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書法浩如煙海,為什麼有些人無視古代的優秀碑帖,熱衷於田英章美術字呢?

寫字教育


前些天王彬叛出田門一事沸沸揚揚,田氏商業帝國終於露出冰山一角。

田先生的入門儀式及管理模式極具封建幫會的一些特點,而其商業運作又極具直銷或傳 號消特色,想來田氏一家積聚的財產一定不少。

這些本無可厚非,畢竟不違法。但有位老前輩說過,不稱職的老師只教學生寫自己的字,不稱職的學生除了老師不知道其他書法家。

學書法應該博採眾長,但田門只讓寫田家的字,想來這也是一種愚民。

好在現在揭開了田門的神秘面紗,相信更多田粉會醒悟。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田英章的字是美術字?這倒新鮮!

印刷體沒有擊倒人家,現在又幹脆改為美術字。不知道將來還能發明什麼新詞去攻擊!


中國書法浩如煙海不假,學習的人沒有人無視這些優秀的經典。但是,問題是這些優秀的經典,要直接去學習,對初學者來說,很難找到門徑。

我學習書法近四十年,前二十多年都是自己臨帖,根本就無正確的方法。可以說是瞎臨。九成宮的字帖都臨爛了幾本,而點畫的起止都不對。路子不對,越用功深,錯的越深。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汲取教訓。而在看了田蘊章先生的書法講座以後,才漸漸的明白,筆法,原來並沒有自己理解的那麼複雜。原本至簡的事,被自己弄複雜。以至於越寫越不靠譜。



大家在學習田英章書法的時候,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比較容易上手。面對比較容易掌握的字不去學,而去學廟門都找不到的古代經典,趨易避難,乃人之常情。等對書法的理解加深以後,再去學習古代經典,就不會走彎路。這有什麼不對?假如讓一個初學者直接去學蘭亭序,能行嗎?


學習書法的路徑是先簡後繁,先易後難。不要錯誤的理解“取法乎上”,把“上法”理解成“難法”,這就大錯特錯了。


子衿書法


二田是書法愛好者的一個梗,甚至學書法的不少朋友都談田色變了,支持者和反對者爭的面紅耳赤,有的甚至因此斷交,前幾年書法江湖上還成立的反田聯盟。我也試著說一下我的看法,不喜勿噴哈。


以前我並不喜歡田英章的字,認為它甜、俗,甚至有點老幹部的味道。學習十幾年書法之後,越來越感覺到書法的難,能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學習楷書,並且把一種風格發揮到極致,併產生一定影響,非有大智慧和毅力的人不能做到,真的很佩服。

至於那些最隨著,把田氏楷書寫的太過俗,那是他們的事,他們沒有學習歐體而選擇田氏楷書並不能怪二田了。我們說田英章是學歐體的,田粉是學田體的。

對於為什麼大家無視古代碑帖,熱衷於田氏楷書,我個人以為有一下原因,歡迎補充。

1、時代原因,八九十年代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的渠道比較少,能見到的書法類的出版物也很有限,這個時候田氏著書立說,出版了很多字帖,在電視上做講座、出版光碟,產生了很大影響,積累了第一批粉絲。我學書法的時候就看過他的不少光碟。

2、個人書法風格原因,田氏的書法確實也通俗易懂,結構美觀,算得上雅俗共賞,得到大眾的贊同。

3、審美能力原因,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經濟文化剛剛復甦,人們的審美能力普遍不是很高,更沒有接觸過古代優秀的碑帖,對於書法的欣賞能力更是退化,連清末偏俗一路的書法都欣賞不了了。

4、書法自身原因,歷朝歷代其實書法都不是一個大眾藝術,只是少部分文人雅士雅玩的一個藝術,在普通大眾裡也只是把書法當實用工具。把寫的漂亮當成評價書法的第一要素。當今其實從事書法藝術的人群遠遠比古代廣泛。

5、相對於田氏書法,古代碑帖確實難以讓人理解,對於不是專門從事書法行業的人來說其實也未必有必要去全部瞭解。

當今經濟文化大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會慢慢復興,正是學習和認識書法的大好時機,現在不學習書法,將來估計會被嘲笑啦。馬雲不也說將來不懂琴棋書畫就會失業嘛。


不二齋


答題開始引用孔子之言:

記得孔聖人在《論語.顏淵》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



關於題主提出的問題,我談談個人的看法。

為什麼有些人無視古代的優秀碑帖而熱衷於田英章的美術字呢?我的回答是:因為他們喜歡田英章的“美術字”,何況田英章的字不是美術字,為什麼不可以學呢!問題就這麼簡單。既然有人喜歡田英章的字,那就讓他們學習好了,反正學寫字又不是壞事。當下學習田英章楷書的人之多,且熱情不減,又有誰能阻擋得住呢?這就是大眾的力量!



