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戰神項羽三萬兵力能打贏彭城之戰,十萬兵力為何打不贏垓下之戰?

飛騰小子


之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現在我用最簡介的語言,最全面的角度解答一遍這個問題。


鉅鹿之戰項羽率領5萬楚軍,破釜沉舟大破秦軍40萬。彭城之戰,項羽率領3萬楚軍大破劉邦56萬聯軍。這兩次戰役放整個中國戰爭史上都是輝煌的存在。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霸王一名可謂實至名歸!

但為何垓下之圍時項羽還有十萬大軍卻破不了以韓信為主的30餘萬大軍呢?其實還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問題,這一點我們要從鉅鹿之戰說起。當年項羽率領5萬楚軍大破40萬秦軍時其實還有10萬諸侯的聯軍做壁觀上,而秦軍雖然人勢浩大,但多為秦軍強徵的民夫,朝堂上又有趙高挑撥離間一度的陷害王離,況且楚軍多為征戰精銳,又破釜沉舟,背水而戰(背水之戰為指韓信滅趙),楚軍沒有任何退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退回就是死,前進尚有一線生機,當然拼命的往前衝,項羽親自上陣殺敵,秦軍為此折服,楚軍無不仰望項王天威,生擒王離,誅殺蘇角,逼項章邯,一戰成名名揚四海,士兵唯不仰望霸王威名,士氣大漲!
彭城之戰時,劉邦多為諸侯聯軍,本來就是上下不一,各有矛盾,毫無戰鬥力可言,隨時有散夥的可能,而項羽3萬精兵,全是血海里殺出來的強兵悍將,兩軍一開戰即知強弱,諸侯紛紛倒戈,打的劉邦棄子而逃!再說垓下之圍,以韓信為首的聯軍把項王圍困在垓下,十萬大軍如困獸之鬥,韓信設下十面埋伏如天羅地網,楚軍無路可逃,夜裡韓信讓士兵紛紛唱起楚地歌曲,楚軍聽到後無不衍生起了思想之情,認為楚地也被劉邦軍隊攻陷,軍心極度不穩,士氣迅速下滑,項羽聽後也是這麼想的,漢軍軍營裡那麼多士兵會唱楚歌,認為楚地已經被劉邦奪取,項羽見大勢已去連夜帶領八百騎兵精銳突圍。


韓信急忙派遣五千士兵追擊,項羽因迷路(史記記載為田父所騙),最後被漢軍追上,數戰後僅剩28人,項羽自己一人奮勇殺敵百人,奈何已大勢已去,無力迴天。項羽自刎於烏江,漢軍一擁而上搶奪項羽屍體邀功!除了軍心不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民心所向,劉邦在奪取關中時就和百姓約法三章,百姓紛紛心向漢王,而項羽屢次屠城坑士導致天下人都知道項王殘暴。項羽自命不凡雖然有勇有謀,但又有婦人之見且優柔寡斷,大開歷史倒車恢復分封制,最後被劉邦一統江山也是必然,如果歷史重來一次敗的還是項羽!

(項羽頭顱安葬之地)(漢長陵劉邦安葬之地)

何等諷刺,終究離不開“勝者為王,敗者寇”這一千古定律!

如有誤筆,煩請斧正!


明月清風閣


項羽打贏了垓下之戰!他突圍了!只是心已死!放棄了!

垓下之戰,項羽最後的結局,是在烏江自刎身死。其實,早在垓下,虞姬死的時候,項羽的心就死了一次。那時,項羽活著從垓下突圍,只是為了給死去的兄弟報仇。

項羽一直沒有放棄,一路逃,一路逃,直到見了烏江亭長。我不知道烏江亭長給項羽說了什麼?可能說“江東已經十室九空”,可能說“江東已被劉邦掌握”,以至於最後項羽說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的話。

此時,項羽的心徹底死了!項羽徹底放棄了生的希望!這不是打不贏!在我心中,項羽是勝者!項羽做到了永遠的英雄!

彭城

之戰,項羽能以三萬打敗劉邦的五十六萬聯軍,靠的是就是“閃電戰”!

