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朝有個昭勳閣24功臣,潘美榜上有名為何岳飛楊家將卻名落孫山?

孫爽


真實的歷史是:楊家將與岳飛並沒有那麼大的功勞。而潘美也不是那麼無能。

一提宋朝的名將,大家很自然地便想起北宋的楊業和南宋的岳飛,彷彿是他倆撐起了宋朝的天。

一提起宋朝殘害忠良的奸臣,便想起了潘仁美,即潘美的原型。

然而,宋朝官方權威的昭勳閣中有潘美,卻無岳飛和楊家將。這不得不說,是評書《楊家將》和《岳飛傳》誤導了我們。


究其原因如下:

一、宋朝重文輕武

趙匡胤是後周的武將,他奪的人家的江山,怕別人效仿,所以宋朝一直重文抑武。昭勳閣的24位功臣中,武將只有5人,分別為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

二、岳飛與楊家將沒有進入昭勳閣的資格。

只有配享皇帝廟庭,才有資格進入昭勳閣,無論文臣,還是武將。

宋朝封王的、功勳卓越的將領很多,但是進入昭勳閣卻很少,究其原因,配享皇帝廟庭是條硬槓槓。

例如:曹彬、潘美配享宋太宗廟庭;李繼隆配享宋真宗廟庭;曹瑋配享宋仁宗廟庭;韓世忠配享宋高宗廟庭。

而岳飛被宋高宗所殺,肯定不能配享太廟,就憑這一點,岳飛便失去了進入昭勳閣的資格。楊業是降將,進不了昭勳閣也在情理之中。



三、岳飛和楊家將沒有靠山。

進入昭勳閣的5名將領中,除了韓世忠,其他都是有背景的。

宋仁宗的皇后是曹彬的孫女;宋太宗的皇后是李繼隆的妹妹;宋真宗的皇后是潘美的女兒等等。

如果岳飛不犯事,也有可能進昭勳閣,但恐怕和韓世忠一樣,只是個綠葉。

最後說說潘美,《楊家將》中的潘仁美。真實的潘美的功勞僅次於曹彬。他30多歲就成為趙匡胤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宋朝初期幾乎所有的大仗,都有潘美的身影。

宋太宗時期,潘美領兵徵遼,一路也是斬將奪城、勢如破竹。但後來由於曹彬一路大軍出現了重大失敗,導致楊業戰死。潘仁美對楊業戰死有責任,但不是主要責任。


小熙為人人


宋朝昭勳閣,是宋理宗於寶慶二年設立的。昭勳閣中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其實這種將文武功臣畫像放在閣中供奉的做法,歷朝歷代都有。西漢宣帝曾建麒麟閣,東漢明帝建雲臺閣,最著名的要屬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煙閣,其中就有24位大唐開國功臣的畫像。很明顯,宋朝的昭勳閣就是模仿了凌煙閣,其中也有24位功臣。在這24人之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五位職業軍人,其中南宋武將只有韓世忠一人。

一、潘美在內的北宋四將入選昭勳閣,其實是毫無爭議的

首先說說,曹彬和潘美。歷史上真實的潘美不是什麼奸相,而是宋初名將。曹彬、潘美二人是一個時代的,是開國功臣。二人軍事生涯的巔峰期,其實年齡已經不小,當時同輩的年齡卻更小的石守信、高懷德等人都已經是禁軍宿將、節度使,但是宋太祖開國後就進行了杯酒釋兵權,一大批禁軍宿將都被邊緣化,這給了在軍中資歷不深的將領發跡的機會。而曹彬、潘美就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曹彬這個人,是個儒將,善於治軍。當時北宋剛立國,軍隊五代遺風嚴重,作風粗魯,敗則如山倒,勝則打砸搶燒,擾民有方。所以太祖皇帝趙匡胤很欣賞曹彬,像滅蜀這樣的大戰役,都以曹彬為監軍,用的就是他穩重之風。後來,北宋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派曹彬為主帥滅南唐,太祖就是怕軍隊勝利後控制不住,血洗金陵,會激起民變,所以用曹彬當主帥,節制諸軍。後來太宗皇帝繼位後,為籠絡軍隊,彌補自己在軍中威望不足的問題,將曹彬捧成了北宋第一軍人,而且還讓其管軍政,位列宰執,成為西府樞密使。但曹彬戰術素養其實一般,後來的雍熙北伐就遭遇大敗。這場大敗,間接導致了潘美和楊業的悲劇。

