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戰戰敗的德意日現在為什麼如此發達?

餘日力


很多人覺得德意日三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耗盡了國力,而且在戰爭中遭受巨大的破壞,戰後幾十年時間變得很發達,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才會問為什麼它們作為戰敗國為什麼現在能如此發達,其實這算不上什麼奇蹟。



德意日重新發展起來,在世界上也算是比較靠前的國家,其中有很多原因在發揮作用,首先就是德意日都是老牌工業國家,它們比世界上多數國家發展工業較早,有比較強的工業能力喝發展能力,戰爭只是破壞了很多物質,但是它們發展的底子還在,相較於多數工業底子薄的國家來說它們還是處於優勢。

況且它們是戰敗國,損失慘重,其他國家也沒好到哪去,物質上起點不必它們高,而工業能力比它們弱,所以它們成為世界上發展靠前的國家不足為奇。



再有它們先後受到了外界的影響,美國有一個很著名的馬歇爾計劃,支持部分歐洲國家戰後重建,歐洲一些國家先後得到了美國的幫助,美國在戰爭中本土沒怎麼受損,家底還算厚實啊,二十世紀後半個世紀美國在亞洲發動戰爭,日本成為了美國的臨時中轉站,幫助美國生產軍事物資,還有美軍駐紮,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發展。 當然,美國沒有白吃的午餐,被美國援助的代價就是聽美國的話。

再有就是這些國家體量不大容易發展,很多人覺得這些國家短時間興起是個奇蹟,但是有沒有想過世界上這些大國遭受自然災害的以後進行重建,大國重建一省一州,就這個面積可不比歐洲一個國家小,那是不是更讓人震撼。它們更容易發展起來,對歐洲一個國家的援助你要是放到印度那麼大的國家,完全不可能全國都發展到德國那個程度。


鍋蓋頭司令


德意日三國能夠發動世界大戰,本身就說明它們很強,戰爭結束之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但是發展模式仍在,而且德國等國仍然掌握大量先進技術,日本雖然技術有所不足,但是重視教育,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遭受重創,損失慘重,而且由於德國抵抗到底,所以大城市一片廢墟,鐵路、公路、水庫、機場等重要基礎設施全部被炸燬,尤其是首都柏林。

二戰結束後,歐洲內部的戰爭全部消除,歐洲國家開始全力發展經濟,德國雖然一片廢墟,但是德國擁有大批人才,有些在美國的戰俘營,得到釋放後參與經濟建設。


德國技術原本就處於領先地位,德國能夠造出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噴氣式戰鬥機和火箭,即使是戰後,許多技術仍然留了下來,加上德國政策扶植工業,德國人的嚴謹性格適合於鑽研,所以德國戰後經濟快速發展。

德國打壓虛擬經濟,包括房地產等,德國擁有13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數量遠超美國,因此德國的經濟實力依舊強大。

日本的技術不如德國,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從1957年開始進行免費義務教育,培養了大批人才,等到這批學生畢業進入社會,日本經濟快速增長,尤其是八十年代。

日本清楚如何快速發展,因為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大力發展教育,國力躍居亞洲第一,所以戰後再次重視教育,日本再次成為亞洲第一。

除了主觀因素,德國和日本有、意大利都都受益於美國的支援,尤其是美國在歐洲發起的“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援助130億美元的物資,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美國在亞洲參加戰爭,日本成為美軍後勤基地。



德意日三國戰後的快速發展關鍵兩個因素,第一,重視教育,第二,重視工業。日本房地產泡沫破碎正好印證了只有工業才能加速經濟發展。


視野新觀


德意日三國在二戰時期就已經是資本主義國家了,隨著軸心國的戰敗,德意日三國的社會經濟都遭到嚴重損害。二戰後,這些國家百廢待興,紛紛進行社會改革,調整政策,發展社會經濟。



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戰後如此發達有共同點。德、日、意三國的工業基礎就很好。到了戰後,德國和日本推行了政治改革,首先清除了法西斯主義;其次實行非軍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全部投入經濟建設中去。(美蘇搞軍備競賽時,德國和日本有美國的核保護傘);第三點,戰後聯邦德國政府和日本政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在對經濟進行宏觀管理的前提下,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最後,聯邦德國和日本的勞動者素質都很高,正是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得戰後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50年代,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聯邦德國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日本60年代末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1987年,日本人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美國,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歷史軍魂