公元前205年,劉邦聯合殷王司馬印、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豹等諸侯組成聯軍攻打項羽。當時,項羽處於孤立無援的地步,除了聯軍的攻打,其他諸侯都作壁上觀。

此時,齊國還沒有平定,楚地已搖搖欲墜。在這種條件下,項羽採用了一個大膽的戰術。他讓麾下諸將繼續攻打齊國,自己則率領三萬精騎,南下彭城。在劉邦等聯軍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項羽連戰連捷。

當時,項羽夜間抵達,拂曉時分,發動攻擊。劉邦等人還在睡覺,在項羽的突然攻擊下,根本不能有效的組織抵抗。於是,這群諸侯組成的烏合之眾,只能亂做一團,被項羽逐個擊破。

彭城之戰是速戰速決的典型之戰,項羽半日之內以三萬破五十六萬,比德國14天打下了波蘭更早更快!

垓下之戰,韓信能以三十萬打敗項羽的十萬,靠的是就是“心理戰”!

公元前203年,劉邦單方面撕毀鴻溝和議,向正要回江東的楚軍發起追擊。同時為了讓彭越和齊王韓信儘快出兵幫忙,封了大片領地給他們倆人。劉邦又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北上集合,五路大軍在核下包圍了項羽。

此時,灌嬰攻佔了彭城,佔領了大片的楚地。楚大司馬周殷也已投降了英布,局勢對項羽極其不利。

為了徹底殺了項羽,漢軍以韓信率領的三十萬大軍為主力,層層包圍了項羽大軍。期間,漢軍夜裡高唱楚歌,引發了楚軍的思鄉情緒,無心征戰。

於是,虞姬自刎,項羽突圍。最後,項羽遇烏江亭長。烏江亭長,“漢軍”最後殺招,徹底瓦解了項羽的鬥志!

項羽是死了,可他活在很多人的心中,畢竟英雄永存!


說槽點


彭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這一場戰役,之所以劉邦會吃敗仗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因為這支軍隊有問題,第二是劉邦的大規模戰役的駕馭能力還欠火候。

劉邦帶領的這56萬大軍,都是聯軍,並不是屬於劉邦自己的軍隊,屬於劉邦真正的軍隊頂多也就是十萬人。這支聯軍中有關中的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魏王魏豹也歸順了劉邦,還有趙王張耳,常山王陳餘,再加上韓王,山賊彭越的人,最終組成了這56萬大軍。劉邦此前絕對沒有帶過如此多的人馬,這時候的劉邦,肯定是志得意滿的,畢竟自己手裡有了56萬大軍呀,實力雄厚,完全可以信息滿滿的,這56萬大軍,到了彭城之後,還不是分分鐘,就把彭城給拿下來呀。他們到達彭城的時候,確實是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佔領了彭城,這就更加滋長了劉邦的驕傲情緒。這時候的項羽,正在齊地和田榮打,劉邦正是趁著項羽不在彭城,偷襲了項羽的老窩的。當項羽知道彭城被劉邦佔領之後,然怒不可遏。畢竟楚軍的家人,都是居住在彭城之中的,劉邦佔領了這裡

項羽知道了立馬帶著他的部下連夜殺了回來,項羽就挑選了三萬個驍勇善戰的騎兵,開始火速前往彭城幹劉邦去了。此刻的劉邦,還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呢,他們通宵達旦的慶祝著這次勝利呢,所以,劉邦並不知道項羽悄悄的已經來到了彭城。而且項羽進軍的時候,都是白天休息,晚上進軍,這樣就避過了劉邦的耳目。當項羽到達了彭城偷襲了劉邦的軍營之後,劉邦這才知道項羽殺來了。這時候劉邦真的是毫無準備,而且他帶領的軍隊,都是一群聯軍,這些軍隊只顧著逃命,根本就不聽他的指揮,你說這個仗怎麼打?五十多萬人一起逃命,那項羽的騎兵打起他們來,還不是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呀。再說了劉邦聯軍裡的這些王,當時也並不是真心歸順劉邦。

他們一看項羽來了,有的人就紛紛的放下了武器,投靠了項羽。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還有魏豹,張耳等人,看到項羽如此了得之後,又投靠了項羽。項羽對他們喊出的口號,就是投降過來的話,可以既往不咎,所以,這就是劉邦的聯軍,毫無抵抗力的根本原因。

