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岳飛被殺時候,手下十萬心腹軍隊在外袖手旁觀,為何無一人造反?


據一些軍事觀察家的分析判斷,岳飛的岳家軍,應該是中國古代戰鬥力最強悍的軍隊之一。它能夠戰勝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黑水靺鞨(金國騎兵),收復襄漢六郡,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岳家軍)

但是這樣一支軍隊,並不是朝廷的正規軍,而是來自於地方武裝、義軍遊勇及楊么的農民起義軍等,總數在十萬以上。就是這樣一支雜牌軍,岳飛能夠把它訓練得軍紀嚴明,戰鬥力強悍,可見岳飛在軍中的威信確實是非常大,能力確實是非常強。

岳飛在受到莫大的冤屈遇害的時候,這支軍隊確實並沒有造反的異動。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也從側面說明,岳飛一生真是盡忠報國的。他在軍中所做的思想教育非常成功。這個思想教育就是:忠於趙宋皇室,收復中華國土(還我河山,應還二聖)。這兩點貫穿到岳家軍的上上下下。而岳家軍始終沒有叛亂,正說明岳飛的被殺,是千古奇冤。

(秦檜)

實際上,趙構和秦檜殺岳飛,是一項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工程。主要有這幾個步驟:

第一步,把岳飛調到臨安,擔任樞密副使。明升暗降,切斷岳飛和岳家軍的直接聯繫。

第二步,指示黨羽万俟卨、羅汝楫等人彈劾岳飛,說岳飛以前在軍中有“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等問題,從而罷免了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讓岳飛徹底沒了兵權。

第三步,分化岳家軍陣營。岳家軍中前軍的副統制王俊,因為沒有戰功,無法升遷,被秦檜發展成反嶽第一人。接著,郝晸、傅選等人也參與了進來。岳家軍中軍統制王貴,因被秦檜抓到把柄,受到要挾,不得不背叛參與反嶽。

第四步,大面積撤換岳家軍中的高級將領。據史料記載。在這段時間,除了以上說到的王貴、王俊、郝晸、傅選沒有調換外,其餘人員都進行了調換。

第五步,砍掉岳飛的左膀右臂。這便是王貴等人誣告岳飛的兒子岳雲給岳飛最得力的干將張憲寫信,讓張憲上書朝廷,恢復岳飛職務的事。從而把張憲和岳雲抓起來。當這兩人抓起來定罪的時候,也就砍掉了岳飛的左膀右臂,同時也剔除了岳家軍的種兩杆旗幟。當這兩杆旗幟不在了的時候,岳家軍想要造反,也是群龍無首,不可能實現了。

(張憲)

第六步,也是最後一步,把岳飛抓起來審判。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趙構和秦檜在抓岳飛,判他罪行之前,已經對岳家軍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岳家軍就算有十萬,也不可能有所作為了。

(參考資料:《宋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風波亭事件發生之前,雖然宋室諸戰線取得節節勝利,甚至岳飛打得兀朮棄地而逃,秦檜還是按照高宗的意思主張議和。

戰線之外岳飛領著的各個大將本來打得那叫一個歡兒,突然接到高宗命令,讓韓世忠罷兵,諸路將帥皆被召回,蔡州、鄭州、淮寧府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

(我估計當時接到這個消息就像本朝被日寇侵略,宣佈無條件投降時的心情。)

次年,兀朮再次南下,騷擾宋室邊關,宋將邵隆、王德等連戰皆捷,收付部分失地。但是朝中有人坐不住了,一旦打過兩河,敗金而迎回欽宗,若是迎回,帝位當屬誰。於是朝廷再次下詔,令全體班師回朝,如有抗者,斬。

全國一片譁然,高宗你這是腦袋發熱?抗金多年的岳飛憤然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然而在朝廷高壓鉗制之下,岳飛不得不下令班師。

(這就類似某國意向侵佔我朝某島,全國都喊著給我打,既然對方已經節節敗退,國家突然喊停,這不鬧心?)

然而又能怎樣,除了把岳飛的人設當成神一般供奉,大罵皇帝昏庸,朝廷奸臣當道,難不成這外患當前還能揭竿而起?