學習書法,都是自願的。他愛學誰的字就學誰的字,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他人呢。

我是一向主張初學書法者要先學古人的優秀碑帖的,但是並不反對他人學習近代,現代和當代人的字。既然有人願意學田英章的字,田英章的字就有可學之處,他們熱衷於學田英章的字,自有他們的道理,這是任何人是阻擋不了的!



最後,問問各位網友:田英章的字真的是“美術字”嗎?

什麼是美術字,《現代漢語詞典》裡有答案。

以上為個人觀點。本回答為實話實說,不摻雜任何成分。手打原創,抄襲必究!不喜勿噴!


中州耕牛堂主


無聊問題。不想正經回答。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位提問者到底想表達什麼。

一言不合就開懟。

這種問題,足可見小人之心。

先用一個貌似光偉正的言論來做引子,“中國書法浩如煙海”,嗯。很正確的引導了我們繼續看下去。

畢竟,誰能否認這樣一個正確的事實呢。中國書法,他的確是浩如煙海啊。

緊接著,在這樣看似正確的觀點下,綿裡藏針。

“為什麼有些人無視古代的優秀碑帖”。嗯,確實,用詞及其謹慎。

因為這裡,根本就沒有指責任何具體的人。

而且,林子大了,啥鳥都有。

按照常理推斷,也的確是有些人不屑於“古代的優秀碑帖”。

這裡“古代的優秀碑帖”和前面“中國書法浩如煙海”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呼應。

精彩!精彩!

到這裡,問題尚無大礙,仍然可以做一個討論。

畢竟,或許會談到不同於傳統的藝術觀點之類的……

然而,事實並不是那麼簡單……

到了第三部分,高潮終於來了:

“熱衷於田英章美術字呢?”。

完美,太完美了。

從前面一個正確無比的大前提,中國書法浩如煙海,再到有些人無視古代優秀碑帖

這些完美的語言。矇蔽了我們的雙眼,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對一個人無情的指責和非議,

完全沒有任何邏輯的潑髒水。而且真正達到了罵人的最高境界。

不帶一個髒字,而且悄然無聲。

我們瀏覽這三三兩兩的語句後,腦海裡只會留下這樣一個印象:

無視、優秀、古代、碑帖、田英章、美術字、書法。

根據大腦和心理一貫的邏輯,潛意識裡,我們傾向於將人名放在前面。

大腦中敘事自我會自動編織一個故事,

而故事的主人公,就這樣,從“有些人”,變成了田英章。

然後,我們會有這樣一個判斷:

田英章無視古代優秀碑帖,書法是美術字。

這樣的論據,也不是我主觀臆斷,看看某些答主的回答思路,一目瞭然

接著這個判斷,借題發揮了而已。

所以,有些話根本就不用小人張嘴,他們就在旁邊挖坑就好了,

自然會有人往裡面跳,

還樂此不疲。

真妙啊!提出這樣問題的人,一定是精通人性的高手。

三個完全沒有任何邏輯關係的語句,就這樣組成了一個本來已經帶有價值觀判斷的問題

這根本就是在給人下套。

不論在回答者眼中,還是在閱讀者眼中,事實上,他都塞給了我們一個有色的眼睛

即便那個顏色的眼鏡是那麼令人討厭。

你擔心別人會識破他?

怎麼會呢?即便是會有人識破,會有人說出公道話

事實上,有些答主說的算中肯的,

可是噴子們可不會答應

畢竟,這個眼鏡帶時間長了,他們早就習慣了。讓他摘下來都摘不下來。

清朝辮子留的時間長了,想讓他剪下來,人家還不樂意呢!

