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義反詩前後不同乃作者精心安排

《水滸傳》中寫吳用賺玉麒麟盧俊義上梁山,安排了一首藏頭詩,以之作為陷害盧俊義造反從而逼迫他上梁山的證據。這首藏頭在書中出現三次,但前後並不一致,對此讀者一般認為是施耐庵先生疏忽所致。但若仔細分析,我們會領悟到,其實並非作者筆誤,反而應該是作者經過慎重考慮,精心做的改動。

首先,比較一下這首藏頭反詩前後有何不同。第一、二次相同,詩如下:

蘆花叢裡一扁舟,俊傑俄從此地遊。

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難可無憂。

(另有版本作“盧花灘上有扁舟,俊傑黃昏獨自遊。義到盡頭原是命,反躬逃難必無憂。”)

盧俊義反詩前後不同乃作者精心安排

後面第三次出現這首反詩時,則變化如下:

蘆花蕩裡一扁舟,俊傑那能此地遊。

義士手提三尺劍,反時須斬逆臣頭。

(另有版本首二句同上)

盧俊義反詩前後不同乃作者精心安排

從整體來看,前後三次出現的詩皆是藏頭詩,都藏“盧俊義反”四字。但若從整體詩意角度看,則有明顯的不同。雖然改動前後都不算好詩,表意都嫌有些牽強附會,但大體上前詩表現一種少問人間閒雜事、悠閒自在山水遊,於是便能遠離災禍的主題;而後詩則錚錚然有刀槍聲,明確表現了對現實的不忿,決意此身不付山水閒情,而要奮起改變現實。所以,前後詩除了後兩句完全不同外,第二句也略有改變,前詩的“俄從”,即“很快就會來到”之意,後詩則是“那能”,是“怎麼可能”之意。前者表示對縱情山水的嚮往,後者則是明確的否定。若是筆誤,又怎麼會連這點遣詞小節都注意到呢?

盧俊義反詩前後不同乃作者精心安排

再比較前後詩出現的具體情景。前一首詩出現吳用假扮算命先生賺盧俊義之時,其時,吳用故意危言聳聽,說盧俊義“不出百日之內,必有血光之災”,在一番擒縱收放將盧俊義弄得魂不守舍之後,吳用趁機念出這四句他聲稱日後會應驗的卦歌,並讓盧俊義寫於壁上。這時的盧俊義雖然已被吳用唬得亂了方寸,但他到底是有著良好修養的大員外,若這時的藏頭詩太過露骨,自然也很容易就露了餡。所以,吳用怎麼敢冒險,便用了一首詩意符合養尊處優的員外修身養性的詩,盧俊義看這詩時,主要心思也在如何參透“此理”,以保自己能夠及時“逃難”“無憂”上面,自然不會有發現藏頭之機的縝密心思。

第二次出現只是阮小二欲擒盧俊義時所唱,當然也應該與第一次完全相同,這樣才能讓盧俊義迅速聯繫到自己已經著了梁山泊的道,落入了陷阱,於是他也就會更加心慌意亂,自然便容易被梁山泊擒拿。若念一首盧俊義沒有任何印象的詩,只會使盧俊義感到莫名其妙,又哪會收到心慌意亂之效呢?

盧俊義反詩前後不同乃作者精心安排

第三次出現時,詩便明顯改動了。這次是在梁山泊強留盧俊義,吳用故意先發送李固下山時對李固所說。吳用不僅明確對李固說“你的主人,已和我們商議定了,今坐第二把交椅”,並對李固透露了這首藏頭詩,以作為盧俊義造反的證據。吳用生怕李固不能理解這首詩表現出的盧俊義的反意,便故意把詩改得非常露骨,並一句一句地為李固解說,可謂用心良苦。須知李固不比盧俊義,詩若太含蓄,他未必便能懂得,也不易記住。何況,一首表現縱情山水、消除災禍的詩恰恰表現盧俊義的遠離塵世、悠遊自在,又怎麼做得了他有反心的證據呢?所以,這時吳用將這首藏頭詩做了明顯的改動,自然是刻意為之,有其明確的用意。而且,若說當初吳用不過隨口唸了一首詩,後來忘記了便再胡謅一首的話,又怎麼解釋連阮小二都一字不差地念出了那首詩呢?顯然,阮小二這樣的粗人,必然是吳用用了心思教他,才讓他一字不差地記住的。那麼,吳用又怎麼會在說與李固時相差那麼離譜呢?只能說這次的改動是有意而為之。

所以,這首藏頭反詩前後有差異,既不是作者施耐庵的疏忽,也非小說中人物吳用過時忘記從而信口胡謅的,恰恰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這樣改動後,更加符合不同的情景需要,也使情節發展顯得更順理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