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2020年的春節格外冷清。

本該闔家歡樂的時刻,全國各大醫院燈火通明,一如那個2003年的春天。

時至今日,“非典”已經過去17年,經歷過的人們不會遺忘,卻又對它的始末記憶模糊。

曾有一位醫學專家笑著說道:我堅信再也不可能出現SARS那樣的情況了。

誰也沒想到,如今災難捲土重來。

新型冠狀病毒面前,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

鳳凰衛視曾有過一個關於“非典”的專題紀錄片,或許能夠幫你回答這個問題——

《非典十年祭》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這部紀錄片以客觀的反映記錄,以及多位當事人的視角,勾畫出那段灰暗的時光,也還原了曾經的那場戰役。

再次回看,曾經的“非典”一疫和今天何其相似,從誕生到發展,這種令人沉默的雷同顯得尤為戳心。


回顧


2002年12月,第一例“非典”病例被上報。

在兩週前一位名為黃杏初的患者,出現發熱胃寒全身無力的症狀,高燒七天後病人被送往廣州軍區總醫院進行救治。

雖然常規的抗菌藥效果並不顯著,卻沒有人會想到這是一種新型病毒。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隨著黃杏初的康復,事情好似告一段落。

然而幾天後,患者治療過的河源醫院卻傳來消息,與其接觸過的11名醫護人員出現了相同症狀。

此時廣東省衛生廳專家前往調查,卻因為已經錯過了病毒初現的最佳時期,無法分離出病原體。

他們能確定的只有,這是一種新型病毒卻並不兇猛,治療後患者症狀緩解,由於暫時未出現新的病例,一切漸漸消散在春運的人潮攢動中。

然而,270公里外的廣東省中山市,也開始出現了這種病毒。

這預示著一場病毒的遷徙就此而起。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河源、中山的民眾陷入恐慌,瘋搶藥品、食鹽、醋等物資,廣東省政府也由於擔心民眾的安定沒有及時反饋,在廣東的無數打工者隨著新春佳節踏上歸程,而廣東的各大醫院卻忙碌不休。

不過,作為第一疫點的廣東卻不是最嚴重的的地區,遠在千里的北京在不多時便迅速揪住了人們的心,成為了重災區。

據時任中國青年報記者的劉暢回憶,北京第一例輸入性“非典”患者,是一位27歲的徐姓太原人,在出差去廣東前,家裡人還憂心忡忡。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作為新聞媒體工作者的媽媽詢問廣東的同行,是否有廣州肺炎一說,回答卻是:都是謠言。

爸爸利用新興的互聯網搜索,查詢顯示“非典”疫情是肺炎中最輕的,沒有生命危險。

廣州當地的出租車師傅也笑呵呵地說,每天拉這麼多客人,連個口罩都沒帶,也啥事都沒有。

就這樣,這位徐姓女子輾轉揭陽、深圳等地,2月22日在深圳到達廣州的火車上感覺渾身發冷,23日回到山西發燒至38.8度,成為送入北京的第一例輸入性“非典”病例。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在北京301醫院負責接診的佘丹陽詢問了患者吃過什麼藥之後,打了個激靈。

除去患者專門強調去過廣州之外,患者使用的所有藥品全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抗生素,但多天治療卻毫無起色。

所有治療方法一無所獲,一直陪伴的徐姓患者的母親也隨即開始高燒不退,3月5日,其父親也被送往301醫院……

3月7日,患者和母親被告知父親轉院,實情卻是他去世了,隨後母親也在這家醫院離開人世。

父親去世第二天,遠在太原的一歲多的兒子,患者的弟弟、弟媳相繼出現“非典”症狀,緊急送往302醫院。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這場病毒擊倒的,不止一個家族,還有醫護人員。

由於嚴重的病人會出現呼吸衰竭,醫護人員必須進行插管治療,而近距離的接觸極易造成感染。

廣州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倒下了93名醫護人員,在廣東省中醫院當了23年護士長的葉欣成為第一個因“非典”身亡的醫護人員。