1141年(紹興十一年)正月,完顏兀朮再度領軍南下,二月,岳飛領兵第三次馳援淮西。再次打敗兀朮,兀朮經過這幾次南伐,把國家的錢都用完了,就算是“打穀草”也沒地兒打了。於是兀朮開始求和,完顏兀朮在給秦檜談和的書信中說:

“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宋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韓世忠二人。

背鍋俠秦檜再次登場,先是用陷害韓世忠,被岳飛保下。

岳飛回朝後,即遭秦檜黨羽万俟卨、羅汝楫的彈劾,誣衊飛援淮西“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楚州)”,要求免除岳飛樞密副使之職。此手段用的頗秒,若不先解除岳飛兵權,直接拿下岳飛,精銳的岳家軍要是一同反了,那還了得。

八月九日,岳飛被罷樞密副使,充“萬壽觀使”的閒職,岳飛兵權已釋。然議和之前提“必殺岳飛”,高宗之命,不可不執行,在秦檜授意下,張俊利用岳家軍內部矛盾(這就解釋了當岳飛被冤殺後岳家軍居然沒有造反),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岳飛。

張俊私設公堂,向張憲嚴刑逼供,毫無結果之下,竟捏造張憲口供“為收岳飛處文字謀反”。

十月十三日,岳飛被投入大理寺獄中,此前其長子岳雲也已下獄。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罪證,岳飛誓死不屈,縱使幾經審查而審查官報與秦檜此為冤屈,秦檜怎會不知,其實岳飛死不死和他的相權地位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是忤逆上頭的指令則會被招致災禍,我秦會之一步一步到了今天這個地位,應了年少之時: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

秦檜揮一揮手:“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一代抗金英雄被殘害,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當我們反觀整個“黃河大撤退”的過程,且撇開必須撤退的原因,但看令岳家軍撤退就頒發十二道令牌,身在高堂的當權者高宗如何作想,及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也得是皇權允許範圍之內。十二道令牌是什麼概念,高宗對岳飛的不滿已經到了恨不得馬上斬的地步:

“你們幾爺子,到底想搞什麼鬼?”

諸軍統帥擁兵自重,日益驕橫跋扈,既不不完全聽從朝廷號令,也不互相配合,則是高宗當時不得不認真面對的棘手問題。

外有兀朮相逼,內高宗怒不可遏,加之岳飛自己的倔強(犟)不屈,秦會之的附庸手段,岳飛死已成定數。

宦海沉浮,冷暖自知,秦檜始終明白,要想把官做得穩穩當當的,就必須聽老大的。

所以,和或者戰,最後的決定權在趙構。

此後,有很多主戰大臣彈劾、攻擊秦檜,高宗是這麼回答的:“檜,國之司命。”

連秦檜這樣的從主戰到求和,願被後世罵為奸臣也無所謂,何況岳飛手下的心腹大軍也!

國家是誰的?大家心裡還是很有B數的!


三步一叩首


岳家軍雖有十萬之眾,可這十多萬人由12支軍隊組成。這12支軍隊有84名將領。可謂魚龍混雜。

最能打的當然是岳飛的嫡系部隊,這部分人是岳飛從黃河以北來到江南的百戰老卒,戰鬥力強悍。這些最能打的老班底人數少的可憐,只有兩千人左右。

剩下的兵馬組成大致有三種,其中人數最多的是擊潰楊麼後收的兵馬,有五六萬之眾。

在這12支軍隊中,王貴統制中軍,張憲統制前軍,以及牛皋、董先、徐慶共五人是岳家軍的中堅力量。

岳飛被害後,王貴稱病離軍,張憲岳雲同岳飛一起死在風波亭,牛皋後被秦檜毒死,董先貪財好色,難以服眾,且和秦檜眉來眼去,為岳飛報仇是不大靠譜的。


下面補充一點,我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岳飛。

無他,岳飛心懷家國而已。

《宋史·岳飛傳》開篇言道岳飛:

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於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岳飛文武雙全。少年時雖然窮,但是有氣節。

眾看官,可千萬別小看了“氣節”二字,這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有氣節的人,或忠於家國,或忠於自己,至死不渝,雖萬刃加身而九死不悔!

岳家軍雖然所向披靡,無往不利,可外有金國大軍壓境,內有趙構、秦檜等扯後腿,岳家軍中還有張浚監視,所謂大敵當前,各方掣肘,不外如是。

氣節是內因。因此岳飛在面對趙構、秦檜要議和的時候是沒辦法的。

一天接到十二道金牌,將岳飛的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就起兵造反來說,這個時機是最好的。可岳飛的沒有這麼幹。

飛力請解兵柄,不許,自廬入覲,帝問之,飛拜謝而已。——《宋史》

對,你沒有看錯,被召回後岳飛氣得要辭職,但是皇帝沒同意。

岳飛被調回來以後,趙構趕緊和金國簽了議和的協議。

時和議既決,檜患飛異己,乃密奏召三大將論功行賞。韓世忠、張俊已至,飛獨後。

檜患飛異己,可見當時秦檜還是極其忌憚岳飛的,不為別的,就因為岳飛手裡有兵權。可是,時間不長,岳飛自己放棄了這把神器。

既至,授樞密副使,位參知政事上,飛固請還兵柄。五月,詔同俊往楚州措置邊防,總韓世忠軍還駐鎮江。

岳飛自解兵權,去當了樞密副使,樞密副使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國防副部長,是沒有兵權的。


說到這裡,答案已經有了,總結一下就是——岳飛壓根兒就沒想過要造反,要造反還自解兵權幹啥?


