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用戶50697184498


說這話的人是滿族人吧?

我記得有一個歷史學家說指鹿為馬的趙高其實是個大忠臣 禍害大秦國是為了報滅國之仇

後來我一查 這專家 姓趙

貶低明朝抬高清朝的人是不是忘了大清已經亡了?

明朝昏庸不昏庸 起碼是最有骨氣的一個朝代

清朝賢明不賢明 畢竟是一個異族統治的朝代

從剃髮衣服 見官要跪那一刻起 漢人就已經失去了骨氣 失去了尊嚴 失去了信仰 這樣的朝代怎麼可能不滅亡呢 漢人怎麼可能豁出命去幫滿人打仗呢?

這也就是為什麼 八國聯軍侵華 漢人百姓幫忙引路 因為對百姓而言 大清朝不是自己的國家 這只不過是統治者和外來者的戰爭 沒有信仰的人上了戰場當然是逢戰必輸

不過好在最昏暗的時代過去了 過去哪個朝代誰對誰錯也不必過於比較 只要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中國就永遠不會再發生同樣的歷史

縱觀古今歷史我最恨的人就是慈禧 沒有之一

另外呀 清吹的那些“格格阿哥”們 低調點吧

現在的中國 滿族人口1000萬 漢族人口13億

心裡可有點數吧 別一天天總跟漢人嗆嗆歷史 罵大清的人針對的是過去的滿人 而不是現在的滿族人


進擊的小怪獣




許多人問我,明朝為什麼老是出奇葩的皇帝?煉丹的、在皇宮開妓院的、做木匠的,等等。是不是這些皇帝素質都很差?其實,明朝的皇帝個人素質都不差: 明朝16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開國皇帝,這個就不多說;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五徵漠北,七下西洋,文治武功,也不多說。明朝二祖的水平,在中國封建皇帝排名上,毫無疑問,都在前十名之內。

還有14位,有3位是公認的能人: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這三位和朱元璋、朱棣並稱為明朝五大聖君。仁宗和宣宗創造了“仁宣之治”,明孝宗是和漢文帝、宋仁宗齊名的皇帝,創造了“弘治中興”。 剩下11位來一一說說:

1.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15歲被立為皇太孫,經得起朱元璋6年的考驗,肯定不是一般人物。上臺之後,迅速削藩,在逼死叔叔湘王朱柏後,繼續堅持削藩,手段強硬。只是遇上了更為強大的四叔朱棣,朱棣久經考驗,久經沙場,智勇雙全。削藩失敗後,朱允炆從容點火自盡,是個剛烈的漢子。



2.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22歲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人俘虜,但奇蹟般地被蒙古人送回北京,被弟弟明代宗軟禁在南宮7年,後來復辟當上皇帝,處死了忠臣于謙和王文等人,繼續寵幸太監,把朝廷搞得比較亂。這個人有個特點,耳根子軟,不是很有主心骨,對身邊人特別好,是好朋友、好丈夫、好家長,死前廢除嬪妃殉葬制度。

3.明代宗朱祁鈺。土木堡之變後,臨危受命當上皇帝,調兵遣將,協調各方,穩定局勢,安撫人心,成功化解了土木堡之變後的危機,這一點和他的而父親明宣宗非常像,也是厲害的角色,當皇帝的確是個好材料。

4.明憲宗朱見深。和他的父親朱祁鎮很相似,人是好人,耳根子軟,寵愛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貴妃,設立西廠,大搞特務統治。但是有平定荊襄百萬流民起義、成化犁庭這些重要的成績。



5.明武宗朱厚照。生性活潑好動,早期期在皇宮住不習慣,在旁邊建個豹房,聲色犬馬;特別是在正德晚期,基本不在北京,更不在皇宮,山西、河北、江蘇等到處跑,耽誤了不少正事,但是為人算是過的去,沒什麼架子。大事不糊塗,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敢於御駕親征。武宗雖然奇怪,但是大權並未旁落,他就是喜歡外出視察工作,希望踏遍治下的每個州縣,可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皇帝到處跑。

6.明世宗朱厚璁。他是以興王的外藩身份繼位的,因為武宗死後沒有兒子和親弟弟,朱厚熜是武宗的堂弟,得以繼位。繼位後,被迫開展大禮儀之爭,結果朱厚熜大獲全勝,趕跑了楊廷和等前朝老臣,建立了自己的班底,在位45年,後期不上朝,但管事,此人恩威莫測、刻薄寡恩,把大臣治的服服帖帖。



