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腔的發源地在哪裡?

致我們的青春


秦腔的發源地眾口不一,有人說是陝西西安,有人說是甘肅天水,不過我們一般都這樣解釋秦腔:因其起源於古代秦地,故而稱為秦腔。

所以按照常用的說法,秦腔是發源於西安市附近的。


那麼甘肅天水的說法是怎麼流行的呢?

據說天水有個古蹟叫牧馬灘,是秦國專門放牧的地方。據說當時秦穆公很喜歡聽歌謠和傳說,廣為蒐集當時好聽的音樂。

於是有個天水的人把當地的民間小調呈了上來,很受秦穆公的喜歡,這也就是後來的秦腔。


到了唐朝後,李世民看到起源於天水的秦腔後感覺很好,很推崇這個劇種,於是秦腔在唐朝廣為流傳起來。

但是這終究是個傳說,沒有更為實際的證據證明,秦腔就是起源於天水。
按照今天的說法,古秦地就是在今天的陝西,秦朝的首都咸陽,就在現今的西安市附近,所以秦腔的發源地應該是陝西西安,而並非甘肅天水。


魏青衣



我是Alin


首先,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秦隴不分家的,現在秦隴之地還劃分出了青海(一部分)、寧夏,所以把秦腔細分到具體哪個地區,感覺是非常有爭議了。


這就好比古巴蜀文化是屬於四川還是屬於重慶這樣的笑話。

九州是華夏最初的行政和地域劃分,九州之一雍州指的就是秦隴之地,要是按現在的行政劃分,指的就是今天陝西、寧夏全境和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

現在都以秦指陝西,陝西又有三秦之地之說,但實際上處在渭水流域的陝西甘民眾,都以八百里秦川說陝西。

而幾千年來真正意義上的陝甘分治,始於1666年,既清朝康熙年間。

實際上古代的秦隴之地,指的就是渭水流域,渭水從現在的渭源鳥鼠山出,過隴西、抵天水,到達寶雞(西岐),寶雞也是八百里秦川第一站,然後經過咸陽、西安,最後在潼關和黃河交匯。
◎依舊是上面一個圖,秦邑和西犬丘之間那條河,就是渭水,虛線畫出來的這個圈,實際上就是秦隴之地,也是秦隴文化區。

渭河這一流域,也就是秦隴文化之地,當然,廣義的秦隴之地,還可以向西到達烏鞘嶺,自漢代在蘭州設立金城之後,蘭州地區也就納入了隴西的文化範疇,而烏鞘嶺以西,就是河西走廊,甘肅省現在的“甘肅”兩字,來源於河西走廊的兩個地方甘州(張掖)、肅州(酒泉),但實際上河西走廊的文化、習俗、語言和烏鞘嶺以東是非常不同的,到現在都是。

很有意思的是,烏鞘嶺實際上也是黃土高原的最西邊邊界。

說起大秦帝國、老秦人這些概念,現在第一反應就是指陝西,這是錯的,秦人最先是從甘肅起家的,隴西高原才是他們的老家,所謂的赳赳老秦人,是指秦國在隴西高原放羊的那批人。

而秦隴文化,指的就是秦文化,當然,還包括周文化,周人也是發源於隴東的。

貫穿北魏到唐朝初期,左右天下大勢的的關隴集團,也是秦隴文化。

而秦腔,也是秦隴文化的一部分。

那為何“秦隴文化”、或“秦隴之地”,都把“秦(陝)”放在前面呢,隴(甘肅)”放在後面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陝西富,甘肅窮。

陝西富,甘肅窮,這是現在的普遍共識,實際上這也是古代的共識,正因為一直一來都是存在這一狀況,所以周人、秦人都會在形成一個強盛的部落之後就會從隴地奔向秦地。

現在很多歷史學家、專家用了一大堆高大上的理由來解釋周人、秦人入主秦地的原因,但卻都忘了最簡單的一個事實,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事實,那就是陝西富,甘肅窮——強盛起來後,隴西高原的瘠地就沒有辦法支撐龐大的部落了,為了“一大家子”的生計,只能從隴西高原萬千溝壑中走出來,跑到富饒的八百年秦川維持生計。

哪怕是現在,出現饑荒的時候,甘肅東部的人都會往陝西那邊跑。

筆者母親有時會給筆者講述筆者外婆去陝西背糧的那段過往,上了年齡的甘肅東部老人,恐怕很多都有那份記憶,所謂的背糧就是,用錢在甘肅買化肥,然後爬火車到寶雞去換寶雞人的玉米,回來後養活一家老小——隴西高原、八百里秦川,這不僅僅只是一對地理名詞和概念而已,而是充滿了血和淚的歷史以及現狀——哪怕就一山之隔,文化、語言、習俗都一樣,但幾千年來的生活處境卻一直截然不同。

很有意思吧,直接影響了華夏近900年,間接影響了華夏2千年(文化、制度)的周人、秦人,最初推動發展、遷移和崛起的動機居然是為了吃飽肚子。

實際上夏商兩朝也是這樣,不同的是它們是從東往西遷的,夏朝就是一路往西遷,商朝也是,其在建立穩定的王朝之後仍然向西不斷遷都,為何?還是為了吃飽肚子,還是為了儘可能靠近陝西。

