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岳飞被杀时候,手下十万心腹军队在外袖手旁观,为何无一人造反?


据一些军事观察家的分析判断,岳飞的岳家军,应该是中国古代战斗力最强悍的军队之一。它能够战胜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黑水靺鞨(金国骑兵),收复襄汉六郡,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岳家军)

但是这样一支军队,并不是朝廷的正规军,而是来自于地方武装、义军游勇及杨幺的农民起义军等,总数在十万以上。就是这样一支杂牌军,岳飞能够把它训练得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悍,可见岳飞在军中的威信确实是非常大,能力确实是非常强。

岳飞在受到莫大的冤屈遇害的时候,这支军队确实并没有造反的异动。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也从侧面说明,岳飞一生真是尽忠报国的。他在军中所做的思想教育非常成功。这个思想教育就是:忠于赵宋皇室,收复中华国土(还我河山,应还二圣)。这两点贯穿到岳家军的上上下下。而岳家军始终没有叛乱,正说明岳飞的被杀,是千古奇冤。

(秦桧)

实际上,赵构和秦桧杀岳飞,是一项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工程。主要有这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岳飞调到临安,担任枢密副使。明升暗降,切断岳飞和岳家军的直接联系。

第二步,指示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等人弹劾岳飞,说岳飞以前在军中有“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等问题,从而罢免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让岳飞彻底没了兵权。

第三步,分化岳家军阵营。岳家军中前军的副统制王俊,因为没有战功,无法升迁,被秦桧发展成反岳第一人。接着,郝晸、傅选等人也参与了进来。岳家军中军统制王贵,因被秦桧抓到把柄,受到要挟,不得不背叛参与反岳。

第四步,大面积撤换岳家军中的高级将领。据史料记载。在这段时间,除了以上说到的王贵、王俊、郝晸、傅选没有调换外,其余人员都进行了调换。

第五步,砍掉岳飞的左膀右臂。这便是王贵等人诬告岳飞的儿子岳云给岳飞最得力的干将张宪写信,让张宪上书朝廷,恢复岳飞职务的事。从而把张宪和岳云抓起来。当这两人抓起来定罪的时候,也就砍掉了岳飞的左膀右臂,同时也剔除了岳家军的种两杆旗帜。当这两杆旗帜不在了的时候,岳家军想要造反,也是群龙无首,不可能实现了。

(张宪)

第六步,也是最后一步,把岳飞抓起来审判。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赵构和秦桧在抓岳飞,判他罪行之前,已经对岳家军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岳家军就算有十万,也不可能有所作为了。

(参考资料:《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风波亭事件发生之前,虽然宋室诸战线取得节节胜利,甚至岳飞打得兀术弃地而逃,秦桧还是按照高宗的意思主张议和。

战线之外岳飞领着的各个大将本来打得那叫一个欢儿,突然接到高宗命令,让韩世忠罢兵,诸路将帅皆被召回,蔡州、郑州、淮宁府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

(我估计当时接到这个消息就像本朝被日寇侵略,宣布无条件投降时的心情。)

次年,兀术再次南下,骚扰宋室边关,宋将邵隆、王德等连战皆捷,收付部分失地。但是朝中有人坐不住了,一旦打过两河,败金而迎回钦宗,若是迎回,帝位当属谁。于是朝廷再次下诏,令全体班师回朝,如有抗者,斩。

全国一片哗然,高宗你这是脑袋发热?抗金多年的岳飞愤然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

(这就类似某国意向侵占我朝某岛,全国都喊着给我打,既然对方已经节节败退,国家突然喊停,这不闹心?)

然而又能怎样,除了把岳飞的人设当成神一般供奉,大骂皇帝昏庸,朝廷奸臣当道,难不成这外患当前还能揭竿而起?

