大,北方仍然處在戰爭之中,這點從元大都的新名字——北平府可以看出來,朱元璋希望北方和平。在此情況下,朱元璋並沒有駐留開封,而是回到了南京。

次年,朱元璋又增設了一個都城,那就是他的老家鳳陽,稱中都。這個都城的設立沒有戰略意義,跟項羽那種“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的觀念是一樣的,後面因為勞民傷財,朱元璋叫停了中都的宮殿建設。

隨著北方的安定,明朝逐步走上正軌,朱元璋再次動起了遷都的念頭,開封、洛陽、西安先後入選。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考察西安是否適合作為都城。但是朱標返回南京後不久即患病,次年病逝,時年38歲。

朱標的離世打亂了朱元璋對身後事的安排,這位六十多歲的老皇帝不得不重新選定、培養繼承人,以穩固國本,遷都這種事,只能往後壓了。

自始至終,合肥都是不曾出現過的選項,原因很簡單,合肥的條件根本不適合當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首都,連南京都有種種問題,合肥可以直接靠邊站,朱元璋再怎麼糾結,也只是在中原、關中和江南(其實就是南京)三處地方,鳳陽純粹是因為老家。


平沙趣說歷史


朱元璋是安徽人,出生於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當然在元朝和明朝並沒有安徽省,安徽省在元朝的時候,皖南地區屬於江浙行省,長江以北的地區則屬於河南江北行省,在明朝的時候,安徽省和江蘇省的大部分地區以及上海市同屬於江南省,直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安徽省、江蘇省才正式建省。

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朱元璋是安徽人,曾經想過在鳳陽定都,後來還把鳳陽營建為中都,但是卻沒有想過在今天安徽省的省會合肥定都,難道合肥不比鳳陽好嗎?為什麼,朱元璋在定都的時候,合肥沒有被納入選項呢?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在中國古代,長期以來,合肥其實是作為南京的第一道防線而存在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定都南京的政權中,合肥往往是南京的衛城,合肥為什麼會成為南京的衛城呢?

合肥市與南京市的距離是非常近的,今天坐高鐵從南京到合肥,不到一個小時,合肥與南京之間,緯度差不多,基本上是處於平行的位置,中間橫亙著一個自東南向西北流的長江,在中國古代,想要攻佔南京,從南京的對面橫渡長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裡的江面非常寬廣,一般而言,想要攻佔南京,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就是從鎮江的對面揚州橫渡長江,第二個方向就是從合肥方向攻入和縣,在和縣渡江,因為和縣有一個江心洲,軍隊可以在江心洲稍作休息,再一鼓作氣攻到長江南岸,第三個方向,就是從長江的上游武漢順江而下。

(清朝時期,合肥的地圖。)

曹操想要攻打孫吳,先有赤壁之戰,後有合肥之戰,赤壁之戰就是從長江的上游,順江而下,一舉拿下孫吳的都城建業(今南京市),合肥之戰,就是企圖從合肥攻入今天的和縣等地,從和縣渡江,一舉攻破建業,為了再次攻打孫吳,曹操營建了合肥城。

很遺憾,這兩場戰役,曹操都失敗了,所以合肥之戰結束以後,曹操非常的鬱悶,孫吳在合肥構建了嚴密的防禦體系,意味著曹操在有生之年,再也無法實現其統一江南的願望了。

要想守住南京,必須守住合肥,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是發生在壽春,壽春與合肥也相當的近,“合肥”之名稱的來源即與淝水相關,東晉如果沒有守住壽春、合肥一線,估計苻堅的軍隊會長驅直入,攻入建康(今南京市)。

既然合肥是南京的一道防線,是南京的衛城,那麼要在南京與合肥之間,選擇一個城市定都的話,毫無疑問應該選擇南京,因為有了合肥,南京就安全了,定都合肥,起不到兩城互為犄角的作用。


騰飛說史


作為和朱元璋一樣的強迫症病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朱元璋北伐成功趕走了元朝政府終於一統大江南北,此時的朱元璋卻面臨著一個十分糾結的問題,那就是大明朝的首都究竟定在哪裡?

