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何清廷“剃髮令”在南方引起強烈反抗,而北方卻沒有?

陳俐伶


其實,本題提得有點問題。從表面來看,是“剃髮令”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抗,比如江陰、嘉定等地區,但是這並不代表在北方“剃髮令”沒有遭到反抗,或者反抗不激烈。這並非北方人比南方人奴性或者不具備反抗意識,而實際上是因為清廷的“剃髮令”是一個不斷變化和調整的策略,清朝入關後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袞)根據清朝在關內的形勢對剃髮令多次作出調整,而這一調整也導致了南北方對於剃髮令的反抗表現出來了不一致性。


第一階段 剃髮

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衣冠悉尊本朝制度

1644年四月,多爾袞率滿洲八旗聯合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李自成敗退陝西,五月初二,多爾袞率八旗進入北京城。此時的多爾袞志得意滿,不僅進入了山海關,還佔據了老對手明朝的帝都,李自成也被擊敗逃回了陝西老家,明朝死了皇帝變成了一盤散沙,放眼天下還有誰人是敵手。

為了進一步打擊大明臣民的心理防線,多爾袞決定從文化上徹底征服漢族,而文化征服莫過於改變民眾的服飾和髮型,所以多爾袞以征服者和勝利者的角度出發下令剃髮,讓漢人穿上和滿人一樣的衣服。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多爾袞沒想到自己捅了一個大簍子,漢人受兩千年儒家文化思想影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原本對清朝代替明朝統治持無所謂或者中立態度的民眾對“剃髮令”深惡痛絕,不少已經歸順清朝的民眾為了保護自己的頭髮揭竿而起、對抗清軍,或者逃亡南方明朝控制的地區,剛剛進京、立足未穩的清廷深深感受到了民眾的敵意。而此時,清朝控制的區域基本是長江以北的地區,也就是說這時候北方的反抗是比較強烈的,因為南方根本不存在執行剃髮令的條件——清軍根本都沒到南方呢。

第二階段 暫停剃髮

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

淪陷區民眾的反抗將多爾袞從勝利的美夢中打醒,再加之初到北京清軍立足未穩,為了維持自己的在關內佔領區域的統治,多爾袞及時調整了政策,在頒佈剃髮令後一個月,多爾袞又頒佈了上述條令,暫停剃髮令的執行。

如果說沒有北方民眾的抵抗,多爾袞怎麼可能下令暫停執行剃髮令呢?

暫停剃髮令的效果十分顯著,淪陷區的人民沒有了剃髮的切膚之痛,對誰來做皇帝這個事情也就看淡了,不管誰做皇帝,老百姓的日子還是這麼過,而且清朝來了之後還叫停了明朝徵收的“三餉”(剿餉、遼餉和練餉),這樣的老闆誰不喜歡,誰當皇帝都無所謂,老百姓的日子照舊過唄。於是暫停了剃髮令的清朝越來越順,在京畿地區站穩腳跟的清兵終於能夠放心大膽的向西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軍了。

清朝和明朝遺民的髮型相安無事的度過了一年多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清朝在關內的勢力範圍也從京城周邊擴大到了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黃河以北大片區域。

第三階段“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1645年五月,由於之前一年暫停剃髮令的政策執行,清朝形勢大好,不僅擊潰了大順軍,將大順軍趕到了山溝裡,而且還掉頭南下,攻克了明朝的留都南京,將盤踞在此的南明弘光政權消滅了,清朝的地盤從黃河流域推進到了長江流域,多爾袞又一次幸福地暈了。

自以為“兩都在手、天下我有”的多爾袞又想起來要在精神上征服百姓,於是重拾剃髮令,下令各地軍民盡行剃髮,而且在正式的命令中包含“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恐怖字眼,可見清廷是如何的肆無忌憚。

但是多爾袞又一次失算了,他遇到了一年前同樣的問題。之前還乖乖投降的百姓聽說要換髮型(剃髮),紛紛拿起了鋤頭、木棍開始拼命,剛剛征服的江南各處都爆發了義軍的反抗,其中尤以江陰和嘉定最為英勇,江陰一個縣城抵擋清軍八十天,而嘉定前後消滅清兵和漢奸軍隊數千人。