曹彬畫像

潘美則和曹彬不同,他為人善良厚道(私自養了後周世宗的遺孤),但是戰場上卻是犀利的進攻派,善於打攻城略地的硬仗。他是真正的到了北宋開國後才培養起來的軍隊大帥,而不像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慕容延釗、韓令坤、符彥卿這種在五代時期就已經崛起的名將。潘美當時連節度使都不是,以團練使的身份,擔任北宋滅南漢的主帥,開啟了北宋統一中國的第一步。一軍主帥連節度使都不是,這在北宋初期是很少見的。後來他又作為副帥協助曹彬滅了南唐。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的時代,趙光義讓潘美為山西大帥,駐守北方。當時他的部將中就有楊業。二人合作大破入侵的遼軍,因此潘美被封為代國公。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潘美為忠武軍節度使,改封韓國公。如果不是後來發生的“楊業之死”,潘美最後的成就和官爵應該至少和曹彬平齊(這個我後面再講)。

潘美畫像

至於曹瑋和李繼隆,曹瑋是曹彬之子,是北宋威震西北、党項的第一人。曹瑋要是不死,西夏李元昊根本鬧不起來。而李繼隆就更厲害了,他是太宗趙光義的大舅子,多次擊敗遼國,號耶律休哥一生之敵。後來因為其妹妹,也就是太宗趙光義的皇后,在趙光義駕崩後,想改立趙元佐為太子,得罪了後來繼位的宋真宗,所以李繼隆被雪藏。但是,後來遼國蕭太后大舉來侵,在危急關頭,李繼隆再次被真宗皇帝啟用,率領河北禁軍頂在一線,是北宋和遼國簽訂澶淵之盟的大功臣。甚至有的學者將李繼隆列為北宋第一名將。

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這四人,也是北宋僅有的配享太廟的四位純武將。所以到了南宋理宗時期,這四人入選昭勳閣是毫無爭議的。

二、為什麼楊業不入選

其實原因很簡單,楊業資歷和達到的高度都不夠。北宋強如狄青這種出身西北,威震西夏,平定廣西叛亂後升任西府樞密使的武將,都沒能入選昭勳閣,楊業自然是無法入選的。

楊業,其父是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年輕時期的楊業威震北部邊疆,被遼人稱為“楊無敵”。後來,北漢皇帝劉崇收了楊業為養子,為其改名叫劉繼業。要知道,北漢的第二代皇帝叫劉繼元,中間都是“繼”字,因此早年的劉繼業(楊業)可以說是半個北漢的宗室皇族。宋太宗率軍滅北漢之時,劉繼業(楊業)率軍拼死抵抗,給宋太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後,宋太宗召見了劉繼業,很欣賞他,並讓其複本名楊業,並且以讓楊業鎮守代州,為一方刺史,歸潘美節制。說實話,楊業以一個曾多次擊敗宋軍的降將身份,成為鎮守北方的大將,在北宋初年已經屬於不可思議了。

楊業和潘美本來在北方配合的是天衣無縫的,多次抵擋遼軍入侵,還曾大敗過遼軍。直到北宋第二次北伐遼國,即著名的“雍熙北伐”。此次北宋大舉攻打遼國,目的是收回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又分山前和山後。鑑於第一次北伐吞併幽州堅城下屢攻不克的教訓,此次宋軍名將盡出,當時北宋的第一軍人,位列樞密使、忠武軍節度使曹彬率領主力東路軍沿大路向幽州挺進,攻略山前,卻持重緩行,時刻給予遼國以武力脅迫。而真正攻城略地的是出雁門關的西路軍主帥潘美,負責攻打山後諸州,一旦拿下山後諸州後就掉頭南下和曹彬合力進攻幽州。楊業作為潘美的部下,也在西路軍中。當時西路軍潘美部節節勝利,誰曾想東路軍曹彬卻被遼國擊敗。當時西路軍已經攻下了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於是宋太宗命西路軍掩護四州百姓一起撤退到中原。楊業建言,不要和遼國交戰,安全完成掩護內遷百姓的任務就好。但是當時西路軍的監軍王侁卻不同意,想要正面擊敗遼軍,並且諷刺楊業雖號“楊無敵”,但是卻懦弱避戰,是不是有其他的想法(暗示楊業是降將,是不是想投遼)。而身為主帥的潘美此時卻無力管制監軍,導致楊業率軍與遼國交戰。楊業臨出發前,對老上級潘美說:“此次出戰我軍必敗,我是北漢降將,皇恩浩蕩讓我繼續領兵,我應該一死來報效國家。明天我弱戰敗,我就將退至陳家谷,請提前埋伏人馬接應我。”潘美答應了。沒想到開戰當天,監軍王侁看到遼軍稍微後撤,以為楊業大勝,要去爭功。結果不一會又聽說楊業敗了,就倉皇率軍從陳家谷撤走,諸軍盡退,潘美竟然不能節制(因為趙光義猜忌軍人,當時軍中監軍權力很大)。楊業敗退至陳家谷,未見一兵一卒,於是戰死。