應天府:溫柔鄉里容易消磨意志。

應天府也就是南京,是朱元璋最初起兵的大本營,朱元璋的統治在南京最為牢固,他手下的文武百官大多都在南京有豪宅地產。因此根基牢固的應天府應該是大明朝首都最好的選擇。



但朱元璋有他自己的考慮,他在南京城中看著緩緩流淌的秦淮河,看著河邊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景象,不由得想到了那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自古以來凡是定都在南方的朝代大多偏安一隅,寧肯在山外青山樓外樓的美景中醉生夢死,也絕不回到北方苦寒之地勵精圖治。


朱元璋擔心在這溫柔鄉里消磨掉明朝君臣的豪情壯志,讓在北方虎視眈眈的蒙古族政權有趁虛而入、捲土重來的機會。

洛陽城:飽經戰亂,已不復往日榮光。

朱元璋把目標放在了地處中原腹地的洛陽城,洛陽城戰略位置極好,三面環山一面緊挨黃河,易守難攻,東漢王朝和北魏等政權都曾將洛陽城定為首都。

但自靖康之恥以來,中原地區戰亂不斷。此時的洛陽城已經沒有了隋唐以來繁榮富庶的景象,舉目望去只能看到民生凋敝,餓殍遍野。朱元璋在經過實地考察之後判斷此地帝王之氣已盡,不能再作為首都了。

鳳陽縣: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鳳陽縣是朱元璋的老家,他手下將領中著名的淮西派大多也都出生在此地, 朱元璋安土重遷的意思十分強烈,當初若不是被饑荒逼著逃難,他也絕對不會離開自己的家鄉。

如今已經君臨天下的朱元璋回到自己的老家,看到當年的鄉親們,看到這片養育自己的故土,一股思鄉之情由感而發。以淮西派為主的人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極力推薦將鳳陽城建設為天下之都。


早有此意的朱元璋當然就坡下驢,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鳳陽縣大興土木,開始建設自己的家鄉。

一番糾結之後的最終決定。

朱元璋久久不能確定首都定在哪裡,於是大明朝前期,朱元璋劃定了三個首都。應天府為南都,開封府為北都,鳳陽縣為中都。

這事到這裡還不算完,很快朱元璋又覺得一個國家有三個首都太過荒唐,於是廢除了開封府北都的稱號,又在明洪武十一年停止了中都的建設,應天府成為了大明朝唯一的首都。

一點個人的見解,歡迎評論和關注。


趙公


之所以在明初朱元璋要定都南京,有四個因素。

一,政治因素。

我們都知道南京別名金陵,號稱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也就是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很多。

它還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之美譽,可以看出這是帝王建都的不二之選。

最早是東吳,當時孫權聽取諸葛亮的建議,遷都建業,也就是今天南京。

後來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五代的南唐。

尤其是東晉南北朝時期,南京就是當時全國最大城市,富庶繁華,有100多萬人口。

所以,朱元璋選擇南京建都是有歷史淵源的。

二,戰略要道。

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有“龍盤虎踞”之勢,扼南北之要衝,通東西之便利。

南京城三面環山,背靠長江,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東吳就憑藉長江天塹,阻隔北方曹魏進攻。南京港是中國最大的內河港口,所以漕運十分便捷。

由此看出,南京的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三,經濟地位。

南京是江南的一大都會,古稱江寧府。

江南自古都是魚米之鄉,是北方的糧食和資源中心。周邊的蘇州府、揚州府、嘉興府、松江府、紹興府和杭州府等都是天下有名的有地方。

這就保證了在南京建都後,不會有供應方面的問題

四,人才中心。 江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特別自宋代以來,中國的政治中心南遷後,江南是全國人才資源中心。

另外南京有個江南貢院,是南方最大的科舉考場。

明清兩朝的進士,江南可以說貢獻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綜上所述,鑑於以上因素,都是合肥不具備的。

所以明太祖定都南京,是有深謀遠慮的


全世界都揹著我找到了對象


朱元璋守和州,常遇春雨夜攻採石,佔領太平府後,陶安獻計攻下南京,才有了和陳友諒張士誠爭奪江南的本錢。 南京六朝古都,虎踞龍盤。左有太湖圩區,右有石臼湖丹陽湖固城湖圩區。糧草充足。從永嘉南渡開始這裡就是魚米之鄉。而合肥四周根本不能和江南比。再加上自古就有陷巢州,漲廬州一說。不適宜建大城,背靠巢湖,位置不好。 北方各路義軍都在和元庭打仗,朱不願參這趟渾水。所以朱元璋定都南京,而不是合肥。


博浪的水手


明朝前期的時候,朱元璋對於都城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幾個地方:

(1)南京;

(2)開封;

(3)關中;

(4)洛陽;

(5)北京;

(4)鳳陽。

首先說說為什麼會選擇南京。元朝末年的時候,朱元璋的隊伍越來越強大,先後攻克了定遠、和州、採石磯等地,拿下南京只是時間問題。

當時朱元璋向馮國用求教平定天下的計策。馮國用的回答便是以南京為基地,以仁義為本,不要貪圖美女錢財,平定天下不是難事。

馮國用為什麼建議朱元璋以南京為都城呢?一方面南京地理位置優越,鐘山、石頭山、長江、秦淮河形成龍盤虎踞之勢,是幾代帝王的都城。憑藉著地理上的優勢,朱元璋可以出兵四方。另一方面是以朱元璋當時的勢力範圍,南京是最好的選擇。

拿下南京以後,朱元璋以南京為基地,並且開始建築新城。這些新城規格高,規模大,這是朱元璋為以後定都做準備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但是他並沒有把南京作為當時明朝的首都。原因便是當時明朝正在北伐,很多幕僚都建議朱元璋以開封為都城。

為什麼要選擇開封呢?因為“君天下者宜居中土”,這些幕僚認為只有建都開封,才能便於控制天下,更何況開封是北宋的故都。南京地理位置偏南,對於統治中原地區有不利之處。

所以朱元璋是非常想要定都開封的,因而他曾經率領數萬部隊前往開封考察。不過問題在於當時開封受戰亂影響,民生調蔽,水陸運輸不便。

最終,朱元璋下詔書“以金陵為南京,大梁為北京”。

由於歷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國祚很短,並且都是偏安一隅的王朝,這和大一統的明朝地位不等,所以定都問題又被重新提了出來。

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詔群臣討論建都之地。大臣的意見便是關中是險固之地,天府之國,可以作為都城;洛陽在天下之中,交通方便;北京是元朝首都,宮殿並未破壞,遷都北京可以省下很多錢財。

不過朱元璋認為這幾個地方都不太好。因為建都於這幾個地方,都需要江南提供物資供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哪怕是宮殿完備的北京,也沒辦法養活這麼多人。

朱元璋說得很有道理,不過他的做法卻是一言難盡。朱元璋還是以南京為首都,不過他卻選擇了自己家鄉鳳陽作為中都。

這個時候的明朝有三個都城,南京金陵,北京汴梁,中都鳳陽。

朱元璋表面上是以鳳陽為中都,實際上鳳陽的建設標準是按照都城來建造的。對此,大臣劉基是提過反對意見的,他認為鳳陽僅僅是朱元璋的家鄉,不適合天子長居,更何況當時元朝的殘餘勢力王保保並未消滅。

不過中都的建造依然如火如荼,因為朱元璋是希望未來以鳳陽為都城的。不過,朱元璋到鳳陽去了以後,便下詔停止營造鳳陽了。

對於這一點,相關的記載很少。此後鳳陽作為朱元璋的故鄉,不斷有明朝的皇子前來朝拜。此後,南京進入大規模營造時期,以匹配明帝國京師的地位。


歷史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合肥的地理優勢,合肥處於南北之間,容易成為南北勢力拉鋸的戰場。處於盛世,合肥可以兼顧南北,但是一旦有戰事,合肥必回首當其衝。合肥如果一遇到北方入侵,基本無險可守,這對於古代封建王朝是非常致命的,就像北宋開封一樣遇到金國騎兵基本無力阻擋。

而南京自古就是偏安一方政權的都城,對於帝王之氣而言,南京明顯強於合肥,南京的地理優勢也明顯強於合肥,紫金山、鐘山和長江可以使南京守備只需防守長江一線,兵力可以集中,如果在淮河一線作戰,南京可以發揮其大本營的優勢,建立強大的後援支持,退一步說淮河一線失守,還可以死守長江,這也是古時候江南王朝可以在此偏安的重要原因。

合肥對於軍事而言是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如果定都南京的話,合肥可以作為南京的前線,控制好合肥就使得南京沒有後顧之憂,所以戰略上講南京好於合肥,而南京本來就是古都,都城建設也好於合肥,朱元璋定都南京也屬正常,雖然老朱窮其一生也在選擇去其他城市定都,可惜太子朱標早死後,過於傷心的朱元璋也就放棄了遷都的事情!


