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美國一直是很多人理想的移民地,如果不考慮它貴到讓人懷疑人生的醫療的話。

要說天價可能也沒那麼誇張,但是跟世界上其他國家比起來,美國確實貴的離譜。

在美國,有一種虛偽是,當你從醫院醒來,面對救護車的賬單,還得對為你叫救護車的人說謝謝。

在美國,有一種現象是,當你兩眼一抹黑馬上要暈倒時,最後一句話說的是:千萬別叫救護車!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一病回到解放前

說起在美國看病的經歷,中國留學生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如果你要是覺得因為留學生沒有自己的收入看不起病,可就錯了,即便是對於已經工作了有穩定收入的人來說,美國的醫療賬單也足以讓你渾身發抖......

最近,有一個新聞在網絡上火了起來,矛頭直指美國醫療。

2016年,一對韓國夫婦帶著孩子去舊金山度假,結果孩子不小心從床上摔了下來,哭鬧不止。

然後這對夫婦就叫了救護車,很快寶寶被送到了扎克伯格舊金山綜合醫院就診。

實際上孩子並沒有什麼嚴重的病情,就是鼻子和額頭有點淤青,到了醫院以後稍微檢查了一下,喝了杯奶,就睡著了。

等孩子醒來以後,父母也就帶其離開了醫院,繼續全家的度假,很快也就將這件事情忘在了腦後。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圖片源自vox.com

結果,兩年之後,這家人收到了一張漂洋過海的賬單,金額高達18836美元(人民幣將近13萬)……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院方表示,我們的收費很合理

夫妻倆對這件事表示無比崩潰,1萬多美金不是小數目,況且我的娃只是在醫院喝了杯奶啊......

不只是外國人覺得貴,就是美國本地人也扛不住,哪怕自己真的馬上就要不行了。

就在前幾天,美國的一個大姑娘腿被卡在了地鐵與站臺的縫隙裡,血流如注就不說了,腿都擠變形了,妹子還不忘在這巨大的痛苦中衝路人哭喊:“千萬不要叫救護車!3000美金我付不起!”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一起把她救了出來,她的腿部也沒有骨折,但是最終她還是被送到了波士頓醫療中心,不知道賬單出來之後,妹子的心情幾何。

這件事情引起了美國社會廣泛的關注,輿論紛紛表示,在這樣巨大的痛苦之中,她的身體不停顫抖,卻還要為這次受傷可能會帶來的經濟問題感到害怕,我們的醫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醫療費用高昂,幾乎是全世界對美國醫療系統一致的看法。

今年年初,哈佛公衛學院發表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的文章對比了美國和界上最高收入的10個國家在醫療費用方面的數據。

結論顯示:美國的醫療花費平均為其他發達國家的兩倍,然而醫療利用率卻與其他國家大致相同。

目前,醫療佔美國GDP的比例已經高達17.8%,並且仍然呈逐年上升的勢頭。

聯邦醫療保險和救助總局的報告也指出,2014-2024年之間,預計每年美國醫療衛生支出增長5.8%,

比GDP增速高1.1個百分點。

藥物開銷美國也是最大的,人均達1443美元,其他國家為466-939美元。

面對如此高昂的費用,也難怪只要面臨的不是馬上就會掛掉的風險,美國人也只能違心的說出一句“I'm fine”了。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不可否認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醫療技術,可是如此昂貴的費用已經成為了美國社會的頑疾,一直在影響著美國人的生活。

那麼美國醫療究竟為什麼這麼貴呢?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首當其衝的,一定是美國不靠譜的保險體系。

保險買不好 一病就撂倒

前文那個被地鐵擠到腿的美國妹子之所以在國內引起了那麼大的關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其實是有保險的。

要知道,波士頓位於美國醫保覆蓋率最高的麻薩諸塞州,據統計,在2016年,麻州只有2.5%的人沒有醫保。

美國人不缺醫保,缺的是好醫保,如果你和美國人提起這件事,他們多半會喪氣的搖搖頭說:“你們不明白,我們的醫保很爛的。”

比如美國現在流行的高免賠健康計劃(High Deductible Health Plan),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就是一個“爛”保險。

顧名思義,高免賠就是免賠的額度比較高,比如說,你去醫院花了1000美金,但是你買的高免賠保險的免賠額度是1500,那麼由於沒有超過保險的額度,這1000美金就都要你自掏腰包。

那這樣看來,這個保險不是個霸王保險麼?

這就說來話長了,其實在十多年以前,美國大部分醫保的免賠額度還是非常低的,通常只有幾百美元,甚至幾十美元。

按照美國醫院動不動就給你開幾萬賬單的架勢,這樣的額度還是完全夠用的。

可是在最近幾年,美國保險的平均免賠額度迅速增加,現在大部分患者的免賠額度都已經達到賬單數目的一半了。

於是,高免賠健康計劃也就應運而生(按照美國稅務局的定義,個人免賠額度超過1350美元,家庭2700美元的,就屬於高免賠計劃)。

既然額度本身已經那麼高了,那我們索性保險也買個高的,這樣保金少,個人和企業都吃香,於是這種保險也就迅速的風靡了起來。

但是仔細分析這個保險就可以知道,對於一些年輕的,身體素質較好、不經常生病的人來說,這個保險確實有優勢,它可以讓投保人的月保費降至一百美元以下。

並且,當患者得了比較嚴重的疾病需要立即就醫的時候,也更有動力選擇質量好一點的醫療服務。

但是這個保險最大的問題就是,患者不能經常生病,並且出的起免賠這部分的錢。

尤其對於老年人和窮人來說,這個保險是非常不友好的。

比如說那些連普通養老賬戶都沒有的低收入人群,這樣的保險形同虛設。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或許前文那位女性恰好就是付不起免賠部分的這筆錢,才苦求大家不要叫救護車的吧。

