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明明有廢掉朱祁鎮的實力,依舊選擇坐以待斃,于謙何以至此?

中國歷史上有兩名民族英雄死於“揣測”的罪名,一個是岳飛的“莫須有”,杭州西湖有兩座著名的雕像,那就是秦檜夫婦向岳飛請罪的跪像,作為宋高宗的打手,秦檜給岳飛羅織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另一名就是明朝的于謙。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改變了明王朝的命運,避免了兩宋那樣的尷尬格局,他對於大明王朝,可謂是再造之功。

明明有廢掉朱祁鎮的實力,依舊選擇坐以待斃,于謙何以至此?

有貞曰:“雖無顯跡,意有之。”法司蕭維楨等阿亨輩,乃以“意欲”二字成獄。

但是,這樣一位功績卓越的重臣,最後卻被投機分子徐有貞以“意欲”的罪名除掉,不可不令人惋惜。

1、朱祁鎮為何要殺死於謙?

1449年,瓦剌部落派出浩大的使者團赴大明朝覲,其目的就是想獲取更多的賞賜,但地主家也沒餘糧呀,朝廷就拒絕了也先的賞賜請求。沒有達到目的的也先,惱羞成怒,糾集草原部族共同發兵南下打秋風。

明軍不敵也先軍,最終明英宗被俘,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也先本以為有了明英宗這個籌碼,可以脅迫大明退守江南,從而兵不血刃的佔據京城,恢復故元舊都。不料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改立朱祁鈺為帝,並開始了緊張的抵禦籌備。

也先眼見著大明不會自動讓出京城,便趁熱打鐵,兵發北京,五十天後北京保衛戰打響。出乎也先意料的是,明軍雖遭喪君之辱,但是他們的精氣神再也不是幾十天之前的那種狀態了!北京保衛戰取得成功,也先退守草原,一年後明英宗被釋放,回到大明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成為太上皇。

明明有廢掉朱祁鎮的實力,依舊選擇坐以待斃,于謙何以至此?

仔細梳理一下土木堡,會發現有兩個匪夷所思的問題,當朱祁鎮與也先兩軍對壘時,明軍的後勤補給出了問題,糧草幾乎斷供了!要知道,北京到宣府設置了七大糧倉,奇怪的是,朱祁鎮的大軍壓根就沒獲得一粒糧食。但是,明英宗被俘後,于謙僅用幾天時間就將京外這幾大糧倉搬運一空,併成功運抵京城。

另一個問題是,明英宗率領的明軍數量號稱五十萬,當然這是誇大,但是二十幾萬還是有的,且裡面包含了大明的精銳——三大營,即神機營、三千營、五千營,而瓦剌不過兩三萬,如此懸殊對比,瓦剌居然還敢圍城打援。關鍵的是,宣府在土木堡的西北方,而鎮守宣府的正是名將楊洪,朱棣時期在此設置重軍,與大同組成了宣大防線。

詭異的是,明英宗被困期間,宣府並沒有做出營救行動,要知道,宣府治下有騎兵,更有幾千杆火銃,這也是草原部族的夢魘。

一般而言,在冷兵器時代,人數對比往往對戰鬥勝負起著關鍵作用,也先部族兵員數量可以說是處於被動地位,他們卻犯了兩個兵家大忌,一是越過長城防線,二是置宣府重兵於不顧,處於腹背受敵狀態,在這樣的條件下,也先居然如入無人之境,並且嚮明英宗發起衝擊,簡直匪夷所思!以至於從表面上看來,也先與楊洪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

明明有廢掉朱祁鎮的實力,依舊選擇坐以待斃,于謙何以至此?

總體看來,土木堡之變發生期間,朝廷沒援糧,沒派兵,好像明英宗和大明朝沒什麼關係,大家都在看熱鬧一樣,畢竟,土木堡距離乾清宮不過119公里,若說遠水不解近火,這怎麼都說不過去。

如果說兵部因為諸多客觀原因而沒有糧草、兵卒支援的話,可能還說得過去。但是,于謙在明英宗被困期間做的一件事,在明英宗看來則是無法接受的,那就是于謙擁立郕王朱祁鈺。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兩句可謂是于謙的一生寫照。總體說來,于謙所追求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這句話成就了于謙,但是也奪走了他的性命。