最終在彭城之戰,劉邦自己的十萬人馬,幾乎都被項羽給殺了一個一乾二淨,所以,劉邦也只能狼狽的逃跑了。

垓下之戰,是霸王項羽一生唯一沒有取勝的戰役。

  當時,項羽兵十萬人,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人困馬疲。

  劉邦自帶兵二十萬以上,招集天下諸侯會而擊項。齊王韓信三十萬大軍,彭越、英布,劉賈五路大軍於垓下對項羽形成合唯。總共兵力在八十萬到一百二十萬之間。戰爭的全過程據高祖本紀:

  “ 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幾路大軍圍困項羽。作為項羽一方,該如何出擊才有勝利的希望?先看劉邦一邊。韓信一部很顯然是大軍的骨幹力量。如果能一舉擊潰韓信大軍,其他的就可以一併給收拾了。而且只能對韓信一部發起攻擊,如果攻擊其他部人馬,一但被韓信這股可怕的力量從後面發起攻擊,局勢將難以應付。

  而劉邦一方。韓信首先與項羽交戰:

  一,如果韓信勝,項羽敗退時四面出擊,可一舉擊敗項羽大軍。

  二,如果韓項相持不下,左右兩軍齊上,也可敗楚軍。

  三,韓信戰敗,退卻,左右軍齊上,韓信軍再回頭,三路出擊,可敗項羽。

  四,韓信潰敗,潰不成軍,則項羽軍可橫掃劉邦各路大軍,劉邦大敗。

  所以,只要韓信能堅持不至被打得潰不成軍,就一定可勝。反過來,項羽唯有將韓信軍徹底擊潰,才能取勝。也就是能不能擊潰韓信大軍,為此戰的關鍵所在。

  至此我們可以討論一下韓信敗退是不是一種謀略?韓信軍戰敗是能夠預料的,但是有孔費的左右大軍作後盾,不用害怕。如果韓信是詐敗有沒有可能?決無可能。首先,三十萬大軍要調頭不是簡單的事,何況有強敵在後。其次,項羽何等兇猛,拼盡全力也未必可以抵抗,哪還有詐敗的餘力。

  所以從戰局上看,韓信不必詐敗,從條件上,不允許他詐敗。所以韓信是真敗。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當時韓信軍三十萬,但是項羽軍最多隻是幾萬軍攻及韓信。史書說十萬軍,沒錯。但是,當時項羽四面被圍,難道不用留下固守之軍嗎?如全軍出動,漢軍輕易可佔項羽陣地,那時戰也不能,退也不是,大軍將毀於頃刻之間。所以此時項羽發起攻擊的人數不過幾萬而已。所以現在應該明白兵力的懸殊有多大了吧!

綜上所述:韓信是真敗退,而霸王是真的力盡了。

    總結:霸王十萬軍,糧草盡,援兵無,兵馬疲憊。面臨百萬漢軍,有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周殷,劉賈等善戰之士;有張良,陳平等智慧謀臣,以漢擊楚猶如以大象之勢擊幼鼠之能。楚兵之形勢豈是人能夠扭轉的,豈能推責於霸王,而論之用兵有失。

 





忘川秋水981296133


原因不外乎兩點:1、自身;2、敵方。

我們一個一個分析

一、

楚軍方面:

彭城之戰,是楚、漢相爭的第一次大戰,漢軍多到五十六萬人,而楚軍只有精兵三萬人。項羽率3萬楚軍打贏彭城之戰,此時的楚軍盡是精銳,均是騎兵,機動性大,士氣正旺。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封對敵突襲,頃刻間造成敵軍的驚惶混亂,然後於亂中取勝。

而反觀垓下之戰,楚軍是被聯軍打得找不著北,驅趕到垓下整頓。士氣低落。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

二、

對敵方面:

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對五十六萬,懸殊很大,可是漢軍主帥驕傲自縱,輕敵而不以為備;另漢軍雖多,卻是烏合之眾,其中一大部分是收集諸侯之兵,兵雖多卻沒有什麼戰鬥力,特別是自鉅鹿之戰以後,人人都有畏楚威勢,致望風而喪膽,因此一見楚軍來進攻時,便心存畏懼,不戰而逃,自亂陣腳。

垓下之戰,漢軍對戰主力是韓信親率的三十萬精銳。韓信是戰爭天才,不會犯驕傲輕敵的低級錯誤,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在不利的情況下開始向後後撤,而由兩翼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於垓下。