2003年4月23日,建院85年的北大人民醫院,關門停診。

然而在這場戰役面前,人們雖然流著淚卻還是勇敢地,迎了上去。


抗爭


在2003年2月11日,廣東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首次公佈“非典”。

在七天之後,新華社與中央電視臺公佈,“非典”病原體找到,SARS的病原體是衣原體。

然而,在南方日報工作的張蜀梅卻回憶,當時廣東醫院的通信員跟她說,鍾南山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不太高興,因為他已經用治療衣原體的方法嘗試過,並未見效。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2月18日當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從兩例屍體解剖中發現一種包涵體,判斷為衣原體,但集合廣東各大醫院專家討論過後,他們一致認為不能判斷衣原體即為唯一的病源。

權威平臺發佈消息在前,是否要公佈與之相左的意見,使南方日報揹負了巨大的壓力。畢竟,公佈實情意味著摧毀民眾剛剛建立起來的希望。

最終,南方日報選擇據實報道,在多方專家反覆確認後排除了衣原體的可能,而這篇新聞也榮獲了中國新聞一等獎。

像他們一樣恪盡職守的,還有無數個奮戰在前線的專家、醫護人員、後勤調度人員。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身在廣州的醫護人員最先從溫馨的春節中抽離,臨危受命。

有的醫生走進隔離區之前,把自己偷偷藏的私房錢拿出來交給了妻子;

有的拜託自己的朋友,萬一回不來請代為照顧年邁的老母;

還有一位年輕母親寫下了遺書,希望自己的母親把她六歲的兒子帶大……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來自廣東軍區的專家收集了3000份樣本帶往北京,他們晝夜不停地進行著病毒分離,為醫生快速診斷做著努力。

厚厚的防護服無法脫下,但在此刻基本的生理需求在人命面前被極度弱化。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2003年的春天,被陌生病毒侵襲的北京有著壯士斷腕的決心,醫院資源嚴重不足,最終決定徵用位於北京昌平的小湯山療養院作為“非典”定點醫院。

小湯山距離居民區500米,雖然只有200張床位,但旁邊有大片預留的發展用地,周圍空曠且汙水可以專門處理。

從4月23日到30日,六大建設集團,7000多名建設者前往小湯山緊急進行了七天七夜的奮戰,每天15個小時的工作量,這其中又有多少人是晝夜未眠?

上千人的醫療隊到達小湯山支援北京,這座佔地60畝,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的建築成為了當時全球最大的傳染病防治醫院。

在此進行的最後一役,也幾乎是與這種新型病毒抗爭的生死局。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緊急調派的張雁靈,成為了小湯山醫院的院長,面對著這支臨時組建的隊伍,他如此說道:

“我們的出路只有三條,第一條是沒有完成任務帶著恥辱走出去,第二條是發生大規模感染大家都死在小湯山,最後一條是病人有效救治,醫護人員零感染。”

最後他說,我們走第三條路。

當時沒人知道,這場戰役會進行多久。壓抑,卻彰顯著生命的張力與人們的信念。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時至5月,病毒突然間悄然消退,而病毒的源頭也被查出,源於廣東人餐桌上的珍饈:果子狸

小湯山51天的生死時刻,680名“非典”患者中672人康復,8人死亡,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

無法斷定這是不是一種奇蹟,但病毒確實放過了我們,這場投入了無數人力物力的防疫戰最終勝利。

但我們所付出的代價即使在今天回望,也依然沉重。


警示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並未明確,而起因也和“非典”時期一樣,錯過了第一時間分離病原體的機會。

相似的時間,相似的方式,隨著春節人潮疾病蔓延。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擔心民眾恐慌的代價就是,一無所知的人們攜帶著致命的“禮物”返鄉,乃至牽連了整個家族。

封閉信息的代價就是,醫院外歌舞昇平,醫院內人人自危。

“非典”時期,在醫院進修的一名醫生返回家鄉內蒙古臨河市,疫情擴散至內蒙古,她在電視上看到,當時的北京市長反覆強調北京只有幾位山西患者,北京是安全的。

她在回憶的書信中說到:可怕的無知,可恨的盲從,如果新聞資源被很好地用在宣傳SARS知識上該有多好。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原本,“非典”SARS病毒閃電戰的措手不及,源於他的速度與未知。

