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腔的发源地在哪里?

致我们的青春


秦腔的发源地众口不一,有人说是陕西西安,有人说是甘肃天水,不过我们一般都这样解释秦腔:因其起源于古代秦地,故而称为秦腔。

所以按照常用的说法,秦腔是发源于西安市附近的。


那么甘肃天水的说法是怎么流行的呢?

据说天水有个古迹叫牧马滩,是秦国专门放牧的地方。据说当时秦穆公很喜欢听歌谣和传说,广为搜集当时好听的音乐。

于是有个天水的人把当地的民间小调呈了上来,很受秦穆公的喜欢,这也就是后来的秦腔。


到了唐朝后,李世民看到起源于天水的秦腔后感觉很好,很推崇这个剧种,于是秦腔在唐朝广为流传起来。

但是这终究是个传说,没有更为实际的证据证明,秦腔就是起源于天水。
按照今天的说法,古秦地就是在今天的陕西,秦朝的首都咸阳,就在现今的西安市附近,所以秦腔的发源地应该是陕西西安,而并非甘肃天水。


魏青衣



我是Alin


首先,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秦陇不分家的,现在秦陇之地还划分出了青海(一部分)、宁夏,所以把秦腔细分到具体哪个地区,感觉是非常有争议了。


这就好比古巴蜀文化是属于四川还是属于重庆这样的笑话。

九州是华夏最初的行政和地域划分,九州之一雍州指的就是秦陇之地,要是按现在的行政划分,指的就是今天陕西、宁夏全境和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

现在都以秦指陕西,陕西又有三秦之地之说,但实际上处在渭水流域的陕西甘民众,都以八百里秦川说陕西。

而几千年来真正意义上的陕甘分治,始于1666年,既清朝康熙年间。

实际上古代的秦陇之地,指的就是渭水流域,渭水从现在的渭源鸟鼠山出,过陇西、抵天水,到达宝鸡(西岐),宝鸡也是八百里秦川第一站,然后经过咸阳、西安,最后在潼关和黄河交汇。
◎依旧是上面一个图,秦邑和西犬丘之间那条河,就是渭水,虚线画出来的这个圈,实际上就是秦陇之地,也是秦陇文化区。

渭河这一流域,也就是秦陇文化之地,当然,广义的秦陇之地,还可以向西到达乌鞘岭,自汉代在兰州设立金城之后,兰州地区也就纳入了陇西的文化范畴,而乌鞘岭以西,就是河西走廊,甘肃省现在的“甘肃”两字,来源于河西走廊的两个地方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但实际上河西走廊的文化、习俗、语言和乌鞘岭以东是非常不同的,到现在都是。

很有意思的是,乌鞘岭实际上也是黄土高原的最西边边界。

说起大秦帝国、老秦人这些概念,现在第一反应就是指陕西,这是错的,秦人最先是从甘肃起家的,陇西高原才是他们的老家,所谓的赳赳老秦人,是指秦国在陇西高原放羊的那批人。

而秦陇文化,指的就是秦文化,当然,还包括周文化,周人也是发源于陇东的。

贯穿北魏到唐朝初期,左右天下大势的的关陇集团,也是秦陇文化。

而秦腔,也是秦陇文化的一部分。

那为何“秦陇文化”、或“秦陇之地”,都把“秦(陕)”放在前面呢,陇(甘肃)”放在后面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陕西富,甘肃穷。

陕西富,甘肃穷,这是现在的普遍共识,实际上这也是古代的共识,正因为一直一来都是存在这一状况,所以周人、秦人都会在形成一个强盛的部落之后就会从陇地奔向秦地。

现在很多历史学家、专家用了一大堆高大上的理由来解释周人、秦人入主秦地的原因,但却都忘了最简单的一个事实,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事实,那就是陕西富,甘肃穷——强盛起来后,陇西高原的瘠地就没有办法支撑庞大的部落了,为了“一大家子”的生计,只能从陇西高原万千沟壑中走出来,跑到富饶的八百年秦川维持生计。

哪怕是现在,出现饥荒的时候,甘肃东部的人都会往陕西那边跑。

笔者母亲有时会给笔者讲述笔者外婆去陕西背粮的那段过往,上了年龄的甘肃东部老人,恐怕很多都有那份记忆,所谓的背粮就是,用钱在甘肃买化肥,然后爬火车到宝鸡去换宝鸡人的玉米,回来后养活一家老小——陇西高原、八百里秦川,这不仅仅只是一对地理名词和概念而已,而是充满了血和泪的历史以及现状——哪怕就一山之隔,文化、语言、习俗都一样,但几千年来的生活处境却一直截然不同。

很有意思吧,直接影响了华夏近900年,间接影响了华夏2千年(文化、制度)的周人、秦人,最初推动发展、迁移和崛起的动机居然是为了吃饱肚子。

实际上夏商两朝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它们是从东往西迁的,夏朝就是一路往西迁,商朝也是,其在建立稳定的王朝之后仍然向西不断迁都,为何?还是为了吃饱肚子,还是为了尽可能靠近陕西。