7.明穆宗朱載垕。穆宗抓大放小,知人善人,重要徐階、高拱、張居正等名臣,擴大對外交流,在福建設立對外貿易口岸,開啟隆萬新政,是垂拱而治的典範。為人十分寬厚,對待大臣非常和氣,和他父親朱厚熜是完全不一樣的脾氣,行事作風大相庭徑。

8.明神宗朱翊鈞。從小天資聰明,過目不忘,在張居正的輔助下,實現萬曆中興,開展了萬曆三大徵,在位48年。朱翊鈞為人溫和、性格綿柔,即便遭到大臣辱罵,也只是打幾板子,或是外放等,不會下狠手,晚期躲在深宮不出門、不見大臣,綱紀廢弛,一味從民間搜刮財富,搞得民窮財盡,明亡於萬曆是有道理的。

9.明光宗朱常洛。光宗在位一個月,人不是壞人,不是笨蛋,長得方面大耳、眉清目秀,只是天不假年。



10.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名字樸素,人也乾脆,宵衣旰食,以大局為重,在位短短7年,穩定了西南土司奢崇明的大規模叛亂,構築了關錦防線,穩住了遼東局勢,盡了最大的努力。

11.明思宗朱由檢。好學上進,愛崗敬業,生活簡樸,經常通宵達旦工作,上臺之初就滅了魏忠賢集團。接手的是千瘡百孔、民生凋敝的爛攤子,能苦撐17年也不容易,實在是內憂外患,並非平庸之人,只是生不逢時。在國破之際,毅然自殺殉國,為“剛明”劃上了圓滿句號。

如果要給明朝皇帝執政的綜合素質排個名的話,各說各有理,但是,我想列出綜合素質最差的3位: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排名不分先後。 但是總的來說,明朝皇帝的個人素質都很高,不少人在琴棋書畫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只是制度不太好。



朱元璋廢除丞相後,明朝皇帝的工作任務實在太重了,所有壓力得一個人承擔,造成勞累過度,英年早逝者甚多。分析來看,後世的皇帝只要和大臣一直較真,就活不長久,比如:明宣宗、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熹宗等。凡是不和大臣較真,躲起來才能活的長一點,比如:明世宗、明神宗。

朱元璋可以一天處理400件事,但凡夫俗子沒有這個本事。比如:每天10人打電話給你問這問那,你可能覺得還比較充實;每天100人打電話找你問這問那,你可能要瘋了;每天400個人打電話找你問這問那,你是不是也得躲起來不接電話?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



如果要做個比較的話,明朝皇帝的個人素質整體高於清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朝皇帝都不是近親結婚。而清朝皇帝長期近親結婚,清朝皇帝個人素質一代不如一代,越來越差。


比如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同治皇帝,都是十分平庸的人。所以,明朝皇帝一個個長得方面大耳,雄姿英發;而清朝皇帝基本是尖嘴猴腮。



但是清朝的制度是在明朝制度上揚長避短形成的,皇權設置和皇權保障相對比明朝更為先進,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皇帝的工作舒適度。清朝皇帝個人素質強的時候,皇帝大權總攬,皇帝年幼的時候,家族掌權,保證皇權不會孤單。比如多爾袞和順治,恭親王和光緒等。要說個人素質,明朝的皇帝總體高於清朝,要說皇權制度,清朝顯然高於明朝。


坐看東南了


首先,我想知道這個有人,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其次,對於明朝皇帝全昏君的論調,表示一定的反對

如果說,清朝皇帝多勤政、明朝皇帝多昏庸;還是勉強可以接受的,畢竟在中國歷史上對於一個皇帝的評判,是否勤政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但問題是,勤政努力就代表很有作為了嗎?貪圖享樂就是無能的表現了嗎?


格局、能力無論是放在古代還是今天,都是十分重要的!

明朝皇帝比較貪玩且個性十足,這倒是無可爭議的!畢竟出了像修仙達人、睡神、木匠狂人、娛樂圈大咖這樣的奇葩,想低調都比較難。可這些行事高調的皇帝們,雖然看似荒誕不經,可一個個的都有那麼兩把刷子!