家驢先生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岳飛是“真忠臣”,他從來都沒有想過要“造反”,所以絕不會利用自己在舊部中的影響力去“反抗”宋高宗和秦檜的對他的迫害。當然,更重要的是,宋高宗和秦檜解決岳飛是很有技巧的,並不是蠻幹,事前做足了準備功夫。宋高宗是很聰明的人,只是聰明用錯了地方,專幹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首先,是調虎離山。1141年正月,金軍9萬餘人攻入南宋的淮西地區,在廬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鳳陽)一線展開攻勢,此時淮西戰場南宋方面有張俊、楊沂中、劉錡三支主力軍團,共計13萬人,對付入侵的金軍是完全夠了的。但宋高宗卻下令岳飛率岳家軍主力增援淮西,2月,岳飛率主力向淮西進發,進抵舒州(今安徽潛山),差不多同一時期,淮西宋軍主力楊沂中、劉琦所部已在柘皋鎮(今安徽巢縣附近)擊敗入侵的金軍。3月,宋高宗以大規模戰事基本結束為由,下令讓岳家軍主力返回岳家軍的總部鄂州(湖北武漢,岳家軍的官方番號是“京湖宣撫司”,岳飛是京湖宣撫使),但讓岳飛帶少量親兵繼續暫駐舒州以觀察淮西戰場形勢,岳飛本人先不跟大軍一起回鄂州,這樣順理成章地把岳飛和岳家軍主力以及岳家軍的後方總部鄂州隔離開來。

4月,宋高宗以淮西戰事正式結束,召岳飛、張俊、韓世忠三大將到臨安議事,大戰之後前方大將進京彙報戰事,是慣例,岳飛自然不會在意,等到岳飛從舒州到臨安後,宋高宗突然宣佈任命岳飛為樞密副使,樞密院是宋代中央主持軍事工作的最高機構,岳飛出任樞密副使,是升官,同時宣佈撤消“京湖宣撫司”,並將臨時代替岳飛負責岳家軍總部事務的參謀官朱芾、李若虛提拔到鎮江和宣州去當知州,這樣一翻明升暗降的操作,岳家軍的中樞指揮系統就不復存在了。

接著宋高宗將駐守鄂州的岳家軍的各個部隊進行改編,編組為“鄂州駐紮御前諸軍”,委任岳飛的副將王貴和張憲為鄂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和副都統制。為防止這二人可能“不聽話”,秦檜派自己的心腹林大聲到鄂州,出任湖廣總領,負責鄂州駐軍的軍需後勤、裝備等事務,在宣撫司被撤消後,實際上取代的宣撫司部分職權。

到8月,宋高宗正式罷免了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為徹底解決岳飛,宋高宗和秦檜又安排了在鎮江主持全國軍事工作的張俊去離間和收買岳家軍的兩大主將王貴和張憲,最終王貴在威逼利誘之下,成了張俊的人,然後用跟張俊彙報工作的理由,安排張憲離開鄂州前去鎮江,9月,張憲到鎮江後,被張俊扣壓,王貴被迫配合張俊,羅織張憲的“謀反”罪,罪名是企圖帶領鄂州諸軍鬧事,要挾朝廷重新起用岳飛,10月,岳飛因此被逮捕下獄,12月,被宋高宗下令賜死。

顯然,整個過程中,宋高宗一夥是牢牢的控制住了局面的,既便真出現個別士兵不滿,也不可能鬧出大事來。


只愛潘多拉


岳飛並不是大家想象那般愚忠,他深知亂世更忌諱軍隊不聽朝廷指揮,更忌諱軍人依仗兵力藐視中央!要收復河山,必須團結在宋王室周圍,這也是他關注立儲的原因,因為封建王朝有一個好皇帝,才能統領群雄,北伐雪恥!