彭城之戰,楚強漢弱,那麼勝者肯定為楚軍。

垓下之戰,楚弱漢強,勝者自然就是漢軍,楚霸王也無力迴天






舊舍論事


首先,項羽以前的對手是劉邦、章邯、王離這樣的名將,這一次的對手卻是名將中的名將——兵仙韓信!!項羽和韓信都是頂尖的軍事天才,如果雙方兵力相同,鹿死誰手很難講,但是韓信現在是以六敵一,項羽根本沒有取勝的機會。

果然,楚漢一交鋒,韓信便以壓倒性的兵力取得了上風,漢軍一層層的壓上來,根本不給項羽喘息的機會。韓信明白,對付項羽這樣的對手,最簡單的方法最有效,那就是拿兵砸,反正我的兵比你多,看誰耗的過誰。

項羽最擅長的就是突擊戰術,那是依靠騎兵的速度優勢,朝敵陣一個方向死衝,只要衝開一條血路,殺入敵人的指揮中心,破壞敵人的指揮體系,敵陣必癱,敵軍必潰。韓信正是摸準了這一點,將指揮體系放在遠離戰陣的地方,以連環陣重重防禦,然後故意誘使楚軍突入,接著左右大軍合圍,以優勢兵力,將項羽活活擠死。

結果,項羽被層層疊疊的漢軍擠了個暈頭轉向,漢兵殺了不少,卻殺了又有,殺了又有,無窮無盡,沒完沒了,他左衝右突,卻始終無法靠近那個以近似變態的陣法所防禦的漢軍指揮台。

圖:清代民間年畫,十面埋伏

韓信和劉邦躲在後軍嘿嘿笑了起來,你想衝到我們面前打突擊,沒那麼容易,弱智才會跟你一樣身先士卒找死呢!你有超級騎兵,我有人海戰術,兩相消抵,你討不了大便宜。怎麼樣,沒招了吧,傻大個兒!

項羽的確沒招了,無奈之下,項羽只好退回楚營固守。此一戰,戰況慘烈之極,楚軍損兵八萬,漢軍損兵十多萬。乍看起來,好像漢軍吃虧了,其實不然,繼續這麼打下去,項羽總有把兵拼光的那一天,而漢軍的兵源,卻無窮無盡,要知道大半個天下都在劉邦手裡呢,就算你項羽在江東的援兵來了,也根本不夠你玩兒的。

圖:垓下古戰場項羽塑像

全天下的兵力,再加上劉邦、張良、陳平、韓信、彭越、英布、周勃、曹參、灌嬰、樊噲全體楚漢群雄,對付一個項羽和僅剩的兩萬楚兵。就好像用整個中國籃球隊去打一個喬丹,這球賽還用比嗎?


千古名將英雄夢


前202年,垓下。

項羽這幾天總是回想起幾年前的鉅鹿大戰和彭城大戰。

是呀,他有資格這麼回想。一個人,一輩子能打一次這樣的仗,就足以名揚千古了。

古往今來,有幾人能如我項羽一般,打贏兩次這樣的戰役?

而老子項羽,完成這兩次神作時,才20幾歲!

漢軍軍事素質提高,嚴陣以待。項羽即使取勝,也無法擴大戰果,扭轉戰局

對於以少勝多,上演大翻盤,項羽實在再熟悉不過了。

比起連番苦鬥的鉅鹿大戰,彭城大戰,項羽勝得似乎順利得多。

彭城之戰時的劉邦聯軍多是義軍出身,軍事素質普遍不高。且對鉅鹿之戰中楚軍表現印象深刻,有恐懼心理。因此,在面對挫折時,極易出現軍事災難。

當時,項羽一眼看出了漢軍的命門:漢軍皆是諸侯之軍。這些軍隊,當年我在鉅鹿之戰時見識過。他們當時看到楚軍的表演後,“膝行而前,不敢仰視”。我們只要在出其不意的方向出現,初戰勝利,就能擴大這種恐懼心理。我就有機會送他們一場軍事災難!

隨後,他又看出了漢軍的第二個弱點:漢軍將主要防禦放在北面。而在西面的防禦則部署兵力薄弱,我軍只要從西面出兵,就能迅速從背面攻擊漢軍,驅趕漢軍!

為了不給漢軍調整部署的時間,項羽只能選擇閃擊戰,快速出擊,快速追擊!於是項羽留下眾將帶兵繼續進攻齊地,只選擇了三萬精銳騎兵間道兼程。

楚軍迅速出現在漢軍西面的蕭縣。連續擊敗漢軍,在漢軍防線背後打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隨後楚軍開始側擊、背擊漢軍大軍。漢軍猝不及防,連續撤退。

撤退?於是,漢軍的第三個弱點出現了!彭城以南不遠,就是睢水的兩條支流——谷水和泗水!漢軍想撤退,用空間換取時間調整部署?哈哈,來吧!