修仙派傳人朱厚熜(嘉靖),雖然多年不上朝也不問朝政,但對於群臣的把控是絲毫沒有減少,在位多年的嘉靖皇帝,雖然不咋幹活,但大事兒還是不含糊的。明武宗朱厚照,則是典型的娛樂圈一哥,能玩好玩是不遺餘力,搞豹房玩女人真是不亞於今天的各種二代,但問題是這夥計不坑爹啊,還很能打仗!應州之戰力挫小王子,也證明了其武宗的諡號絕非浪得虛名

縱觀明朝這些“奇葩”皇帝,雖然各有各的特色,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外戚沒法專權、權臣不能一手遮天,自始至終皇權都凌駕於所有權力之上,對於朱明帝國的統治堪稱是鐵桶般牢固

一個全是昏君?一個都是明君?重八老四怎麼想?咸豐同治偷著樂?

明朝皇帝都是一朵朵“奇葩”,這是毋庸置疑的;畢竟乞丐朱重八、二愣子朱老四(朱棣),蛐蛐皇帝朱瞻基、老實巴交朱佑樘這些人,是各有特色各領風騷。但你要說他們都是昏君,這可就過分了!

開國皇帝暫且不論,編修永樂大典、遠征漠北主導七下西洋的朱棣是昏君?還是開創仁宣之制的朱瞻基是昏君?簡單捋一捋,明朝有作為的皇帝還是很多的,甚至說睡神萬曆,也創下了三大徵的豐功偉績呢不是麼?

再讓我們看看全是明君的清朝,不說皇太極多牛B,也不談號稱大帝的擼大男康熙,先來看看後期那幾個貨,自乾隆開始就已經走下坡路了,嘉慶、同治、咸豐、光緒這幾個,有一個頂用的沒有?喪權辱國、委曲求全不說,外戚干政毫無作為就是最真實的寫照!清末那段屈辱的歷史,都是這幾個扶不上牆的貨導致的!

他們勤政有用麼?努力有用麼?穿補丁衣服吃白菜有用麼?才能的匱乏、水平的不濟,讓他們只能寄希望於自己可以有一個努力工作的中庸評價

政治體制才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所在,但帝王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明朝自老朱廢除丞相、朱棣建立內閣開始,就一直運轉的相當良好,在一批又一批閣老的努力下,明朝這個國家機器是有條不紊的向前開進,直到明朝末年東林作亂加上宦官干政才導致走向下坡路並最終滅亡

可以這麼說,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的政治體制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皇權凌駕於臣權和宦權之上,並在三方權力中起到一個制衡的作用,雖然到了後期明顯出現權力偏移,但這也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所在。崇禎皇帝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所代表的皇權已經無法和臣權抗衡,尾大不掉的文官集團的腐朽導致明朝墜入了滅亡的深淵,在這之前,從萬曆皇帝開始,就已經出現了苗頭,只可惜後繼之人再無朱棣這樣的鐵腕帝王,沒法把偏離軌道的大明王朝拉回來

反觀清朝,從一開始的中央集權到最後的權力徹底失衡,則是因為皇權的過度集中,導致臣權、宦權無法起到制衡作用,所以出現了清末慈禧干政卻又一家獨大的局面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權力分配,也讓皇帝們所處的境地完全不同;明朝皇帝不幹活還有大臣幹、甚至太監幹,能幹好就行了唄!但到了清朝,皇帝就得事必躬親、勤勉努力,因為別人幹不了啊!

大明王朝曾湧現出無數名臣,如張居正、徐階、高拱、楊廷和、夏言,都是一頂一的名臣,都是頂級打工仔;反觀清朝卻屈指可數,甚至說都找不出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個好老闆, 是會用人的,在左膀右臂的幫助下,自己可以輕鬆愉快,並且把公司打理的有條不紊;而那些事必躬親、嘔心瀝血、加班加點的光桿司令,卻不一定能行

或許,這就是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的區別所在吧!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 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此說或是脫胎於高曉松在一節目中所說的“明朝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不過,高曉松此見顯然有失偏頗,此人還說過“鄭成功是如假包換的倭寇”,由此也可見他的話有多不可信了。

明朝建於1368年,亡於1644年,國祚276年。

清朝建於1636年,亡於1912年,國祚也是276年,這應該算是一個有趣的巧合。

那麼,明較之於清,真的是明朝全是昏君,清朝全是明君?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事,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能全是昏君,也不可能全是明君。

如果全是昏君,開不了國。

如果全是明君,亡不了國。

說到這,也許會有人說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洋,高洋不是昏君嗎?為什麼能開國?