1141年(绍兴十一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二月,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再次打败兀术,兀术经过这几次南伐,把国家的钱都用完了,就算是“打谷草”也没地儿打了。于是兀术开始求和,完颜兀术在给秦桧谈和的书信中说:

“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

背锅侠秦桧再次登场,先是用陷害韩世忠,被岳飞保下。

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此手段用的颇秒,若不先解除岳飞兵权,直接拿下岳飞,精锐的岳家军要是一同反了,那还了得。

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岳飞兵权已释。然议和之前提“必杀岳飞”,高宗之命,不可不执行,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这就解释了当岳飞被冤杀后岳家军居然没有造反),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

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罪证,岳飞誓死不屈,纵使几经审查而审查官报与秦桧此为冤屈,秦桧怎会不知,其实岳飞死不死和他的相权地位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忤逆上头的指令则会被招致灾祸,我秦会之一步一步到了今天这个地位,应了年少之时: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秦桧挥一挥手:“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一代抗金英雄被残害,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当我们反观整个“黄河大撤退”的过程,且撇开必须撤退的原因,但看令岳家军撤退就颁发十二道令牌,身在高堂的当权者高宗如何作想,及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也得是皇权允许范围之内。十二道令牌是什么概念,高宗对岳飞的不满已经到了恨不得马上斩的地步:

“你们几爷子,到底想搞什么鬼?”

诸军统帅拥兵自重,日益骄横跋扈,既不不完全听从朝廷号令,也不互相配合,则是高宗当时不得不认真面对的棘手问题。

外有兀术相逼,内高宗怒不可遏,加之岳飞自己的倔强(犟)不屈,秦会之的附庸手段,岳飞死已成定数。

宦海沉浮,冷暖自知,秦桧始终明白,要想把官做得稳稳当当的,就必须听老大的。

所以,和或者战,最后的决定权在赵构。

此后,有很多主战大臣弹劾、攻击秦桧,高宗是这么回答的:“桧,国之司命。”

连秦桧这样的从主战到求和,愿被后世骂为奸臣也无所谓,何况岳飞手下的心腹大军也!

国家是谁的?大家心里还是很有B数的!


三步一叩首


岳家军虽有十万之众,可这十多万人由12支军队组成。这12支军队有84名将领。可谓鱼龙混杂。

最能打的当然是岳飞的嫡系部队,这部分人是岳飞从黄河以北来到江南的百战老卒,战斗力强悍。这些最能打的老班底人数少的可怜,只有两千人左右。

剩下的兵马组成大致有三种,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击溃杨么后收的兵马,有五六万之众。

在这12支军队中,王贵统制中军,张宪统制前军,以及牛皋、董先、徐庆共五人是岳家军的中坚力量。

岳飞被害后,王贵称病离军,张宪岳云同岳飞一起死在风波亭,牛皋后被秦桧毒死,董先贪财好色,难以服众,且和秦桧眉来眼去,为岳飞报仇是不大靠谱的。


下面补充一点,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岳飞。

无他,岳飞心怀家国而已。

《宋史·岳飞传》开篇言道岳飞: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岳飞文武双全。少年时虽然穷,但是有气节。

众看官,可千万别小看了“气节”二字,这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有气节的人,或忠于家国,或忠于自己,至死不渝,虽万刃加身而九死不悔!

岳家军虽然所向披靡,无往不利,可外有金国大军压境,内有赵构、秦桧等扯后腿,岳家军中还有张浚监视,所谓大敌当前,各方掣肘,不外如是。

气节是内因。因此岳飞在面对赵构、秦桧要议和的时候是没办法的。

一天接到十二道金牌,将岳飞的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就起兵造反来说,这个时机是最好的。可岳飞的没有这么干。

飞力请解兵柄,不许,自庐入觐,帝问之,飞拜谢而已。——《宋史》

对,你没有看错,被召回后岳飞气得要辞职,但是皇帝没同意。

岳飞被调回来以后,赵构赶紧和金国签了议和的协议。

时和议既决,桧患飞异己,乃密奏召三大将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已至,飞独后。

桧患飞异己,可见当时秦桧还是极其忌惮岳飞的,不为别的,就因为岳飞手里有兵权。可是,时间不长,岳飞自己放弃了这把神器。

既至,授枢密副使,位参知政事上,飞固请还兵柄。五月,诏同俊往楚州措置边防,总韩世忠军还驻镇江。

岳飞自解兵权,去当了枢密副使,枢密副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防副部长,是没有兵权的。


说到这里,答案已经有了,总结一下就是——岳飞压根儿就没想过要造反,要造反还自解兵权干啥?