陝西比河南也是要富的,至少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這樣,實際上也恐怕不只是古代,即便到了現在,河南人一旦遇到饑年,也會往陝西跑。

河南人逃荒往陝西跑,和山東人逃荒往東北跑,這是近現代的兩個普遍現象,電影1942就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前一個現象。

陝西是最早的天府之國,在秦朝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之前,巴蜀古地的優勢並沒有被髮揮出來。

秦腔似乎就是來源於秦隴之地的民間小戲曲,不知道陝甘地區的民間秧歌和秦腔是誰先出現,誰影響誰的關係,但二者之間是有非常深的聯繫的,陝甘地區的秧歌,也是要扮相、有服裝,樂器(與秦腔樂器大致相同),甚至很多戲曲曲目,也是相同,如《花園賣水》等。

還有一點就是,筆者也算行了千里路,西北到了東北、從華北到西南,但就自己的經歷來看,沒有哪個地方戲曲,能夠像秦腔一樣普及。

走在陝甘的街道上、小區裡、乃至農村,基本上很平常就能聽到播放的秦腔,在鄉村,這種感覺更濃,那些上了年齡的老人,晚上拿把二胡,就開始吼起來,趕著毛驢在地裡耕地,或是拿著鐮刀在地裡割麥子、或是趕著毛驢在揚場碾麥子,驅乏時也是吼兩句秦腔,中午或晚上架著火盆煮茶時,也是吼兩句秦腔,相比其他那些專門要尋找特定場所才能接觸到的戲曲,秦腔似乎才是真正的飛入尋常百姓家。

筆者之前一直好奇川劇,尤其是川劇中變臉的絕技,但一直在四川境內沒有接觸到過川劇(當然,沒有刻意尋找),筆者當時工作的企業是個集團,旗下有個傳媒公司,簽約了一個藝人,直到筆者到外省項目上,一次點開兄弟公司的公眾號,上面一則推送中的推廣該藝人新歌的MV,是找到川劇演員用川劇藝術拍攝的,筆者這才算入川后首度接觸到川劇。

似乎也只有秦腔,才會用到一個詞,那就是“吼”,“來,吼兩嗓子”,指的是唱秦腔,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個頗具地域特色的話,“來,叫喚兩聲”,指的是毛驢,這是句罵人的話。

說到煮茶,似乎這也成為了秦隴文化特有的一個現象,實際上在宋朝前,華夏主要飲茶的方式就是煮茶,李清照“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這句和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其中“潑茶香”指的就是煮茶。

今年熱播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不時出現的桌上煙霧繚繞的場景,指的也是煮茶,而不是煮酒。


中評中語


秦腔發源與中國古代的西北地區, 又叫“梆子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因為陝西、甘肅一帶古時屬秦國,所以通常稱之為“秦腔”。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她的這些優點也被其它兄弟劇種借鑑使用,對戲劇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看到這裡熱愛戲劇的親們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看法呢?請留言交流,十分感謝!





騰琳洪


秦腔,是中國西北五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戲種。

它的成熟,準確地說,是在秦朝,即今天的咸陽。之前,雖然甘肅天水一帶也有著民間的一種隨俗的小調,但那並不稱為秦腔。歷經時間的推移,最終在秦朝固定成熟,以咸陽周邊的長安、戶縣、周至為秦腔的標準口音。陝西也稱為三秦,所以,秦腔的發源地是陝西無疑。


泰峪秦劇社


秦腔秦腔秦人的腔調。秦人遠族是東夷人伯益,商末周初部分西遷,這部分西遷的部落即為秦人的祖先。


秦人西遷地在甘、陝一帶。秦人西拒犬戎,替周王養馬,養馬地在寶雞的關山草原一帶。平王東遷時秦人出兵護送,周平王始封秦為侯國,秦始建國於甘肅天水,後東遷鳳翔,鳳翔做為秦都294年,連始皇的登基儀式也是在鳳翔舉行,鳳翔為秦國的立國之根。

秦人在放牧之餘,用雄壯的唱腔舒解心中的苦悶,生活的快樂和愛情的甜美,這就是秦腔的源頭。

若論秦腔的發源地,自然是秦人居住的甘、陝一帶。甘肅的天水和陝西的寶雞是秦人的發祥之地,應該說這兩地是秦腔的發源地。




行雲流水1437995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

棗木

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

芒碭赤子


秦腔發源於古代陝西、甘肅等地的民間小曲,成長壯大於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歷經各朝各代的藝術家反覆錘鍊、創造,而逐漸形成。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一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劇種的發展,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 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我是黑子


秦腔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與鳳翔),成熟於秦。秦腔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


農村人天恩


西秦地區是秦腔的發源地、包括咸陽以西的寶雞地區周至興平禮泉乾縣等舊稱西府、還有天水—帶、這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歷史遺存較多、從詩經等歷史典籍中可以看出秦音是當時最雅的古音、到今天西府方言中仍保留了很多的古老發音、秦腔最早是從祭祀廟會等文化活動慢慢演變發展而來、做為周秦政治文化中心有適合它發展的土壤、根據現有文字記載西秦腔是出現最早關於秦腔戲曲的記載也說明秦腔的發源地是陝甘交界的西秦大地發源而交流發展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秦腔這一最古老的梆子劇種。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