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槍彈不匹配導致甲午海戰清軍大敗

歷史班主任,告訴你一個課本里沒有的歷史,喜歡的可以關注。


“中國海軍兵輪所用之炮,如格林、克虜伯等,一艘必有數種。此炮之彈或誤入他炮,則必不能開放;重新取易,愈覺勞費,遲誤稽延,多由於此。陸營士兵,或持毛瑟,或持林明敦,或持快利等槍,臨陣往往有槍與彈不合之弊。”——清 朱照 《上張香濤制府條陳平倭事宜書》

槍彈不匹配導致甲午海戰清軍大敗

甲午海戰繪圖作品

1894年清朝與日本的甲午之戰失敗,其原因何在,直至今日,眾說紛紜。其實,對於一場戰爭的成敗,除了對大背景大環境的分析,技術因素往往也是最重要的。要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大家最熟悉的北洋水師的炮彈裡摻沙子的故事,除了引發對軍火質量和軍火採購者的懷疑之外,其實也涉及到一個軍事裝備的技術問題。早在當時,甲午戰爭前後,就已經有清朝人從技術角度分析戰爭。

筆者在宗澤亞先生的《清日戰爭》一書中看到這樣一則材料,晚清一位安徽籍的稟生,名叫朱照,他給湖廣總督張之洞上書,談了自己對清朝軍火裝備的看法。朱照對軍備的看法很專業,他說清朝採購軍火很紊亂,往往彈藥和槍炮不配套,更要命的是,這些不配套的彈藥和槍炮混放在一起。例如北洋水師等海軍的軍艦上,有德產的克虜伯、美產的格林機關炮等各類大炮和炮彈,但如果格林炮彈放入克虜伯炮的炮膛,炮就打不開,延誤戰機,在千鈞一髮的戰場上如果鬧這種烏龍,其後果不可想象。

槍彈不匹配導致甲午海戰清軍大敗

日軍處決中國巨人

在甲午黃海海戰時,日軍軍艦速射炮可以一分鐘發射6枚炮彈,而北洋水師火炮大多一分鐘一枚炮彈,在速度落後的情況下,如果放錯炮彈,捱打的可能性就更大。

不知道北洋水師有沒有發生裝錯炮彈的烏龍事,但其實他們的戰果還是可圈可點的,而清朝陸軍的表現卻著實讓人蒙羞,這可能也和彈藥槍械不配套有關係。朱照說,清朝陸軍士兵裝備的槍五花八門,筆者查閱《清日戰爭》一書所列表格,發現清朝陸軍裝備槍支型號有16種,口徑從7.9毫米到17.5毫米不等。朱照說經常發生“槍與彈不合之弊”,請注意,這種情況是臨陣發生的!

朱照對士兵素質也很清楚,他說清朝陸軍很多“粗鹵之夫”,軍事技能生疏,面對五花八門的彈藥槍械“不能一一辨認”。混亂的彈藥槍支配備加上技術不過關的士兵,簡直是找死。

槍彈不匹配導致甲午海戰清軍大敗

戰勝的日軍

即使有少數老兵熟悉槍支彈藥的配套,但由於平時彈藥就沒有配備好,戰事倉促,隨手拿錯,也會誤事,“信手誤攜,貽害匪淺”。彈藥槍械配備的混論也和管理的混亂相關,指揮官對這種情況居然多不知曉,“營官、哨弁尚有不能盡識者哉”。

當時也有報告驗證了朱照說的這種情況,說製造局(是哪個製造局,不得而知)軍火庫有子彈近一百五十萬發,居然有百分之七十失效或子彈“不和膛”,想一想都出冷汗。

相對清軍眼花繚亂的步槍裝備,日軍的槍支似乎相對較簡單和統一,除了其本國產的村田步槍馬槍,還有四類進口槍,美國英國各兩類。

清陸軍以這種裝備情況與日軍作戰,自然要吃大虧。雙方傷亡比例很懸殊,例如最激烈的牛莊戰役,清軍拼死奮戰,才擊斃日軍105人,而清軍本身戰死188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