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如此“與人為善”,其實是“偽善”

邱煒煌

“與人為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仁”學說的核心。不知什麼時候起,“與人為善”的本義由“與別人一起行善”演變為“與別人友善相處”,並把它作為做人的重要準則。把“與人為善”詮釋為“與別人友善相處”,作為孟子本義的進一步引申,其實未嘗不可,或許在當今更具教育意義。但如果把“與人為善”曲解、變異為不講原則、不辨是非的“好人主義”,那就不可等閒視之了。

“好人主義”是黨內政治生活的一個痼疾,表現形形色色,其實質是不講原則、不辨是非、迴避矛盾、一團和氣,正如一副對聯所刻劃:上聯“睜眼閉眼一隻眼”,下聯“你好我好大家好”,橫批“好人主義”。時下一些地方和單位政治生態不良,“好人主義”披上“與人為善”的“馬甲”,粉墨登場,搶佔了道德制高點,導致一些地方和部門黨內政治生活庸俗化、政治生態每況愈下,甚至產生堅持原則、敢於擔當者“出局”的“逆淘汰”現象。

“與人為善”變異為“好人主義”,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誘導民意、玩弄民主。在選拔幹部的民主推薦和考察環節,一些基層單位領導或考察組長往往希望大家“與人為善、成人之美”。應該說“與人為善”本身無可挑剔,應該倡導,問題在於有的領導“醉翁之意不在酒”,過度強調“與人為善”,有意淡化黨性原則,客觀上釋放出“說好話、開綠燈”的信號,有的甚至輔之以所謂的“組織意圖”來誘導民意、玩弄民主。這種“與人為善”是一種實用主義,為“意中人”站臺助威,其實質是長官意志,搞團團夥夥,值得警惕。

二是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有的人雖然認識到“與人為善”背後的“好人主義”,但往往為了一己之利而放棄原則、犧牲黨性,正所謂“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好我好大家好”,這種“與人為善”是一種利己主義。

三是隨波逐流,消極處事。一些基層幹部群眾消極對待“與人為善”,把它作為自己的處世哲學。有的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認為自己一票改變不了結果,隨意行使民主權利;有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要不礙著自己,提拔誰都沒意見;有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迴避矛盾明哲保身,寧做“隱身人”,不當“出頭鳥”,不因說“不”而樹敵。尤其是一些黨員領導幹部奉行“沉默是金”,習慣“裝睡”,可謂“修煉”到家。

四是放棄批評,妥協退讓。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堅持原則、敢說真話的被視為“刺頭”,正常向組織反映問題的倒成了“打小報告”,“好人主義”則成了“與人為善”的“香餑餑”。有的人放棄積極的思想鬥爭,“批評上級放禮炮,批評同級放啞炮,批評下級放空炮”;有的人不辨是非、遷就錯誤,即使發現同志滑向危險邊緣,也不願“扯袖子、咬耳朵”“紅紅臉、出出汗”;有的人害怕“出事”、包庇犯罪,有案不查、違法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還美其名曰“與人為善”。

這是不辨是非、不講原則、放棄黨性、挑戰法紀,與其說是“與人為善”,不如說是“對人偽善”,其實質就是“好人主義”,必然侵害黨內政治生活、破壞黨內政治生態、弱化黨的自我革新能力,必須引起警惕。

(作者為江西上饒市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