惱羞成怒的清軍在江陰和嘉定製造了大屠殺,但是這並沒有嚇唬住義軍的反抗,浙江的金華等地也自發組織義軍與清兵作戰,原本江南地區清軍可以傳檄而定,如今卻是遍地義軍,寸步難行了。

而正是由於清軍再次推行嚴苛的剃髮令,讓江南的南明臣民對清朝的統治有了戒備心理,所以清朝取代明朝就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了,這種反抗意識被放大和增強了,這自然會激起民眾的反抗,反映出來的史實就是南方的抵抗更加激烈一些。


天涯看點歷史號


明末清初,認為北方沒有因為“剃髮令”而引起反抗,那只是一種錯覺。

比如,山東高苑的謝遷起義;山東榆園軍的反清鬥爭;山西大同總兵姜瓖在山西的反清運動;延安營參將王永強陝北起兵反清;甘肅回民將領米喇印、丁國棟的抗清運動,等等,數不勝數。

在大順朝政權統治的短暫時間裡,農民沒有了沉重的賦稅,如釋重負,原本到處“土賊蜂起”的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地一度出現了“太平景象”。

清軍入關以後,公開宣佈維護地主豪紳的利益,為了對付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的敵對武裝勢力,恢復徵糧徵賦,新舊官紳有恃無恐的大搞反攻倒算,因而導致了各地自發性的武裝反抗烽火連天,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甚至超過了明末崇禎時期。

清廷的“剃髮令”一下達,官紳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忍氣吞聲乞憐於清廷;一部分由依附於清廷轉變為公開,或者是秘密的反清。

也正是因為有了北方這些反清武裝的鬥爭,牽制了大量的清軍,這才延長了南明政權的生存時間。

那為什麼北方的反清一直被忽視,或者說是一直給人一種沒有反清鬥爭的錯覺呢?

因為南明的幾個政權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並且清朝和南明的對峙也主要發生在南方,所以才有了北方沒有反清運動的錯覺。


洞察舊機


大家好,我是雜史譚。

剃髮令的反抗,北方其實也有。清兵剛進北京就要求剃髮,使北京人紛紛外逃,據記載逃去者成千上萬,一時間恐怖籠罩北京城。當時在北京的朝鮮人說:“清軍入關之初嚴禁殺掠,所以中原人士無不心悅誠服。但是剃髮令下達以後,民眾為之憤怒。”所以清軍發佈免除剃髮的政令以緩和局勢。免除剃髮的局勢持續了一年多,等到清廷再下剃髮令的時候,北方各省早就被牢固掌握了,自然起不了什麼風浪。


另外,北方早就在明末的長期戰亂中精疲力盡了。光是1640年皇太極帶兵南侵,用一天就攻破濟南府,城內外積屍達十三萬具,財物被劫掠一空。整個畿南郡邑,“民亡之十九”,在這種情況下,激烈的反抗也不現實。


最後鄙視一下說剃髮不存在的那位。1799年是日本紀年的寬政十一年,清朝嘉慶四年,在日本出版了一本專門輯錄清人習俗的書《清俗紀聞》,為了解當時清人的髮式提供了重要依據。教書先生頭頂蓄髮,編一長辮垂於後背,其長度已達腰部,辮尾有髮帶繫結。面部鬍鬚全部保留,下巴上的鬍鬚長到與腋下等齊的位置,如果推測實際長度大概有半尺左右,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雜史譚


在清朝(後金)以前,金人南下的時候,也是攻佔一座城池,就勒令所有居民髡髮。如有不從者,必死。當時的東北居民無論如何不能接受髡髮這種行為,於是爭相反抗。有鎮江(遼寧丹東)、復州(遼寧瓦房店)、海州(遼寧阜新)、金州(大連)、蓋州(營口),寧死不剃頭。

金朝已經佔據了這些城市,譬如鎮江,屬於遼東,還群起殺了金人的使臣。於是金朝下令大將烏爾古岱等人,率領軍隊前往查驗。說只要把為首的幾個人交出來就沒事,只要剃了頭,各歸各家,什麼事都沒有。可是鎮江人沒聽那一套,拒不配合,於是金兵立即開始了大屠殺,拒絕剃髮的百姓紛紛投死鴨綠江。

圖文無關

那麼一些人張嘴就說,啊,北方人不反抗。

奴性。

你是真知道啊還是假知道?

