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再議“沁渡扁舟”

據今日潤城消息:通訊員 張家慶 作為陽城古八景之一的“沁渡扁舟”,是潤城的驕傲,“一葉輕舟泛沁溪,渡來閒傍小橋西。”至今還那麼親切,夏秋水漲時渡船,冬春水落則架橋。多少年來,小城人架木搭橋,九月橋成;三月十五天壇會罷拆橋,劉善人行舟擺渡。岸邊楊柳依依,沙灘孩童嬉戲,一葉扁舟連東西,沁河鯉魚躍漣漪。時過境遷,劈山改河河道改,人為分水水漸枯。沁河,咱們的母親河,失去了她昔日的風采,任人無情的擺佈著……。

再議“沁渡扁舟”

一、“沁渡扁舟”地名辯解

提起陽城八景之一的“沁渡扁舟”,可能都會說在潤城鎮的河頭村,就連書籍上的解釋也指在“潤城鎮河頭村附近”。其緣由嗎,因河頭村古稱“沁渡裡”,此處確實是渡口,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不僅擺渡客人、隨船貨物,還曾兩船並驅,渡過載重的大貨車,載人的大客車。1961年,河頭大橋建成後,擺渡則停止。

近期,從多方考察,覺得“沁渡扁舟”之名勝,單指河頭渡口確實有誤,特作一見解,與之共考。

再議“沁渡扁舟”

1、古代詩詞分析:

清康熙年間,作為陽城知縣的項龍章(字宸錫,安徽省歙縣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陽城知縣)有一首《南鄉子·沁渡扁舟》:

水綠漲山根,沙岸千家薛荔村。

斷橋茅屋東西路,紛紛。

野航恰受兩三人。

夕照入深林,雨過山城見月新。

殘陽古道啼烏起,陰陰。

野渡無人舟自橫。

其中“沙岸千家薛荔村”,沙岸,即是潤城村西的河灘,俗稱“西河灘”,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修建政府樓和影劇院才失去原貌。“千家薛荔村”,千家,河頭兩岸歷史至今,未有千戶人家的記載。明萬曆二十一年碑刻中記載潤城“本村隨社一千五百家餘”;清代進士延彩詩中有“山村煙火三千戶,盡作當時媚灶家。”可以證實唯潤城村明清時期是千餘戶的。“薜荔”,在楚辭中,是美好的品德的象徵。可以理解為:沙灘岸邊,是座有著千餘戶人家,文風鼎盛,經濟發達的村落,即是潤城村。

再有“雨過山城見月新”的“山城”,同樣是指潤城,河頭兩岸古時未有山城的稱謂,從明末砥洎城裡的《山城一覽》圖,到清代進士張敦仁的“山城風雨記從前”詩句,以及清代延彩的:“鐵冶猶存舊地名,當年金火燦山城”中的山城,足以說明詩詞展現的是潤城和劉善的沁河渡口。

2、從風俗特徵和語言發音的區別

自古至今,一個地區的風俗特徵、語言發音可以看出一個地區和另一個地區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地域文化。

從河頭這個小地域看,兩岸的民風習俗大有不同,最可使人區別的語言發音截然不同。俗話講:“寧隔千山,不隔一水。”一河之隔,交通不便,兩岸交往不多。河東隨潤城,河西依八甲口。一是自然條件不能使兩岸相互交流,二是河頭渡口形成較晚,且兩岸交流不便。潤城渡口則是扁舟穿梭東西,兩岸變通途。“秋夏可以舟楫,冬春必賴橋樑。”潤城是商貿巨鎮,鉅商大賈各路客家往來甚多;劉善有天壇名勝,善男信女參拜者絡繹不斷。更是通往縣城之孔道,聯繫晉豫之要塞。河面上的一葉扁舟便成了聯繫兩岸的必然之需,也成為文人墨客情趣抒懷之精緻,“沁渡扁舟”之美景也從此生成。

3、官方史冊見證

根據山西乾隆年間《晉政輯要》卷之八中“渡夫工食”項記載:“澤州府屬,陽城縣沁渡劉善水手共十五名,工食銀六兩二錢五分”。澤州府內,再查無其他渡口記載。可見劉善渡早已是官辦渡津,由省府安排所用銀兩。

4、從廣義解釋

以上分析,“沁渡扁舟”景點應為劉善渡口,但歷史上河頭、王村、上伏,以至進入沁水縣境的郭壁、竇莊、端氏一帶也有渡口,一些渡口也曾經以“官辦渡津”號稱。既然“沁渡扁舟”為之一景,那麼,沁河一帶山水相依,岸柳成行,行人往來,扁舟橫渡的美景都是“沁渡扁舟”的縮影。