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都曾經被法西斯勢力控制,都是二戰的戰敗國。軸心國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因此戰敗後的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遭到了嚴重的懲罰。出人意料的卻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在戰後的經濟都快速發展了起來,尤其是日本和德國的經濟發展程度超過了大多數國家。作為二戰戰敗國的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經濟如此發達的原因不外乎內外兩方面,內部堅實的基礎,外部有利的國際環境。在內外兩方面原因的交互作用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實現了戰後廢墟中經濟的崛起。

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經濟如此發達的內部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德意日有符合本國國情的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要快速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且這種資本主義制度必須是符合本國國情的。或者說,是本國人民自主選擇的制度,而不是嫁接於其他國家的制度。德國和意大利都是自己選擇的,符合本國國情的制度,日本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是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但在戰後卻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造。

第二,德意日的教育水平較高且培養出了大批的合格的產業工人。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工人的素質,高水平的教育也提高了社會的整體素質;高素質的社會群體和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為戰後德意志的崛起提供了必須的合格熟練的勞動力條件。

第三,德意日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戰後經濟的崛起提供了科技支持。德意日是傳統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擁有深厚的科技基礎。在這深厚的基礎上,德意日才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會。現今社會,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科技是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

第四,德意志有充足的人口數量和基本的國內市場。任何國家的經濟,都是在國內發展起來之後才能擴展到國外。德意日都應有6000萬以上的人口數量,日本在戰後通過各種手段,甚至達到了1億2000萬人口的程度;這意味著德意日有支持本國經濟的國內市場。德意日的經濟發展策略就是立足國內,擴展國外。

第五,德意日國內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尤其是德國和日本;其基本設施基本上被摧毀。戰後的廢墟即是損失,也是崛起的有利條件。為什麼呢?因為白紙上好作畫。基礎被摧毀意味著大量的需求,基礎被摧毀意味著可以按照最科學的態度進行規劃和發展。有一個詞叫後發優勢,德意日在戰後就擁有後發優勢。

當然要實現後發先至就必須擁有資金,資金哪裡來呢?美國的援助。

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經濟如此發達的外部原因又有哪些呢?

第一,兩極格局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競爭為德意日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二戰結束後,美國要遏制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的發展,不希望有更多的國家變成社會主義性質。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怎麼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經濟。發展經濟需要什麼?需要資金。德意日缺乏什麼?缺乏資金。因此,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提供了大量貸款。

第二,馬歇爾計劃雖然有大量的附加條件,雖然這些附加條件是加強了對德意日的控制。但無法否認的是,德意日可以從美國獲得大量的資金,德意日甚至可以獲得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擁有了資金和市場的德意日等國就獲得了發展經濟所必須的重要外部條件。

第三,美蘇爭霸的格局下,美國甚至為德意日提供了安全的外部條件。美國於1949年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蘇聯帶給資本主義陣營的軍事壓力。戰敗後的德意日的軍事力量已經被最大程度削弱了,面對蘇聯的軍事壓力是不可能專心發展經濟的。怎麼才能專心的發展經濟?獲得國家安全。德意志有國家安全嗎?有!北約建立後,德意日就獲得了實際上的安全環境。

經濟的發展有一個定律:國內環境的穩定和國際環境的和平才能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德意日擁有穩定而有利的國內環境,又擁有和平安全的國際環境,經濟怎麼可能不迅速發展?!

德意日經濟的發達對現在的世界秩序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一,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市場在繼續向前發展,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尤其是美國建立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之後,世界經濟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第二,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和平的發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意味著得益於力量的增強。隨著經濟的發展,就逐漸的出現了多個的力量中心;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意味著降低了美國和蘇聯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第三,德意日經濟的發展衝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朝著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德意日的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德意日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衝擊了美國和蘇聯對世界的控制。現在,德意日又成為了國際秩序裡的重要國家。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根源是經濟的發展。

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經濟發展的前提是有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所以中國經濟要發展也必須擁有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從新中國建立起,我們就執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然後才有了改革開放中中國經濟的崛起。經濟發展是目標,和平是前提,綜合國力是根本。