對得起殉難的滿城百姓麼?

另外還有一個情況必須要說,即,金人在東北時,拒絕剃髮的東北人民可以往南跑。江南之屠時,裡頭也有落難的百姓。可是一旦過了江,整個明朝都消失了,逃無可逃的時候,就不會跑了。明明可以往山東明朝統治區跑,不必投鴨綠江,那就不投。除非已無退路,如鎮江百姓投鴨綠江。

金人到北京,說是替明朝除賊,幹掉李自成,逢迎明朝太子進京。百姓來迎接,結果發現來的是金人王爺多爾袞。錯愕之間,多日後下令剃髮,北京人不肯,又下令不剃髮者殺,於是北京百姓紛紛外逃。關閉城門內困百姓,反抗的已死,還有消極反抗的,更改剃髮樣式,同樣是死。

金人到山東,遭遇民間武裝頑強反抗,名曰榆園軍。清順治二年(1645),先後攻克曹州(今山東荷澤)、濮州(今範縣西南)、定陶、城武(今成武)四城,擁立明代忠義王建都曹州為魯王,改元天正元年,連克鉅野、東明。清朝調集了兩省重兵圍攻兩月,沒見效,順治四年,山東義軍大破大名府,最終到順治十二年,金人採取決黃河大堤的方式圍困榆園,後義軍大部死難。

整個東北,普通百姓的反抗未成系列,但不是沒反抗,反抗形式是死難或者逃亡。山東、山西、河北等地,被糾集起來的百姓,則擁戴明朝皇子,形成軍隊,重創金人,堅持十餘年。而到了南方,有士人牽頭的城市,多滿城殉難。

譬如江陰有閻應元、陳明遇,揚州的士子,均形成了一股繩。殉難者有骨氣,未殉難者呢?被困閉在城內而沒有牽頭人的,不得已而髡髮者也很多,有遲疑者會被砍死,這種情況下,多半是家族中為詩書之家,有滿門閉門自焚而死的。

許多儒生和士子,躲避到深山中不問世事,以明朝遺老自居。還有的積極牽動消極反抗行動,金人規定必須剃髮,那麼整個清朝,所有百姓正月裡就偏不剃髮,號曰“思舊”,後被訛傳為“死舅”。

總之,不要因為地域優越感就去想當然地去挑動紛爭。北方的反抗是很激烈的,也不是沒有發生大規模流血事件,不要靠想象去抹黑那些殉難的古人。不要在這種事上搞地域黑,這很噁心。


豆子人民藝術家


在滿清入關前,對於統治區內的各民族基本上已經“衣冠一致”了,並且也制定了“若征服大明,就全國剃髮”的基本國策,這個政策隨著清兵南下的進度和速度而發生變化。

吳三桂自山海關引清軍入關後,李自成的軍隊迅速崩塌,進而短期內在大明的北方形成了巨大的軍事、政治真空,導致滿清很快就佔領了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形成了對北方的絕對掌控。

但隨之滿清發現一個很尷尬的問題:他們的人太少了,相對當時明朝幾千萬人口,入關的八旗軍才20萬人,絕大多數滿族百姓還是居住在關外,並沒有隨軍南下,這對滿清在佔領區維持秩序非常不利,這僅有的軍隊還要抽調許多南下去攻南明,到時候這留守的一點八旗士兵還不得成靶子?