Sylar弈


首先我要對題主的腦洞表示佩服,不知道是怎麼想到合肥上面去的。因為無論是從歷史上各朝各代都城和合肥的地理位置都表明合肥不適合作為一個國家的都城,至少不適合一個大統一的國家的都城。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想說的是鳳陽。


合肥,地處華東平原,境內山脈低矮,無法作為易守難攻的要塞,也沒有大江大河,有一個巢湖,但是距離太遠,所以說合肥沒有作為首都的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而且就經濟實力無論那朝那代都比不上臨近的武昌,長沙,乃至蘇杭等地。有什麼理由選擇合肥呢,如果題主說的是鳳陽,那我倒是能夠理解。


其實朱元璋曾經也想在鳳陽建立都城,也就是建了六年的臨濠,可是後來朱元璋覺得淮西勢力太強大了,如果再把都城建立在淮西老家,估計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分分鐘就被取代了。


夜月下鳴蟬


應該說,朱元璋對南京和合肥為都城的辦法都不太滿意,他曾經多次有過移都的想法,但都沒有成功。

明初,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許多人建言定都汴梁。隨後,朱元璋正式下詔,以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京,從而形成南北兩京之制。

雖然確定了應天、汴梁的兩京制度,但是朱元璋並沒有修建汴梁的打算,他還在尋找更加合適的地方。洪武二年(1369)八月,平定陝西。在這種情況下,定都之議再起。九月,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議國都之地。大臣各抒己見,主要集中在長安、洛陽、應天、汴梁、北平等地,“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舊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利弊之後,提出了以臨濠為中都的想法。這樣,明初就形成了南北兩京、中都並存的情況。

從九月開始,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規制在臨濠營建中都。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在巡視中都修建情況後,突然下令停止修建。此時中都修建達6年之久,已經頗具規模。停建的理由是勞民傷財,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朱元璋與淮西功臣集團矛盾日益加劇。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違法亂紀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結黨謀取私利,與朱元璋加強皇權背道而馳。他擔心在淮西功臣集團的老家建都,會更加助長他們勢力的膨脹。

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下詔改南京為京師,定都問題才算告一段落。


倪說歷史


‍南‍京‍‍(‍古‍稱‍建‍業‍‍,‍金‍陵‍,‍)怎‍麼‍說‍也‍是‍多‍‍朝‍首‍都‍有‍虎‍居‍龍‍盤‍之‍勢‍,‍北‍有‍長‍江‍天‍險‍,‍南‍有‍鍾‍山‍,‍紫‍金‍山‍之‍威‍,‍水‍陸‍二‍路‍有‍險‍可‍守‍,‍而‍合‍肥‍小‍城‍,‍‍怎‍能‍定‍都‍,

‍這‍‍裡說‍一‍地‍點‍,‍也‍是‍肥‍西‍縣‍‍‍政‍府‍(上‍派‍鎮‍)‍向‍南‍行‍近‍十‍公‍左‍右‍有‍個‍地‍各‍叫‍花‍崗‍,‍‍但‍原‍叫‍花‍子‍崗‍,‍後‍改‍花‍崗‍。

‍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他‍那‍幫‍在‍淮‍北‍要‍飯‍的‍花‍子‍朋‍友‍結‍隊‍向‍南‍京‍進‍軍‍,‍幾‍百‍個‍乞‍丐‍長‍龍‍‍滾‍滾‍,‍驚‍動‍老‍朱‍,‍他‍立‍派‍太‍監‍迎‍頭‍趕‍去‍,‍在‍現‍花‍崗‍碰‍上‍,‍便‍旨‍命‍由‍皇‍上‍出‍錢‍,‍留‍‍下‍人‍群蓋‍房‍,‍給‍錢‍,‍給‍地‍,‍命‍乞‍丐‍大‍隊‍,‍就‍地‍安‍家‍,‍不‍許‍進‍京‍,‍因‍而‍該‍地‍方‍成‍名‍叫‍花‍子‍崗‍。

‍如‍果‍朱‍老‍板‍選‍擇‍,‍合‍肥‍,‍或‍淮‍北‍任‍何‍一‍處‍建‍都‍,‍天‍天‍他‍那‍批‍難‍兄‍難‍弟‍上‍朝‍找‍他‍,‍老‍朱‍頭‍大‍不‍說‍,‍臉‍也‍丟‍不‍起‍呀‍,‍皇‍帝‍都‍是‍要‍面‍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