楚軍的追擊到達河岸邊時,聯軍將士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別說調整部署,就是起碼“結陣而戰”都做不到。漢軍如同被驅趕的牛羊,有的被項羽軍屠殺,有的冒險涉水被淹死。一時間,“睢水為之不流”!

現在想起彭城之戰來,項羽依然自豪不已!

楚漢戰爭末期的漢軍,戰鬥力已經截然不同。且常年對楚軍對峙,早已克服對楚軍的恐懼心理。

可是,如今的漢軍,早已經不是當年的模樣了。

多年的交戰,漢軍已經在震天的喊殺聲中成長起來。

前段時間,面對追擊而來的漢軍,項羽在固陵發起了反擊。一度打敗劉邦!可是,漢軍卻迅速地退入“深溝壁壘”,井然有序,項羽軍雖然取勝,卻完全無法擴大戰果,扭轉戰局!

韓信組織有方,項羽難以再以少勝多

隨後,劉邦分封土地給各王。韓信、彭越、英布,各路諸侯紛紛趕來。

敵眾我寡,項羽深知:士氣低迷時,只要取得一、兩次鼓舞士氣的勝利,軍心、士氣就能得到振作,就還有機會!

聯軍最強的,不正是韓信嗎?我先打敗韓信,我軍士氣必然大振,敵軍士氣必然大沮!

於是,項羽與韓信,進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漢軍以韓信率三十萬大軍(對於史記中的兵力數字,筆者持謹慎採信態度)進攻,項羽軍迎而上!一番激戰,韓信軍退卻。項羽正要大舉追擊,韓信佈置在側面的孔將軍、費將軍(這兩位將軍承擔如此重任,居然名字都沒留下,背後有什麼故事嗎?)迅速側擊而來,兩軍短兵相接,天昏地暗,不分勝負;此時,韓信軍調整後回身殺來,項羽不敵,退兵。

韓信,這位當年的執戟郎,堪稱敵手!可惜今日楚軍兵力不敵,不然,必有更精彩的龍爭虎鬥!

楚軍少糧,士氣低迷

從固陵到垓下,楚漢兩軍互有勝負。但楚軍兵力不濟,逐漸被包圍。

項羽想起當年彭城奇蹟時,一定會常常想起當年楚軍戰士們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容,那一雙雙自信的眼神中,閃爍這項家精銳的豪氣,那一個個眉宇之間,閃爍著項家有我無敵的英雄氣概!

可是,現在,項羽走出大帳,他看到的,卻是一張張疲憊不堪的面容。連年鏖戰,卻不想後方的彭城都丟了,寸功沒有,挫敗不已;好不容易楚漢和議,個個歸心似箭,只想回家療養戰爭的創傷。不想,又突遭遇敵軍背信棄義,陷他們於險惡的圍困,糧草不濟!

恰此時,隱約聽見遠方傳來楚人的歌聲。那歌聲,深沉、憂傷。不要說普通士兵了,就是項羽本人,也不免一絲憂愁:難道我們的家鄉都已經淪陷了嗎?

回到大賬的項羽,發出了悲壯的聲音:”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虞姬在一旁輕輕和之········

當年意氣風發的項家軍早已人心渙散,項羽,即將迎來自己悲壯的解決。

好吧!垓下終究不是彭城。可是,我項羽就算是死,也要死得千古絕倫!別了,虞姬,明日,我要為你,獻上一場驚天動地的謝幕演出!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項羽是一個悲情英雄!彭城之戰是項羽的代表之作,垓下之戰也是英雄走下神臺之役。下面我就談談為什麼項羽在兩次戰爭中截然不同的表現……

1對手不同!彭城之戰項羽的對手是劉邦,劉邦說實在話領兵能力實在不敢讓人恭維!趁項羽遠征齊國之機偷襲彭城,徹底激怒了項羽!劉邦手握60萬聯軍,心態飄飄然,不把項羽放在眼裡,項羽則是一心對敵。兩者相較之下,高下立判!垓下之戰的對手換成了韓信!韓信是漢初名將,垓下之戰又是包圍戰,項羽的機動性得不到發揮,所以失敗。

2士氣不同!彭城之戰時,從項羽到小兵,聽聞家鄉被佔領,心中的怒火化成了昂揚的鬥志!才有了彭城之戰的勝利。垓下之戰則是項羽的軍隊處於十面埋伏的危局!失敗的陰影籠罩在項羽的軍中,四面楚歌更使得人心潰散!這樣還不敗那真沒天理了!

