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太監安德海是怎麼死的?為什麼連慈禧也救不了他?

時光靜好50699


1869年8月7日,晚清老佛爺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斬首,作為慈禧親信,紅極一時的安德海被處死在當時算是駭人聽聞的事。

安德海進宮得寵

安德海出生於河北,由於家中窮困,經一位陳姓宮人引薦,在10歲時便進宮並且在咸豐帝身邊當太監侍從,他很會察言觀色,咸豐帝也很喜歡他。

咸豐皇帝於承德避暑山莊駕崩後,根據所留遺囑,長子載淳將繼位,即後來的同治皇帝。朝中則由肅順等八位咸豐欽點的顧命大臣輔佐幼帝主持政務。但載淳的生母那拉氏,暗中勾結恭親王奕欣妄圖發動政變。

當時正值恭親王奕欣在北京與英法聯軍商談求和,慈禧的心腹太監小安子(安德海)在慈禧指派下,暗中潛到恭親王府,將慈禧的政變計劃告知。第二天一早,奕欣欲前去承德奔喪,佐臣肅順、載垣、端華幾人擔心奕欣會以奔喪為名,行奪權之實,則找了個藉口拒絕了奕欣的請求。

周密的計劃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慈禧又生一計,寫下一道密詔,蓋著"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派安德海連夜進京與奕欣碰面,奕欣得知密詔後即刻動身,仍以奔喪之名來到承德。

這一次安德海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他的周密安排下,兩宮皇太后得以與奕欣共同商討奪權事宜。此即為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他們成功剝奪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在這次政變成功後安德海徹底蘇的慈禧的寵信,晉升為總管大太監,一下子平步青雲。

內外施壓,彈劾奕欣。

成為大總管之後的安德海膨脹了,想在朝廷之中爭得一席之地。他分析當時大清的同治皇帝年紀尚小,兩位掌權的皇太后又都是女流之輩,朝野爭位完全可以應付,那麼奕欣就是他直上青雲之道上的最大阻礙。

政變後的奕欣成了清廷權利中心的議政王,總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這兩個實權部門,奕欣不知自己何時成了安德的眼中釘,在安德海的操作下,慈禧對奕欣漸感厭惡。慈禧的權力慾望很強,現在手握大權的議政王,不怎麼聽從她的招呼,既然掌控不了那就別想著同她分庭抗禮,慈禧也想拔掉奕欣這株反旗。

慈禧與安德海主僕二人,終在同治繼位第4年時逮到機會。有一御史,上奏彈劾奕欣,慈禧藉此機會,發了一封詔書,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之罪,撤掉了奕欣議政王的一切要職。一個月後,又找理由,解除了奕欣的勢力,掃除了威脅。此次事件中安德海又一次為慈禧寬心,對其對他更為器重。

借勢起利,終災禍招致。

經過那兩件大事的表現後,安德海春風得意,財勢皆具。卻唯獨遺憾——未曾娶妻。雖然是太監身,但看到別人兒孫滿堂,安德海羨慕不已。

在得到慈禧同意後,安德海在24歲時迎娶了比他小五歲的妻子,安德海高調結婚,許多朝中官員都來給他隨禮,他賺了個盆滿缽滿,而太監娶老婆的事在大清朝卻是頭一遭,很快安德海的聲名傳遍四海。

隨著權勢增大,安德海愈加蠻橫無理,狂妄之極,甚至有老佛爺撐腰的他連同治帝和奕欣等諸多朝臣都不待見。

1869年,安德海向慈禧太后請求派他到江南採辦綾羅綢緞及諸多貴重物品,以供同治帝備婚,慈禧同意了。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安德海就沒有了顧忌,他帶著家人、保鏢、太監、僕從三十餘人,以欽差大身份,坐著龍船瀟灑地離開了京城,沿路經過的地方官員無人敢怠慢他,都是高接遠送。

根據大清的律法規矩,太監出宮也需登記,內廷事務太監不得插手,若是違規,必定嚴懲。若奉旨出差,須持有兵部所頒發的“勘令”。

囂張跋扈的安德海既沒有走這些程序,也無“勘令”,他被斂財的慾望矇蔽了心智。最終驚動了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為人,性格豪爽,嫉惡如仇,最恨阿諛奉承之小人,決心要治安德海的罪,滅滅他的氣焰。一生政績卓著、深得民心的安德海剛到山東,就有人秘密告訴了他安德海的行程。