可實際上,高洋之所以能夠這麼容易建立北齊,是因為在他之前已經有了高歡和高澄兩人的積累,並且高澄已經準備好接受東魏皇帝的禪位了,只是不小心被家奴給宰了。此外,高洋即位之初不僅不是昏君,反而是一個難得的明君,“英雄天子”的稱號可沒那麼容易拿。高洋只是後期太膨脹了,所以荒唐了起來而已。

所以,既然明朝能夠建立,並且能夠享國276載,那麼它就不可能全是昏君;清朝既然會滅亡,那麼它就不可能全是明君。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是一個怎樣的人?一個身處社會最底層,不斷掙扎、不斷反抗的農民和乞丐,即便後來當了和尚,也是一個不受寺廟待見的和尚。

但是,朱元璋從1353年去濠州投靠郭子興到1368年建立明朝,他只用了短短的15年時間,15年時間便從一個乞丐華麗轉身變成一個開國皇帝,誰敢說他是昏君?

當然也不可否認,他在位期間確實殺了不少人,可說到底他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老朱家的江山,不是為了自己貪圖享樂,即便是清朝也說他“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

朱允炆算得上是昏君嗎?頂多也就一個庸君罷了。

朱棣是昏君?明朝的版圖可有不少是他打下來的,奴兒干都司和哈密衛是他設的,安南是他打下來的,舊港宣慰司都設到今天的印尼蘇門答臘去了,一手開創了“永樂盛世”,他能是昏君?顯然肯定不是,清朝誇他“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朱高熾和朱瞻基再怎麼說也搗鼓出了一個“仁宣之治”,總不能因為朱高熾只當了一年皇帝,身體又胖,就說他是昏君?清朝評價朱高熾可是很高的,說要是再給他點時間,可比漢之文景。

明英宗朱祁鎮,說他是昏君倒也不為過。

明代宗朱祁鈺,能力一般,但也過得去,至少心裡想著的是勵精圖治,沒做什麼荒唐的事。

朱見深也還過得去,也就因為用了汪直之流為人所詬病,說是昏君太過絕對,小半個昏君倒還可以。

明孝宗朱祐樘更不能說是昏君了,生活節儉,待人仁厚,治國也以寬,史學界對他評價很高,清朝官方也說他“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明朝16個皇帝,除了太、成二祖,也就仁、宣二宗和孝宗值得一讚了。

明武宗朱厚照是個挺有意思的人,因為愛玩,所以看上去很荒唐,算是半個昏君。

嘉靖皇帝朱厚熜前期還不錯,所以才有了所謂的“嘉靖中興”,後期玩脫了,迷上了修仙問道,又重用嚴嵩,但說實話他真不昏,他只是不想浪費時間當一個好皇帝而已,所以清朝說他是個“中材之主”。

清朝說朱載垕“可稱令主”,是一個好皇帝,我反倒認為他太一般了,沒什麼出奇的地方,“隆慶新政”也勉勉強強。

萬曆皇帝朱翊鈞不用說了,清朝說“明實亡於神宗”有一定的道理,小孩子脾氣,也是一半一半。

朱常洛當了一個月皇帝,明也來不及,昏也來不及。

朱由校可以算是一個昏君了,又不務正業,又重用魏忠賢。朱由檢被不少人洗白,清朝對他評價還可以,不過在我看來他是介於庸君和昏君之間,並且離昏君更近,他作為一個皇帝僅僅只知道勤奮是不夠的。

說完了明朝,再說說清朝,清朝真的全是明君,沒有昏君嗎?顯然也不可能。

如果只從目的去看,不看他的手段的話,他的能力是很強的,也許軍事能力一般,可是政治權術卻很高明,這一點不得不承認。

清朝的文字獄鬧得這麼厲害,就是在順治時期開始冒頭的,後來被乾隆玩得爐火純青,順治的成績也一般,沒什麼值得誇耀的,算得上明君?

