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日本撤退臺灣時是不是留下很多日本人?


先弄清背景,1895年日清籤和約,決定割讓臺灣後,日軍正式朝臺灣出發。

日方在過程中傷亡慘重,從而也導致日方正式佔領後,採用強厲的態度,變成以高壓政策來統治臺灣人民──此舉與佔領沖繩,又或是開拓北海道驅走愛奴人的處理截然不同, 由此直接導致於移民政策上出現大有分別的相異處理。

事實上,在平定臺灣的反對勢力後,於1896年的《臺灣實況》文件中,針對對臺的施政方針,正好提出了不同的建議,當中的一大方向,就是「帝國領有該島,是否由國防需求著眼,排斥土民,戮力移植日本人民?」 此處所云的土民,指的正是臺灣的原居民。

由於有以上的國防主張,所以當初的日本國策之一是把臺灣改造成「日本人居住的土地」,以大規模移民為手段。 但問題是,願意移居臺灣的日本人,多半是在日本國內難以謀生的下層社會民眾,簡言之可謂劣行無數,令到臺灣人大為反感。

從文獻上得知,與日本國內流動人口一起移居至臺灣的女性,「臺北約有一千三百名日本婦人,其中娼妓藝妓與酒女佔八百人以上。 原本該在風俗方面對人民展現威嚴的官員登上隨處的酒樓,就在土人眼前飲酒調戲婦女,獻醜至極」,可見問題斑斑。

至於日本撤退後,日本人留臺的數字,一直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 有人以45年抗戰勝利後,約有三十萬在臺日本人轉為臺籍作計算基礎,推算經歷三代七十多年的繁衍,人數應超過一百萬人了。 不過無論如何,以上也不過屬推測的數字,僅作參考而已。


湯禎兆


實際的情況是,日本在1945年8月戰敗後,進駐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就開始了日本人的遣返工作。日本人在1895年佔據臺灣後,對一開始強烈抵抗的臺灣人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後,就逐漸展開了有效的殖民統治,除了駐紮在那裡的軍人外,一般的日本民眾也有部分移居到臺灣。雖然日本已將臺灣併入所謂大日本帝國的版圖,但是來自日本本土(日語稱之為“內地”)的日本人與臺灣當地人的身份還是有嚴格區別的,並且有比較明確的戶籍記錄。日本戰敗時,殘留在臺灣的日本人大約有40多萬人,根據蔣介石的“以德報怨”的方針,這些日本人被有計劃地經海路遣返回日本,基本上沒有留在臺灣的。因此,1946年夏季以後,臺灣島內基本上已經沒有日本人。只是經過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和殖民地教育,大部分臺灣人被迫接受日語教育和日本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日本化了。我目前供職的機構的最初的創始人,就是一位來自臺灣的前輩,能說一口極為流利的日語,他告訴我說,他的漢語,倒是後來參加革命以後慢慢學的,可以不誇大地說,至今他的日語文章寫得比漢語好。


復旦大學徐靜波


日本對於臺灣的垂涎自古有之,在甲午海戰之前日本就有幾次試圖攻佔臺灣,但是當時中日沒有鬧翻,所以日本也不敢大規模的進軍。知道甲午戰爭戰爭之後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臺灣及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從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到1925年日本投降,日本人整整佔領臺灣半個世紀。

在這50年的時間裡,日本人在臺灣完全採取的就是日本化,去除中國化,日本不光是要求中國人學習日本的文化,而且還遷移過來了大量的日本人,就當時的統計大概有30多萬的日本僑民,還有16萬左右的日軍滯留在臺灣,後來日本投降之後,那麼根據規定這一部分日本人都是要被遣返回國的。

但是當時統計之後據說有14萬的日本人願意留在臺灣,畢竟這些人來中國已經太久了,很多人都在中國安家落戶了,當然這裡面不排除很大一部分人留下來潛伏的。比如當時在中國大陸滯留的有一百多萬的日本僑民,但是日本戰敗以後也有數萬人願意留在中國,後來在五六十年代又遣返過一次。

但是這些人陸陸續續的最後都被遣返了,最後到1949年的國民黨撤退到臺灣之前,在臺灣的日本人基本上已經被遣返的差不多了,蔣介石來了臺灣之後,也是不可能讓日本人留下來的,兩蔣時代臺灣完全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留下來潛伏的肯定也被蔣介石挖出來很多。

