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推薦: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作者簡介】方長榮,南京人,江蘇散文學會會員,業餘寫作。

水滸中有個至關重要的人物貫穿始終,地位和受重顯赫難攀,梁山的興盛全得虧於他並不為過,有人說是他改寫了梁山的歷史,其意之深讓人刮目。不過,水滸中絕大部分的故事都因他謀而起倒是不假,他雖沒有驚世武功,卻有奇世智謀,他就是梁山的軍師吳用。

吳用有蓋世謀略,但人品有異,有句成語叫《見異思遷》極如其性,想當年他同大哥晁蓋義結金蘭共同起家,立足梁山後也是真心輔助,雖說使謀有失做人準則,但一片丹心為梁山那是有目共睹。則是,宋江上山後見其有趨紅之勢,就棄義而頃留下罵名,正因為他的倒戈才造成晁蓋的非正常死亡,他的叛徒之說就源於於此,更有甚者說“晁蓋之死與他有疑”其意何為?我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一、吳用出道

沒上梁山之前,吳用是村裡的私塾老師,算是正兒八經的文化人,那辰光有點墨水極受人尊重,所以,在當方已入名人之列,和村長晁蓋是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兩人聞聽北京大名府的府伊搜刮十萬民脂民膏,將送給老丈人過生日,稱之為“生辰綱”兩人一拍即合,準備搶這不義之財。為保成功吳用出主意,又找來五個呼應之流,七人摩拳擦掌,少不了江湖一套,燒香磕頭結為生死兄弟,美其名曰“七雄結義”。

在吳用的謀計之下,沒費力氣就做成驚天大案,還沒來得急分髒就東窗事發,得虧晁蓋的朋友宋江及時報信,才躲過大難。因耐不住寂寞,一個哥們閒逛時被官府捉拿,最後扛不住折磨就把幾人藏身之地給說了出來,結果幾人在水泊被官兵團團圍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殺出重圍。這樣一來就徹底得罪了官府,失了立足之地,萬般無奈之下幾人一捉摸,乾脆上梁山得了。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這個梁山四面臨水是個孤島,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因而成為山匪流寇的絕佳地,經過數次的火併,如今山上有匪一股,朝廷拿他都沒辦法。幾人破了名聲除了落山為寇已無他路,仗著有錢高調上山,實指望匪寇聞名而敬,知財而迎。那曉得山大王也非庸人,他佔山為王就是圖個平安自在,好不容易才經營如此,平時都是幹些雞鳴狗盜之事,哪敢與朝廷為敵,除非作死。

這幫人連朝廷都敢得罪,哪把我小小梁山放在眼裡,如果收留那是引狼入室,於是,對他們的入夥申請那是一口回絕,沒有商量餘地。就在騎虎難下之時,小能人吳用已看出內在苗頭,對他們的去留明顯匪分兩派,說明這個大王有失群眾基礎,民意難滿,這是良機豈能坐失?何不趁機玩些手段拿下樑山。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吳用想到這又使出慣用的陰招,以言激火,看似平常幾句話,卻惹山上千重浪,眨眼的功夫瞬間發生政變,山大王竟然被自己手下一刀斷頭,好好的梁山一夜換主。本是來投奔的,沒想到竟然巧奪梁山,這些山匪野寇哪有思慮之腦,只感於他們膽大通天,加至吳用一番曠世奇語,唬的眾人納頭便拜,就這樣晁蓋做了山大王,吳用成了軍師。

二、真心輔助

晁蓋和吳用等七人入駐梁山後,便進行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頓,經營的範圍和目標徹底改變,再不是小打小鬧的山野草寇,他們要做出讓世人驚歎大事。那就是專門同朝廷作對,到底是不滿朝廷的昏庸無能,還是心有不甘發洩私憤已經不重要,他們打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呼應群起的義軍,儼然有吞併朝廷之勢。

他們爭搶地盤,擴充人馬,甚至是明目張膽的向朝廷挑戰,雖然朝廷多次派出人馬進行圍剿,但未有剿滅反而越剿越興,成了大宋的最大心病。那些在江湖上吃不開的、在朝廷混不下去的,還有犯奸作科的統統慕名而來投奔,梁山的實力已今非昔比。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這當中吳用的作用可謂巨大,因為,晁蓋雖說是大王,但真正管事的還是吳用,誰也弄不明白一個教書的咋有這等軍事奇才。要發展就得有人才,光靠這些投奔人員肯定不行,他又出奇招專門引進高能量人才,派出人員四處打聽,凡是具有一定知名度或者家財萬貫的老闆,只要有利用價值,都要千方百計地弄上山。