此次戰敗,是潘美一生唯一的五點,名聲盡毀。他被削秩三級,死後只是追贈了中書令,沒能追封王。以他的地位,其實應該追封王的。同樣招致大敗的曹彬,卻依舊聖寵不衰,不久就復任樞密使,死後還追封了二字郡王爵。曹彬在宋初號“第一良將”,而非“第一名將”,細細品之,是因為曹彬善於治軍而非打仗。到了宋真宗登基後,將石守信、高懷德、曹彬等開國功勳們都追封為了一字王,潘美才越過了二字王,直接被追封為鄭王。

楊家方面,宋太宗隆重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從這就可以看出,楊業生前連節度使都不是,其地位並不高。他的兒子們也都得到了提拔,長子供奉官楊延朗擔任崇儀副使,二子殿直楊延浦、三子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楊家諸子中,只有楊延朗(又名楊延昭)繼續駐守北方,雖然也是威震一時,但始終是個中層軍官,楊家甚至再無人達到楊業的位置。可以說,真實歷史上的楊家,跟演義中的天波府楊家,是完全的兩個樣子的。所以,對於宋朝用於獎勵功臣的昭勳閣,楊業不入選是很正常的。

三.為什麼是韓世忠,不是岳飛

韓世忠、岳飛、劉光世、張俊號稱南宋的中興四將。但是劉光世、張俊其實盛名難副,韓世忠入選是應該的,但為什麼沒有岳飛呢?要知道,南宋孝宗早就給岳飛平反了,建立昭勳閣是宋理宗寶慶二年的事,為什麼南宋中興第一的岳飛沒能入選呢?其實,壞就壞在了,昭勳閣建在寶慶二年,而當時在南宋掌權的是奸相史彌遠。

宋理宗本是一落魄近似平民的宗室疏屬,在朝中毫無根基,其得位本就是史彌遠強行擁立的結果,所以自然什麼事情都得聽史彌遠的。當時史彌遠的權勢,較之當年的秦檜有過之而無不及。史彌遠對外實行議和政策,凡是金人提出的要求一律答應。其雖不及秦檜,但是對外路線上,和秦檜是一模一樣的。秦檜去世後,被高宗趙構追封為申王,諡號“忠獻”。在宋寧宗期間,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諡號“謬醜”。而史彌遠掌權後,又恢復了秦檜申王的爵位和“忠獻”諡號。

因此,在史彌遠掌權期間,史彌遠是不可能將岳飛納入昭勳閣的。而就算宋理宗有這個心,也沒有將岳飛納入昭勳閣的實力和權力。所以,岳飛沒入選昭勳閣,完全是史彌遠作梗。


杜少說歷史


先來看昭勳閣24功臣都有誰:

昭勳閣24功臣,來自明朝張岱的《夜航船 卷三》人物部的記錄:

“宋理宗寶慶二年,圖功臣神像於昭勳閣,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趙汝愚,凡二十四人。”

在這24人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是職業武將,其他都是文臣。

歷史上潘美戰功比起楊業這個北漢降將更大:

1、潘美獨力滅南漢、協助曹彬滅南唐、跟隨宋太祖滅北漢;楊業雖然戰功無數,但和不能和潘美的3大滅國戰功相比;

2、潘美之所以不救援楊業而導致楊業戰死,不是因為嫉妒楊業的戰功,而是出於擔心自己功高震主——要知道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還沒有過去多遠,武將不能如同歷史上的武將那樣炫耀功績:

“曹彬之謙謹而不居功,以避權也;潘美之陷楊業而不肯救,以避功也。”

為什麼韓世忠可以上但岳飛不能

原因很簡單——四大將只有韓世忠可以有始有終:張俊因為支持秦檜的紹興和盟而名聲不佳、劉光世被罷官之後其軍更分化背叛南宋、岳飛雖然名聲很好但被賜死。


這個榜單未必公正客觀

先來看這24人最大的功績:

1、趙普:陳橋兵變策劃人、杯酒釋兵權的建議者、先後3次拜相;

2、曹彬:滅後蜀、滅南唐;

3、薛居正:監修《舊五代史》,被趙匡胤作為分趙普權力的第一人選;

4、石熙載:誠實可信、只說實話;

5、潘美:滅南漢、協助滅南唐、協助滅北漢;

6、李沆:以修行謹慎、秉志而被稱呼為“聖相”,是北宋出名的保守派人物;

7、王旦:以器量聞名——寇準經常說王旦短處,王旦卻經常稱讚寇準;

8、李繼隆:在唐河之戰、徐河之戰兩次擊敗遼軍;

9、王曾:鄉試、會試、殿試均第一名;

10、呂夷簡:太后劉娥垂簾聽政的得力助手、著名的保守派——反對范仲淹等提議的改革,支持對西夏用兵;

11、曹瑋:曹彬次子,善讀《春秋左傳》,未將40年從來沒有一次敗戰;

12、韓琦:主張對西夏用兵,贊同慶曆新政但反對王安石變法;

13、曾公亮:因為忌憚韓琦而推薦王安石,雖然不贊同王安石但出於保持聖眷、假意贊同王安石,是《武經總要》的作者,為人忠厚深沉、辦事周密細緻、規矩守禮、吝嗇錢財;

14、富弼:和范仲淹共同推行慶曆新政,正視遼朝和西夏實力,構建了遼宋西夏三國平衡格局,反對王安石變法,曾建議宋神宗20年不要發動戰事;

15、司馬光,著名的守舊派,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說;

16、韓忠彥:被蔡京排擠而外貶;


17、呂頤浩:宋朝少有的擁有相權和軍權的丞相,堅持專權,主張積極進攻金國,被趙鼎以冒進抗金彈劾而被罷免;

18、趙鼎:趙鼎在南宋初期的重要性在於他是抗金和議和的轉折時期——趙鼎主張抗金但更注重防守;趙構的策略:即位初和金國談和——任用李綱主戰——遷都金陵時議和——用呂頤浩的積極攻擊策略——趙鼎的防守反擊策略——秦檜的和盟。趙鼎是主戰和議和的轉折期;

19、韓世忠:若論中興四大將中,韓世忠功績不如張俊、岳飛,軍隊人數是四大將中最少的,戰功也不是很凸出;但韓世忠的一個優勢是:雖然他積極抗金,和張俊等不和,但從來沒有違反過趙構的命令——這是岳飛最大的問題;

20、張浚:張浚雖然是積極主戰的代表,但能力非常一般——富平之戰喪失陝西;在四川徵稅導致四川很多年都沒有恢復生機;

21、陳康伯:積極主站者,擁有采石大捷的戰功——雖然普遍說法是采石之戰是虞允文指揮的,但虞允文只是陳康伯作為統帥的四路大軍中的一路;

22、史浩:設立義田以幫助貧困的士大夫之後;有“一門三丞相,四世二封王,五尚書,七十二進士”的盛況;

23、葛邲:儒學名家;

24、趙汝愚:強迫宋光宗禪位給兒子宋寧宗,有擁立之功。

在這個榜單中,有些人功績並不高,只是聲望高而已。這個榜單評選的標準是:名聲高且好,有始有終的完節。如寇準、包拯、楊業、岳飛、李綱等即便名聲高,但沒有做到有始有終,因此不能上榜。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不僅昭勳閣裡沒有楊家,而且在《宋史》中,潘美與曹彬同,處於列傳第17的位置,不僅僅是這兩個人的女兒和孫女是皇后,更因為武功赫赫。 而楊業其名僅排在列傳31,排名差了許多。

在昭勳閣24功臣中,就沒楊業家族的人

宋理宗寶慶二年,圖功臣神像於昭勳閣,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趙汝愚,凡二十四人。 在這二十四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是職業軍人。

作為同時代的良將,對於宋朝的功勞,楊業比潘美真的差了許多。 勞動人民的嘴太厲害了,一經評書,戲曲的渲染。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潘美的功績了,只知道楊家將的事蹟,而且還把潘美黑成了潘仁美。變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奸臣。


看一下潘美的功勞!