安德海到了丁寶楨的轄域時,就被人毫不客氣地抓捕了,為穩妥起見,丁寶楨還是向上級彙報了“違規出宮”的安德海,並等候處理。

慈禧聽說安德海插了“日出三足烏”的旗子假借太后諭旨出行大怒,細想後一方欲搭救,另一方面須得在慈安皇太后與恭親王奕欣面前裝做安德海該殺。

最終,上級下令,安德海罪不可恕,宜就地正法。而當慈禧挽救密旨到的時候,安德海已經被丁寶楨快刀斬首命赴黃泉。


大國布衣


同治八年,安德海出宮遊玩,所到之處如蝗蟲掃過,到處斂財,犯了朝廷禁忌,巡撫丁寶楨將其處死。慈禧太后為什麼救不了他?當時的朝廷還不是慈溪說了算。

明朝宦官專政嚴重,清朝對宦官管理嚴格,安德海卻碰朝廷禁線

說到明朝我們就會想到太監專政的事件,魏忠賢、王振等專政宦官的存在是大明王朝崩塌的主要原因之一,滿清貴族之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明亡不亡於流賊,而亡於宦官。”

吸取前輩的教訓,清朝對太監的管理十分嚴格,太監成為了沒有實權的存在,安德海的囂張全靠慈禧太后給他撐腰,他其實只是一個傳話筒罷了。

朝廷為了防止宦官與大臣互通而造成宦官掌權現象,順治皇帝時期就有規定,四品的太監才有資格出宮,而安德海才六品就擅自出宮,且毫不收斂,到處斂財,身為傳話筒卻沒有自知之明,已經觸碰到了朝廷的底線,斬了他是按律行事。

安德海恃寵而驕犯眾怒,當時朝廷還不是慈禧太后說了算

在當時,慈安太后還沒有去世,朝廷並不是慈禧太后說了算。

安德海有了慈禧太后撐腰後,恃寵而驕,他不僅看不起大臣們,還經常懟皇帝,經常在慈禧太后面前說載淳皇帝的壞話,害得皇帝被慈禧太后責罰,慈安太后也覺得安德海太過囂張,對他不喜。

據說在安德海被丁寶楨抓住後,載淳有秘密下旨將其立刻處死,這是皇帝下的命令,安德海的死也就成了定局了。丁寶楨處死安德海後,朝廷的大臣們都覺得他做得對,慈禧太后自然是沒法怎麼說。再者,安德海的作用也就是個討人歡心的奴才罷了,有就有,沒有也多的是替代品,慈禧太后犯不著為了這麼一個狗奴才跟滿朝文武過不去。


處死安德海的丁保楨沒有受到任何處罰,相反,後來丁保楨還因為業績良好升官了,成為了四川總督,慈禧太后還親自寫過一副字讚賞丁寶楨。

至於安德海,小人得志罷了,沒有人把他當一回事。


水杯喝歷史


安德海是慈禧身邊第一個當紅大太監,他辦事機敏,又聰明伶俐,深得慈禧的歡喜,但安德海卻恃寵而驕,把很多人都不放在眼裡,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甚至連慈禧也救不了他!

紅人安德海!

安德海因為在“辛酉政變”中,幫助慈禧和慈安奪得政權而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併成為了慈禧的心腹之人,慈禧把什麼事都交給他打理,還時常的打賞他,因此宮中還傳出流言說“慈禧之所以那麼寵幸安德海,是因為他是個假太監”,而安德海背靠著慈禧這顆大樹恃寵而驕,把恭親王奕訢,同治皇帝,甚至慈安太后都不放在眼裡,宮中沒人敢惹他,朝中大臣人人畏懼他!

安德海之死!

這一年,同治皇帝即將大婚,安德海為大撈一筆,就主動向慈禧請纓,出宮幫同治置辦婚服,慈禧對於他的請求自然應允了,於是安德海帶領著一幫人浩浩蕩蕩的乘船從水路出發了!

一路上,安德海每到一個州府都會停船靠岸,對州府衙門進行一番搜刮錢財,而地方官員們都畏懼安德海背後的勢力自然不敢待慢,因此安德海每次都收穫頗豐!

這天,安德海來到了山東德州境內時,山東巡撫丁寶楨,早就聽說了安德海惡名,於是就下令將安德海一眾人等抓進大牢,還寫了份密摺呈與軍機處,在密摺中丁寶楨列舉了安德海此行的罪惡,即“安德海身為太監與外臣相交,沒有旨意擅出皇城,僕役沒有傳牌勘合”等罪行。三天後丁寶楨得到了軍機處的密諭,並將安德海斬首!



軍機處密諭:“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

那麼,安德海作為慈禧跟前的紅人,在即將被殺時,慈禧為何不救他呢?

  • 丁寶楨在給安德海定的罪中,每一條對安德海來說都是死罪,大清的法規慈禧不能漠視,所以慈禧不能救他!
  • 安德海得罪人太多,當丁寶楨的密摺打到軍機處後,慈安跟同治都一致要求將安德海處斬,慈禧沒有必要因為一個奴才得罪他倆!


對於安德海來說是死有餘辜,對於丁寶楨的做法當時很多人都給予點贊,而安德海對慈禧來說只不過是個奴才,慈禧沒必要為他得罪全天下!