但是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在蔣介石統計臺灣戶口的時候,據說確實還是有一部分的日本人留了下來,但是這一部分人統計的時候登記為漢族了,但是網上說的一些數字說是日本人在臺灣的後裔達到了幾百萬,還是不太可信的,只是一些人別有用心而已。據說陳水扁,李登輝就是日本人的後裔。不管怎麼說對於這一部分人還是要提防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1895-1945年日本“統治”臺灣50年,整整2代人的更迭。日本撤退時,臺灣島上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

日本臺北投降儀式

作為19世紀最後一個進入“新帝國主義”的小國。不同於其它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政策,日本國力不足以向西班牙、葡萄牙、英國那樣直接殺光“原住民”後大規模投資的資本活動。只能透過文化和特別警察政治統治臺灣。這就導致了臺灣人自身的精神分裂,本土新出生的臺灣人認可自己是“日本人”,外來的日本統治階層新出生的日本人本土化成“臺灣人”。所以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接管臺灣時,W君認為是有相當多的人想成為“日本人”的。

1931年臺灣棒球隊參加日本甲子園棒球賽奪得亞軍

滿清時期的臺灣民智低下,日本接手後又帶來大量的先進技術,升級改造了臺灣的基礎設施。雖然其出發點是將臺灣當作“南下”的基地發展,但是到了1926年以後,昭和改變對臺策略,推行皇民化政策,打算將臺灣從殖民地上升為“日本國土”。二戰期間就有不少“臺灣兵”(日籍臺裔)進攻菲律賓。可見,1930年後的臺灣族群與中國的族群認同就已經出現隔閡。

皇民化政策下的全民教育證明:小學結業證

根據1940年日本最後一次臺灣人口普查,全臺總人口587萬人,較之1905年(日本第一次全臺人口普查)303萬人,增加了193%。1946年日本戰敗後國民黨入臺統計全臺當時在籍人口達到609萬人。這其中日本移民戶是32萬,但是W君認為這50年中增加的306萬人,沒有多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些人是日後臺灣出現“臺灣人日本情結”的主要人口基礎。

日本在臺的32萬人分佈圖


軍武數據庫


日本自1895----1945年侵佔臺灣達五十年,且不說日本撤退臺灣留下了二三十萬日本人改為臺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五十年可是整整二代人了,日本對臺灣人的“皇民化”教育也差不多完成了,這才是最恐怖的。美國也是殖民菲律賓差不多五十年,不是留下了一大批親美人士嗎?


記得二戰時日本把本國人稱為一等公民,臺灣朝鮮人被稱為二等公民,偽滿洲國及日佔區人們被稱為三等人。可見日本人在臺灣奴化教育見成效了。



日本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 即“奴化教育”50年的日本統治,讓願意接受日本文化的臺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採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如此一來日本在臺灣培養了眾多跟曰本人無異的所謂日本“皇民”,雖然這些“皇民”後來許多被日本徵兵當了炮灰,但至少在臺灣保留了好幾十萬人,這些人加上留在臺灣的二三十萬改為臺籍的日本人,共計在1945年日本撤走後留下的親曰人士至少達到六、七十萬人,現在又經過了三代人了,估計現在臺灣親曰人士至少有二、三百萬人了。



湘平古珍郵館


昨天看了兩集《臺灣往事》這部電視劇,感覺演的不錯,看的挺起勁的。講的就是日本戰敗之前,日本殖民臺灣,與臺灣人民發生的國仇家恨之故事。



在日本戰敗撤離臺灣之時,確實有許多日本人,已經習慣了臺灣的生存環境。比如從小就跟隨父母從日本來到臺灣生活的,還有很多日本人就是在臺灣出生的,他們已經把臺灣看做了自己的家園。如果不涉及什麼政治問題,這些日本人非常願意留在臺灣繼續生活,甚至與臺灣本土的人們進行融合,生兒育女,傳宗接代。



自清政府在1895年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至1945年日本法西斯戰敗撤退,臺灣被日本整整殖民了半個世紀。在這其間,日本人嘴上說大東亞共榮,而實際上是把臺灣人看為下等人。並且進行洗腦式的日本文化教育,在殖民的最初,許多剛出生的臺灣小孩,都要被登記為日本人,大名鼎鼎的臺獨份子李登輝,就是根據這樣的歷史,稱自己是日本人的。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日本撤退臺灣,有大約30萬的日本人,由於各種原因,選擇留在了臺灣,到了他們第三代的後裔,大概已經有百餘萬人了。但是這些後裔,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日本人了,定義上就是我們的臺灣同胞。可也有人說,在臺灣民進黨中,有許多的“臺獨”份子,就是這些個日本僑民。