美國的各種保險千差萬別,報銷比例更是大相徑庭,確實有一些保險可以對用戶提供更大範圍的保護,但是同樣費用也高的嚇人。

所以如果買不對保險,或者用人單位貪便宜只給員工買費用低的保險(美國大部分保險都是企業提供),那在這樣一個醫療如此昂貴的國家生病,對與很多人來說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美國整個醫療費用中,醫院花費了32%,是第一支出大戶。

美國的均次住院費用是18000美元,遠超過OECD國家平均6200美元的水平,醫院產業成為了美國第一大產業,也成為推高美國醫療費用的“罪魁禍首”。

但是醫院貴也有貴的道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的醫院是最先進的,各種先進的設備、耗材,先進的治療手段,總是先在美國的醫院裡進行推廣。

比如說大型醫療設備的擁有率和使用率,美國比其他OECD國家高出了一倍;新型醫療耗材的使用率美國也比加拿大和英國高出了1.5-2倍;創新藥的銷售份額美國自己就佔了全球市場的44%。

可以說,美國的醫療體系是一個非常創新友好型的體系,但是新技術和新藥物的研發、推廣總需要有人來買單。

另外,普遍來說美國醫院的整體狀況也比很多國家要好,比如說,美國醫院擁有更多的單間或者半單間病房。

據統計美國的日均住院費用為1850美元,而OECD國家的中位數只是600多美元。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而且美國的醫院行業是一個強勢的利益集團,每當政府企圖控制醫院收費的時候,他們總能成功瓦解。

全世界 美國醫生最賺錢

雖然美國的患者很揪心,可是美國的醫生無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群體。

據Medscape所做的調查顯示,美國醫生(Physician)的收入在逐年上升,2016年平均收入為27.9萬美元,2017年為29.4萬美元,是美國人均GDP的5.2倍。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美國醫生工資變化趨勢

其中骨科、整形外科和心臟病學的醫生收入更是高達48.9萬、44萬和41萬(都是美金)。

可以說在美國,你要是當上了醫生,就是妥妥的中產了。

當然了,美國醫生之所以這麼貴,除了技術確實好之外,也是因為人少(全科醫生尤其少),因為想在美國成為一個醫生實在是太難了,投入也太大了。

與中國醫學院直接招收高中畢業生不同,美國醫學生是在完成四年本科學習後才進入醫學院的,也就是說美國醫生已經天然比中國的醫生多上了四年學。

在醫學院學習四年以後,也不能立刻成為一名醫生,必須申請住院醫生項目,經過一段時間,大致為3到7年,同時參加全美醫學執照第三階段考試合格,才可以受聘成為正式醫生,或自己開業行醫。

也就是說,在美國想要成為一名醫生前後需要學習十多年的時間,這還是對普通科醫生而言,如果是專科醫生或外科醫生來說,實習期限更長。

再加上美國的教育也是出了名的貴,這樣又貴又耗時間的職業 ,出來以後要是不多賺點錢,怕是更沒有人願意幹了。

管理起來很麻煩

前文說過了,美國的保險體系很複雜,選擇確實很多,但是沒有個專業的人幫你,真的很難看懂,而且定價、計費也沒有什麼整齊劃一的規定,支付手段更是千差萬別。

一家美國醫院不僅要疲於應對若干公共醫保計劃,比如Medicare和Medicaid,還要應付眾多的商業保險公司,而每一家在計費和追款方面又有其獨有的程序和表格。

想要管理這套龐大的系統,也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

在關於美國醫療保健體系的管理開支研究中,各國學者往往能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美國不僅醫療保健總體開支全世界第一,而且管理成本開支也是全世界第一。

刊登於Health Affair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醫院管理開支佔到了醫院總支出的25%左右,相當於美國經濟總量的1.4%,遠超其他國家。

在美國,醫生除了看病之外,每週還要花約3個小時處理醫療計費的相關事務。

每一個醫生的醫療輔助人員每週也要再花19個小時處理醫療計費相關事務,這些時間直接導致了醫療成本的上漲。

另一方面,追討病人所應承擔的醫療開支,也變得越來越難。

隨著免賠額和共付額的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病人負擔不起該承擔的醫療開支,對於醫院和追款機構來說,各方面的成本都在上升。

哈佛大學衛生經濟學家Michael Chernew曾經計算過病人償付醫療賬單的比例:75美元以下的小額賬單,90%會在1年內結清;而超過200美元的賬單,一年內結清的比例降至67%。

隨著保險計劃的失調,越來越多的病人需要自己支付更多的醫療費用,那麼自然的醫療機構就要配置更多的資源去追討欠款。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怪圈,醫療費用的上漲導致了很多人對於保險的不滿,保險不好就付不起錢,付不起錢的人越來越多又反過來增加了醫院的成本,那麼醫療費用就會繼續上漲。

喝杯奶13萬,腿斷了也不敢叫救護車,美國醫療到底有多貴?

這樣的問題切切實實的擺在美國面前,需要各個系統群策群力的去解決,並非一屆兩屆總統的改革就能見效的(至少奧巴馬的醫改公認是沒什麼用,還導致了保險費用的上漲)。

這麼一比,國內的“看病難和看病貴”也不算啥大事了,去美國的小夥伴一定要記得買好適合自己的保險。

And如果不是啥著急的大病,咱們還是回國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