實際上,清朝皇帝也就康熙和雍正能夠稱得上明君了,不過,他們玩文字獄玩的也不差,殺人殺的也不少。

乾隆能夠這麼瀟灑,說來說去還不是他爺爺和他爸爸留了好底子給他,結果把好底子用光了留下個爛攤子給兒子嘉慶,雖然吹噓出了所謂的“乾隆盛世”,可是他和昏君也沒什麼兩樣。

嘉慶這個人能力平平,抄了和珅的家發了一筆橫財,之後沒什麼值得一說的了,一定要說的話也就只有所謂的“教亂”了,嘉慶一生被“教亂”折騰得不輕,庸君一個,離明君差好幾千裡。

道光和咸豐,這兩個“二貨”被洋人嚇得不輕,一個被嚇得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一個被嚇得跑去熱河行宮不敢回北京,說他們是明君?反正我是不信的,咸豐還挖了個坑留給兒子同治了呢。

同治皇帝沒什麼好說的,據說是染花柳病身亡,真讓他掌權,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

光緒本來也沒什麼好說的,偏偏他鬧了一出“戊戌變法”,不過從這也能夠看得出此人志大才疏,或許不是昏君,但絕對是庸君。

溥儀也不用說了,好好改造。

所以,“明朝全是昏君,清朝全是明君”之言可謂大謬。


寧糊塗


王朝的生滅是規律。明朝是不得好死,清朝是壽終正寢,都是近三百年。質量完全天差地別,好嗎?

清朝全是明君。比都是明君更偉大的成就是,成功的把中華文明拖在原地三百年,幾乎腐爛掉。民國時候大批文人希望廢除漢字算是一個具體體現。如果不是世界潮流整體向前推進,如果不是一戰二戰整個世界停下來讓中華文明有機會喘氣。中華文明枯萎死亡是大概率會發生的。

清朝亡,基本是因為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算善終,皇族沒死,貴族層基本沒有斷傳承,現在社會上活躍的很多名人都是。娛樂圈的大家都熟悉,其他領域更多。

清朝,元朝這種非生產創造性的種族,只有一個歷史使命___毀滅文明。這個不是貶義,命裡帶的,就好像滅霸。沒什麼好壞,他生來就是來乾死你的。

元朝靠無差別殺戮,完成了一大半;清朝靠有差別殺戮,更勝一籌,基本從精神上滅了中原文明之火。精神完了,肉體也就大家從網上看到的老照片那樣子了。

清朝有後代給他們燒紙拍電視緬懷,發揚他們的光輝事蹟,圓滿他們的歷史定位。不展開說,實例很多。

明朝的生後事有什麼,除了昏君。

是不是?


懶豹子


這個問題明顯貶明褒清。

明朝皇帝確實幹了很多奇葩事,作為皇帝確實不合格,但他們也沒有幹勞民傷財的事啊。就一個明武宗去江南遊玩了一次,回來後還被滿朝文武說了個狗血噴頭,最後下了個“罪己詔”才平息眾怒。

反觀清朝,滿族這個民族有“奢侈揮霍”的傳統。

比如,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

再比如,乾隆皇帝打著考查民生的名義,六下江南遊山玩水,還有八旗子弟...褒義奴才、慈禧...例子真的不要太多。

還有 康熙、道光、咸豐、同治、宣統這幾個都不是明君啊。

清朝明君只有一個,那就是“雍正”。


就決定是你了76348712


請問這是誰說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代宗朱祁鈺、明孝宗朱佑樘等等這些難道是昏君?如果這些都是昏君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還有明君嗎?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等這些盛世難道都是昏君治理出來的?



明太祖朱元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僅有一個從乞丐做到皇帝的人,就憑這一點他就不昏,試問一個昏庸的人能夠開創這百餘年基因的大明?明成祖朱棣一個可以說才馬背上度過一生的皇帝,曾經五次親征蒙古,打的北元痛苦不堪,更是收復了中原王朝已經失去數百年控制權的安南,同時在東北還打的滿清的祖宗女真人俯首稱臣,更是開創了被譽為中國十大盛世“永樂盛世”,你說他昏?



明宣宗朱瞻基,一個被後世譽為“功績堪比文景”的皇帝,將明朝治理出了又一個盛世,史稱“仁宣之治”。你說他昏嗎?明代宗朱祁鈺,一個將明朝從滅亡的邊緣拉回來的英明之主,並擊退了異族瓦剌對於中原的入侵,吳晗曾經說過朱祁鈺是一個好皇帝。你說他昏嗎?明孝宗朱佑樘,歷朝歷代最為聖明的“守成之君”,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過他“三代之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你是他昏嗎?