家驴先生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岳飞是“真忠臣”,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造反”,所以绝不会利用自己在旧部中的影响力去“反抗”宋高宗和秦桧的对他的迫害。当然,更重要的是,宋高宗和秦桧解决岳飞是很有技巧的,并不是蛮干,事前做足了准备功夫。宋高宗是很聪明的人,只是聪明用错了地方,专干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首先,是调虎离山。1141年正月,金军9万余人攻入南宋的淮西地区,在庐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凤阳)一线展开攻势,此时淮西战场南宋方面有张俊、杨沂中、刘锜三支主力军团,共计13万人,对付入侵的金军是完全够了的。但宋高宗却下令岳飞率岳家军主力增援淮西,2月,岳飞率主力向淮西进发,进抵舒州(今安徽潜山),差不多同一时期,淮西宋军主力杨沂中、刘琦所部已在柘皋镇(今安徽巢县附近)击败入侵的金军。3月,宋高宗以大规模战事基本结束为由,下令让岳家军主力返回岳家军的总部鄂州(湖北武汉,岳家军的官方番号是“京湖宣抚司”,岳飞是京湖宣抚使),但让岳飞带少量亲兵继续暂驻舒州以观察淮西战场形势,岳飞本人先不跟大军一起回鄂州,这样顺理成章地把岳飞和岳家军主力以及岳家军的后方总部鄂州隔离开来。

4月,宋高宗以淮西战事正式结束,召岳飞、张俊、韩世忠三大将到临安议事,大战之后前方大将进京汇报战事,是惯例,岳飞自然不会在意,等到岳飞从舒州到临安后,宋高宗突然宣布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枢密院是宋代中央主持军事工作的最高机构,岳飞出任枢密副使,是升官,同时宣布撤消“京湖宣抚司”,并将临时代替岳飞负责岳家军总部事务的参谋官朱芾、李若虚提拔到镇江和宣州去当知州,这样一翻明升暗降的操作,岳家军的中枢指挥系统就不复存在了。

接着宋高宗将驻守鄂州的岳家军的各个部队进行改编,编组为“鄂州驻扎御前诸军”,委任岳飞的副将王贵和张宪为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和副都统制。为防止这二人可能“不听话”,秦桧派自己的心腹林大声到鄂州,出任湖广总领,负责鄂州驻军的军需后勤、装备等事务,在宣抚司被撤消后,实际上取代的宣抚司部分职权。

到8月,宋高宗正式罢免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为彻底解决岳飞,宋高宗和秦桧又安排了在镇江主持全国军事工作的张俊去离间和收买岳家军的两大主将王贵和张宪,最终王贵在威逼利诱之下,成了张俊的人,然后用跟张俊汇报工作的理由,安排张宪离开鄂州前去镇江,9月,张宪到镇江后,被张俊扣压,王贵被迫配合张俊,罗织张宪的“谋反”罪,罪名是企图带领鄂州诸军闹事,要挟朝廷重新起用岳飞,10月,岳飞因此被逮捕下狱,12月,被宋高宗下令赐死。

显然,整个过程中,宋高宗一伙是牢牢的控制住了局面的,既便真出现个别士兵不满,也不可能闹出大事来。


只爱潘多拉


岳飞并不是大家想象那般愚忠,他深知乱世更忌讳军队不听朝廷指挥,更忌讳军人依仗兵力藐视中央!要收复河山,必须团结在宋王室周围,这也是他关注立储的原因,因为封建王朝有一个好皇帝,才能统领群雄,北伐雪耻!

岳飞一向以忠义精神治军,为了维护宋王朝,他不惜残酷镇压同样有反金情绪的人民起义军,因为他笃信只有保证一个核心,才能保全大宋,伺机中兴,收复失地!他不忍让残余的半壁江山再行分裂!