事實上,田英章和田蘊章兄弟,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傳統的弘揚。

如果田蘊章、田英章只懂歐陽詢,

那麼田氏兄弟也絕無可能有這麼大的名氣。

魯迅先生說,假如蜜蜂只盯著一個花朵採蜜,絕無可能釀出甘美的蜂蜜。

學習書法,如果不精通各家各派,恐怕也不能成“家”。

有人說,他藉助互聯網炒作。

是,互聯網那當然是一個助推器,可是果真沒有真才實學,

也不能掀起這樣的書法浪潮來。

有人說,田氏毀了中國書法,毀了傳統,

我看,還別不承認,

這就是危言聳聽。

假設一兩個人的能力,果真如此厲害,

恐怕,中國書法早就死千百回了!


松風閣書法日講


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什麼是美。

什麼是美?美的類型多種多樣,《郙閣頌》的厚重古拙,《曹全碑》的典麗秀潤,《石門頌》灑脫奔放,《九成宮》的剛健險勁等等,都是美。從美學的角度,“好看”是一種美的存在,古拙、稚樸亦是一種美的存在。現在關於美的教育嚴重缺失,大多數人眼中的美可能僅僅侷限在“好看”的層面,而拒絕了美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從書法的角度分析,“好看”(雅俗共賞)的書法為主流,如二王、宋四家、趙孟頫、董其昌等,亦有很多個性書家,寫出與時代大相徑庭好書法,如楊維楨、徐渭、倪元路、朱耷、鄭燮、清代碑學代表書家等等,這些人的書法雖未琛主流,但仍不失為經典書法,至今廣為流傳,這些人的書法在大多數現代人眼中可能仍是不入流的。

現代人無視古代碑帖,而熱衷於田英章的美術字,這一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即是對美的誤解。當然,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經典法帖離我們很久遠,臨習古代法帖難度較大,而田字則相反。

最後勸解書法愛好者們,勿學田,學書還是學古人,不落俗套。

王羲之《行囊貼》


董其昌扇面

漢《郙閣頌》好看嗎?
漢《石門頌》好看嗎?


古風書法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真實的感受。

古代的碑帖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真正完整的,特別清晰的,能夠真實再現古代書法家們的用筆技巧和藝術特色的作品,真是鳳毛麟角。

比如我們接觸到的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顏真卿的《多寶塔碑》等都是一開始書法家們寫在石碑上,然後經過石匠藝人的刀刻錘鑿再加工,所以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書法家們原裝墨跡作品,必然會失真。所以我們研習現代書法家的作品,可以說是走了一條捷徑。當我們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去臨摹古代書家的作品,應該是事半功倍。



啟功老先生曾經說過,在臨摹古代書法家們的碑帖作品時,“透過刀鋒看筆鋒”這絕對是一句千古妙論。


水電工老路書法


1.大家好,我是清雅齋書法。對於這個問題,我首先要糾正兩個錯誤。其一,誰也不敢無視古代優秀碑帖的書法,其二田英章的字是非常標準的楷書,不是所謂的美術字。如果說,把漢字寫好了就是美術字,那麼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乃至王氏父子,難道他們都是美術字嗎?那些故意把字寫醜的或者根本寫不好的,他們的字又該作何稱呼?

2.對於古代書法大家所留下來的經典法帖,誰也不敢無視,書法還是要堅持取法乎上的原則。例如王羲之父子的書法,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的書法依然是社會的主流,依然還是入門的必學書體。古人留下來的法帖,就是我們學習書法中的法則,只有把書法中的共性法則學好了,才有資格討論個性的問題。所以誰也不敢無視古人優秀碑帖。

3.對於田英章的書法,我想說的是,田英章也是臨歐出身,只不過在學習歐陽詢的同時加入了民國歐楷大家的筆法,所以失去了歐楷本身的風神。歐楷以險絕著稱,而田英章的結構則過於平正。對於初學者而言,直接學習田英章不是不可以。孫過庭《書譜》雲“初學分佈,但求平正,復追險絕。”也就是說初學者學習書法,就該把字寫的平正一些,如果上來就追求險絕,勢必會把字寫歪了,也就是重心不正。



4.綜上所述,古人留下來的經典法帖,依然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而田英章的書法則可以作為書法入門的書體,然後再去學習古人書法。


清涵書法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書法就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表現,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書法大家,王羲之,衛夫人,歐顏柳趙,董其昌,文徵明等等。也留下了無數的質量上乘,今人膜拜的法帖,有墨跡,有碑板。有大量的傳世資料,可以說讓今人學起來很是方便。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都熱衷於田英章的字,只是學田英章的字的人多一些,應該說為什麼學習今人的字!



