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8副修身對聯:欲寡精神爽,心寬福壽長

8副修身對聯:欲寡精神爽,心寬福壽長

01

擇友須求三益;

克己宜守四箴。

此聯講的是交友之本,修身之道,巧妙借用了典籍中的名句,含意蘊藉,詞藻雅緻,對仗工整,富有教益。

“三益”取自《論語·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即謹慎交友,須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此為古人交友之道,即所謂“與善友交,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故清人張潮說:“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四箴”,顧名思義,為四句箴言。宋人張方平以《禮記·曲禮》中的四句話作為修身克己的“四箴”:“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傲長則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欲縱則沉淪於酒色,志滿則不思進取,樂極則生出悲哀。這四句箴言可作為立身之理,不失為處世交友之格言警句。

此聯概括力很強,把深邃的哲理包含聯內,讓人過目不忘,深刻反省,時時警示自己,對於今天人們擇友、修身仍有借鑑意義。

8副修身對聯:欲寡精神爽,心寬福壽長

02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

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

此聯選自清大臣、詩文家陳宏謀,載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

上聯的“惜”,為珍視、愛惜之意。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雲:“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清魏源《默觚·學篇三》:“志士惜年,賢人惜日,聖人惜時。”上聯說,惜食惜衣不單是為了惜錢財,更重要的緣由是為了惜福。何謂“福”?《韓非子·解老》中說“全壽富貴之謂福。”即是說,凡富貴壽考、康健安寧、吉慶如意、全備圓滿皆謂之福,而壽則為福中之首。惜食惜衣固然是必要的,惜福則更為重要。而堅持“莫若嗇”的原則,愛惜精神,珍視生命,儘量避免勞精費神和神智耗散,則是永久的惜福之道。

下聯是講怎樣對待名利和追求名利。隨著人類的進步,人的需要,不僅包括物質需要,即“利”的滿足;也包括精神需要,即對道德名聲的追求。依靠自己的艱苦努力和正當途徑,以義求利,以德求名,是無可厚非的,如能“計天下利,求萬世名”則是值得稱羨而效法的。只是“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古人云:“恃人不如自恃”,“求諸人不如求諸己”,“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這些都告訴我們: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求助別人不如依靠自身;人生在世,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去做,只要堅持不懈,一步一步地走,也能走出一片廣闊的天地。

8副修身對聯:欲寡精神爽,心寬福壽長

03

看庭前花開花落;

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副對聯是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劉海粟先生化用明清時期的兩副對聯而成。一副出自《菜根譚》,原聯為“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另一聯是清康熙帝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雙溪草堂題寫的,原聯為:“白鳥忘機,看天外雲舒雲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

上聯是說,無論是受恩寵還是受屈辱,都泰然自若毫不動心,像看庭前花開花謝那樣超然。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超脫的心境。

下聯是說,離去或者留下,退隱或者在仕都聽其自然,如隨天邊的閒雲時而聚攏時而舒展那樣安閒。“雲捲雲舒”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之慨。

8副修身對聯:欲寡精神爽,心寬福壽長

04

當盛怒時,少緩須臾,

俟心氣和平,省卻無窮煩惱;

處極難事,靜思原委,

待精神貫注,自然有個權衡。

這是舊時的誡官聯,但對今人修養心性、處事為人不無益處。

上聯是說當大怒時,容易激動,失去理智,這時應稍緩片刻,等到心氣平和後,再理順情緒,這樣才會避免錯誤,省卻無窮痛苦煩惱。這是因為人的喜怒哀懼等情志活動不僅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有時也影響對是非的判斷和人際關係的把握。如宋代理學家邵雍《人貴有精神吟》所言:“怒以是為非,喜以非為是。怒是善人疏(疏遠),喜是小人比(緊靠)。敗國與亡家,鮮有不由此。”

所以在大怒和狂喜時,千萬不能失去理智。元代養生家李鵬飛有一首敘述大怒傷人和如何解怒的詩:“怒氣劇炎火,焚來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他勸誡人們爭執發怒時切莫逞氣使意較出一個你短我長,應主動避開,靜待事過,“冷”處理問題。上聯的“少緩須臾,俟心氣和平”與李氏的“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失為解怒的妙法。果能如此,自然會省卻無窮煩惱。

同樣,下聯是說處理大事、難事,也不能匆忙作出決斷,要“靜思原委”,弄清來龍去脈,然後“全神貫注”,權衡損益輕重,自然有個法度。

8副修身對聯:欲寡精神爽,心寬福壽長

05

欲寡精神爽;