正因如此,本能乘胜追击,皇帝金牌下了,他撤了!虽然他是当时数支部队中最后撤退的部队,但也是要为部下作出榜样,即便是我岳飞,也不能违抗皇帝,更何况是你们!

在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下,岳家军有屈死的忠魂,却没有一个叛兵,看似不如《说岳全传》中重上山寨更有血性,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军魂!

即便是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忠诚,是对一支合格军队最根本的要求!也正是这份忠诚感染了世人,感染了后代子孙,才会有那么多岳家军的传奇故事,流传在历朝历代老百姓之间!岳爷,才会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忠诚的代表!


网络文学作者东旭鹰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以前的时候也想过,皇帝之所以想杀岳飞,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他的威信实在是太高了,手握重兵,并且功高盖主,这种人在历史上几乎下场都一样,如果不交兵权的话就是死路一条。

那么既然这样,岳飞被杀的时候,他手底下十万岳家军怎么不直接反了呢?或者说在感觉不对劲的时候,直接造反,然后黄袍加身。在岳飞在外出征的时候,宋高宗连着发了十二道金牌要岳飞赶紧回来,按道理来说岳飞这个时候已经感到不对劲了,可是他依然是选择带了几个人就去见皇帝了。

有人说是岳飞没有反的心思,所以他掌管的军队才不会造反,这个观点的确是没有错的,除此之外就是,岳飞被杀的时候,岳家军已经被皇帝给解决了,压根没有人有能力站出来造反。试想一下,岳飞这种人,即使是皇帝想杀他都要掂量几下,不可能直接杀的,在杀之前肯定要做好各种的准备。

宋高宗不是傻子,他在杀岳飞之前就已经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分化岳家军,将许多的老将领直接给罢免了,岳飞要被杀的时候,在宋高宗的手段之下,岳家军里的很多将领都是各怀鬼胎,没有人想着去救,当然也是有人想反的,只不过没有条件去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即使这些士兵要反,他们也没办法去反,如果他们造反,反攻自己的朝廷,那么金人肯定会趁机南下,到时候宋亡的更快,忠义的岳飞也不想看到这种局面,因此无论如何岳家军都不会反,如果岳家军反了,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岳飞下定决心要造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岳飞一生想的就是光复失地、报效国家,对宋王朝不曾有过贰心,其精忠报国的人生信条不仅影响着自己,还再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诸多大将。若非如此,掌控着这样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善打胜仗的岳家军,有人说岳家军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并不是岳飞个人的私兵,也并非是岳飞的家族力量,但岳飞毕竟是统帅,更何况还威信甚高,岳飞如果稍加操控完全可以像宋之先祖一样“黄袍加身”,这点应该没有任何异议。

宋朝始于太祖赵匡胤拥兵自重“黄袍加身”而反,到后来“杯酒释兵权”,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本来就是一直重文轻武,就是怕武将造反,怕历史重演。皇帝从不担心军队实力不够强大,而是怕它太强大,以至于自己无法控制,威胁自己的宝座。面对声誉日上、大权在握的岳飞,精于政治权术、身居皇位的宋高宗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理,肯定会处心积虑杀之而后快。所谓“莫须有”的罪名实际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秦桧曾经对宋高宗赵构说:“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盟,不可不虑。”其实这也是宋高宗所夜不能寐的,于是宋高宗很好地利用了秦桧,立即决定收兵权,并处理包括岳飞在内的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当然这些工作都是循序渐进的,由此可见宋高宗及其权臣政治水平的不一般。

宋高宗把岳飞召回来的时候,既然担心岳飞造反,肯定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能够一举把岳飞势力端掉,在屠杀岳飞前后,宋高宗和秦桧采取了处死、发配、调防等办法,对岳家军进行了分化瓦解。先是岳飞回来之后,宋高宗并没有直接杀了岳飞,而是先把岳飞手下大将都调走,而岳飞最厉害的大将岳云跟张宪,则跟着岳飞一起被杀,大将牛皋于几年后被人毒死。如此严密的阴谋,几乎无人能逃出这张密网。所以,在心无防备的岳飞被处死之后,岳家军就算想要造反,也没有这个条件了。