唐古看今


大太監安德海是怎麼死的?公元1869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公開處決了慈禧身邊第一紅人安德海,令國人震驚。



有人說,丁寶楨的膽子真大,竟然敢擅自處決這樣的“紅人“。

要知道當時的慈禧太后牢牢地把握著封建政權,雖然從鴉片戰爭後中國出現了外患,但是在1869年,清朝的封建統治根基並沒有動搖。

一個地方巡撫輕易地斬殺一個最高統治者身邊的心腹,很容易給自己招來殺頭之罪。

實際上根據史料記載,丁寶楨並沒有擅自處決安德海,而是接到了軍機處的密諭,然後才將安德海正法。

密諭如此說道: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

這樣一道軍機處的密諭,在皇權至高無上的時代裡,表現的其實就是慈禧太后和皇帝的意見。

所以,不是慈禧太后不想救安德海,而是慈禧太后本來就欲殺之而絕後患。



這道密諭其實已經說明了安德海被處決的理由。“種種不法情事“包括安德海乾涉朝政、趁著出宮遊玩大肆斂財、違背宮廷規矩等等。

根據《欽定宮中現行則例》規定:

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

但是,安德海這個六品太監,藉著慈禧太后的護佑,違背祖制,擅自出皇城,而且四處斂財,讓小皇帝和慈禧難以忍受。

要知道,在封建皇權制度下,越權是對統治者的藐視,犯了大忌,必引來殺身之禍。

況且,丁寶楨這個人為官清廉,性格剛烈,堅決維護正義。 安德海遇到丁寶楨,他的日子就到頭了。



說到底,安德海其實不是被丁寶楨所害,也不是被慈禧所害,而是因為“失德“而亡。 行不義之事,則必遭天譴。


東方大史


安德海可謂是滿清末年的一個重要的人物,雖然他的名氣不如李蓮英有名,但是他在一段時間,也是滿清慈禧太后的得力干將重要親信。他沒有達到李蓮英的那種高度,主要是因為他命不好,死的有點早。

安德海生於河北的南皮,在8歲的時候淨身入宮當了太監,當時呆在還是四皇子的奕詝身邊做侍讀太監。安德海非常會察言觀色,奕詝也非常喜歡他。不久之後,奕詝登上了皇位,也就是近代史上的咸豐皇帝。安德海自然是水漲船高,成為了宮中的總管太監。在咸豐皇帝時代,安德海投靠了當時還是嬪妃的慈禧太后,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成為了她的親信。

咸豐皇帝身體不好,再加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打擊,在30歲的時候就在承德山莊英年早逝。慈禧太后和恭親王進行合作,最後拿下了咸豐留下的輔政八大臣,掌握了朝政的大權,而當時安德海就是作為重要人物參與了這場政變。在這之後,安德海憑藉慈禧太后的寵愛更加的猖狂,在朝中有些目中無人,即使是一些王公大臣都對他畢恭畢敬。不過這個時候慈禧太后還沒有做到完全一手遮天,至少恭親王和慈安太后還是她比較畏懼的人。

如果安德海一直在京城待著,即使是恭親王和慈安太后也很難拿下他。但是也許是安得海猖狂慣了,有點認不清楚閒事了,結果在一次公務中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出京前往南方公幹。慈禧太后本來以為也不會有什麼事情就默許了,結果安德海在途中相當的招搖,結果惹來了地方官的抗議,最後山東巡撫丁寶楨把他抓了起來,並且以祖制太監不得出宮為由,要斬他。奏摺送到京城,慈安太后和恭親王早就看安德海不順眼,立刻就許了,而慈禧太后救之不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親信被殺。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1869年8月7日,在山東濟南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事,安德海死了,被丁寶楨給咔嚓了。這老丁膽子也太大了吧,竟敢太歲頭上動土,打狗還得看主人呢,人家那可是老佛爺慈禧身邊的大紅人,深受寵愛器重。到底咋回事呢?下面我們就詳細瞭解下事情的經過。

安德海進宮得寵

安德海,1844年出生於今河北省南皮縣,他小時候家裡太窮,由一位曾經在宮裡工作過的陳老爺的引薦,10歲時便進了宮,在咸豐身邊當太監,人稱小安子,他會察言觀色,咸豐帝和孝欽顯皇后都很喜歡他。

辛酉政變,穿針引線

後來,咸豐皇帝在承德死了,根據遺囑,由大兒子載淳繼位,即同治皇帝,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小皇帝,主持政務。可是載淳的生母那拉氏不是等閒之輩,暗中和咸豐皇帝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恭親王奕欣勾結,想發動政變。當時恭親王正在北京與英法聯軍談判,商談求和的事兒。

慈禧考慮再三後,讓自己的心腹太監小安子偷偷來到恭親王家裡,把慈禧的計劃告訴恭親王。第二天一早,奕欣就請求前往承德奔喪。顧命大臣肅順、載垣、端華幾個人一商量,覺得來者不善,有可能以奔喪為名,行奪權之實,必須阻止他的行動。