岳飛一向以忠義精神治軍,為了維護宋王朝,他不惜殘酷鎮壓同樣有反金情緒的人民起義軍,因為他篤信只有保證一個核心,才能保全大宋,伺機中興,收復失地!他不忍讓殘餘的半壁江山再行分裂!

正因如此,本能乘勝追擊,皇帝金牌下了,他撤了!雖然他是當時數支部隊中最後撤退的部隊,但也是要為部下作出榜樣,即便是我岳飛,也不能違抗皇帝,更何況是你們!

在這種以身作則的教育下,岳家軍有屈死的忠魂,卻沒有一個叛兵,看似不如《說岳全傳》中重上山寨更有血性,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軍魂!

即便是存在著歷史侷限性,但忠誠,是對一支合格軍隊最根本的要求!也正是這份忠誠感染了世人,感染了後代子孫,才會有那麼多岳家軍的傳奇故事,流傳在歷朝歷代老百姓之間!嶽爺,才會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忠誠的代表!


網絡文學作者東旭鷹


其實這個問題在我以前的時候也想過,皇帝之所以想殺岳飛,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條就是他的威信實在是太高了,手握重兵,並且功高蓋主,這種人在歷史上幾乎下場都一樣,如果不交兵權的話就是死路一條。

那麼既然這樣,岳飛被殺的時候,他手底下十萬岳家軍怎麼不直接反了呢?或者說在感覺不對勁的時候,直接造反,然後黃袍加身。在岳飛在外出徵的時候,宋高宗連著發了十二道金牌要岳飛趕緊回來,按道理來說岳飛這個時候已經感到不對勁了,可是他依然是選擇帶了幾個人就去見皇帝了。

有人說是岳飛沒有反的心思,所以他掌管的軍隊才不會造反,這個觀點的確是沒有錯的,除此之外就是,岳飛被殺的時候,岳家軍已經被皇帝給解決了,壓根沒有人有能力站出來造反。試想一下,岳飛這種人,即使是皇帝想殺他都要掂量幾下,不可能直接殺的,在殺之前肯定要做好各種的準備。

宋高宗不是傻子,他在殺岳飛之前就已經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段分化岳家軍,將許多的老將領直接給罷免了,岳飛要被殺的時候,在宋高宗的手段之下,岳家軍裡的很多將領都是各懷鬼胎,沒有人想著去救,當然也是有人想反的,只不過沒有條件去做。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即使這些士兵要反,他們也沒辦法去反,如果他們造反,反攻自己的朝廷,那麼金人肯定會趁機南下,到時候宋亡的更快,忠義的岳飛也不想看到這種局面,因此無論如何岳家軍都不會反,如果岳家軍反了,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岳飛下定決心要造反。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岳飛一生想的就是光復失地、報效國家,對宋王朝不曾有過貳心,其精忠報國的人生信條不僅影響著自己,還再深深地影響著身邊的諸多大將。若非如此,掌控著這樣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善打勝仗的岳家軍,有人說岳家軍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並不是岳飛個人的私兵,也並非是岳飛的家族力量,但岳飛畢竟是統帥,更何況還威信甚高,岳飛如果稍加操控完全可以像宋之先祖一樣“黃袍加身”,這點應該沒有任何異議。

宋朝始於太祖趙匡胤擁兵自重“黃袍加身”而反,到後來“杯酒釋兵權”,宋王朝的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本來就是一直重文輕武,就是怕武將造反,怕歷史重演。皇帝從不擔心軍隊實力不夠強大,而是怕它太強大,以至於自己無法控制,威脅自己的寶座。面對聲譽日上、大權在握的岳飛,精於政治權術、身居皇位的宋高宗自然是不會坐視不理,肯定會處心積慮殺之而後快。所謂“莫須有”的罪名實際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秦檜曾經對宋高宗趙構說:“諸軍但知有將軍,不知有天子,跋扈有盟,不可不慮。”其實這也是宋高宗所夜不能寐的,於是宋高宗很好地利用了秦檜,立即決定收兵權,並處理包括岳飛在內的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當然這些工作都是循序漸進的,由此可見宋高宗及其權臣政治水平的不一般。

宋高宗把岳飛召回來的時候,既然擔心岳飛造反,肯定早就做好了萬全準備,能夠一舉把岳飛勢力端掉,在屠殺岳飛前後,宋高宗和秦檜採取了處死、發配、調防等辦法,對岳家軍進行了分化瓦解。先是岳飛回來之後,宋高宗並沒有直接殺了岳飛,而是先把岳飛手下大將都調走,而岳飛最厲害的大將岳雲跟張憲,則跟著岳飛一起被殺,大將牛皋於幾年後被人毒死。如此嚴密的陰謀,幾乎無人能逃出這張密網。所以,在心無防備的岳飛被處死之後,岳家軍就算想要造反,也沒有這個條件了。