或者从某种角度看皇帝还是很机智的,知道彻底分解了他的队伍,是做了万全的准备之后才对岳飞下手的。而岳飞是真的很悲剧的一个人物。


你我刚刚好


结合历史背景看:岳飞的下属“不愿反”和“不会反”的2个理由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岳飞的下属将士们不愿反。

现在岳飞的威望是超过宋高宗的。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岳飞第一身份是宋高宗赵构的臣子。在当时宋朝将士们的心目中,皇帝的地位是远远超越岳飞的,在某种意义上,拥护皇帝就代表了爱国,从生下来就接受忠君爱国思想的岳飞属下们不会反。


其次,我们再说一下不会反。

宋朝消极地接受唐末和五代军事政变的教训,为防止出现“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局面,宋朝建朝伊始就更改制度,确立以文治国、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政权、财权和兵权一概集中于中央。也就是说,国家大事,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宋朝从宋太宗时期实行“将从中御”,即以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方略和谋划,错误地钳制和剥夺前方将帅的机动指挥。皇帝身居离战场千里 之外的朝廷,却不顾前方敌情和战况的实际情况,绘制战图或起拟所谓的 “锦囊”送于前线指挥作战,且要求不容有任何变通余地。

南宋大约有一半时间是由秦桧、韩侂胄、史弥远和贾似道四个权臣掌政,故又 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相权对将权的贬抑和束缚。宋朝的军事战略可以用“消极防御”四个字加以概括,消极防御也和将从中御一样,事实上是对武将疑忌和防范的产物,具体表现为习惯于分兵防守,不愿集中兵力,特别是不愿让有才能的良将统一指挥,主动歼灭敌军。与辽、西夏、和金相比,宋军数量上远胜对手,却极少能取胜,不能集中兵力,缺乏统一指挥是一个重要原因。南宋后期抵抗蒙古军,也是采取分兵守城的战略,无论大小城池,不管重要与否,皆派驻兵力防守,往往导致一些重要战略要地的轻易失手。

在这种国家军事体制之下,岳飞的兵权乃至下属的兵权受到极大的辖制,你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调兵遣将,不可能!即使你能调动一隅的兵力,反了之后,你是抗金还是去打宋家朝廷?你的力量太弱小了。



散打王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马上就要直捣黄龙时,宋高宗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及其重要将领强行召回!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回来朝廷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岳飞岳云等人很快被莫须有的罪名入狱,紧接着被杀。

岳飞深陷牢狱之灾时,手下号称有十万大军。为何这些心腹,没有一人前来营救。其实这些人不是不想救,而是没有机会去救。


宋高宗赵构虽然对金软弱无能,委曲求全。但是对于国内,却有着好手段。把岳飞召唤回来的时候,同时连带着重要将领全部跟随。同时还分化岳家军,把一些将领打发回家种田。岳家军好比一群猛狼,然而没有了狼王的带领,甚至都会被土狗欺负。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岳飞前来之时,曾经对岳家军叮嘱过,所有军队不得擅自主张。因为岳飞明白,倘若军队出现内乱,金兵就会趁机南下,彼时自己之前所有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所以基于以上两个主要的原因,赵构瓦解军队上层,岳飞下令按军不动。所以才会造成岳飞入狱后,竟然无人前来营救。估计所有的兵士也没有料的朝廷竟然会这么狠,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史之策


岳飞之所以名垂青史,在于精忠报国。也正是因为他忠于江山社稷,执着于收复河山和迎回二圣,并且以武官身份谏言立储,犯了政治大忌,过于忠直和桀骜不驯,最终被宋高宗疑忌以及秦桧陷害而受难于风波亭。可以想象,岳飞被杀时,岳家军之所以没有造反,一是跟岳飞平时灌输的忠君思想有很大关系。二是岳飞在被害前后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信息,
要求手下将令不得造反,以成全其忠君爱国的名誉,以死求仁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代英雄岳武穆,以军功建不世之业,以死求仁,不负“精忠报国”之志,实为中华民族之魂也!悲哉壮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