站在滿清統治者的角度:我們的人少,為了不讓漢人感覺我們人少,那就在外形、髮型上整的和我們一樣,一方面摧毀他們的抵抗決心,另一方面也是不瞭解我們的真實家底。

於是,當大批滿清軍隊準備南下之際,滿清在北方推行剃髮令,但是遭到了激烈的抵制,也影響了清兵南下的戰略行動,多爾袞迅速的“暫緩”實施,他在1644年5月20日諭旨中說:“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但這個暫緩只有實行了1年多一點。但這個1年多點時間,足以讓滿清迅速建立起對北方的有效統治。

1645年夏,包括南京在內的江南地區被清軍貢獻,南明朝廷瓦解,多爾袞迅速下達指令,除了北方已征服地區,對於江南前線的總指揮豫親王多鐸也下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此時北方地區已經完全在滿清的有效管控之下,北方漢民也基本習慣了滿清治下的統治秩序,加之之前有過一個月的“剃髮令”的殘酷實行,本次“剃髮令”在北方沒有引起太大的反抗,而在江南新徵服地區,則引起了軒然大波,使得江陰、嘉定等已歸降的地方再次舉行大規模的反清抗爭,極其慘烈。

江陰城破之日,主帥閻應元留下絕筆一首: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殺賊,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感受一下江陰這座小城抵抗之慘、之烈。


雲中史記


那誰,錢謙益 他小妾是柳如是嗎?倆人打算跳河自盡,結果錢謙益下去了,又上來,說了一句,水太冷。。然後他小妾自盡了,他呢,帶著一大票的東林黨人去跪著迎了滿清的文武。

東林黨人大部分是哪裡人,明朝後期的亂象紛爭有一大半都是跟黨爭有關係,其中又有大半跟東林黨有關係,然後,東林黨人甚至企圖操縱科舉。

而北方呢,南明小朝廷成立了以後,北方的漢人結社打掉了清朝在當地的很多小股武裝,甚至可以說,在鄉村,滿清勢力就是空白,還有很多大城市也是如此,就等著南明小朝廷背上來接管這些城市,結果呢,沒人來。。這些宗族子弟呢,歷史上是沒有寫的,但是顯然很明顯,被殺光了。

歷史上,我們只看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只是感覺南方激烈反抗,然後一座城市一座城市的死光了。嗯,還有南宋時期的襄陽,也是差不多都是南方人在反抗。甚至,民國時期,也是南方的人在反抗日本,話說,四川人很厲害。

跑題了。

北方呢,歷史課本上很少提及北方的反抗,但是真的少嗎?滿清是從北向南啊,北方只要還有反抗力量,滿清敢下?只要有反抗力量,滿清肯定不會多說一個字,肯定就是殺。殺到比不反抗,殺到比絕望,殺到你徹底沒有力氣反抗為止。。

我是不讀書的人,只是喜歡看小說,很多歷史小說都有那麼一句話,穿清不造反,菊花套電鑽,可想有多麼惡毒。

北方的反抗力量為啥在剃髮令以後,不反抗了,

一,反抗力量被殺光了。

二,反抗能力徹底被滅了,譬如,幾家共用一把菜刀什麼的。

三,反抗力量徹底絕望了,我們自己打,打贏了,南方小朝廷收拾我們,打輸了,上面滿清來收拾我們,兩頭不討好。。

四,嗯,或許也是對明朝徹底失望了吧。


飛向豬頭山


應該說,滿清入關後發佈的“剃髮令”,是滿族文化征服漢族文化的標誌。在武力上,由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幌子,進京幾乎是兵不血刃,華北各地並無真正抵抗跡象。而當“剃髮令”發佈後,各地便出現了反抗,因為漢族人知道,滿族統治者將利用剃頭這一形式改變千年華夏文化,剃了頭,就意味著這個漢民族被徹底征服,就如一個人被迫改名換姓一樣。

然而,由於清朝統治是一個從南到北的漸進過程,北方當然被早一些征服了。另一個原因是明朝皇室已經難逃,北方漢人失去了中央領導,單靠自發的游擊隊式的抵抗力量,已經不是強大的滿清正規軍的對手了,因此,北方各地義士們在短暫的抵抗之後被殺光,普通百姓只能順從了。另一個原因是,北方民族融合的歷史較強,宋代時,女真人在北方建立了金朝,與南宋對峙了一百多年,華北便是最早融合的地區,之後蒙古帝國又最先佔據北方,然後滅了金朝,再後滅了南宋統一中國,被稱為元朝。這便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第一次覆滅,直到朱元璋起兵“驅逐韃虜”後,才重新恢復了漢唐文化,明代便成華夏文化復興的標誌性朝代。