所以也找了個藉口拒絕了奕欣奔喪的請求。看到自己的如意算盤打了水漂,此時的那拉氏慈禧又生一計,與慈安皇后商量後下了一道密詔,蓋了"御賞"和"同道堂印章,又派安德海連夜進京,讓奕欣來承德商量下如何除掉肅順。奕欣接到密詔後,立即動身,還是以奔喪為名來到承德。

這次安德海又是幫了大忙,他周密安排,使兩宮皇太后與奕欣見面並商討如何奪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他們成功奪取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在這次政變中,安德海在兩位皇太后和恭親王之間,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立了大功,晉升為總管大太監,一舉成名。

彈劾奕欣,推波助瀾

安德海成了大總管之後,開始得意忘形起來,甚至想伸手到朝廷之上。他盤算了一下當時大清朝的形式,同治皇帝年紀太小,宮中兩位皇太后都是女流之輩,完全可以應付得過來,他成名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奕欣。

政變之後,恭親王奕欣成了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這兩個部門都是實權部門,所以奕欣就成了安德的眼中釘,肉中刺。於是安德海經常在慈禧面前打奕欣的小報告,說了奕欣的很多壞話。而慈禧是一個權力慾望很強的女人,也想解除奕欣手中的權力。

雖然在政變中,慈禧和奕欣為了解除肅順等大臣手中的權力,形成了統一戰線,但是現在奕欣成了手握大權的議政王,經常不聽慈禧的招呼,慈禧發現奕欣不好掌控,也是想解決這個眼中釘。

這樣主僕二人一拍即合,終於在同治繼位第4年的時候等到了機會。這一年3月,有一個御史,上奏彈劾奕欣,慈禧借用這個機會,突然發了一詔書,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撤了奕欣的議政王的職務,不準過問一切公事。

一個月後,又找了個理由,下令讓奕欣"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毋庸複議政名目"。就這樣慈禧幾乎毫不費力地解除了奕欣的權力,掃除了對自己的威脅。,安德海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後慈禧對他更加器重。

高調結婚,收錢收到手軟

經過這兩件事後,安德海以前出門見了人低頭哈腰,現在是把頭抬得高高的,對誰都是不屑一顧,倒是那些王公大臣們反過來對他點頭哈腰,畢恭畢敬,不敢有絲毫得罪。現在的安德海春風得意,鮮花和掌聲無數。可是他有一件遺憾的事——沒有媳婦!

雖然他是太監,看到別人子孫滿堂,他也是羨慕。安德海用了渾身解數,終於得到了慈禧的同意。安德海24歲時,迎娶了馬賽花,馬賽花比安德海小五歲,大美人一枚,是一名唱旦角的演員,之所以嫁給安德海也是貪圖其權勢。

安德海高調結婚,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天福堂張燈結綵,大擺婚宴。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員都 隨了分子,慈禧太后更是隨了一千兩銀子,一百匹綢緞的重禮,安德海也因此賺了個盆滿缽滿。太監娶老婆,大清朝頭一遭,很快全國人民都知道了。

安德海之死

隨著權勢的增大,安德海蠻橫無理,妄自尊大,連同治皇帝和奕欣等朝中大臣都不放在眼裡。

1869年,安德海以為同治準備結婚用品為藉口,一再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採辦婚禮用品,獲得了慈禧同意。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帶著一家人,另有保鏢、太監、僕人等三十餘人,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坐著龍船浩浩蕩蕩地離開了京城,一路上招搖過市,搜刮錢財,沿路地方官員絲毫不敢怠慢,高接遠送。

根據大清祖宗定下的規矩,太監出宮需要登記的,而內廷事務應由內務府大臣辦理,太監不能插手,插手更是違規。若是奉旨出差,軍機處應該先明通告地方衙門,還要有兵部所發的“勘令”。

然而,安德海並沒有走這些法定的程序,也沒有“勘令”,他眼裡只有錢。安德海驚動了山東巡撫丁寶楨,老丁早就對安德海的行為看不慣,沒想到安德海斂錢斂到自己的地盤上來了。

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

丁寶楨為人耿直,性格豪爽,最恨阿諛奉承的小人,一生致力於報國愛民。任山東巡撫期間,兩治黃河水患、創辦山東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製造局、成立尚志書院和山東首家官書局;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興辦洋務抵禦外侮,政績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安德海剛到山東,立即有人秘密告訴了老丁。老丁安排人毫不客氣將安德海抓了,拘留審訊。為穩妥起見老丁還是將向上級做了彙報,等候處理此事。理由很簡單:違規出宮。

慈禧呢?她聽說安德海插了“日出三足烏”的旗子之後便放棄了。(有“日出三足烏”的旗子,表示領太后諭旨出行)。慈禧一方面想救,另一方面也得在慈安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欣面前裝裝,表示安德海該殺。