而“非典”肆虐的助力則在於無法查詢的信息、不透明的公共衛生網絡、媒體無法介入的封閉尺度。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雖然相較以往,我們的信息暢通度有所提升,但當地的政府針對公共衛生安全的反應速度,依然大大決定了病毒能否快速切斷在萌芽。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雖然後期的研究顯示,“非典”病毒的正常死亡率其實只有5%左右,大大低於禽流感的致死率,甚至甲流的傳染性。

但當時的人們因為對未知的恐懼,也做出了不少荒唐的舉動。

北京朝陽醫院的護士對一位老太太印象深刻,這位老人60歲左右,症狀明顯且悶氣嚴重。

根據當時發佈的三條確診標準:發燒、肺部陰影、流行病接觸史。老太太已經中了兩條。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多次詢問之下,老太太和家人一口咬定未曾接觸病患,導致遲遲無法確診被人忽略,最終病情惡化,老太太才承認,老先生已在武警醫院因“非典”去世。

基於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害怕得不到救治所以隱瞞,當天值班的醫生與護士被集體隔離。

有一段關於埃博拉病毒的短片有著很好的警示作用。

小姑娘的爺爺購買了蝙蝠肉,吃下之後感染病毒身亡。醫護人員進行了全方位消毒後,叮囑有異樣一定要按時上報。

不出幾日,母親出現發熱症狀,但由於擔心妻子一去不返,父親隱而不報試圖藏匿妻子,最後在小姑娘的勸說下,母親進入防疫站治療,健康歸來。

首先,關於野生動物和病毒的關聯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提及。

人類在溫室生存太久,憑藉著先進的科技統治著萬物,但永遠無法做到的是統治自然界。

我們的祖先早已將能夠馴化、肉質鮮嫩的物種馴化成了家禽,卻依舊攔不住一些獵奇的人或是要顯示尊貴的人尋找野味,終有一日沾滿了病毒的味道。

人類對自然界應永遠抱有好奇,但也要永遠,心存敬畏。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此外,所謂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些有著醫療知識的普通人,基於責任和對生命的尊重和病毒抗爭。

在生與死的面前無人不膽寒,他們堅守崗位為的就是救治更多的患者,贏得這場生死時速的較量。

在他們的保護下,誠實地反映病症才是對自己和家人以及社會大眾最大的負責。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通過紀錄片,我們可以總結對待“非典”的認識分為三類:

A.對“非典”疫情最瞭解的醫護人員

B.瞭解疫情同時掌握言論的官方人士

C.對真相一無所知的普通市民

但將真相傳遞給大眾卻異常艱難,這次,人們對於鍾南山院士的信任也來源於曾經的“非典”。

敢說敢做還原真實,才是事態趨於平穩的第一步。

直面真相,直面危機,是最簡單而正確的道路。

17年前的“非典”,關乎病毒,也關乎人性,這次也毫不例外。

而這次,我們看到的關於人性的光輝,較之前愈發閃爍,各省的響應,中央政府的反應速度,各地的支援,還有奉旨在家的普通市民。

因此當我們再次面臨災難,更加應該堅定地相信,我們經歷過、有準備。

今天我們正遭受的災難,早被這部紀錄片預言

經歷過SARS的專家表示,隔離病人、切斷傳染源、政府管控,即使是未知的病毒也無法橫行肆虐。

新型冠狀病毒或許沒有SARS猛烈,而“非典”病毒也彰顯了季節性強,春季活躍,生存週期14天,繁殖之後毒性銳減等特點。

這場戰役的勝利終將到來,而在新型冠狀病毒過去,我們或許又會迎來一部新的紀錄片:《新型冠狀病毒回顧:從那段經歷中我們反思什麼?》

但其實,我們缺少的從來都不是反思,而是持續的警醒與貫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