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追憶民國時期的老成都,最洋盤的地方當然是華西壩。這個當時的成都中心是中西文化、外來文化與成都文化的完美融合地。

如果說北京的文化中心,是清華、北大,那麼,成都的文化中心,可以說就是“華西壩”。

西學東漸的窗口,百年華西壩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華西壩東起南臺寺,南到金陵路及延伸之林蔭街,北至錦江,西達萬里橋,並延伸至漿洗街。

那時的華西壩,還屬於成都城外,出了南門,還要走上二里路。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老成都南城門

相傳,這裡是蜀漢都城的"中園"舊址,劉備曾來此遊玩;這裡還是五代時期,後蜀蜀王孟昶的後花園,也許,千年前他曾攜愛妃於此同遊,共賞“花開四十里為錦繡”的芙蓉。

歷史上雖被稱作“中園”、“別苑”,但在當時,華西壩卻是一片水田和墳地。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來自英、美、加三國的五個基督教會,決議在成都創辦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選擇了這片錦江之濱、南臺寺之西的清幽之地。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這是一個被傳教士打開的窗口,西方文化從這裡湧入,不用出國,學子們就可以學習先進的醫學、牙科知識,老成都人也開始接觸到西方的自行車等“洋”玩意兒。

- 教會創辦的華西協和大學-

1910年3月11日,華大正式開學。取的名字也簡單粗暴,既然是由三個國家的5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公誼會、英美會、浸禮會、聖公會)共同開辦的,那就叫華西協合大學吧。

正因如此,當時的老成都人都稱之為“五洋學堂”。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華西協和大學的開學典禮

從1907年教會購買的150畝地,到1950年已佔地1200餘畝。華西壩也因華西協合大學而得名並馳名中外。

1951年,人民政府收回了華大的教育主權,後來,經過一系列的院系調整,醫學院、文理哲學院和博物館併入四川大學,社會學、民族學併入今西南民大,農學院也演變成了今天的四川農業大學。

- 屹立百年的華西壩建築-

起初,協和大學只有簡易的臨時建築,1913年,美國傳教士畢啟當選首任校長,先後15次橫渡太平洋回國,並在中國內多方遊說,募集400萬美元,修建起了歷經百年仍屹立錦江之畔的建築。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1910年的華西協和大學校門

在規劃校園的時候,創建者們採用了一個時髦的形式,國際招標。當時的成都比沿海地區接觸的西方文化更少,對外來文化的反應敏感,也常常出現抵制教會的行為。教會因而選擇了中西合璧的設計,更容易被當地人所接受。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萬德堂,建於1920年

為了這個設計方案,英國建築師弗烈特·榮杜易可是費了不少心思。在來成都之前,他先去北京參觀了故宮,入川路上,又一路留心西南的建築,把這些中國建築的元素都加入到了設計當中。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斐赫院,建於1915—1920

依照中國對稱的傳統建築原理,突出青磚黑瓦,間以大紅柱,清一色的歇山式大屋頂,在屋脊、飛簷上點綴以遠古神獸、龍鳳、怪鳥,給人以神秘古樸的東方美感。不過,建築的內部,卻採用了西式結構。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嘉德堂,建於1924年

這些建築,得到了梁思成的高度評價。在《中國建築史》中,他談到:“以中國建築之部分應用於近代建築,如北京協和醫學院……成都華西大學皆其重要者也。"如今,這些中西融合的典範,大部分仍然保存完好。

- 抗戰風雨中的“五大學”-

抗戰時期,中國大後方的教育文化中心有“三壩”:成都華西壩是“天堂”,漢中的鼓樓壩是“地獄”、重慶沙坪壩是“人間”。

“三壩”中的華西壩環境最為優裕,對於聚在這裡的五所大學來說,在戰火中能覓得一塊相對清淨的治學之地實屬不易,故有“天堂”之譽。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抗戰時期的華西壩

抗戰爆發後,東部與中部高校相繼被迫西遷。作為抗戰的大後方,四川是聚集高校最多的地區,成都接待了約8所學校。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燕京大學四所教會大學齊聚華西壩。被稱為抗戰“五大學聯合時期”。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五所學校的校長合影(1940年)

那時的華西壩,還活躍著一大批包括陳寅恪、錢穆、梁漱溟等當時國內頂尖學術大師的身影。走在當時的校園裡,和你擦肩而過的,或許就是朱光潛,顧頡剛,給你上課的,也許就是馮友蘭、呂叔湘。

- 壩上鐘聲裡的故事 -

華西壩既是成都最早匯聚多元文化的地方,無疑也是成都人眼中,最時尚、新潮的地方。來自各地的年輕人同聚於此求學,也在這裡追求自由戀愛。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華西協和大學女子學院

除了興辦醫學、農藝、鄉村教育系、鄉村建設系等,華大還開辦了女子學院,率先在西部高校中實現男女合校。1924年的第一批八名女學生,成為四川地區最早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校長畢啟與女學生

“五大學聯合時期”,四所大學都是男女同校。女生宿舍被高聳的圍牆包圍,男學生甚至不能進入門前30米的範圍。如果有重要的事約女生見面,得通過門房傳遞便條,到指定的窗口交談,即使是女生與父兄談話,也得在會客室,當著舍監的面。

那個年代,女生宿舍實在有著太多的禁忌,因此也被男生取了個外號:“紫禁宮”。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那時的華大,已經有了留學生。當年在華西協和大學讀書的洋學生,還有一本獨家秘笈:四川話教科書。百年前的蜀地,金髮碧眼的“歪果仁”,也能操著一口接地氣的四川話。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啟爾德

在華大執教多年的加拿大醫生啟爾德,為了方便來華的外國人學習,把四川人日常使用頻率較高的方言,翻譯成了英語。我們熟悉的李雷與韓梅梅,在他們的記憶裡,叫王長興。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我們平時說的“把腳腳逗起”、“走得攏”、“歸一”的英文翻譯,在這本教科書裡,都能夠找到答案。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流沙河說:成都的五大文化標誌地,我認為是老少城、華西壩、草堂、武侯祠和春熙路。其他地方皆市井景象,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近代文化的西風東漸,就是從華西壩傳到成都的。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在華西壩的千餘畝土地上,近代文明生根發芽,成都的古老文明開始與現代接觸,深厚的學術氛圍在這裡傳播到各個角落。

「名人與成都」流沙河說成都唯華西壩為人文氣象 原來顧頡剛等名人都住這兒!(多圖)

現在,川大華西校區已被寬闊的人民南路劃成兩個部分,歲月流逝,壩上鐘聲依舊清遠悠揚,荷塘月色依舊那麼迷人。當年在華西壩上發生的種種,都成為了成都人的親切回憶。

來源:“成都百米生活-dis”搜狐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