8月7日,老丁收到上級命令,安德海罪不可恕,就地正法。當慈禧密旨到的時候,安德海已經命赴黃泉。

處死安德海以後,丁寶楨也出名了。慈禧太后儘管心裡對丁老頭殺自己的奴才感覺很不爽,但是也沒有辦法。她不僅給老丁升了職,而且還寫了“國之寶楨”四個大字賜給丁寶楨。

就這樣,安德海在婚後第二年,也就是25歲時丟了小命。本來一手好牌,卻打得稀巴爛,自作孽,不可活。安德海之死要說有什麼積極意義的話,那就是給後來的接班人李蓮英樹立了反面教材,他謹小慎微,上下討好,在宮中呆了長達50多年之久。

校書郎工作室,玖月秋


歷史漫談君


安德海是被巡撫丁寶楨擒獲處決而死的,為什麼連慈禧也就救不了他呢,因為安德海自己作死唄。來看一下安德海是一步步如何作死的:

淨身入宮,辛酉立功

安德海,他在八九歲時淨身進宮,十歲時他就開始在咸豐帝身邊侍奉,稱為小安子,聰明伶俐,辦事周全,深得咸豐帝和還是當時還是懿貴妃慈禧的信任,不久升級為御前太監。

咸豐帝死後,按照遺命,皇長子載淳繼位,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弼幼主,主持政務。慈禧與恭親王奕訢暗中發動辛酉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以奪取政權,而在這次的政變中安德海發揮了重要情報員作用,曾兩次冒死前往京城向恭親王奕密報軍情。辛酉政變最後顧命八大臣下臺,開啟了恭親王受封議政大臣,兩宮太后開始垂簾聽政時期。

在辛酉政變立下了大功的安德海,成為慈禧的心腹,任總管大太監,結交黨羽,權傾朝野。這時候小安子升級成了安公公,此時的安德海年僅16歲。

權傾朝野,埋下禍根

畢竟安德海年輕,春風得意,難免容易飄,加上他性格狡詐多變,喜歡搬弄是非,很快得罪了一大批人,包括恭親王奕在內的諸多大臣,最關鍵的是還得罪了小皇帝載淳。

雖然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是開了清朝先例,都是兩宮在垂簾之初,就在詔書中約定,等載淳年長大婚之後,就還政於皇帝,所以,法律名義上天下終究是載淳的。但是安德海仗著自己有慈禧做靠山,根本不把小皇帝放眼裡,得罪了他。

安德海為主子辦事,那是盡忠職守,擅長打小報告,皇子做了什麼事情,他都能通過身邊的宮女太監打聽得來,報告給慈禧,甚至還添油加醋。如果載淳做了不合慈禧心意的事,難免受到責備,時間久了,載淳知道是安德海在背後搞事,從此記恨上了安德海。

不遵祖制,擅自出宮

同治八年以同治帝大婚典禮為由請求慈禧,派他去江南採辦龍袍及宮中婚禮所用之物,得到了慈禧天后的默許後帶領隨從出京了。

安德海完全不顧清朝不許太監擅自出宮的祖制,依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號稱欽差,在沒有攜帶任何公文的情況下一路張揚,魚肉百姓。安德海“所過招納權賄,無敢發者”,各地官員更是對他阿諛奉承,賣力巴結。

在途徑山東德州的地界時,德州知府趙新聞訊對既是欽差卻沒有收到軍機處所發的公文,而且欽差本身也沒有帶任何有關的公文。為了謹慎起見,趙新立馬上將此事上報給巡撫丁寶楨。而丁寶楨又恰恰是一位剛正、鐵面無私、不喜趨奉的清官。

他早就對依靠慈禧太后恩寵安德海的劣跡不滿。接到趙立新都奏報後立擬寫陳述安德海種種不法行徑的密摺,他派人送出四百里加急奏摺到京城請旨。

此時載淳早就知道安德海擅自出宮,因為按照時間推算,安德海應該進入了山東。此時慈禧已經給了他先行審閱奏摺的權力,所以丁寶楨的摺子,第一時間就到了載淳手裡。

一代權宦,就地處決

載淳看了以後,立即召來恭親王奕為首的軍機大臣,心照不宣,當即決定,就地正法,軍機處擬旨,皇帝硃筆御批,以八百里加急送出,第二天晚上就到達濟南,這邊丁寶楨早就時刻準備找,收到諭旨,唯恐有變,半夜裡就把安德海押赴刑場,一刀斬首。一代權宦,就此身首異處,令朝野上下大快人心。

慈禧這邊,不能隱瞞但是可以拖延,載淳故意拖延到諭旨已發出,才去面見慈禧,稟告此事。此時就算慈禧想保安德海,也為時已晚了。慈禧是個善於權衡利弊的人,既然安德海性命已經不保,也就無所顧惜,慈禧反而趁此機會,反而能落個賢明的名聲。

所以她乾脆指示,其他幾名太監,驗明正身,由丁寶楨一起絞決,又召見內務府大臣,責備他們對太監約束不嚴,說要振鈁紀綱,明發上諭,申明朝廷的決心,上下官員,自然無不稱頌聖母皇太后聖明。