首先,我認為簡單地把田英章的字說成是美術字,有些武斷,凡事漂亮的字都是美術字嗎。那古人的字也很漂亮,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互聯網時代,他的字氾濫了,人們產生了審美疲勞,覺得千篇一律了,除此之外,沒啥了。


為什麼熱衷於學今人,原因有幾點。

第一,今人出了很多字帖,硬筆,毛筆都有,印刷精美,內容豐富,相比之下,古人留下的碑板或者墨跡,一般人是得不到原拓的,只能是盜版,它沒有講解也沒有註釋,對於初學者來說,像是看天書一樣。

第二,古人留下來的東西,由於歲月的剝蝕,很多人已經壞了,導致今人無法去學,而今人出的許多完整,系統,精美的字帖就成了人們的選擇了。

第三,古人的字,留下的東西,固然是精品,但不代表人人都認同,許多現代人是看不出古人的字好在那裡,有什麼藝術價值。況且,古人寫得很多字都已經乖時了,不符合當代的審美了,所以人們把目光聚集在了當代人美觀而又系統的字上了。


存希齋書法


現在,二田的書法確實有鋪天蓋地之勢,從網絡到出版都能見到二田書法“獨霸”天下的盛況。

大量的田粉,大有談田津津樂道,不容批評異議二田,完全二田衛道士了。

但是另一面,對二田的批評也是此起彼伏沸沸揚揚。

那麼,二田的書法教育是不是居功至偉?我看,沒有那樣高大。

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二田就是毀滅中國書法藝術的罪魁禍首了。


我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二田的書法教育非常單調,非常有限。

他們主要是傳播歐陽詢楷書,連歐陽詢書法體系都不是,所以,二田對書法的傳播,實際還是非常有限,非常不全面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二田的書法傳播導向是片面和誤導的。

我們知道,歐陽詢是唐代偉大的書法家,在書法領域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比如大字,小字,行書,這是歐陽詢完整的一個書法體系。

當然,我們不一定說,傳播書法就一定要傳播一家的書法體系。


學習書法傳統上都是從唐楷入門的。學習唐楷又但是首先以學習歐陽詢入手的較多。然後進入二王體系,學習行書。這是書法學習的一般路徑。

那麼二田除了歐陽詢楷書還有其他嗎?沒有。

二田的書法學習體系,還涉及一個書法學習的重大問題。

這就是,學習書法是“跟著我的老師學”?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經典?

在這個問題上,大陸的書法教育體系的方向還是比較正確的。

那就是,儘量不要讓學生學“老師”,而應該直接研究經典,就是臨摹古帖。

我國港澳臺地區的書法教育,大多都是“師傅帶徒弟”、“父子相傳”模式,這樣學習去,就會產生一代不如一代的情況,因為師傅的學力是不穩定的,不標準的。

大陸書法進步很大,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一直強調以古人為師,以經典為師,而不是讓學生跟老師學樣。因為跟老師學樣,就會學得跟老師一樣,而老師很少能夠超越古人,所以,這樣學習去,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的結果。


二田是一個書法世家,他們也是深受家庭文化薰陶成長起來的書法家,因此,多多少少有一些“父子相傳”的教育模式。

不同的是,二田的書法教育,把“父子相傳”引入了現代工業化生產,屬於工業化大批量生產型教育方法。把大量的個性選擇給淹沒了,把個性的創造性給淹沒了。按照他的教育方法下去,中國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真的會被我們忽視的。

當然,學習書法也有層次問題。初學書法,也無所謂從歐陽詢入手還是從顏真卿入手的問題。

所以,從最初步的啟蒙書法教育來說,二田也有一定的書法普及教育的功勞。

但是,這樣功勞也是很危機的,如果學習書法的朋友,都像二田的弟子那樣,除了懂得歐陽詢,其他書法一概是“醜書”,那中國書法不就毀於二田的“書法教育”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