不過,本人更偏重於潤城,也就是說:陽城八景之一的“沁渡扁舟”就是劉善渡口。因為它人文厚重,知名度高,更能引人矚目,是形成陽城八景之一的主要依據。

二、“沁渡扁舟”之現狀

曾經的“沁渡扁舟”美景現狀又如何呢?不用我講,大家不僅心理清楚,還眼見為實。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劈開劉善山,潤城變江南”的口號下,人海戰術的雄偉壯舉,將天壇善與白虎圪堆分為兩處,人定勝天的力量確實使沁河改了道,河灘變良田。人們在河道兩岸築壩、修路、建高樓,潤城一下子變了,變得連在這裡生活了近百年的老人都有點陌生。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說過:“人類對大自然的所謂征服,必將換來大自然對人類的殘酷報復!”沁河改道後,東河有意見了,原先上游衝來的泥沙,沁河漲水自然送走,現在沒有沁河大哥的力量,都躺到這裡不動了,將個東河河道提高了不少。

還是改革開放那暖暖的春風,吹綠了山川,吹綠了大地,使乾枯的老河道換髮了青春。鎮黨委、政府在古河道上大手腳的行動,修起了橡皮壩,引回了沁河水,建起了亭臺樓閣,開發了文化廣場。碧波盪漾映樓臺,清風習習拂面來,柳蔭花叢遊人醉,勝似蘇杭舒心懷。山清水秀,花木蔥蘢,有小橋連理,有古堡映襯,美中不足,水中缺少舟船點綴。

再議“沁渡扁舟”

無船嗎?非也!並排的兩隻大船,靜靜地泊在水中。不過它象一對高傲的公主,無視過往的行人;又象古代未出閣的淑女,很少有人見它出門行走。還不說橋底的小船,更是害羞的少女,不敢見人……。

三、聚人氣當務之急

煤礦整合後的今天,有人說:鳥來了,人走了。也有人說:山青了,地少了。以農為業的農民考慮今後的日子怎麼過,經商為業的人們想著蕭條的市場怎麼才能賺大錢,少有經驗的企業家也在夢中演繹究竟辦個什麼廠,也仍有那麼一些人得過且過,日出東山落西山,好也一天,歪也一天。

潤城是歷史名鎮也好,是經濟強鎮也罷,名鎮不名,徒有虛名,強而不強,經濟衰退。為什麼呢?人氣低了。

外來的人流少了,買賣不好做了;煤礦一關,財源斷了,人們沒底氣了;更可悲的是怨天尤人的思想重了,開拓進取的精神少了。當務之急,發展人氣,凝聚人心尤為重要,一要看到光明,提高我們的勇氣,二要開拓新的市場引進更多的人氣,要想成就事業,“同志乃需努力”。

四、讓“沁渡扁舟”美景重現

人是有惰性的,農民依賴土地,沒了土地就好像沒了生存的希望;工人依賴工廠,一旦下崗,前途無望;潤城依賴資源,老祖宗留下的煤、磺、鐵讓我們得到輝煌,一旦關停,一下子摸不清前進的方向。豈不知文化古鎮,歷史悠久,砥洎城、東嶽廟的文物古蹟,多元化形式的文化遺產,得天獨厚的山水相依,足以打造一個很好的旅遊區。

古人為之打造交通,形成“沁渡扁舟”美景,咱何不為旅遊開發,讓“沁渡扁舟”重現呢?人,有好奇心,在高樓大廈裡封閉時間長了,必定出來轉悠;人,本來就是水生動物,見了水就顯現的那麼柔情。“遊山玩水”的“遊”字三滴水旁,字典的第一解釋是“游泳”。意為人或動物在水中行動,第二解釋是“行走”,可見水的重要。看周邊多少鄉鎮村落,唯我鎮有之,一個城鎮有了水 就有了靈氣和無限的溫情。我還是那句話:上有小天壇,下有小西湖,山,有仙則名,水,無龍也靈。如若在水中放上幾十條遊船,雖不能引得白娘子前來借傘,實確能使東西南北,十里八鄉的客人前來觀光遊戲。當男女青年戲水於船中,闔家歡樂遊弋於水中,砥洎城頭觀波光粼粼,笑語歡聲,垂楊柳前看畫舫穿梭,魚兒打挺,豈不樂乎。

五、旅遊發展,“沁渡扁舟”領先

再議“沁渡扁舟”

為什麼說“旅遊發展‘沁渡扁舟’領先”呢?前邊講了,周邊很少有象我鎮這樣的河流湖泊,咱有;其二,投資不大,購二三十小船,建幾個碼頭,安排管理人員,讓有關部門批准,開了。你不是說開發砥洎城嗎?怎麼又說“沁渡扁舟”呢?一個道理,砥洎城是什麼?砥洎城就是個三面環水的古堡嗎,砥洎城不是在修建嗎!城牆上的垛口不是已經建起了嗎。只要城垛一修,那就是幾百萬、上千萬的廣告效益,高速路上穿梭的車流,會吧這個消息傳播到四面八方。再看水中那遊弋的小舟,能不眼饞嗎!一個暑假,大人小孩,會有多少人來呢?花錢少見效快,這就是先走一步的目的。

小西湖中劃遊船,砥洎城頭看稀罕,三門街內品特色,人氣財氣大發展。“沁渡扁舟”一恢復,天壇山不只是三月十五一個會了,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連起來了……,名聲大了,百業興了,人心穩了,如此太平盛世,怎能不感動上帝!上帝一動情,開發旅遊,發展經濟,隨之都會有的。這和黨中央的農村發展政策相符合,和打造美麗鄉村一個調,和當地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