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2020年的春节格外冷清。

本该阖家欢乐的时刻,全国各大医院灯火通明,一如那个2003年的春天。

时至今日,“非典”已经过去17年,经历过的人们不会遗忘,却又对它的始末记忆模糊。

曾有一位医学专家笑着说道:我坚信再也不可能出现SARS那样的情况了。

谁也没想到,如今灾难卷土重来。

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凤凰卫视曾有过一个关于“非典”的专题纪录片,或许能够帮你回答这个问题——

《非典十年祭》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这部纪录片以客观的反映记录,以及多位当事人的视角,勾画出那段灰暗的时光,也还原了曾经的那场战役。

再次回看,曾经的“非典”一疫和今天何其相似,从诞生到发展,这种令人沉默的雷同显得尤为戳心。


回顾


2002年12月,第一例“非典”病例被上报。

在两周前一位名为黄杏初的患者,出现发热胃寒全身无力的症状,高烧七天后病人被送往广州军区总医院进行救治。

虽然常规的抗菌药效果并不显著,却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一种新型病毒。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随着黄杏初的康复,事情好似告一段落。

然而几天后,患者治疗过的河源医院却传来消息,与其接触过的11名医护人员出现了相同症状。

此时广东省卫生厅专家前往调查,却因为已经错过了病毒初现的最佳时期,无法分离出病原体。

他们能确定的只有,这是一种新型病毒却并不凶猛,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由于暂时未出现新的病例,一切渐渐消散在春运的人潮攒动中。

然而,270公里外的广东省中山市,也开始出现了这种病毒。

这预示着一场病毒的迁徙就此而起。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河源、中山的民众陷入恐慌,疯抢药品、食盐、醋等物资,广东省政府也由于担心民众的安定没有及时反馈,在广东的无数打工者随着新春佳节踏上归程,而广东的各大医院却忙碌不休。

不过,作为第一疫点的广东却不是最严重的的地区,远在千里的北京在不多时便迅速揪住了人们的心,成为了重灾区。

据时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的刘畅回忆,北京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是一位27岁的徐姓太原人,在出差去广东前,家里人还忧心忡忡。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妈妈询问广东的同行,是否有广州肺炎一说,回答却是:都是谣言。

爸爸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搜索,查询显示“非典”疫情是肺炎中最轻的,没有生命危险。

广州当地的出租车师傅也笑呵呵地说,每天拉这么多客人,连个口罩都没带,也啥事都没有。

就这样,这位徐姓女子辗转揭阳、深圳等地,2月22日在深圳到达广州的火车上感觉浑身发冷,23日回到山西发烧至38.8度,成为送入北京的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在北京301医院负责接诊的佘丹阳询问了患者吃过什么药之后,打了个激灵。

除去患者专门强调去过广州之外,患者使用的所有药品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抗生素,但多天治疗却毫无起色。

所有治疗方法一无所获,一直陪伴的徐姓患者的母亲也随即开始高烧不退,3月5日,其父亲也被送往301医院……

3月7日,患者和母亲被告知父亲转院,实情却是他去世了,随后母亲也在这家医院离开人世。

父亲去世第二天,远在太原的一岁多的儿子,患者的弟弟、弟媳相继出现“非典”症状,紧急送往302医院。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这场病毒击倒的,不止一个家族,还有医护人员。

由于严重的病人会出现呼吸衰竭,医护人员必须进行插管治疗,而近距离的接触极易造成感染。

广州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倒下了93名医护人员,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护士长的叶欣成为第一个因“非典”身亡的医护人员。

2003年4月23日,建院85年的北大人民医院,关门停诊。

然而在这场战役面前,人们虽然流着泪却还是勇敢地,迎了上去。


抗争


在2003年2月11日,广东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非典”。

在七天之后,新华社与中央电视台公布,“非典”病原体找到,SARS的病原体是衣原体。

然而,在南方日报工作的张蜀梅却回忆,当时广东医院的通信员跟她说,钟南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太高兴,因为他已经用治疗衣原体的方法尝试过,并未见效。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2月18日当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从两例尸体解剖中发现一种包涵体,判断为衣原体,但集合广东各大医院专家讨论过后,他们一致认为不能判断衣原体即为唯一的病源。

权威平台发布消息在前,是否要公布与之相左的意见,使南方日报背负了巨大的压力。毕竟,公布实情意味着摧毁民众刚刚建立起来的希望。

最终,南方日报选择据实报道,在多方专家反复确认后排除了衣原体的可能,而这篇新闻也荣获了中国新闻一等奖。

像他们一样恪尽职守的,还有无数个奋战在前线的专家、医护人员、后勤调度人员。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身在广州的医护人员最先从温馨的春节中抽离,临危受命。

有的医生走进隔离区之前,把自己偷偷藏的私房钱拿出来交给了妻子;

有的拜托自己的朋友,万一回不来请代为照顾年迈的老母;

还有一位年轻母亲写下了遗书,希望自己的母亲把她六岁的儿子带大……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来自广东军区的专家收集了3000份样本带往北京,他们昼夜不停地进行着病毒分离,为医生快速诊断做着努力。

厚厚的防护服无法脱下,但在此刻基本的生理需求在人命面前被极度弱化。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2003年的春天,被陌生病毒侵袭的北京有着壮士断腕的决心,医院资源严重不足,最终决定征用位于北京昌平的小汤山疗养院作为“非典”定点医院。

小汤山距离居民区500米,虽然只有200张床位,但旁边有大片预留的发展用地,周围空旷且污水可以专门处理。

从4月23日到30日,六大建设集团,7000多名建设者前往小汤山紧急进行了七天七夜的奋战,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量,这其中又有多少人是昼夜未眠?