陕西比河南也是要富的,至少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是这样,实际上也恐怕不只是古代,即便到了现在,河南人一旦遇到饥年,也会往陕西跑。

河南人逃荒往陕西跑,和山东人逃荒往东北跑,这是近现代的两个普遍现象,电影1942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前一个现象。

陕西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在秦朝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之前,巴蜀古地的优势并没有被发挥出来。

秦腔似乎就是来源于秦陇之地的民间小戏曲,不知道陕甘地区的民间秧歌和秦腔是谁先出现,谁影响谁的关系,但二者之间是有非常深的联系的,陕甘地区的秧歌,也是要扮相、有服装,乐器(与秦腔乐器大致相同),甚至很多戏曲曲目,也是相同,如《花园卖水》等。

还有一点就是,笔者也算行了千里路,西北到了东北、从华北到西南,但就自己的经历来看,没有哪个地方戏曲,能够像秦腔一样普及。

走在陕甘的街道上、小区里、乃至农村,基本上很平常就能听到播放的秦腔,在乡村,这种感觉更浓,那些上了年龄的老人,晚上拿把二胡,就开始吼起来,赶着毛驴在地里耕地,或是拿着镰刀在地里割麦子、或是赶着毛驴在扬场碾麦子,驱乏时也是吼两句秦腔,中午或晚上架着火盆煮茶时,也是吼两句秦腔,相比其他那些专门要寻找特定场所才能接触到的戏曲,秦腔似乎才是真正的飞入寻常百姓家。

笔者之前一直好奇川剧,尤其是川剧中变脸的绝技,但一直在四川境内没有接触到过川剧(当然,没有刻意寻找),笔者当时工作的企业是个集团,旗下有个传媒公司,签约了一个艺人,直到笔者到外省项目上,一次点开兄弟公司的公众号,上面一则推送中的推广该艺人新歌的MV,是找到川剧演员用川剧艺术拍摄的,笔者这才算入川后首度接触到川剧。

似乎也只有秦腔,才会用到一个词,那就是“吼”,“来,吼两嗓子”,指的是唱秦腔,与之对应的还有一个颇具地域特色的话,“来,叫唤两声”,指的是毛驴,这是句骂人的话。

说到煮茶,似乎这也成为了秦陇文化特有的一个现象,实际上在宋朝前,华夏主要饮茶的方式就是煮茶,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和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其中“泼茶香”指的就是煮茶。

今年热播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不时出现的桌上烟雾缭绕的场景,指的也是煮茶,而不是煮酒。


中评中语


秦腔发源与中国古代的西北地区, 又叫“梆子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因为陕西、甘肃一带古时属秦国,所以通常称之为“秦腔”。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她的这些优点也被其它兄弟剧种借鉴使用,对戏剧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看到这里热爱戏剧的亲们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看法呢?请留言交流,十分感谢!





腾琳洪


秦腔,是中国西北五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戏种。

它的成熟,准确地说,是在秦朝,即今天的咸阳。之前,虽然甘肃天水一带也有着民间的一种随俗的小调,但那并不称为秦腔。历经时间的推移,最终在秦朝固定成熟,以咸阳周边的长安、户县、周至为秦腔的标准口音。陕西也称为三秦,所以,秦腔的发源地是陕西无疑。


泰峪秦剧社


秦腔秦腔秦人的腔调。秦人远族是东夷人伯益,商末周初部分西迁,这部分西迁的部落即为秦人的祖先。


秦人西迁地在甘、陕一带。秦人西拒犬戎,替周王养马,养马地在宝鸡的关山草原一带。平王东迁时秦人出兵护送,周平王始封秦为侯国,秦始建国于甘肃天水,后东迁凤翔,凤翔做为秦都294年,连始皇的登基仪式也是在凤翔举行,凤翔为秦国的立国之根。

秦人在放牧之余,用雄壮的唱腔舒解心中的苦闷,生活的快乐和爱情的甜美,这就是秦腔的源头。

若论秦腔的发源地,自然是秦人居住的甘、陕一带。甘肃的天水和陕西的宝鸡是秦人的发祥之地,应该说这两地是秦腔的发源地。




行云流水1437995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

枣木

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芒砀赤子


秦腔发源于古代陕西、甘肃等地的民间小曲,成长壮大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历经各朝各代的艺术家反复锤炼、创造,而逐渐形成。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一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剧种的发展,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我是黑子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成熟于秦。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农村人天恩


西秦地区是秦腔的发源地、包括咸阳以西的宝鸡地区周至兴平礼泉乾县等旧称西府、还有天水—带、这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历史遗存较多、从诗经等历史典籍中可以看出秦音是当时最雅的古音、到今天西府方言中仍保留了很多的古老发音、秦腔最早是从祭祀庙会等文化活动慢慢演变发展而来、做为周秦政治文化中心有适合它发展的土壤、根据现有文字记载西秦腔是出现最早关于秦腔戏曲的记载也说明秦腔的发源地是陕甘交界的西秦大地发源而交流发展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秦腔这一最古老的梆子剧种。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