然而,在冷兵器時代,北方遊獵民族始終沒有放棄入主中原,成就霸業的夢想,和宋代時期的金朝女真人同源的建州女真,其首領努爾哈赤再一次整合東北各部建立後金,後來成為入主中原的滿清。

從整個歷史脈絡看,從宋代開始,中國北方几乎隨時都在發生著民族融合的戰爭,北方人即使戶口簿上寫著漢族,實際上早已融入了遊牧民族的基因。而由於改朝換代多從北方開始,人們也學會了審時度勢的生存方式,與南方漢人堅守民族氣節相比少有遜色。但是,不能說北方不抵抗,而是抵抗者都死了。而南方被屠城的原因,在於氏族觀念和文化認同感比北方強,認為滿清發起的剃頭了是對華夏民族的毀滅,因此出現了頭可斷,血可流,頭髮不可丟的頑強反抗,但反抗的結果就是被屠城。最終的結局同樣要臣服,因為歷史註定要如此發生。而滿清入主中原的最終結果,不但沒有消滅漢族,反而被漢族同化。


若愚趣談


剃髮令,指中國明末清初時期滿清政府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統治其下的全國各民族,主要是漢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髮型的政策。


滿清政府自入關以來,為了消弱漢族的民族意識,有利於殖民統治,強行推行滿族文化政策。由於剃髮令涉及民族文化認同,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漢人的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遭致滿清政府的血腥鎮壓。

剃髮令的頒佈及強制執行加劇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廣大漢族人民的抵抗,觸發了江南地區江陰﹑嘉定﹑蘇州等地的抗清鬥爭。以“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為口號的各地人民的反剃髮鬥爭,成為當時抗清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何清廷:“剃髮令”在南方引起強烈反抗,而北方沒有?

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1、北方離政治中心很近,受到清政府奴化的程度更高,所以奴性更強,容易屈服。

2、北方自古就是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交通發達,常有少數民族和漢族通婚,文化融合很深。

3、北方受自然災害和長期戰亂,經濟和生產力遭到嚴中破壞,北方人民無力反抗,反抗也會很快受到鎮壓。

4、從宋朝開始,重文輕武,南方的文化水平高於北方,所以受傳統漢文化影響更大。

5、南方人各民族之間融合少,所以民族意識更強,


段記太后餅


北方連年戰亂天天改朝換代,饑荒兵禍匪患,誰做皇帝都一樣,底層人民吃不飽飯的,餓你十天你還會談民族氣節嗎?在大一統的年間北方太平天下太平,戰亂年間北方亂天下亂,這是沒辦法的,自古北方缺糧,打滿洲爭遼東遼響,爭得普通人都吃不上飯,一個政權連人的溫飽都不能解決還談什麼民族大義,活著最重要,你聽說過南方鬧饑荒嗎?少在這噴北方人沒骨氣,沒有北方抗擊蒙元女真,助朝鮮平倭寇,南方的老爺們能在家吟詩答對遛鳥養花?南方人喜歡內鬥一點不假,歷史裡殺開國元勳的都是南方人的政權,南明亡於內鬥,現在的南方特喜歡噴北方人的難道不是離間民族關係,破壞國家統治嗎?


賬上有糧


北方跟南方的情況不一樣。北方人的經濟條件一直比較差,環境也比較惡劣,在滿洲人入關的時候,北方一直受到土匪的侵害,很多的人被土匪殺掉,而大清自己號稱解民倒懸,其實主要指的是北方,他們在北方殲滅了那些土匪,使北方的百姓重新安定,開始生產,生活也穩定了下來。所以很多北方人對大清是感恩戴德的!而且北方人的文化比較低,他們受到儒學的浸染不如南方,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剃髮令牴觸不是特別的強烈,也沒怎麼反抗,就完成了剃髮。

而南方的不一樣,南方的經濟比較富足,他們受到土匪的侵害比較低,所以他們對大清的感恩戴德程度是比較低的!另外因為南方人的文化程度比較高,他們是儒學的浸染就比較深,所以對t發這種有違儒家道德的行為,是很牴觸的。

這個基本上就是對剃髮令來說,南方和北方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