3雙方實力對比的變化,彭城之戰的劉邦只是個聯盟首領,沒有多少直屬部隊,項羽的三萬騎兵都是江東子弟兵,都是鐵桿。到了垓下之戰時,項羽只剩下了十萬殘兵,韓信則統領四十萬大軍,地勢也處於優勢。

半小時耕耘換您三分鐘品讀!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大家的關注!




寅哥解惑


在很多人看來,項羽能以三萬兵力打贏彭城之戰,卻以十萬兵力敗於垓下,主要原因在於韓信用兵入神。換句話說,項羽能打贏彭城之戰,那是因為劉邦當時沒有用韓信,後來在垓下之戰中全殲項羽,完全歸功於韓信十面埋伏。但真實原因,顯然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兩場戰爭的戰略目的不一樣,劉邦當時進攻項羽的老巢彭城,並沒有計劃一舉將項羽擊潰,事實上也不可能,因為當時項羽的軍事主力在齊國故地,而不殲滅項羽的軍事主力,佔領再多地盤也沒用。事實上,當時劉邦大舉東征的目的,更多的是打破項羽的戰略計劃。

項羽當時的戰略計劃,就是先把六國故地征服了,然後集中六國故地的力量,去攻打秦國故地的劉邦。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在沒有徹底殲滅章邯之前,就果斷大舉東征。事實也證明,項羽雖然取得了彭城大捷,但他征服六國故地的計劃完全被打亂,因為後面他的軍事主力被牢牢牽制在榮陽一線,這才有韓信開闢第二戰場的機會。

其次,兩場戰爭的軍隊成分不一樣。彭城之戰,表面上看劉邦有五十多萬大軍,但問題是,這五十多萬軍隊更多是一種聯盟關係,換句話說,當時和劉邦一起來攻打項羽的大佬,並不是劉邦的小弟,他們只是覺得項羽勢力太大,所以和劉邦聯手對項羽進行一次打擊。在這種背景下,他們的合作關係是很脆弱的,因為項羽實力強大時,他們自然會幫助劉邦打項羽,但劉邦實力強大時,他們則會幫助項羽打劉邦,如果兩個人的實力差不多,他們則坐在旁邊觀戰,總而言之,絕不讓一家獨大。

所以劉邦在攻下彭城之後,各路諸侯就開始反過來遏制劉邦的勢力,或者開始磨洋工,所以當項羽回師救援彭城時,能夠輕而易舉擊敗劉邦。但等到垓下之戰時,韓信已經把魏國、趙國、韓國、代國和齊國的軍事大佬全部給消滅掉,剩下的英布、彭越也已經投靠劉邦,成為劉邦的小弟,在這種背景下,進攻項羽的軍隊已經不再是當初的諸侯聯軍,而是由劉邦直接或間接統率的漢軍,並且是以六國之力量進攻項羽一國,項羽自然只能選擇烏江之刎。


我是趙帥鍋


楚漢爭雄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第一戰就是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大軍,擊敗了劉邦五十六萬之多的聯軍。第二戰是垓下之戰,韓信以三十萬大軍,將項羽十萬大軍殺的片甲不留,項羽自刎烏江,結束了楚漢爭雄。那麼為什麼兩次戰鬥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呢?江湖小曉生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彭城之戰,是項羽回援老家的戰鬥,軍民一心。

三萬人擊敗五十六萬人,沒有重武器的冷兵器時代,我怎麼都想不通。所以我認為這一戰的主要勝負關鍵在於,項羽所處的位置。彭城本身就是項羽的地盤,這裡的老百姓都是項羽自己的百姓。項羽大軍回援彭城,這些百姓難道坐等著項羽來解救?沒錯,他帶來的只有三萬人馬,但是城中的百姓卻有幾十萬之多,這些人如果在項羽出擊漢軍的時候,也對漢軍發起了進攻,那結果自然是偏向項羽這邊的了。人家是為了保衛家園,你劉邦是侵略者,本身就不佔道理,現在這麼多百姓都反抗你,你還怎麼在這個地方混下去呢?所以劉邦在這一戰失敗,主要輸在了不得民心之上。