對於慈禧來說,安德海被殺固然可惜,但與政治名聲相比,區區一個安德海只是政治上的工具棋子。沒有安德海,自然會有下個安德海,沒必要為此事與皇帝和大臣鬧得不可開交,順便還因安德海裸屍暴市,驗明正身,之前因安德海因結婚娶媳婦被懷疑是假太監,破除了慈禧與安德海有姦情的說法,也是一件好事。

總結,安德海因年輕得意過頭,得罪一大批人,埋下了禍根,更是自己作死,不遵祖制,擅自出宮,讓載淳和朝中大臣抓住了機會,最後身首異處,被就地處決。而慈禧此時知道了無能無力,為了政治名聲,自然也順水推舟的默許這個事實。


叨說歷史


安德海協助政變、誅殺大臣、搞垮奕訢、監視同治、違背祖制、命喪濟南。

安德海是直隸南皮(河北南皮)人,其家鄉是古代有名的宦官之鄉,安德海從小就嚮往著進宮當太監。他在八歲時,自願淨身,入宮實現了自己兒時夢想。

辛酉政變、立下大功

安德海剛入宮時,是奕詝(咸豐)的侍讀小太監,深得奕詝的寵信,當時的奕詝還是四皇子身份。在奕詝登基之後,得勢的安德海就被封為宮中太監總管。

按清代的規矩,太監總管歸內務府管轄,品級最高為五品,沒有什麼特殊權力。安德海為了取得更多的權勢,便和有同樣想法的懿貴妃(慈禧)一拍即合。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駕崩在熱河行宮,遺詔命載垣、肅順等八大臣輔佐皇子載淳(同治)。載淳即位後,皇后鈕鈷祿氏和懿貴妃被尊為東西太后。

為了同八大臣奪權,慈禧發動了政變,將八大臣殺的殺,貶的貶。在這場政變中,安德海功不可沒。當時慈禧實力難以對抗八大臣,想與恭親王奕訢聯手。

由於當時奕訢留守京城,信息無法從熱河傳出,在無計可施之際,安德海向慈禧獻出苦肉計,被打的傷痕累累,以被趕回京城為名,暗地向奕訢通風報信。

通過安德海的聯絡,慈禧得到奕訢的相助。同時,安德海還聯絡了一批武將公開揚言要清君側。在奕訢、勝寶等人的支持下,慈禧才成功發動了辛酉政變。

搞垮奕訢、監視同治

政變成功後,恭親王奕訢被加封為議政王,統領軍機處。不久之後,這個脆弱的聯盟便解體的支離破碎,慈禧與奕訢為了爭權奪利,相互鬥爭的不可開交。

安德海又開始興風作浪、無事生非,他多次在慈禧面前詆譭奕訢,最終奕訢被慈禧免去了議政王的職務。安德海幫慈禧搞垮奕訢後,無人再敢與慈禧爭權。

同治雖名為皇帝,但實際上只是個孩童而已。慈禧只顧著爭權奪利,很少關心兒子同治帝,同治便與一些太監鬼混在一起。安德海造就看出同治沒有實權。

他一心只向慈禧諂媚,甚至挑撥慈禧與同治的關係。同治長大後,逐漸向擺脫慈禧的控制。但安德海對同治嚴加監視,同治多次因安德海挑撥而被慈禧罵。

因此,同治對安德海恨之入骨。受到慈禧寵信的安德海,不僅不敬畏同治,甚至公開干預朝政。為了發洩心中不滿,同治經常用捏的小泥人來詛咒安德海。

違背祖制、命喪濟南

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為討好慈禧,同時想趁機結識地方大員,便請求到南方為慈禧採辦龍衣織料。按照清制,太監不能擅自離京,違者可就地正法。

安德海對此也有顧慮,但慈禧卻不以為然,暗中同意安德海的請求。有人曾提醒過安德海,他卻得意的說,祖制也不允許西太后垂簾聽政,現在不也有了?

慈禧默許後,安德海離開京師,沿運河一路南下。安德海乘坐的太平船頭挑著龍鳳旗,左有“欽差奉旨”的條幅,右有“採辦龍袍”的條幅,真是好不威風。

一路上,安德海假借欽差之名,四處大收賄賂、結交朋黨。不久後,安德海一行進入山東德州。德州是山東與直隸間的水陸要衝,安德海決定在此留宿一日。

在安德海靠岸的同時,德州知府趙新收到山東巡撫丁寶楨的密令,要求趙新嚴密監視安德海。原來,同治早已得到消息,令丁寶楨將擅自離京的安德海正法。

趙新接到丁寶楨密令後,經過再三權衡,最終還是向丁寶楨報告了實情。丁寶楨急忙向朝廷上奏,可不巧慈禧當時正在病中。此事就交給了慈安和奕訢處理。

慈安依法辦事,便請同治傳諭按照清朝家法,將安德海就地正法,這也正是同治想要的結果。丁寶楨有了慈安、同治及奕訢等人的支持,便命人緝捕安德海。

安德海被捕五日後,連同黨羽二十多人一起在濟南被處死。慈禧聽到安德海被殺的消息後大為震怒,隨即將嚴厲斥責一頓,而同治卻認為安德海是咎由自取。

慈禧為何救不了安德海?