在這個思想的指引下,于謙追求的是先民後君,他在乎的是子民、社稷,而不不是江山掌舵者,因此,對於帶頭大哥姓朱還是姓馬,他沒有過多關注,只要能提供給於謙足夠的支持就行了。

上面這三條,相對於于謙而言,可謂刀刀致命,明英宗本就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復辟後拿他開刀也就不意外了。

不過,客觀的說,朱祁鎮之所以能被也先送回來,于謙可謂居功之首。

在俘虜了明英宗一年後,也先發現手裡的這個籌碼似乎沒什麼價值了,就準備遣返,於是派出使者與大明溝通。

明明有廢掉朱祁鎮的實力,依舊選擇坐以待斃,于謙何以至此?

​但這個事兒對朱祁鈺來說甚是尷尬。哥哥回來,我要不要讓位?即便不讓,他肯定會對我構成一定程度的威脅,怎麼處理他呢?殺了?孫太后那邊肯定不同意,不殺的話,萬一那些舊臣再次擁立他呢?所以,朱祁鈺就說了,當初是你們這幫人強推著我上來的,現在又說迎回,這是鬧哪樣嘛。

于謙站了出來,說,大位已定,和他(朱祁鎮)有什麼關係?他根本就不會造成威脅了。再者一說,正好藉機試探一下瓦剌的誠意,萬一他們有詐,我們也有出兵揍他們的說法了。

就這樣,朱祁鎮才被迎回。但是,七年後,朱祁鎮終歸還是恩將仇報,第一個殺的人就是于謙。

2、于謙有能力全身而退嗎?

其實,如果單從活命的角度分析,于謙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取得北京保衛戰勝利後,于謙在朝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威望,以至於朱祁鈺在任命官員的時候大多要徵求他的看法,很顯然,于謙已經成為意見領袖。

土木堡之變後一年,朱祁鎮被迎回京城,此後被朱祁鈺關押在南宮長達七年之久。在這幾年中,于謙有足夠的機會除掉朱祁鎮,哪怕是稍微流露出那麼一點點想法,底下大把阿諛奉承之輩等著幹這髒活兒。

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前後,于謙又在忙什麼?

明明有廢掉朱祁鎮的實力,依舊選擇坐以待斃,于謙何以至此?

1457年的正月十六,眼看著朱祁鈺病入膏肓,于謙、王直、胡濙等人商議,寫了一道奏疏,擬請立沂王為太子,準備第二天遞交上去。

沂王,也就是朱見深,朱祁鎮的兒子,土木堡之變時本為太子,但很快被朱祁鈺廢掉。

但是,石亨等人當晚便率領以前家丁闖入宮禁,發動了奪門之變。

其實,在發動多門之變的時候,于謙是知情的。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也就是說,徐有貞、石亨自以為謀劃的天衣無縫,卻不成想自己的一舉一動完全被于謙窺視著。

即便是明英宗復辟之後,于謙依然有實力幹掉朱祁鎮,另立他人。

在整個奪門之變的過程中,假如於謙剿滅石亨等人的行動,或者廢掉朱祁鎮,這兩種結局都是改立朱見深或其他藩王,那樣的話,于謙就成了明朝的董卓或者曹操了。

明明有廢掉朱祁鎮的實力,依舊選擇坐以待斃,于謙何以至此?

當初,于謙之所以堅決擁護朱祁鈺為帝,而不是那個兩歲的朱見深,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國少主疑的現象。此外,在冷兵器時代,人心向背對戰爭的勝負影響非常大,若立兩歲的朱見深為帝,于謙坐實權臣形象,而北京保衛戰首要任務是收拾人心,只有人心統一了,這場防禦戰才可能打贏。事實證明於謙的策略是正確的。

結語

總的說來,于謙的處境真的很尷尬,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其地位已經位極人臣,這個時候的于謙,若是能急流勇退,完全可以保命。只不過,此時的瓦剌並沒有被打痛,明朝的軍隊存在太多冗員,如何將這支明軍的戰鬥力恢復到太祖爺朱元璋時期的水平,如何考核京城及地方官員等,這些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官員予以推行。

對於自己的結局,于謙其實是知道的,只不過,在苟延殘喘和剛正不阿之間,面對恩將仇報的庸才朱祁鎮,他選擇了“要留清白在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