心寬福壽長。

上聯出自清代周希陶編撰的《重訂增廣》“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氣衰”。

人生在世,慾念難免,諸如食慾、財欲、權欲等等。但從修性養生的角度來說,則要注意慾望的適度。明代養生學家也說:“珍五臟六腑之精,避七情六慾之傷,使精神日足,元氣日充,方可延年益壽。”可見,欲寡才能精神爽,縱慾必成災。清人金纓在《格言聯璧》中作了進一步的概括: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慾則閒。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總之慾寡才精神爽。

下聯則強調要心寬。煩惱易成疾,心寬可延年。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葛洪曾指出:“常以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幹。”清人鄭觀應也說:“量之寬宏者壽”。只有心懷寬闊,有容人的雅量,對事能提得起,放得下,方能增福添壽。

《重訂增廣》還輯有一聯:少而寡慾顏常好,老不求官夢自閒。

8副修身對聯:欲寡精神爽,心寬福壽長

06

世上本少全才;

人間盡多忙客。

此聯是民國時湖南石門袁少枚自題“半閒園”的嵌字聯。全聯為:半市半鄉,半讀半耕,半士半醫,世上本少全才,故名曰半;閒吟閒詠,閒彈閒唱,閒斟閒酌,人間盡多忙客,而我獨閒。

上、下聯反覆七次運用“半”“閒”兩字,也就是七次嵌入“半閒”之園名,非常順暢自然。但不知是先有聯,還是先有園。上聯主要交待“半閒園”故名曰“半”的特獨用意。對於人們修身養性,保持心理平衡無疑是有益的。

下聯突出“吟”“詠”“彈”“唱”“斟”“酌”的閒情逸趣,也是“獨閒”的雅興所在。“閒,靜也”,能體靜心閒,悠然自得,保持達觀的心態,自然有益身心健康。明人陳藎說得好:“人生得閒最是好事,閒正可以正心,閒正可以悔過,閒正可以積功,閒正可以向善,且返觀內照得於靜中,自攝則七情六慾不煩制而斂跡。”

這副對聯闡述了兩條極普通的道理:“世上本少全才”,“人間盡多忙客”,如果人們都領悟了這兩條極普通的道理,世間也會減少許多煩惱,多一些心理平衡。正如杭州靈隱寺聯所言“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

8副修身對聯:欲寡精神爽,心寬福壽長

07

達人知足,一榻已自恬如;

昧者多求,萬鍾猶不滿意。

本聯選自清代石成金《傳家寶·聯瑾》。

“達人”,即通達事理與豁達豪放的人。明代徐渭《自浦城進延平》詩:“循理稱達人,險難亦何感。”大意是說達人遇到危險和困難時,也不憂愁和哀慼。“恬如”,安然、泰然。上聯謂通達事理而豁達豪放的人,在生活上即使一榻之地也感到安然。得亦不喜,失亦不憂,處之泰然。而不明事理而好貪求的人,即使有豐富的糧食和優厚的俸祿,也不感到滿足。顯然,前者常樂,後者多憂。

下面幾副聯語,同樣也是勸人們要豁達,在物質生活上懂得知足,不要過分貪求:

良田萬頃,不過日食三餐;

大廈千間,只有夜眠八尺。

——胡瑞芝《養正錄》

多欲何窮,知足眼前皆樂土;

我生有定,識時身外總浮雲

——石成金《傳家寶·聯瑾》

豈可說無求,淡飯粗衣求便足;

還須知保命,乏酒缺色命才安。

——石成金《傳家寶·聯瑾》

8副修身對聯:欲寡精神爽,心寬福壽長

08

懲忿窒欲;

遷善改過。

此聯選自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

上聯出自《周易》:“君子以懲忿窒欲。”懲,懲戒;窒,堵塞、抑制,遏止。即剋制憤怒,抑制情慾。朱熹《感尚子平事》詩:“我亦近來知損益,只將懲窒度餘生。”俗諺說,怒是猛虎,欲是深淵。故懲忿窒欲為歷代聖哲先賢和養生家所重視。曾國藩曾在《求闕齋日記·頤養》寫道:“養生家之法,莫大於懲忿、窒慾、少食、多動8個字。”

古人為什麼如此重視剋制憤怒?享壽87歲的清代學者、文學家俞樾說得言簡意明:“君子以懲忿窒欲,此方治肝治腎。多怒傷肝,多欲傷腎,懲之窒之,則肝木不致妄動,而腎水亦易滋長矣。”明代餘繼登《典故紀聞》中也說“人能懲忿窒欲,養以中和,自可延年。”

下聯語本《周易》:“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三國魏王弼注曰:“遷善改過,益莫大焉。”遷,遷移,轉變。即是要見善則遷,知過則改。唐代陸贄亦有“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的名言。

這些對聯對今人的修身養性仍有莫大教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