慈禧當時雖然正在生病,但她對安德海被捕一事是知道的。當她聽到同治的聖旨要處死安德海時,她也發過一道加急懿旨,但最終還是沒能救下安德海一命。

為什麼安德海難免一死?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安德海仗著慈禧的寵信,得罪了滿朝大臣;二是同治帝對安德海恨之入骨,拼了命也要將安德海處死。

三是安德海壞事做盡,違背祖制在先,任何人處死他都是有理有據的。在這三方面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各方勢力合計後,決定為民除害,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禧也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畢竟安德海是在她的默許下才違背祖制的,慈禧在這一事件中並不佔理,只能無奈的吃個啞巴虧,間接成就了丁寶楨的好名聲。


野史也是史


說到安德海的死亡,很多人都有疑慮,為什麼慈禧動手救自己喜歡的太監,是不是慈禧有容人之量?畢竟死了的太監就沒有價值了。其實整個事情並沒有那麼複雜,所有的一切不過只是安德海自己作死罷了。

經過:

同治八年八月七日(時間還是挑的蠻不錯的),清朝的大太監被山東巡撫丁寶楨在濟南處決,安德海死亡慈禧沒有任何表示;丁寶楨沒有因為處決安德海獲罪,反而由此成為了朝野上下的標榜,一度躍升至曾國潘、李鴻章以及左宗棠等人的地位,一步登天也不為過。

為什麼安德海死後,慈禧完全不敢說話,甚至下令救援都做不到?

其實這個時候的清朝,並不是慈禧一手遮天,上面還有一個重量級人物,那就是“慈安太后”。

記載如下:

“同治八年,內監安德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太后立命誅之。”--《清史稿·后妃傳》

很多人看到這裡已經知道了,這個太后說的不是慈禧,而是慈安,慈安雖然不是很管事,但是慈安的正統地位擺在那裡,她才是皇后轉太后的正牌,慈禧僅僅不過是因為母憑子貴罷了,慈安說的話,慈禧還是需要聽的。

慈安太后知道安德海出宮後,覺得這個太監過於放肆了,宦官干政一直都是皇家心中的痛楚,並且安德海本身不算非常收斂,所以慈安太后毫不留情的出手了。

慈安太后下的命令,慈禧自然是不敢隨意動,但是丁寶楨作為執行者和聽命者,為什麼沒有受到慈禧的懲罰,乃至小鞋都沒有穿呢?

1.丁寶楨按照租律令以及祖制辦事,沒有人可以在這個關鍵點上面拿捏住缺點,處死安德海的是慈安,理由是因為安德海犯了太監私自出宮的律令(太監不得私自出宮是順治頒佈的,是祖制,無人可動搖以及更改)。

“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所以,為什麼開頭要說是安德海自己作死,一個六品太監,仗著慈禧寵愛,在沒有手續的情況下瞎走,怎麼可能不被人逮到,如果安心在皇宮,哪裡會死。

2.在晚清時期,所有的地方大臣,都有著很高的自主性,中央的權威已經被削減到了最低,就算是慈禧想要治罪丁寶楨,也沒有什麼辦法,更找不到充足的理由。

3.前文說過,死了的人就不值錢了,慈禧還需要丁寶楨處理洋務等諸多事宜,安德海不過是一個太監,整個皇宮到處都是太監,沒必要因為一個太監得罪了地方大臣,畢竟“三條腿的狗不好找,兩隻腳的雞還能不見不成”。

慈禧假如非要因為一個太監就找機會治罪丁寶楨,那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一個手段凌厲的女子,取捨方面必然是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結語:

不得不說一句,站在大義之上辦事,就沒有人可以找到漏洞,從側面看出太監地位的底下,不管你多受寵,死了就死了,沒人會為了一個死了的太監去找回公道。

丁寶楨因為誅殺安德海,最後得到了天下的讚譽,並且因為這件事一路仕途平坦,最後還升任了四川總督,死後追贈太子太保,在山東、四川以及貴州均有香火廟祠。


筆下點史


整個大清朝干預過朝政的太監只有清同治皇帝時期的安德海,他的崛起源於權力鬥爭,他的死更是死有餘辜,慈禧想救也救不了他,更何況本來就是安德海自己找死。

安德海和李蓮英是清朝著名的太監,整個大清王朝對太監的監管非常的嚴格,他們吸取了明朝太監專政帶來朝綱崩壞的教訓,更主要的是清朝皇權比明朝更集中,權力更大,皇權的專政集權就不需要有其他的政治力量介入朝政。

安德海是河南人,九歲就淨身入宮當太監了,按說九歲的娃娃進宮既沒靠山,又沒文化,他怎麼就爬到了太監界的頂峰了呢?

