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陸軍認為坦克的主要任務是協同步兵進行進攻,加上當時美國沒有直接的戰爭壓力,美國陸軍的軍費開支被壓低到一個較低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機動靈活且造價相對較低的輕型坦克,也就成為美國陸軍裝甲部隊重點裝備的坦克。

不過,1938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中,BT快速坦克等輕型坦克在實戰中,其薄弱的裝甲已經不能夠很好的保護車組成員的安全。美國軍械局敏銳的察覺到了這種情況,並很快提出了針對當時美國裝甲部隊現役輕型坦克的改進建議。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西班牙內戰中,輕型坦克暴露出了防護薄弱的問題

美國軍械局認為,無論是使用全新的特製裝甲板,還是直接提升裝甲厚度,未來美軍裝甲部隊的輕型坦克,最少都應當能夠抵禦12.7毫米重機槍的直接攻擊,這是未來輕型坦克的防護底線。同時,為了能夠對敵方的坦克形成有效打擊,未來輕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應當是火炮,而不再是各種機槍。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二戰前美軍的M1輕型坦克,主要火力就只有機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裝甲部隊所裝備的輕型坦克主要有M3系列、M5系列和M24系列等型號,這些輕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美軍裝甲部隊執行了大量的偵查和作戰任務。為了讓讀者朋友們對二戰時美軍的輕型坦克有更好的瞭解,本文將以M3系列、M5系列和M24系列作為主線,向各位讀者進行相關的介紹。

從鉚接到焊接——M3系列輕型坦克

M3輕型坦克的誕生和M2輕型坦克有很大的關係,作為當時美國陸軍裝甲部隊中性能最好的輕型坦克,美國軍械局除了在M2輕型坦克的基礎上改進出M3輕型坦克外,還通過簡單放大等方法,以M2輕型坦克為基礎,設計出了後來的M2中型坦克。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M2中型坦克也是由M2輕型坦克改進而來的

1938年年底,美國軍械局正式下令停止已經落伍的M2A3輕型坦克的生產工作,轉而生產以M2A3為基礎升級而來的M2A4輕型坦克。作為M2A3輕型坦克的性能加強版,M2A4輕型坦克安裝了能夠搭載37毫米反坦克炮的新式雙人炮塔,同時車體正前方的裝甲厚度也提升到了25毫米的水平。

美國軍械局在M2A4輕型坦克上進行了諸多新技術的驗證,除了使用大陸公司的W-670-9A型汽油發動機做為M2A4輕型坦克的主動力外,還在部分生產型M2A4輕型坦克上安裝了T-1020柴油機,用於論證柴油發動機取代汽油發動機的可能性。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M2A4輕型坦克

考慮到當時的鉚接裝甲防禦性能已經不足,因此美國軍械局也在部分M2A4輕型坦克上使用了鑄造裝甲。事後的測試也證明了鑄造裝甲在防護性能方面,已經強於當時的鉚接裝甲,不過,因為鑄造裝甲生產更耗工時,因此並未在輕型坦克上大規模使用。通俗的講,此時的M2A4輕型坦克,更像是美國軍械局的一款量產型測試車,專門用來檢驗接下來美國軍械局可能使用的新技術。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使用鑄造車體的M2A4輕型坦克

針對M2A4輕型坦克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美國軍械局馬上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意見,比如使用全新的M22型組合炮座取代了此前M2A4輕型坦克所使用的M20型組合炮座,動力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同時,其車體正面的裝甲提升到了38毫米的水平。新車在1940年下半年通過了測試驗收,並獲得了M3的裝備編號,M3輕型坦克正式誕生

早期型的M3輕型坦克因為直接使用了M2A4輕型坦克的生產線,所以使用的還是鉚接炮塔。不過,隨著前線部隊對鉚接炮塔防護力不佳的抱怨反饋到美國軍械局,美國軍械局馬上為正在量產中的M3輕型坦克安裝了全新的焊接多邊形炮塔。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量產型的M3輕型坦克有兩種炮塔

在動力方面,因為柴油發動機和汽油發動機都擁有各自的優點,所以量產型的M3輕型坦克也分為汽油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兩個版本。兩個版本的M3輕型坦克也很好辨認,柴油發動機版本的發動機艙蓋兩側的空氣過濾器連接管稍長一些。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柴油發動機的連接管稍長一些