我個人認為,在戰爭結束以後,必然會留下部分日本人在臺灣生活,這種融合,也可能是完全取決於戰爭的。就像歷史上有很多戰爭發生之後,就會發生不相干的種族融合現象,當然,我這個比喻可能是不太恰當。

也許“歷史”這個詞彙,在臺灣這個地方,存在著更為特殊的含義。臺灣光復以後,也發生過遣返日本僑民這樣的事。不過事實上,確實是有許多日本人選擇留在了臺灣,並且生根發芽。


北方木喬


當年日本撤退臺灣之後,確實留下了不少日本人,因為日本從1895年佔領臺灣開始到1945年,這中間差不多有50年的時間,在日本戰敗之後,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國人。

抗戰之後,大量日本僑民被遣返,但並沒有絕對清理完成。

根據一些公開的資料顯示,二戰戰敗之後,滯留在臺灣的日本僑民差不多有近30多萬人,此外還有滯留在臺灣的16萬日軍。

當然了這些數字並不是準確數字,並不包括那些因為戰敗或受日本政府要求潛伏而隱姓埋名的日本人,在1945~1946年期間,有很多日本僑民以及戰俘被國民黨政府陸陸續續的遣返回日本,但是想要把日本僑民全部清理出臺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比遣返更嚴重的問題,是日本在佔據臺灣的50年時間裡,推廣的皇民化教育問題

在日本人佔據臺灣期間,大力推廣皇民化教育,而且這種教育杯推廣了2~3代人,就這樣在50年的時間裡,很多的臺灣人開始在文化思想上親近日本,雖然臺灣國民政府在戰後的臺灣,通過種種政策消除日本文化痕跡,但是由於時間太久,使得這種文化清除工作艱難而繁重。

這就使得很多受到皇民教育的臺灣人,不僅在內心認同日本,而且在行動上也表達出積極向日本靠攏的姿態,比如現在民進黨內的很多領導人,比如李登輝、蔡英文等人,就是皇民教育的典型代表,這也是為什麼民進黨會積極推動臺獨的最根本原因。

由於日本佔據了臺灣50年,因此直到今天,日本對臺灣的影響也十分的深遠,這不僅僅在於日本文化對臺灣民眾的侵蝕,更是體現在臺灣島內社會還存在著對日本的一種複雜的特殊情感之上。臺灣大學教授石之瑜更是指出:“經歷皇民化的社會世代及其後人就是臺獨勢力的主力。”

今天的臺灣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激進的臺獨勢力,與日本佔據臺灣長達50年的時間是有非常大的關係的,這使得臺灣島內出現了大量帶有日裔血統的臺灣人,而且由於幾代人的皇民化教育,更是使得今天的臺灣人在文化思想上更加傾向於日本,這不由得不讓我們深深警惕。


落下m






永遠是學者


日本撤退臺灣時是不是留下很多日本人?現在有多少後代?這個問題有意思,因為其實它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尤其是後代這個詞,到底怎麼樣才算後代呢?


“灣生”在臺灣

其實關於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在臺灣出生長大的日本人,在日本和臺灣地區都有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就是“灣生”。當然這個詞一看就知道是首先出現在日本的,而且在日本,這個名詞是一個貶義詞,或者說是帶有歧視含義的詞彙。

但在近年來臺灣輿論生態的主導之下,反而有一些臺灣人把這個詞撿了起來,使這個詞在臺灣成了一個顯得歷盡坎坷,有很多故事和內涵的“褒義”詞。甚至有一些原本根本就沒有日本血統的臺灣人會主動冒充“灣生”,給自己鍍一層日本亮黃色。

講述“灣生”群體經歷的《灣生回家》曾一度在臺灣大賣

比如在2014年,臺灣出版了一本名叫《灣生回家》的反映在二戰結束之前在臺日本人的書籍,當時出版時,作者署名叫田中實加,後來大家知道這是一個名叫陳宣儒的臺灣女作家,她自稱是一名“灣生”後代,也就是臺日混血兒,所以以自己外祖母田中櫻代的經歷寫成了《灣生回家》一書。但沒想到這個陳宣儒因為這本書出名之後不到兩年,就開始有人站出來說她明明是百分之百的臺灣人,日本混血的身份完全是冒充的,田中櫻代也根本不是她的外祖母。而開始陳宣儒還站出來極力否認,堅稱自己就是“灣生”,但後來她小時候的老鄰居都出來作證,證明她家祖上多少輩都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陳宣儒才被迫在2017年元旦公開承認自己身份造假,自己就是臺灣人。其實她的本名叫陳金燕,而書裡的田中櫻代只是她高中時代偶遇的一個日本老太太而已。