安德海有兩個本事很大,一是情商高,善於察言觀色,這太重要了,因為他服侍的人是咸豐皇帝;二是安德海小小年紀很愛學習,據說他精通經史典籍,對於很多古籍經典更是頗有見解。

這就不簡單了,有了這兩樣本事,他在一群傻太監中間完全就是鶴立雞群,不但得到了咸豐皇帝的喜愛,連咸豐皇帝的兩個老婆,慈安、慈禧都喜歡安德海。

咸豐皇帝駕崩後,兒子載淳繼位,是為同治皇帝,載淳還太小,還足與立刻當朝理政,咸豐就給他留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個顧命大臣,此時的咸豐和同治都還在承德呢,咸豐躺在棺材裡,同治躺在他媽懷裡。

慈禧擔憂肅順等八大臣對他孤兒寡母的不忠心,把持朝政不歸還,要學年幼康熙年間的鰲拜,就打算對八大顧命大臣動手,太后夥同皇帝發動政變,這有點......

慈禧太后就聯繫了北京城裡的皇室宗親恭親王奕欣,他是咸豐皇帝的親弟弟,能力非常強,是清末時期少有的明白人兒,於是恭親王奕欣與慈禧裡應外合發動了著名的“辛酉政變”,除掉了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順利的把滿清的大權掌握到了慈禧的手中。

安德海就是“辛酉政變”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他在中間充當了慈禧和恭親王奕訢的聯絡人。

安德海這一票賭得漂亮,不但幫助慈禧除掉了顧命大臣,更是讓慈禧直接從一個後宮太后逐漸變成了皇權掌控者,直接把控了大清王朝後半個世紀之久。

安德海被慈禧升為總管大太監,宮中的權力非常大。這個時候的安德海就有點漂了,日益跋扈起來,仗著慈禧給他撐腰,把誰都不放在眼裡,甚至是小皇帝同治,恭親王奕訢都沒有讓安德海瞧得上。

安德海真正朝政的干預並不是“辛酉政變”,這個期間,他還只是個跑腿兒的,到了慈禧掌權期間,安德海有意的干預朝政,在他看來既然得到了慈禧的信任和支持,皇帝同治還太小,真正能夠阻止他逐漸染指朝政的只有恭親王奕訢,於是他刻意的打壓奕訢。

安德海利用了慈禧內心強烈的權力慾望和恭親王奕訢實際掌控朝政的衝突,找人彈劾奕訢,慈禧藉機罷免了奕訢的部分實權。

安德海越來越囂張,此時的權力有極大,雖然不能明面上干預滿清政務,但是他的實際影響力卻很強,因為他可以直接影響到滿清的實際決策者慈禧。

人一囂張就會膨脹,安德海也是如此,一個太監居然娶起了老婆,做去了富家翁,他討老婆的時候排場擺得大,甚至連慈禧都給掛了禮。

太監安德海找了老婆,就想著要出宮遊玩,並藉機斂斂財,因為馬上同治皇帝也要結婚了,安德海藉著去給同治皇帝辦彩禮的機會就出了宮,這就要了他的命了,因為他觸犯兩條祖制:1、清朝祖制規定,太監不得擅自離宮出京,如要奉公辦事,需要有相關的手續;2、他採購了龍袍鳳旗,並打著慈禧的個人旗號出宮。

安德海一路向南,走到了山東,就遇到了硬茬,山東巡撫丁寶楨是個剛烈正直的人,晚清名臣,他令人抓捕了安德海,並把相關情況快速上報了朝廷,朝廷給丁寶楨的回答是安德海違製出宮,這就沒話說了,既然是違制,那就殺吧。

從安德海到山東被抓,到他被丁寶楨殺了,前後才5天時間,這也太蹊蹺了,好歹他可是慈禧太后的紅人啊,就算要殺也是解往京城,由太后或者皇帝殺了,怎麼能讓一個山東巡撫給就地正法了呢?這說不通。

其實,說得通,殺安德海不是丁寶楨能夠自己決定的,那是皇帝的旨意,因為在殺安德海之前,丁寶楨接到了來自朝廷的秘旨: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看看,這樣的旨意完全帶著對安德海強烈的不滿,只能是出自小皇帝同治的手筆,同治對安德海非常的痛恨,因為小時候安德海沒少在慈禧面前說他的壞話,同治皇帝老是被慈禧批評教育,這正是要報仇的時候了。

要殺安德海,難道他的大靠山慈禧就沒有過問,甚至保他嗎?此時的慈禧還沒有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正宮皇太后慈安還在呢,更何況皇帝同治已經發話要殺安德海,慈禧要阻攔已經來不及了。

最重要的是,慈禧壓根就沒打算保安德海,她的身邊已經有了一個更得力的太監李蓮英,至於安德海,殺了就殺了吧,再說了,安德海知道的事情也太多了點,畢竟太后發動政變殺顧命大臣這種政治事變也就那麼幾個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