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相聲演出的返場環節是必須的嗎?有什麼用?

圈內貓爺


如果一場節目都是下鄉慰問的藝術家,你放心,一個返場都沒有,觀眾也沒意見。

但如果有角兒或者觀眾想看的人,那麼即使墊場的人腕兒再大,職位等級再高,觀眾也會轟你下去,讓他們想看的人返場。

相聲表演是一個觀眾情緒升溫的過程,或者說觀眾就是買票看你來的,那麼一定要順著觀眾情緒路線走,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表演效果。

以德雲社商演為例:

第一個節目墊場演出——觀眾入場找位置(沒狀態沒心情),所以要一些炸場子的組合,風格特別火爆的,把觀眾情緒點燃,比如燒餅曹鶴陽、張鶴倫郎鶴焱、現在用的是張九齡王九龍,這都是郭德綱御用的墊場組合,最擅長點燃觀眾情緒。

第二個節目就是底角兒,郭德綱于謙、岳雲鵬孫越、郭麒麟閻鶴祥、張雲雷楊九郎等,都會在第二個節目跟觀眾見面。等於是張雲雷演唱會,在前面主持人把觀眾安排妥當後,開始正式演出。

之後底角兒會演2~3個節目,最後一個節目一定是底角兒演,然後介紹所有演員並且表演擅長的節目結束。


所以說返場的前提是建立在每組人只能演一場的前提下,如果這場商演本來就是“郭德綱從藝三十週年巡演”,你的名字就是演出商標,那麼你從頭演到尾,也不叫返場,那是你的義務,因為觀眾買票就是看你來的。

別看著現在岳雲鵬張雲雷孟鶴堂張鶴倫多麼火,如果遇到只想看郭德綱的人,他們也照樣是被起鬨的對象。孟鶴堂就在小劇場被人轟過,說要看郭德綱。而岳雲鵬已經火成這樣了,前幾年的師徒父子專場,也有人在臺下喊我要看郭德綱你下去。

這不是行規,而是觀眾的選擇權,對於演員來說,靈活應對才是功夫的體現。岳雲鵬孟鶴堂當時都是非常快的反應過來,用包袱把觀眾情緒安撫住,反而起鬨的人不好意思自動立場了,跟最近發生的孫九香讓觀眾出去完全不一樣。


所以相聲返場不是一個所謂的行規,究其根本就是觀眾願意看你,其他演員入不了他們的眼而已。當年郭德綱返場二十幾次,那是演員沒到齊,而且觀眾就想看他,兩者結合所致,不是他多麼勞模或者多麼偉岸。明星演唱會幾個小時都是看一個人,你也得撐著演完,道理是一樣的,不是說賴在臺上不走,而是觀眾情緒所致,就愛看你,你必須反覆返場。



鹹魚茶館


相聲演員的返場並不是必須的,可是當有觀眾有返場的需求,並且返場的數量並沒有達到一個極限值的前提之下,相聲藝人一般都非常樂意去進行返場表演。


相聲的返場是對相聲藝人的肯定

在郭德綱和于謙之前相聲很少有返場的現象,因為那個時候的下鄉慰問相聲內容和質量實在是堪憂,而且相聲藝人也缺少積極性,即便有觀眾希望能夠返場,相聲藝人也會置之不理。

之前的時候聽過於謙和郭德綱在舞臺上曾經說過一次在天津還是在哪演出的時候,相聲反場一下子破了記錄,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遭到了相聲同行的記恨。


相聲藝人的返場表面上看起來僅僅是相聲藝人走到後臺,然後由後臺的主持人出面告訴相聲藝人,有觀眾希望你們能夠再來一段,然後就這樣週而復始的進行相聲創作的表演。

可是這其中隱藏著一個極其神秘的環境和因素,那就是相聲藝人的創作和表演能夠獲得如此大的認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相聲藝人的造詣也達到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步,觀眾們非常喜歡這對相聲藝人,這是對這對相聲藝人的鼓勵和肯定。


所以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理解,相聲返場並沒有強制要求,可是一旦有返場的機會,絕大多數相聲藝人都會順從這樣的一個機會,並且進行返場創作,因為那代表著觀眾對自己的認可程度。

結語:整個德雲社能夠做到返場,並且把返場做到非常優秀的,好像只有郭德綱和于謙老師,除了他們兩位之外,其他的相聲藝人的返場次數和質量都不是很好。至於其他社團或者體制內的相聲藝人進行相聲返場基本上是聞所未聞。


相聲小蝦仁兒


返場最初是為了回饋觀眾而產生的。

過去的相聲劇場流行送花籃,某個觀眾送了一個大花籃之後,劇場經理會要求演員為他加一個返場。

也有時候,演員表演的節目受到了觀眾的強烈歡迎,在觀眾的掌聲要求下,會送一個返場的小段。

我們可以看出來,由於形式的限制,一般性的返場都是一個小包袱,有時候就是幾句話的事兒。

但因為返場本身的性質屬於節目之外回饋觀眾的內容,類似於商場裡商品的折扣一樣,是一種讓利行為。

所以有時候,也會有像商場打折一樣的行為。有些商場的商品本身是沒有折扣的,但是別的商家都打折,自己不打折感覺不合適,甚至會在定價上故意定個高一點的價格然後再打折。

這樣也就造成了打折的樣子,似乎也是讓利行為一樣。

其實如今的很多劇場,都會固定有個返場的節目,就類似商場打折,有時候是先漲價之後再打折。

相聲怎麼漲價再打折呢?這只是一個比喻,就是說,很多劇場,拿著返場當做一種回饋觀眾的說法,其實本身並沒有像說的那樣回饋觀眾。

比如現在小劇場上,很多都是固定時間的,一場演出幾個小時。一般不會超時演出。

想郭德綱早年那種有熱情的演員沒多少了,觀眾也不為多聽你半個小時的。

很多時候,返場的節目都是在正式節目單上的節目演完了,但是固定的結束時間還沒到,就用返場來填補那段時間的。

當然了,關於返場是因為什麼情況,是多種多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

但是並沒有把返場當做必須的這樣一種說法。

就像商品也不是必須都得打折一樣。

頂多都是商家有樣學樣,他們有我也得有之類的。


閒白社


其實演唱會也有返場,觀眾們大喊“安可”,歌手再出來唱一個,這雖然算不上傳統,應該是在娛樂匱乏的時代好不容易看到一次現場演出,(其實就算是今天現場演出區別於其他的娛樂形式還是比較少的)總覺得按照節目表演完就結束了有點兒遺憾,總希望多看一會兒,應該是這個心態吧,但其實還是跟表演者是否受歡迎有關,不過能花錢買票去看錶演者演出的,應該都是喜歡的,所以返場不是規定,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形式。


半知先生


從營銷角度看,“返場”是一次漂亮的“峰終定律”的應用。

這跟宜家出口處1塊錢的冰淇淋、迪士尼最後的煙火秀、求婚時的鑽戒,道理是一樣的。

把每個細節都做到最好,那是幾乎不可能的,何況是相聲商演,形式上還是比較單一的,聽眾還是容易產生疲勞。

這就要想方設法把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優化調配,特別是在“衝向巔峰”和“即將結束”的時候,給用戶不一樣、超預期的享受,在觀眾有預設的地方,不讓觀眾失望,在觀眾沒有預設的地方,經他驚喜,製造峰值、終值,就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不知道德雲社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返場、封箱、綱絲節,這些活動的設計,都是非常厲害的營銷手段。細思極恐,德雲社的成功,不是沒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