歷史緯度


關鍵就是人!德國為什麼連續發起兩次世界大戰?正是因為全體國民的整體素質提升,在二次工業革命中,借後發優勢超越了英法老牌帝國,卻因立國過晚,沒趕上分殖民地資源的大潮,限制了德國的未來發展,對德國而言,就是生存空間狹小,這才向英國的世界霸權發起挑戰。



二戰時,德國極權政府鬧了個用百位諾獎科學家批判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笑話,這固然是一個真實的笑話,但是請注意德國為這種拍腦袋鬧笑話的主意,就能發動起百位諾獎級科學家,正是有這個底子,才在戰爭中催生出現在還在影響世界的黑科技種子。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社會體系,本質上都是一個金字塔結構,百位諾獎級科學家,也未必就是德國科學界的全部,事實上愛因斯坦本人也出自德國,那麼通過這個金字塔的塔尖,我們還不能推論出塔基的厚實程度嗎?

這樣一個國家和民族,戰敗只是一時的坎坷,邁過去後的發展,用不著別人操心,德國早就密集這歐洲最集中的鐵路系統,有著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除了體量較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戰後,藉助最早跟法國的煤鐵聯營,一直髮展成現在的歐盟,也應證了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日本也是同樣道理,由於日本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巨大傷害,我國極端仇視日本的,大有人在,這點用不著否認,不過即使在這種人群裡,你也找不出誰會否認日本昭和一代人的驚人能量,無論在戰爭還是在國家發展上,日本昭和這代人,就是靠自己的瘋狂努力,來彌補國家種種不足足的,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從國家級社會體系來說,目前為止,把工匠精神發揮的最極致的,也是日本,所以儘管現在日本也是因為體量關係,很多方面已經被我們甩遠,但作為東亞先行者,他身上還是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你別看他現在表面很多工業層面的東西不行了,可是背後世界級的金融運作模式,工業上游行業標準,我們的參與度,還無法相比。最容易迷惑人的是意大利,表面上看,意大利自由散漫的出奇,與德國、日本完全是兩回事,其實不然,意大利確實沒啥工匠精神,人家早在古代,就已經跨越了匠熟而入道的階段,古代歐洲貴族,要是湊不出一套意大利出品的罐頭鎧甲,長槍大劍,跑遍歐洲也別想找到家教堂肯幫著開光。

現代工業產品,意大利人真的那麼散漫,怎麼造的出法拉力?蘭博基尼?瑪莎拉蒂?這種汽車曾經離我們太遠,我們只知道豐田奔馳,現在這種情況實際還是沒有多少改變,除了發燒級玩自行車的,有幾個人知道一王四後?真正個人消費頂級奢侈品市場,意大利能佔半壁江山,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意大利也是世界少數有完整工業鏈的國家。更更離奇的是兩次世界大戰,我們都是戰勝國,我們落下什麼好?而意大利連續兩次都是看著亂下注,人家吃什麼虧了?!而且一直混在人堆裡,你看誰,看那個國家對意大利特別有敵意了?說他弱,歷史上又有誰真正欺負過他,讓他吃了很大虧?這個國家,才真的值得研究。


李三萬的三萬裡


很多人不知道,國家的發展最關鍵在教育,這句話的含義,發達,不過是教育的副產品。

二戰戰敗的德意日,他們的共同點,除了一片廢墟,還有什麼?就是受過嚴格教育訓練的大批人才。這些高素質人才並沒有因為戰敗而消失。

在二戰,這些人能造出高科技的殺人機器,在和平時期,這些人發展建設也自然是一把好手。

而一些國家,雖然人口眾多,但是大部分都目不識丁,斗大的字能識別一筐就已經是知識份子了。這樣的人口素質,想發展什麼都發展不了,只能出賣苦力賺點辛苦錢。一直處在全球生態鏈的底層。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了教育,德日國家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很早就起步。