潘美是宋代不可多得的文武德兼備的良將,自年青時就倜儻不群。

宋建國初,潘受命,單人獨騎入陝,說服一向以兇悍著稱的後周節度使入朝覲見,一孤膽英雄。

潘美受命征討南漢,南漢地廣,而趙匡胤只給了潘美不多的兵力,而且還是廂軍和鄉軍,但他領兵奇襲個州,雖然兵力不多,仍然大獲全勝,體現出潘美的判斷準確,用兵得當。

趙匡胤打南唐的時候,主帥是曹彬,先鋒是潘美。 趙匡胤滅北漢之後,潘美成為第一任留守大將,和楊業親密合作,成為抗擊契丹最大的屏障。 潘美,楊業強帥通力合作,心心相依。兩人一樣的強悍善戰,一樣的鋒銳難當,但楊業始終是潘美的下屬。

當年雁門關下,血戰代州,潘,楊南北夾擊,一舉擊潰遼軍10萬大軍,殺其領軍主帥,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這絕對是一場大勝,打的契丹人落花流水!

拿潘美的功勳和曹斌比較而言,曹彬滅南唐,而潘美也滅南漢,南漢長途奔襲難度更大,而滅南唐時潘美是曹彬的先鋒,很多勝仗都是他打的,而平定南唐以後,潘美又轉戰北方,為趙匡胤第三次征討北漢。 所以潘美和曹彬同列!

而且潘美的人品也相當不錯。 史書記載趙匡胤兵變回開封,進後宮發現柴榮的兩個兒子,趙普認為要斬草除根。 而潘美以沉默換來趙匡胤的一句回答,“既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 潘美認為“臣與陛下皆北面事周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陛下必疑我” 但他仍然把周世宗的一個兒子抱回家,當作自己的侄子撫養。 從此,趙匡胤和潘美都絕不口不提此事,潘也會追逐名利,爭權奪勳,但他絕沒有泯滅天良。

討李重進,徵劉,平江南,滅北漢,潘美皆有大功。 北漢被滅後,潘美潛師奇襲宋遼邊境戰略要地固軍,安寧北部邊境。從他的這些歷史功績來看,入昭勳閣是當之無愧的。


楊業始終只是潘美下屬,資格不夠。

而他的兒子只有楊延昭要出名一點,一直在邊地抵抗契丹,他在邊防二十年,被契丹人稱為楊六郎,但是宋遼是簽了澶淵之盟後很少打戰了,沒有開疆擴土立敗外敵,也沒有什麼資本進昭勳閣了!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曾隨狄青南征,後又被委派至涇州,鎮州為將,一直只是箇中級將領,而且30歲左右就病死了。

以後楊家就沒出過什麼將領了!


岳飛沒有入,也是因為他沒有有始有終,39歲就被殺了,而且殺他的是宋高宗。作為後面的君王,把岳飛加進去,不是自己打祖先的臉嗎!連給岳飛平反都是隔了很久的事情。

而且宋理宗當時是由奸臣史彌遠執政,而且還長達25年,這對君臣把南宋直接王朝送上了黃泉路。

史彌遠也是個和秦檜一樣投降派人物。嘉定和議就是他主持籤的。為了和議,史彌遠等人恢復了秦檜的王爵和贈溢,他恢復了秦檜,又怎麼會把岳飛加入昭勳閣?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史彌遠甚至比秦檜,更奸臣更漢奸,秦檜好歹是趙構在後面指使的,而趙構趴唧唧的原因也是因為怕金國在中原地區立他哥為皇帝,他有個小辮子拽著人家手上。

而此時的南宋,已經沒有小辮子在金國手上了,而且當時的金國已經彈盡糧絕,精疲力盡了,南宋又在關鍵的時候服軟了,而且還送上了韓侂冑和蘇師旦的人頭這和趙構秦檜送岳飛人頭,有何區別!

史還好意思把岳飛加進昭勳閣麼?史沒把秦檜加進去了,還可能是怕非議,不然不是二十四個是二十五個!