上千人的医疗队到达小汤山支援北京,这座占地6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建筑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传染病防治医院。

在此进行的最后一役,也几乎是与这种新型病毒抗争的生死局。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紧急调派的张雁灵,成为了小汤山医院的院长,面对着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他如此说道:

“我们的出路只有三条,第一条是没有完成任务带着耻辱走出去,第二条是发生大规模感染大家都死在小汤山,最后一条是病人有效救治,医护人员零感染。”

最后他说,我们走第三条路。

当时没人知道,这场战役会进行多久。压抑,却彰显着生命的张力与人们的信念。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时至5月,病毒突然间悄然消退,而病毒的源头也被查出,源于广东人餐桌上的珍馐:果子狸

小汤山51天的生死时刻,680名“非典”患者中672人康复,8人死亡,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无法断定这是不是一种奇迹,但病毒确实放过了我们,这场投入了无数人力物力的防疫战最终胜利。

但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即使在今天回望,也依然沉重。


警示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并未明确,而起因也和“非典”时期一样,错过了第一时间分离病原体的机会。

相似的时间,相似的方式,随着春节人潮疾病蔓延。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担心民众恐慌的代价就是,一无所知的人们携带着致命的“礼物”返乡,乃至牵连了整个家族。

封闭信息的代价就是,医院外歌舞升平,医院内人人自危。

“非典”时期,在医院进修的一名医生返回家乡内蒙古临河市,疫情扩散至内蒙古,她在电视上看到,当时的北京市长反复强调北京只有几位山西患者,北京是安全的。

她在回忆的书信中说到:可怕的无知,可恨的盲从,如果新闻资源被很好地用在宣传SARS知识上该有多好。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原本,“非典”SARS病毒闪电战的措手不及,源于他的速度与未知。

而“非典”肆虐的助力则在于无法查询的信息、不透明的公共卫生网络、媒体无法介入的封闭尺度。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虽然相较以往,我们的信息畅通度有所提升,但当地的政府针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反应速度,依然大大决定了病毒能否快速切断在萌芽。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虽然后期的研究显示,“非典”病毒的正常死亡率其实只有5%左右,大大低于禽流感的致死率,甚至甲流的传染性。

但当时的人们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也做出了不少荒唐的举动。

北京朝阳医院的护士对一位老太太印象深刻,这位老人60岁左右,症状明显且闷气严重。

根据当时发布的三条确诊标准:发烧、肺部阴影、流行病接触史。老太太已经中了两条。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多次询问之下,老太太和家人一口咬定未曾接触病患,导致迟迟无法确诊被人忽略,最终病情恶化,老太太才承认,老先生已在武警医院因“非典”去世。

基于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害怕得不到救治所以隐瞒,当天值班的医生与护士被集体隔离。

有一段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短片有着很好的警示作用。

小姑娘的爷爷购买了蝙蝠肉,吃下之后感染病毒身亡。医护人员进行了全方位消毒后,叮嘱有异样一定要按时上报。

不出几日,母亲出现发热症状,但由于担心妻子一去不返,父亲隐而不报试图藏匿妻子,最后在小姑娘的劝说下,母亲进入防疫站治疗,健康归来。

首先,关于野生动物和病毒的关联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提及。

人类在温室生存太久,凭借着先进的科技统治着万物,但永远无法做到的是统治自然界。

我们的祖先早已将能够驯化、肉质鲜嫩的物种驯化成了家禽,却依旧拦不住一些猎奇的人或是要显示尊贵的人寻找野味,终有一日沾满了病毒的味道。

人类对自然界应永远抱有好奇,但也要永远,心存敬畏。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此外,所谓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些有着医疗知识的普通人,基于责任和对生命的尊重和病毒抗争。

在生与死的面前无人不胆寒,他们坚守岗位为的就是救治更多的患者,赢得这场生死时速的较量。

在他们的保护下,诚实地反映病症才是对自己和家人以及社会大众最大的负责。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通过纪录片,我们可以总结对待“非典”的认识分为三类:

A.对“非典”疫情最了解的医护人员

B.了解疫情同时掌握言论的官方人士

C.对真相一无所知的普通市民

但将真相传递给大众却异常艰难,这次,人们对于钟南山院士的信任也来源于曾经的“非典”。

敢说敢做还原真实,才是事态趋于平稳的第一步。

直面真相,直面危机,是最简单而正确的道路。

17年前的“非典”,关乎病毒,也关乎人性,这次也毫不例外。

而这次,我们看到的关于人性的光辉,较之前愈发闪烁,各省的响应,中央政府的反应速度,各地的支援,还有奉旨在家的普通市民。

因此当我们再次面临灾难,更加应该坚定地相信,我们经历过、有准备。

今天我们正遭受的灾难,早被这部纪录片预言

经历过SARS的专家表示,隔离病人、切断传染源、政府管控,即使是未知的病毒也无法横行肆虐。

新型冠状病毒或许没有SARS猛烈,而“非典”病毒也彰显了季节性强,春季活跃,生存周期14天,繁殖之后毒性锐减等特点。

这场战役的胜利终将到来,而在新型冠状病毒过去,我们或许又会迎来一部新的纪录片:《新型冠状病毒回顾:从那段经历中我们反思什么?》

但其实,我们缺少的从来都不是反思,而是持续的警醒与贯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