德國的普魯士,1717年就有部分地區強制實行義務教育,1763年,普魯士全國就推行8年義務教育。

在日本,1872年就發佈法令,要建設53760所小學,1886年就確立了4年義務教育,1907年,義務教育延長到6年,1920年,全日本的入學率就高達99%。

舊時的日本是貧困的,為了保證貧困兒童的營養,1889年就有小學為貧困學生提供免費午餐。二戰之前,日本的小學午餐實施範圍一直在擴大。

二戰後,一片廢墟的日本,用美國施捨的麵粉實現了免費小學午餐,1954年,更將這個制度法律化。

如此費心費力的重視教育,這兩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在世界名列前茅,再強調一句,發達,不過是百年教育的副產品而已。

最後再放一張,這個和德日無關。


京豬大將軍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認為一個國家能否重新崛起,除了一定的機遇以外,政治經濟體制、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首先說一下這三個國家的機遇。

這三個國家在戰後都是一片廢墟,戰前所建設起來的各種工業生產體系、基礎設施基本都毀於了戰火,並且人員傷亡巨大,社會經濟蕭條。

德國和意大利處在歐洲地區,當然,德國分為了西德和東德,西德和意大利都加入了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無息甚至是無償援助的方式,幫助西歐國家重新恢復了生產力至戰前水平,之後穩步發展,逐漸重新成為了發達國家。

日本在戰後也經歷了經濟蕭條,隨後在朝鮮戰爭的時候成為了美軍的後勤供應基地,獲得了大量的訂單。在得到了初步的積累之後,於50-60年代初步發展起來,70-80年代實現了經濟騰飛,當然,這也和美軍駐軍日本,日本本身沒有多少國防費用和養軍隊的費用有一定的關係,畢竟負擔就小了。

實際上,雖然說這三個國家都得到了不少的外援,但一個國家能不能發展起來,從本質上來說還是這個國家自身的因素。戰後各種國際援助非常多,有的國家能發展起來,但有的國家就是給再多的援助也發展不起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這個國家自身的原因。比如朝鮮,在戰後一直得到了我國和蘇聯的大量援助,今天我們去平壤,他的地鐵站都是我們原先援助的成果。但是朝鮮仍然一窮二白,人民生活貧困。

其次說一下這三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

這三個國家都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國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這也是戰後西歐國家、亞洲這邊包括韓國、日本、新加坡、臺灣等地能發展起來的一個根本性因素,(當然香港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但政治體制在97年前是殖民體制,由英國管轄)可以說,亞洲四小龍再加上日本這些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基本都用了現代民主制和市場經濟體制。

一個好的政治經濟體制,在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長年和平的環境下,是發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根本保證。只有好的政治經濟體制,才能更好地協調各種社會關係,更好地配置市場資源,從而實現一個國家的穩定團結和資源優化配置,再加上不打仗,和平穩定的環境,這個國家或者地區就自然能發展起來了。

最後,我認為人的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

這三個國家在戰前實際上都是列強國家,教育文化水平相對世界其他國家都屬於較高水平,雖然經歷了戰火,但是大量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較高文化素質的人還是存活了下來,他們成為了這個國家重建的棟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力資源。

一個國家的資源,有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自然資源是天生就存在這個國家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而更為寶貴的資源則是人力資源,包括人才、國民基本素質等等。

就拿我國來說,戰後(1949年後,實際上和日本45年戰後時間區別不大)基本全國都是文盲水平,發展國家就要先發展教育,把減少整個國家的文盲率,而日本在戰前,尤其是得到了甲午戰爭賠款之後,就大力發展了教育,戰後的48年普及了義務教育,而我國普及義務教育則在86年,晚了差不多30年。

可以這樣說,如果兩個國家在國民文化素質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的話,那麼體現在每一個國民身上,都有發展上的差異,畢竟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通常來說和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再發展上不是同一個層次的。如果在每一個國民身上都存在著差異,那麼上升到整個國家,這些差異的積累就體現在兩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差異了。

另外,好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實行,也需要有一個教育水平較好的環境,而高教育水平的國家容易把好的政治經濟體制運行起來,而一個教育水平差的國家,要搞民主制或者市場經濟體制啥的基本都搞不起來,例子也很多,比如中東和非洲的很多國家,同樣也是搞民主制,搞市場經濟體系,但都是變了味道的,相對而言還不如搞集權制獨裁製搞的好了。