蓉兒總結一下。

評書和演繹是把歷史人物給誇大了。

但是評書演義寄託著老百姓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人為的把誇大了,情有可原,人們在危難的時候需要一個英雄來拯救他們,來為他們伸冤訴苦,例如包拯!

但是,把可憐的潘美變成了潘仁美,這麼個黑髮,把人家全家連早亡的女兒都沒放過,這有些過分了。

注意到潘仁美不是壞人!



蓉兒是妹紙


潘美是宋朝的開國功臣,又是太祖趙匡胤的摯友,有帥兵滅南漢的大功,他的功勳,地位都遠非楊家將可比,有資格列入“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的只有五個是武將,其他的都是文臣,這樣的昭勳閣符合宋朝一慣的重文輕武的政策。南宋時期只有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趙汝愚,連曾經射傷兀朮的吳介,擊敗完顏亮點虞允文都沒有列入,像岳飛這樣戰績平平的武將就更沒有資格列入了,尤其是岳飛雖然後期被赦免了,但是始終還是屬於有瑕疵的臣子,宋朝官方始終都沒有否定導致岳飛被判決的罪名,僅僅是“追念前功”,不予追究而已,其實,岳飛即使是沒有這個“疑似兵變”,憑他的功績也不可能列入昭勳閣,南宋時期的戰功比岳飛卓著的武將很多,岳飛連《中興十三處戰功》都沒有列入,更不用說進入“昭勳閣”了。


狼的影子716


不要被影視作品帶歪,《楊家將》中,抬高了楊家將,同時貶低潘美為原形的潘仁美。

歷史上的潘美是北宋開國大將,李重進擾亂中,潘美跟隨趙匡胤出征。。。970年,潘美帥軍滅亡南漢。。。974年,和其他將領一起滅亡南唐。。。978年,隨趙光義出征北漢,趙光義聽聞楊業有名氣,就放話招降。北漢守將楊業所守的城危及,然後勸降了北漢皇帝,之後歸降於宋朝【也有人說是北漢皇帝先投降】。

楊業及其家族,就是後來的楊家將了。

後來北宋三路伐遼,潘美的那一路是所向克捷,而東路曹彬在岐溝關戰敗,所以潘美等人受詔撤軍,並互送百姓內撤。之後潘美和王侁命令楊業冒險迎敵被全殲,楊業俘虜後絕食而死。【之後對於潘美的評價,唯一的黑點就是不救楊業,】

楊業的死,使得潘美和王侁等人被貶。宋真宗繼位後,再次被啟用,潘美死後封為鄭王。【一個女兒嫁給宋真宗,一個孫女甚至當了章懷皇后。】。。。。而楊家將之後就是楊業第六子楊延昭【只有楊延玉戰死,其他都是善終的】,及楊延昭第三子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徹底沒落【現實中的】。

以史實而論,潘美的功績要超過楊家將的。只是由於明代中期的《楊家將》及其相關文藝作品,把楊業及其子楊延玉的死都賴到 潘美為原形潘仁美 身上而已,而楊家將故事上,又發展到忠君愛國精神的寄託。【而且同時期還有薛家將、呼家將】

所以,真實的宋朝楊家將,不如宋朝的潘美,進不了宋朝的昭勳閣。

而之後的岳飛,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地位很高。但是隻以宋高宗朝廷的眼光,評價就沒那麼高了。


黑眼歷史觀


真實的歷史中,楊家沒那麼牛,楊家都沒有過獨自為帥的經驗,都是以副將和先鋒的身份出站的,宋朝名將輪來輪去也輪不到楊家,首先高家就穩壓所有世家了,高懷德,開國功臣,趙匡胤妹夫,皇親國戚,世襲國公,四代七帥,這麼一個家族,有幾個人知道,後來的折價,鍾家,還有狄青,楊家和他們有可比性嗎?


用戶52157040082


不要被歷史小說所誤導,歷史上根本就沒楊家將這一說,正史中楊家將是被杜纂出來的,楊門女將是不存在,更別說進昭勳閣了。

至於岳飛沒有進昭勳閣是因為,南宋皇帝一直認為岳飛有謀反的嫌疑,至少是擁兵自重。


水墨鄂州


沒有楊嶽輔估的王朝,結局我們都看到了!


家在新泗州


他們官太小,與24功臣不是同一級別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