在海峽兩岸都曾引起轟動的辱罵國民黨老兵事件,主角洪素珠其實和日本後代沒有半點關係

所以通過這個事件,大家也可以看出其實在臺灣,像陳金燕這樣本來和日本沒關係,但卻硬要冒充“灣生”及其後代的人恐怕也不止她一個了。比如前幾年那個轟動海峽兩岸的辱罵國民黨老兵事件,主角就是臺灣一個“精神日本人”群體“臺灣民政府”的支持者洪素珠。而這個“臺灣民政府”的支持者裡有很多人都自稱是日本人後裔,也就是“灣生”後代,但其中有多少是真的也就難說了。不過這個洪素珠本人的父親卻是廣東人,母親是臺灣人,所以她和日本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但她卻是不折不扣的“精日”,在臺灣她的同類也還是有一定數量的。

臺灣“灣生”的數量

而至於日本戰敗之後,有多少日本人留在了臺灣,這個問題其實也不太好回答。因為在日本投降之後,當時還在臺灣運作了一段時間的日本殖民政權“臺灣總督府”曾在1945年10月1日為了準備將在臺日本人遣返日本而進行過一次全面的在臺日本人普查,結果顯示當時有32萬3269名日本人生活在臺灣,這一數字也和1940年日本對臺灣人口普查時得出的數字基本一致。而在國民黨接收臺灣之後,到1947年5月3日,一共分三期將32萬1272名日本人遣返回日本。

1945年日本人被遣返之前在臺灣的分佈圖

所以按照臺灣當局的官方數字,沒有被遣返回臺灣的日本人僅有1997人。而在這些人裡,有755人是被當時臺灣的各級政府組織留用的工作人員,也就是在民間留下的只有1242人。所以如果按照這個數字,戰後留在臺灣的日本人是寥寥無幾的,跟臺灣當時600萬的人口規模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了。

但對於臺灣當局給出的這個數字,其實也是有很多質疑的。因為在二戰後期,日本為了和美國“決戰境外”,其實曾在很短時間內向臺灣調入了大量的軍隊及其家屬,所以很多人認為二戰結束時在臺灣的日本人數量要遠遠大於官方公佈的數字。而且從日本8月15日投降到9月25日中國政府正式接收臺灣之間,有41天的空檔期,而當時日本人恐怕都已經知道不久之後遣返日本的政策是隻準日本人帶一些隨身行李回日本,所有在臺灣的財產都必需留下。所以其實有很多日本人是不願意放棄自己在臺灣的財產,淨身回到日本的。

1956年仍在臺灣的外國人分佈圖,主要是日本人,但官方統計的人數也就一、兩千人左右

因此有人懷疑在這41天的時間裡,有很多日本人在“日本總督府”的協助之下更改了身份,把自己的籍貫改成了臺灣,這樣他們在戰後就仍然可以留存在臺灣,守住自己的財產。所以這按這種說法,留在臺灣的日本人身份就沒法計算了,有人甚至懷疑可能實際數字高達38萬人。而經過臺灣幾十年的人口增長,現在的臺灣人口已經從二戰結束時的600萬增長到了2300萬,那當時如果留下了幾十萬日本人,恐怕現在有過百萬後裔都不奇怪了。


不過桃花石雜談對這種說法也保留看法,因為畢竟日本人在臺灣語言不通,在失去了殖民政府的庇護,不再是臺灣社會里的上等人之後,恐怕願意留在臺灣的人也不會太多,畢竟當時臺灣的生活水平還是不如日本本土的。而當時臺灣的人口規模決定了日本也不可能在戰爭結束前很短時間內將大量人口遷居臺灣,而且當時接受臺灣的國民黨也不可能對臺灣大量連中文都不會說的日本人視而不見,任其隨意地留在臺灣,所以有幾十萬恐怕是不可能的。但在遣返開始之前,也肯定確實有過少量日本人因為保留財產等動機改戶籍留在臺灣,但桃花石雜談估計人數可能也就在幾萬人左右,也許只有一、兩萬人。所以目前在臺灣,有幾萬到十幾萬日本後裔,另外加上一些混血後裔還是有可能的。而在臺灣多數的“精日”群體,根本原因還是臺灣近些年的政治亂象使然,跟是不是日本人後代其實關係不大了。


桃花石雜談


其實留在內地的日本人數量比留在臺灣的日本人還要多得多,在日本宣佈投降後,有將近一百多萬開墾團農民並沒有回到日本,他們留在了我國,這些人中大多數是日本的女性,因為日本早已瘡痍滿面、物資極度匱乏的原因,他們怕回到自己國內捱餓,所以選擇留在了我國,嫁給了我國的農民們,只為了能找到一個依託。