M3輕型坦克還有比較有意思的設計,就是可拋棄式副油箱。因為車體本身的油箱容量較小,汽油發動機版本的M3輕型坦克最大行程只有112公里,而柴油發動機版本的最大行程也只有144公里。因此,美國軍械局為M3輕型坦克配備了可拋棄式副油箱。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M3輕型坦克的可拋棄式副油箱

兩個可拋棄式副油箱佈設位置在車體發動機艙兩側,炮塔後方,容積各為25加侖,通過防彈膠管和發動機直接連接在一起。在燃料用盡後,車組成員就可以在車內直接解開固定裝置,兩個副油箱會自動脫落。在使用這款可拋棄式副油箱之後,兩種型號M3輕型坦克的最大行程都增加了將近一倍左右。

除了美軍裝甲部隊之外,英軍裝甲部隊也是M3輕型坦克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在經過實際使用後,英國人給美國軍械局提了一個建議,希望美國軍械局能夠為M3輕型坦克安裝上一體式炮塔吊籃,這樣車長和炮手就能夠一同操作主炮。此時正好美國新型炮塔吊籃也研製成功,美國軍械局隨即將其加入M3坦克的改進計劃之中。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M3A1使用的一體式炮塔吊籃

新款M3輕型坦克除了使用一體式炮塔吊籃之外,還正式取消了炮塔上的指揮塔,炮塔上加裝了M4型潛望鏡,炮座上也加裝了全景式瞄準鏡,原來車體上佈置的2挺7.62毫米航向機槍全部取消,新款M3輕型坦克在1941年正式獲得了M3A1的裝備編號。

在M3A1誕生之後,美國軍械局並未停止對M3輕型坦克的繼續改進。很快,採用一體式焊接裝甲的M3A3輕型坦克在1942年出現。因為採用了一體式斜面焊接裝甲,M3A3輕型坦克的車體內部空間增大,油箱容積也隨之提升。所以,M3A3輕型坦克廢棄了可拋棄式副油箱設計。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使用焊接裝甲的M3A3輕型坦克

從M3基本型到M3A3坦克,美國軍械局的改進措施都比較謹慎。比如一體式焊接裝甲技術其實在1941年就已經出現並應用到其他美軍坦克的生產之中。但是出於穩妥考慮,美國軍械局一直到1942年才開始在M3系列輕型坦克上使用這些新技術,雖然保守了點,但也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前線部隊裝備的可靠性。

直接以M3系列輕型坦克為基礎而來的升級型號——M5系列輕型坦克

M5系列輕型坦克的誕生和發動機有很大的關係,到1941年初時,因為M3系列輕型坦克的大規模生產,M3系列輕型坦克所使用的星型發動機產能已經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軍械局開始尋找新的動力來源,很快採用凱迪拉克汽油發動機的M3E2輕型坦克就誕生了。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使用凱迪拉克發動機的M3E2輕型坦克

當採用凱迪拉克汽油發動機的M3E2輕型坦克開始生產時,美國軍械局也開始嘗試在輕型坦克上使用焊接式裝甲,美國軍械局開始在M3E2的基礎上做更進一步的改進。最終,使用一體式焊接車體的M3E3輕型坦克誕生了,這也就是後來的M5輕型坦克。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M5輕型坦克

在M5基本型獲許進行量產時,M5A1輕型坦克也逐漸成形。和M5基本型相比,M5A1輕型坦克的炮塔進行了加長,以容納最新的車載電臺和其餘備件。此外,M5A1輕型坦克部分後期生產型號還在炮塔側面加裝了裝甲板,在車體側面加裝了裙甲以保護行走裝置。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使用加長炮塔和側裙甲的M5A1

因為後期加裝了額外的車體設備和裝甲,M5A1雖然還掛著輕型坦克的頭銜,但是其整車重量已經達到了15.3噸,原來的窄履帶在地形適應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從1943年年初開始,美國軍械局也開始為部分M5A1輕型坦克加裝更寬的履帶,改進後的型號就是M5A1E1。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使用寬履帶的M5A1E1