我們再看看清朝,請問除了康熙帝和雍正帝是明君之外,還有嗎?清朝除了一個“康乾盛世”,還有盛世嗎?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請問這之中哪個是明君?乾隆,一個自詡“十全老人”的主,基本上他這一輩子都在玩,六下江南、五巡五臺山、三上泰山,就這樣硬生生將他爹雍正用命換回來的數千萬兩白銀耗費一空;嘉慶,一個雖有治國之心,但卻無治國之能的皇帝,一個讓紫禁城第一次被亂軍攻入的皇帝,一個連小小的白蓮教叛亂都弄不定的主;道光,同樣跟他爹一樣沒有治國才能主,一個自己都吸鴉片的皇帝,中國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就是在他這裡籤的。



可以這麼說清朝的皇帝雖然都不昏,也基本上都很勤政。但無奈自乾隆之下清朝的皇帝太多都很平庸,沒有什麼治國的才能,甚至可以說他們根本就不會當皇帝,而這種庸君說實話只會誤國,對國家一點好處都沒有。再反觀明朝,雖然明朝有少許的皇帝看起來讓人很不靠譜,比如喜歡封自己做大將軍的明武宗、喜歡自己奶媽的明憲宗,還有二十餘年都不上朝的明世宗,甚至更過分的還有三十餘年都不上朝的萬曆皇帝。

但是有沒有發現明朝這些皇帝雖然都不太喜歡治理國家,但是他們的治國能力卻不弱,簡而言之就是他們會當皇帝。比如明武宗,雖然人家很不想治理國家,只喜歡玩,但是人家彈指之間即可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和寧王之亂,更是大敗蒙古。再不如嘉靖,雖二十餘年不上朝,但你見過國家亂過嗎?人家牢牢掌控著國家大權呢。



實際上如果單看明清兩朝的皇帝,你就會發現明朝的皇帝比清朝好的太多了。兩朝的皇帝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明朝就連最不靠譜的天啟帝我想都要比清朝乾隆之後的皇帝都要強。歸根結底其實就是清朝的皇帝太多數都太平庸了,而清朝之所以會衰敗大部分都是因為這些平庸的皇帝們。我們都知道到了清朝,所有的權利基本上都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任何事情都需要皇帝的同意才能實施,而這種制度如果碰上賢明的君主倒也罷了,可是事實上滿清的皇帝大多平庸,而在這種制度下,你皇帝又不行,權利又不下放給大臣們,那這樣的國家豈能好呢?所以你清朝的皇帝再怎麼勤政又有什麼用呢?你肯定就不會知道,你的勤政只會讓國家越來越差,倒不如你不勤政將權利下放到會治國的大臣手中呢!


澳古說歷史


所謂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屬於是一些包衣們的片面無恥言論,當不得真。

封建王朝的滅亡是歷史規律,不是說憑著開明聖君就能延續下去的,除非他們能接受新的格局。

包衣們的論證方法是,清朝無昏君等於清朝全明君。事實上,無昏君不等於全明君,如果按照昏君的定義對清明兩朝進行評判的話,恐怕都沒有昏君。

但是沒有昏君有的都是什麼呢?滿清一朝,除了一個幹實事的雍正之外,其他都是雖然被狂熱吹捧,但實際上卻是庸庸碌碌之人,就拿所謂的千古一帝來說,為了抓權囚功臣,為了分贓逼反三藩(如果不是三藩野心不大隻想劃江而治,恐怕千古一帝早就回老家了)五千人圍攻沙俄三流軍隊打了兩年最後送出大片土地,十萬人打三萬葛爾丹部族,戰死了大學士還是人家自己死亡才拿到勝利。收臺灣是和荷蘭殖民者一起幹的一票,這位在位期間,窮兵黷武,國庫空的能跑馬,貪汙腐敗橫行,百姓們吃糠喝稀,若不是他的好兒子給他續命,滿清恐怕就亡在他手裡了。這些所謂的聖君們,打了敗仗吹噓為大功績,甚至到後來去叛國叛族,也好意思拿出來吹?