不過在日本經濟恢復之後,這些日本女性大都回到了日本,她們的後代如果在回去的時候沒超過13歲,是可以隨同她們一起回到日本的。

因為日本方面覺得沒超過13歲的小孩心智都還不成熟、還可以改變他們的歸屬感,所以就制定了13歲的回國年齡,允許這些日本人把他們在我國生下來的小孩帶回日本。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有些日本人已經在國內待習慣了、產生了無法割捨的歸屬感,所以她們留在我國,沒有選擇回去。

留在臺灣的日本人以及他們的後裔

與留在我們內地的日本人相比,留在臺灣的日本人數量是比較稀少的,在日本投降後,大概有將近20來萬農民希望留在臺灣,不過最後他們被遣送回去了大部分,留在臺灣的人不超過10萬。

不過這個所留人數並不能代表日本人的影響,雖然留在內地的日本人比留在臺灣的日本人多上十倍,但是要論到日本人對各自的影響,我們內地是無論如何都比不上臺灣的。



留在內地的日本人除了返回日本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融入到了我們的文化氛圍中,被我們的文化影響到了。

他們如一盤水潑入大海一樣,很快就被同化了,沒有人打心裡覺得自己還是日本人,他們大多數對自己日本人後裔的身份是感到恥辱的,因此很少跟外人談及。

留在臺灣的日本人,他們就如同一塊石頭丟入大海,任憑大海再如何浩渺,都沒有改變他們的認同感,他們在很多時候,都是打心底裡覺得自己就是日本人的。


在臺灣有著非常龐大數量的親、媚日本的人,他們是廣佈在臺灣各行各業的,人數非常多,在這些人中,日本人後裔固然也佔據著一席之地,但是這些人卻並不全是日本人的後裔構成的

臺灣有很多的親、媚日本的人他們其實是臺灣的土著,在日本人殖民統治臺灣的50年裡,因為受到日本人文化洗禮的原因,所以他們對日本文化的認同感是要比對我們內地的認同感要高得多的。

這些親日、媚日分子中有很多知名的人士,接下來我們就講其中兩個最出名的。

李登輝

最出名的就是李登輝,他雖然是臺灣的土著人,但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受到了日本教育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對日本產生了很大的認同。

在蔣經國被刺殺逃過一劫之後,蔣經國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省,開始重用起了臺灣土著人,在這些人中,最為亮眼的就是李登輝。


李登輝是一頭非常善於隱藏的狡狼,蔣經國在世的時候它如同一條溫順的獵犬一樣,執行著蔣經國的一切命令,甚至為了欺騙蔣經國的好感,他把自己偽裝成了反臺獨之士,貼合了蔣經國的反臺獨想法。


不過在蔣經國去世把位子傳給他後,李登輝就開始變了,他不需要再去迎合任何人的想法,然後他的各種媚日言論就開始甚囂塵上,在當時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黃文雄

第二個就是黃文雄,因為在美國刺殺蔣經國的那個臺灣土著人也叫黃文雄,所以很多人就錯以為當年蔣經國是被臺獨分子刺殺的,但實際上並不是,刺殺的黃文雄跟那個臺獨黃文雄根本不是一個人。



臺獨黃文雄是在臺灣和日本都非常知名的作家,他不僅在臺灣有著很大的名氣,他在日本作家界的名氣更是大到了可以直逼日本知名歷史作家司馬炎太郎,由此可見他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

而他之所以在日本這麼受歡迎,其實跟他書中隨處可見的誇揚日本、貶低我國的描寫有很大的關係。

在黃文雄的書中,他對日本文化奉承到了極點,而中華文化則是他極力貶低的對象,正因為他這種描寫傾向,他在日本斬獲了很多讀者、收穫了無數的粉絲,成為了在日本最有名氣的臺灣作家。





在現在的臺灣,如李登輝、黃文雄這樣的人並不是個數,他們是分散存在於日本的,正是因為有著他們的存在,這才把臺灣攪成了一潭泥水,變得渾濁不堪。

我們之所以會對臺灣有著很不好的印象,他們就在其中作出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所以說日本人遣返回去後,他們留在臺灣的人並算不上太多,他們真正對臺灣造成影響的是他們殖民50年給臺灣留下的文化洗禮,他們的文化洗禮如同附骨的烈火,一直在那些人的骨髓中燃燒,至今仍有殘餘未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