M5系列輕型坦克可以說是M3系列輕型坦克的整體升級版,M5系列輕型坦克和M3系列輕型坦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使用了新的發動機和一體式焊接車體,使整體的作戰性能更加的均衡。但從根本上來看,M5系列輕型坦克還是沒能跳出原來M3系列輕型坦克的發展框架。

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大成之作——M24“霞飛”輕型坦克

為了取得火力上的優勢,美軍裝甲部隊一直希望能夠讓輕型坦克使用口徑更大的火炮。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美國軍械局曾經做出了許多的嘗試,甚至一度搞出了直接在M5輕型坦克底盤上使用敞開式炮塔的M8A1型反坦克殲擊車,但這些嘗試仍然沒有滿足美軍裝甲部隊的使用需要。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M8A1反坦克殲擊車

讓輕型坦克使用大口徑火炮的最大困難在於大口徑火炮的整體重量過大,強行在輕型坦克底盤上使用很容易形成“頭重腳輕”的情況。美國軍械局的M3型75毫米火炮如果在M3底盤上進行開火測試時,甚至需要注意車體與炮塔的角度,以避免翻車。

此時給美國軍械局帶來幫助的是美國空軍,美國空軍為了提升B-25轟炸機的對地攻擊能力,專門為B-25轟炸機研製了一款薄炮管的75毫米火炮,這款75毫米火炮的反裝甲性能不錯,但是整炮重量卻只有180公斤,很適合輕型坦克使用。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T24原型車

很快,美國軍械局就以該款75毫米火炮為基礎拿出了相應的設計方案,原型車被美國軍械局命名為T24。

T24原型車的底盤重新經過了優化設計,車體前部的裝甲厚度為38毫米並採用大傾斜角設計,以此進一步提升車體的防禦性能。此外,為了降低整車重量,使用了結構更簡單也更可靠的扭矩懸掛。原型車在1944年參與並通過了美國軍械局的測試,並在同年6月份獲得了M24的正式編號,“霞飛”輕型坦克正式誕生。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M24“霞飛”輕型坦克

在M24“霞飛”輕型坦克正式定型並開始量產後,美國軍械局開始嘗試在基本型M24輕型坦克上加裝其他已經成熟的裝備,改進的重點之一就是為M24輕型坦克安裝地面適應能力更好的履帶,除此之外,美國軍械局還給M24輕型坦克換過好幾款機槍座。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M24“霞飛”使用過的幾款履帶

M24輕型坦克改進程度較大的一款是M24E1,M24E1最主要是使用了R975型汽油發動機,併為其75毫米火炮安裝了雙控炮口制退器。而隨著戰局已定,戰爭結束之日遙遙可期,美國軍械局也就再也沒對M24“霞飛”輕型坦克進行更多的改進了。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霞飛”是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大成之作

“霞飛”輕型坦克無疑是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大成之作,無論是其高達56公里每小時的急速還是那門足可以和中型坦克對陣的75毫米火炮,都令“霞飛”輕型坦克成為二戰美軍裝甲部隊中一款讓人過目不忘的優秀裝備。

總結——厚積薄發的發展之路

縱觀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發展之路,“厚積薄發”是對其最貼切的形容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在前線部隊急需作戰裝備的情況下,美國軍械局並沒有從頭開始研製一款全新的輕型坦克,而是直接在原有的M2A4輕型坦克的基礎上,快速推出M3系列輕型坦克和M5系列輕型坦克供前線部隊使用。

美利堅輕騎兵,從M3到M24“霞飛”,二戰美國輕型坦克的進階之路

M24的研發成果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M3系列輕型坦克和M5系列輕型坦克大規模量產的同時,美國軍械局採用快速驗證的方式,在量產車上對新型發動機、懸掛、履帶、火炮等關鍵設備進行研發和測試,在相關領域快速積累了大量經驗。而這些經驗,都為M24“霞飛”這款“戰場精靈”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從這方面來看,二戰期間美國輕型坦克發展之路,也可以說是一條務實、有效的坦克發展之路。美國軍械局此後也將這種工作方式帶到戰後其他美製坦克的研發工作中,並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