第二,彭城之戰中劉邦的人馬是幾路諸侯臨時湊齊的雜牌軍。

可能是為了賭氣,劉邦認為自己的軍事能力也是非常出眾的,所以他跟其他幾個諸侯商量了一番,不如組建一支聯軍,一起來對抗項羽。拿下了項羽以後,大家就可以共享富貴了。其他幾個人一拍即合,可是在軍隊的指揮權上卻出現了分歧。因為每一家的軍隊都只聽從每一家的諸侯王掌管,這就讓劉邦犯了難。他並沒有及時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幫人看似浩蕩,其實不過是五六家諸侯拼湊起來的雜牌軍而已,根本沒有所謂的戰鬥力可言。項羽的軍隊雖然只有三萬,但是全都是自己的精銳騎兵,只聽從項羽一個人指揮。這兩支軍隊在戰場上碰上了,誰都知道誰會贏。領導太多了,五十六萬大軍立刻就會慌亂,而且各自都想保存實力,不想衝在最前面,變成了五十六萬大軍,全都懼怕項羽三萬大軍。

第三,垓下之戰,漢軍全軍統帥只有韓信一個人。

這是對韓信的極度信任,這個時候的韓信已經成為了齊王,手握漢軍三十萬,發起了對項羽的孟國平。吸取了之前的教訓,這個時候的劉邦不讓任何人插手這一戰,他自己也不動手,甚至連一個建議都沒有。這三十萬大軍擺出的陣型十分有規矩,基本無懈可擊。所以項羽大軍在這一戰中連連吃虧,最終不得不退回到垓下修整。項羽本人也知道面對的對手,不再是之前一盤散沙的聯軍了,而是強大的韓信大軍,只有一個統帥的大軍。所以項羽這一次失敗了,而且徹底失去了翻盤的機會,因為十萬楚軍,大部分投降,剩下的都被殺掉了,項羽本人也自殺了。

第四,項羽糧草供應不及,四面楚歌又蠱惑人心。

楚漢之爭,其實到了後期,基本上都處於對峙狀態,你滅不了我,我也滅不了你。

  1. 那就是要比糧草了,項羽大軍雖然戰鬥力比較強,但是他們隨身帶的糧草卻不夠多,每次突襲以後,必須要找地方補給才行,這就是他們大軍的一個弊端。可是現在他們被圍在了垓下這個地方,韓信不讓你出去補給了,那可就致命了。
  2. 韓信一直在等項羽鑽進這個套,他終於是鑽進來了。這個時候的項羽失去了糧草的供給,衝出去損失又比較慘重,軍心在眨眼之間就亂了。再加上四面楚歌的慘況,楚國的士兵們聽到了家鄉的歌聲,都感動的流淚,失去了戰鬥力。項羽在這種情況下,還想戰爭劉邦,恐怕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第五,楚漢爭雄過後,劉邦迅速消滅其他諸侯,一統天下。

不少人都認為劉邦不太會打仗,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不是所有仗都是韓信打的,劉邦本人也是一流的軍事家。不過他本人是皇帝,所以很少有人會提起這件事。出漢中的時候,就是劉邦自己指揮的,可見他有不同尋常的指揮能力。在垓下擊敗了項羽以後,劉邦並沒有歇著,立刻轉身拿下了淮南王和燕王的軍隊,這麼一來他便可以一統天下了。劉邦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帝王,還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他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該做哪些事情,而且他超級喜歡聽建議,為之奈何?這種人不戰勝只會打仗的項羽才是怪事。

總結:劉邦韓信和項羽都是當時優秀的軍事將領。

非要給這三位排個名的話,我認為是項羽最厲害,韓信緊隨其後,而劉邦則在韓信後面一百米左右的距離,離得不是很遠,但總是趕不上。但是軍事能力最弱的劉邦卻成為了最後的大贏家,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直接說明了一個問題,爭霸天下,可不光靠軍事能力。光會打仗,不會治理天下,那就算天下被打下來了,也不過是給他人作嫁衣裳。一位傑出的領袖必然是一位軍事能力政治能力雙向優秀的人,而劉邦恰好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才能在三人當中脫穎而出,建立四百年大漢基業。