這就是我認為的第三個原因,人力資源因素。

綜合我的觀點,一是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和援助,二是政治經濟體制,三是人力資源因素,因為這三個因素,這三個國家重新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


老威觀史


的確,作為二戰戰敗國,德意日戰後經濟恢復發展,目前都是發達國家,而且與美國、英國、法國和加拿大組成七國集團,被稱為“富國俱樂部”。德意日都是經濟強國,其中2018年德國GDP為3.997萬億美元,世界第四;意大利GDP為2.074萬億美元,世界第八;日本GDP為4.97萬億美元,世界第三。

雖然戰後德意日滿目瘡痍,但戰前它們就是工業強國,因此戰後或多或少都有點基礎。而且最重要的是人還在,人才是最關鍵的,它們大部分受過基礎教育,對工業化系統的認知還在,識字率高,而且相對完善的資本主要制度也在,有人才+有工業積累+有制度,因此它們戰後重建,迅速恢復發展就不難理解了。

另外還不得不忽略美國這個外力因素,戰後世界格局變了,美國和蘇聯由戰時的同盟國轉變為對立關係,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美國開始調整對歐對日政策,日本德國和意大利都成為了美國的盟友,美國也開始積極扶持它們,歐洲有馬歇爾計劃,日本也有相應的扶持,因此這促使德意日戰後迅速恢復發展,成為經濟強國。


錦繡中源


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大多集中於北美西歐。但是縱觀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與一戰二戰是否戰敗還是戰勝是沒有多少關係的,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關係。

二戰中,德國日本都是戰敗國,但現在均成為了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俄羅斯等國是戰勝國,但發達程度依然不如德日等國。因此,二戰結果,對於一國是否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發達國家,其決定因素是非常有限的。

德國和日本戰敗以後,面臨國土淪喪、產業被摧毀、賠款等一系列的問題。但與此同時,深受二戰摧殘的那些戰勝國(除美國外)同樣是遍體鱗傷,各種問題不斷,與德日兩國的處境相比並不算好,都是在廢墟上重建。因此,德日兩國在二戰後的起步點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差異其實並不是非常巨大。

真正讓德日兩國成為發達國家的歷史事件,是開始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基本上可以說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拉開的。而德日兩國,非常及時的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甚至在一些領域領先世界,因而,德日兩國才能夠順利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而德日兩國之所以能夠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一來是因為德日兩國在國家知識量儲備、國家教育、國家意識方面都有很強的基礎,國家重建也相比在知識領域一窮二白的國家容易得多。二是二戰後,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對包含德國在內的西歐主要國家和日本等都進行了大力扶持。而此外,不得不說德日兩國的國民素質的確超高。因而,德日兩國能夠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發達國家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這一切,二戰的結果影響,其實真的不大。


蘇綻


二戰戰敗的德意日現在為什麼如此發達?1939年9月1日,德意日三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他們在歐亞的侵略,德國進攻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0年的9月在東京三國簽訂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史稱《三國軸心協定》。此協議以侵略為手段,企圖稱霸世界的邪惡軸心國正式出現在世人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發動二戰的並非僅僅只有德意日三國,還有一些國家也跟隨其中參加了二戰。比如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克羅地亞等,這些國家都被稱為德國的僕從國,也都加入了上述條約。



這些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德意日在軍事和政治上結成了同盟。1941年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導致美國加入了戰爭。出於同盟關係,德國也被迫與美國宣戰,至此二戰的形勢發生了逆轉,直至戰敗。

德國戰敗後,遭受重創,損失慘重,而且由於德國抵抗到底,所以很多

城市一片廢墟,鐵路、公路、水庫、機場等重要基礎設施全部被炸燬,尤其是首都柏林。

德國戰後開始重建國家,發展經濟,重視教育,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包括虛擬經濟,房地產等等,德國擁有13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數量遠超美國,因此德國的經濟實力依舊強大,國家各項任務很快發展起來。



日本的技術不如德國,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從1957年開始進行免費義務教育,培養了大批人才,等到這批學生畢業進入社會,日本經濟快速增長,尤其是八十年代。



德意日三國戰後的快速發展關鍵兩個因素,第一,重視教育,第二,重視工業。日本房地產泡沫破碎正好印證了只有工業才能加速經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