為達到目的可以採取不擇手段,多半使出的都是土匪招數,什麼殺人放火、栽贓陷害統統用上。就這樣不知有多少清白一身的好漢,被他們玩的死去活來,難有立足之地,被他們牽著鼻子走上梁山。為掩飾自己的不仁,總是用瑕疵的義去作秀,還一再假惺惺打抱不平,非說人家是“逼上梁山”真是賊喊捉賊。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這幫人講義氣也不是一無是處,為了感謝宋江當年救命之恩,就派人帶著金銀跑去感謝,不曾想惹出禍事,最後宋江同樣也被逼上梁山。晁蓋要他做山寨二把手,但被他一口拒絕,起先以為宋大哥是意氣用事,殊不知這個宋江城府極深,又是玩弄權術高手且有野心勃勃。上山後,宋江雖無武功也不會使槍舞棒,卻非要帶兵打仗,每次出征他儼然是龍頭老大,排兵佈陣都是吳用的事,戰功卻是他宋江的,其威信和勢力順速增長。除此之外,他阿諛奉承的本身也是了得,那些缺乏思維的莽漢紛紛投到他的門下,再使些錢財小計,沒多長時間其勢力遠超晁蓋,最要命的是吳用也隨風而倒。

三、忠心有異

臨到晁蓋看出弊端早已是木成舟變,一向好勝且以“義”為命的晁蓋打死都不相信吳用會背叛他,為讓自己不至於淘汰,也想看看吳用之意,準備親自出徵。不同於往常,他既不帶吳用也不捎宋江,而是自己點將,令他不能明白的是所點之將,已經全被吳用和宋江另有安排,而所派人員都為宋江所屬。一氣之下顧不得許多賭氣出徵,你說哪個作戰不帶軍師?有違情理而一意孤行,註定難有好果。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晁蓋滿肚子怨氣來到陣前不待叫陣,卻聞報有人來投誠,此人還主動要求帶他們去偷襲,不及細想就領兵前往,不想剛拐了個彎,迎面突然飛來一箭,晁蓋應聲倒地。就是這巧而神之箭射醒了晁蓋,臨死前特別交代:誰捉住殺我者就當大王。即沒讓最好的哥們宋江上位,也沒講誰捉住射箭之人就為王,隱意殺我者另有其人,可憐一世英名卻莫名其妙送掉性命。因此,民間就有晁蓋之死是宋江和吳用和謀陷害一說,當然,吳用是叛徒也應該出之這裡。

為讓宋江如願登上大位,吳用也使出吃奶力氣,還想出個天降地冒“石碑”的神話故事,讓宋江名正言順地當上寨主。自此吳用又忠心耿耿跟隨宋江,由他出謀劃策拿下諸多城池,梁山日趨強大,朝廷多次派兵討伐竟沒勝一次,也是天大笑話。改變梁山故事的是同高俅一戰,高俅兵敗落水被活捉後生出新事,原來宋江人在曹營心在漢,他蟄伏梁山多年就是想投靠朝廷,圖個一官半職,可惜那時沒有資本,如今已是財大氣粗,自然把朝廷招安提上日程。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雖然招安等同於投降,而梁山的興衰全是兄弟們以命而換,本就是反朝廷而聚,如今正興,幹嘛要投降?對於招安梁山有很大部分兄弟都是極力反對,最後還是吳用一路高呼且列出諸多好處,才擺平這些兄弟,得使招安順利實現。

投靠朝廷後,梁山退出義軍行列,首先征討大遼,算是保家衛國令人稱頌,可接下來的三大戰役令人嘆息。他們忘了初衷竟然鎮壓同屬義軍的兄弟,征討四虎、圍剿王慶、鎮壓方臘,雖然滅了三大起義軍,自己也是傷痕累累,一多半的好漢都戰死沙場。

四、心疚已晚

在同方臘的戰鬥中,梁山的消耗特別大,望著曾經生死相依的兄弟一個個死去,吳用傷心不已,甚至懷疑招安之路是否正確,究竟給生死兄弟們帶來了什麼?心有不祥預感,他曾經提醒宋江要留後路。然而,此時的宋江完全被勝利衝昏頭腦,夢想提官升遷,哪能理會話中之意,再說,這時的吳用也已失勢,沒有人能左右宋江,他的眼裡只有朝廷。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班師回朝後只要沒死的梁山好漢,都得到了封賞,雖非主官但好歹也是個銜,不能讓他們接受的是,朝廷把他們分散安置,讓他們有散夥之感。豈不知,這是朝廷怕他們重操舊業而為之,說到底還是不信任他們,什麼招安?就是利用而已。沒過多久,忠心於朝廷的宋江得到了御賜毒酒一壺,在萬般後悔中一命嗚呼,二把手盧俊義也是飲了水銀酒失足墜河而死,望著眼前一幕幕,吳用知道屬於自己的時間也不會長。

直到現在方才明白,當初的力挺是多麼的幼稚和滑稽,想為兄弟們尋的出路,哪成想竟然是親害其身,如果當初自己忠言仗義,哪有今日之痛?悔之晚矣。自己一輩不圖名不為利,精心護主,實指望落個晚年平安,不曾想到頭來還是曇花一現。千不該萬不該支持招安,害的兄弟沒有戰死沙場,反而被朝廷所害,一切都是我和宋江的錯,宋江是為跑官而我又為何?

如今宋大哥已經散手而去,我又如何能挽救此局呢?吳用思前想後無能為力,唯有自行了斷才能面見九泉之下的各位兄弟。於是,吳用來到宋江的墓地,把前因後果哭訴一遍,在墓前上吊而亡,可謂是風光一世,悲慘了生。

《水滸傳》中的吳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