至於明朝,雖然也不太理想,但開國明太祖和成祖都是大帝級的人物,仁宣之治也比所謂的康乾盛世要強的多,明孝宗也算是個明君,其餘的諸位這就算建樹平平了,不過就算是建樹平平的不上朝的也能發動個三大徵,這可比一些什麼不懂瞎指揮的清朝明君又強多了。





關河南望


為啥感覺這個問題提的這麼褒明貶清呢?就算是明朝撐了276年(其實應該是294年,1662年明朝才正式滅亡),但清朝也是存在了275年,並不比明朝短多少,而且清承明制,所以說是清朝沒有那麼爛,明朝也沒你想象的那麼好。當然了,你說大明都是昏君大清都是明君就很過分了。


說實話,明朝的皇帝確實是混蛋居多,所謂明君,也就是真正能辦實事的也就是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景泰、弘治和隆慶,其他的說實話大多是混日子。嘉靖、萬曆和崇禎有心做一代明君,卻也是往獨裁者的方向前進,這就使得朝廷黨爭不斷,文人和皇權的鬥爭一波又一波進行著。而且也確實明朝自嘉靖開始由盛轉衰,自萬曆開始由衰轉亡,自崇禎開始大明就愈發的破敗了。像英宗、憲宗、僖宗這類就屬於極品了,基本天天不務正業,或者說壓根就對正業不感興趣,尤其是僖宗,一心只想做木匠,這種對藝術的追求,怕是隻有宋徽宗才能比擬了。武宗也是一個另類,超級愛玩,也曾讓司禮監混蛋了一波,然後在宮裡搞大規模“模擬人生”遊戲,修豹房等各種娛樂設施,可以說能貼上昏君的標籤了。但是武宗卻有領兵打仗的才能,在應州大捷大敗韃靼軍,立下了一戰功。在應州一戰中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而且武宗朝賢臣很多,明武宗也是對他們給予重用,這又是一副明君做派,可以說武宗是個超級有個性的皇帝了。因此這麼一看,明代的帝王只能說是好壞參半。


再說清朝,不可否認從皇太極到雍正,大清的前四代帝王都是明君,這也是大清能夠走向強盛的原因。乾隆嘛,其實跟正德很像,都是好大喜功,精明有頭腦,善於用人和玩弄權術,卻又喜歡玩,到處旅遊。可以說因為乾隆活的長,所以有了“飢餓的盛世”。如果明武宗也能統治60年,估計大明差不多也一樣了(當然,嘉靖可以說補全了正德的御術風格)。嘉慶、道光、咸豐可以說是衰敗帝國中掙扎的庸軍,治國能力不夠強,在面對列強入侵和內部起義方面多少有些手忙腳亂。同治時期被稱為大清的中興,卻也是在慈禧、慈安和奕昕的操作下實現的,本身跟同治沒啥關係。光緒就是空有一腔熱血,卻看不到事情的本質,很容易被別人帶跑偏了(翁同龢和康有為),也算不上明君。所以大清總的來說,也是優良參半。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言論出來可能是因為受明朝嘉靖萬曆不上朝、司禮監太監專權,而清朝皇帝辦公兢兢業業這個說法造成的。事實上從宣德開始,明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皇帝為了方便辦公,基本上將大小事宜都交由內閣票擬後在批閱。隨後又提高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並培養他們的文化修養,來給自己幫忙。所以這個票擬和批紅權力就被暫放到了內外臣子的手裡,基本上一般的事務皇帝就可以放手了。只要有內閣和司禮監在,朝廷就能運作下去。而清朝就不一樣了,為了防止司禮監專權,大清的太監只負責內務,別的啥也幹不了。內閣被架空,大學士只是個好噱頭。真正幫皇帝處理政務的是雍正後設立的軍機處,軍機大臣有票擬權,卻不能駁回上議,可以說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產物。


所以說評價一個朝代的帝王,不能一棍子都打死,得慢慢的去看他們每個人的作風,然後在得出自己的結論,看人物就比較客觀了。


火器工坊


這個題目有一定問題,我們首先來說明朝的存在時間,從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崇禎皇帝自殺,一共存在276年。清朝從1636年皇太極建立清朝到1912年宣統帝退位,一共存在276年。所以,他們兩個朝代的存在時間是一樣的,真是巧合了,誰也不比誰長久。

再說第二個問題,不可能一個朝代幾百年都是昏君或者一個朝代都是明君的情況。個人覺得朱元璋、朱棣甚至崇禎皇帝都有一番作為,都是明君,並非明朝都是昏君。另外清朝也並非都是明君,嘉慶帝、咸豐帝、道光帝等並不能說是明君。所以,說明朝都是昏君清朝都是明君是不正確的。

另外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在封建時代,朝代有興衰,有更替,腐敗的失去民心的朝代被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得民心的朝代取代是歷史的必然。不存在永遠王朝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