江湖小曉生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這就涉及到戰爭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指揮者。彭城之戰漢軍指揮者為劉邦,而垓下之戰漢軍指揮者是韓信,看著都是人,但人跟人是不一樣的。

韓信和劉邦關於將帥領兵打仗的能力有一段對話,對話是這樣的,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能統領多少兵馬?韓信回答:陛下最多能統領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回答:多多益善。我個人感覺韓信說的最多十萬已經高抬劉邦了,劉邦的能力也就是能統領兩萬兵馬的料。

彭城之戰,漢軍五十多萬,人看著是不少,但待看是誰指揮了。這五十多萬部隊是由漢軍、魏軍、韓軍、以及投降的秦軍等組成的聯軍,說是軍隊,不客氣的講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為什麼這樣說呢?在鉅鹿之戰時他們已經出場過一回,當時章邯率領的軍隊只是驪山服徭役的苦力和犯罪的罪犯,就這樣的一隻臨時拼湊的隊伍硬是嚇得他們都不敢出戰,何況他們後來面對強大的楚軍呢?

彭城之戰之所以劉邦會輸,首先在兵員素質上漢軍就不佔優勢。當時鉅鹿之戰後,項羽的實力大家一清二楚,據說諸侯見到項羽發怒,嚇得都不敢說話。可見他們從心裡上害怕項羽到什麼程度。而項羽旗下的楚兵更是讓漢軍聞風喪膽。

其次項羽在彭城之戰中採取了正確的進攻策略。劉邦在取得彭城之戰後正如范增料想的那樣,貪圖享樂和財寶,止步於彭城,做出了防守狀態,並沒有派兵立刻北上和齊國一起南北夾擊項羽。劉邦只是在彭城的北邊的鄒魯和西部的下邑做防守,重點在北部。項羽利用這個機會,率三萬騎兵星夜兼程,於半夜抵達鄒魯,擊潰樊噲,在北部防守線上撕開一道口子,然後直插下邑,當時是凌晨左右,漢軍根本沒有防備,一聽說楚兵來了,嚇得掉頭就跑,士兵自相踐踏,許多兵都被河水淹死。當時就損失了十萬左右兵力。

後來項羽集中優勢兵力只追殺一個目標,那就是劉邦的中軍。劉邦連一口氣都沒有喘,被項羽追著打,一直從彭城跑到滎陽,期間指揮系統癱瘓,沒有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漢軍被項羽的楚兵幾乎全殲。

我們再來看看垓下之戰,垓下之戰時漢軍指揮者已經不是劉邦了,是韓信。許多人都說垓下之戰是因為劉邦偷襲了項羽,所以才導致了項羽的失敗。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根據《史記》記載,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背信棄義的在兩軍鴻溝盟誓之後對項羽的楚軍展開追擊,在追到固陵這個地方時被項羽發現,項羽率領楚軍回擊,立馬就擊敗了劉邦,而且把劉邦困到了陳下。因此憑劉邦的實力單挑項羽,他根本就不行。

後來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

隨後,劉邦知道自己的指揮才能不行,主動將指揮權交給了韓信,於是垓下之戰實際上是韓信和項羽的一次交鋒。

大戰開始後,韓信率領漢軍主力為中軍直接對陣項羽,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這時候韓信開始了他的神奇表演。

韓信先令中軍進攻楚軍,楚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漢軍,於是韓信領軍撤退,這一招叫引蛇出洞。然後楚軍追擊,韓信令左右軍合攏,同時從兩側進攻楚軍。這時楚軍就顯得左右不支了。這時韓信又領著中軍回擊,三面夾擊楚軍,楚軍在三面圍困下開始撤退,項羽領軍退至垓下。韓信率近五十萬漢軍將楚軍團團圍住。

神奇的是這麼多人圍住楚軍,項羽還是領著八百人突圍了出來,可見項羽對時局的掌控還是很清醒的,最後在漢軍的追擊下,項羽身邊的兵越來越少,最後他孤身一人不肯渡江,於是自刎而死。

項羽在垓下之戰時,北方諸國已經全部被漢軍佔領,楚國的首都彭城也被灌嬰奪取,因此他是後路全無,援兵沒有,只有向東南逃竄一條路可走。大形勢上項羽陷入了絕地,因此輸也是理所當然。不過項羽最後是自刎的,他的指揮才能在當時是無人能敵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承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