或者從某種角度看皇帝還是很機智的,知道徹底分解了他的隊伍,是做了萬全的準備之後才對岳飛下手的。而岳飛是真的很悲劇的一個人物。


你我剛剛好


結合歷史背景看:岳飛的下屬“不願反”和“不會反”的2個理由

首先,我們先說一下岳飛的下屬將士們不願反。

現在岳飛的威望是超過宋高宗的。但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岳飛第一身份是宋高宗趙構的臣子。在當時宋朝將士們的心目中,皇帝的地位是遠遠超越岳飛的,在某種意義上,擁護皇帝就代表了愛國,從生下來就接受忠君愛國思想的岳飛屬下們不會反。


其次,我們再說一下不會反。

宋朝消極地接受唐末和五代軍事政變的教訓,為防止出現“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局面,宋朝建朝伊始就更改制度,確立以文治國、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政權、財權和兵權一概集中於中央。也就是說,國家大事,皇帝一個人說了算。

宋朝從宋太宗時期實行“將從中御”,即以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方略和謀劃,錯誤地鉗制和剝奪前方將帥的機動指揮。皇帝身居離戰場千里 之外的朝廷,卻不顧前方敵情和戰況的實際情況,繪製戰圖或起擬所謂的 “錦囊”送於前線指揮作戰,且要求不容有任何變通餘地。

南宋大約有一半時間是由秦檜、韓侂冑、史彌遠和賈似道四個權臣掌政,故又 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相權對將權的貶抑和束縛。宋朝的軍事戰略可以用“消極防禦”四個字加以概括,消極防禦也和將從中御一樣,事實上是對武將疑忌和防範的產物,具體表現為習慣於分兵防守,不願集中兵力,特別是不願讓有才能的良將統一指揮,主動殲滅敵軍。與遼、西夏、和金相比,宋軍數量上遠勝對手,卻極少能取勝,不能集中兵力,缺乏統一指揮是一個重要原因。南宋後期抵抗蒙古軍,也是採取分兵守城的戰略,無論大小城池,不管重要與否,皆派駐兵力防守,往往導致一些重要戰略要地的輕易失手。

在這種國家軍事體制之下,岳飛的兵權乃至下屬的兵權受到極大的轄制,你想按照自己的意願調兵遣將,不可能!即使你能調動一隅的兵力,反了之後,你是抗金還是去打宋家朝廷?你的力量太弱小了。



散打王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馬上就要直搗黃龍時,宋高宗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飛及其重要將領強行召回!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回來朝廷後一切都不一樣了。岳飛岳雲等人很快被莫須有的罪名入獄,緊接著被殺。

岳飛深陷牢獄之災時,手下號稱有十萬大軍。為何這些心腹,沒有一人前來營救。其實這些人不是不想救,而是沒有機會去救。


宋高宗趙構雖然對金軟弱無能,委曲求全。但是對於國內,卻有著好手段。把岳飛召喚回來的時候,同時連帶著重要將領全部跟隨。同時還分化岳家軍,把一些將領打發回家種田。岳家軍好比一群猛狼,然而沒有了狼王的帶領,甚至都會被土狗欺負。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岳飛前來之時,曾經對岳家軍叮囑過,所有軍隊不得擅自主張。因為岳飛明白,倘若軍隊出現內亂,金兵就會趁機南下,彼時自己之前所有努力全部付諸東流。


所以基於以上兩個主要的原因,趙構瓦解軍隊上層,岳飛下令按軍不動。所以才會造成岳飛入獄後,竟然無人前來營救。估計所有的兵士也沒有料的朝廷竟然會這麼狠,等到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史之策


岳飛之所以名垂青史,在於精忠報國。也正是因為他忠於江山社稷,執著於收復河山和迎回二聖,並且以武官身份諫言立儲,犯了政治大忌,過於忠直和桀驁不馴,最終被宋高宗疑忌以及秦檜陷害而受難於風波亭。可以想象,岳飛被殺時,岳家軍之所以沒有造反,一是跟岳飛平時灌輸的忠君思想有很大關係。二是岳飛在被害前後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傳遞信息,
要求手下將令不得造反,以成全其忠君愛國的名譽,以死求仁也!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一代英雄嶽武穆,以軍功建不世之業,以死求仁,不負“精忠報國”之志,實為中華民族之魂也!悲哉壯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