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我們該如何尋找自己的職業機會,增加收入?

說到職業,你會想到什麼?

它是一份工作?一個標籤或者說頭銜?一個自己在社會當中的安身之處、立命之所?還是單純就是一個崗位?

這一篇,我們就來聊聊職業。

美國研究理性決策的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曾在《超越智商》裡說,我們生活中會做數不清的決策,但真正影響人們一生的決策僅有那麼幾個,其中就包括人們在什麼樣的職業領域,從事哪一份工作。

奧地利裔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彼得·L.伯格則指出,一名社會學家可以通過一個人的收入和職業給那個人“算命”。

比如,這個人的詞彙量大小,愛用什麼樣的句法規則,使用哪些類型的語言;他會住在哪些城市或城區,住房有多大,室內如何裝修,牆上會掛什麼畫、起居室的書櫥裡有什麼書籍和雜誌,以及他喜歡聽什麼音樂,參加什麼樣的志願組織。此外,他還可以預測到,此人可能會生什麼病,大致有多長時間的壽命。

由此可見,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就是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甚至擁有什麼樣的命運。一份職業關係著一個人的家庭收入、親友關係、社會聲譽,形塑著一個人的自我和他的社會身份。比如作為一個醫生或警察,他就受人們尊敬;如果他的職業是小偷,那麼他必然受人鄙視。職業就像一個面具,每個戴上它的人都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相應的角色。

那麼,究竟什麼是職業?它是如何演化的?以及我們該如何在職業的演化過程中尋找更好的職業機會?

我們該如何尋找自己的職業機會,增加收入?

一、什麼是職業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要了解“職業”的概念呢?職業不就是我們上面聊到的工作、頭銜、崗位嗎?實際上,它並不僅僅如此。

瞭解一個概念,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瞭解自己,描述自己。想必我們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當你要向某人說明一個事情時,有時會發現明明自己很清楚,就是無法找到某個詞彙來準確描述。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我們缺少一個概念去總結、去描述。現在我們瞭解“職業”這個概念,就是基於此。

那麼,什麼是職業是?

大多數人挨個研究各種職業,假定職業的成長會經歷一個包含一系列階段的所謂職業化過程。他們更熱衷於談論職業如何被組織起來做什麼,而不是職業何為。換句話說,大多數人討論職業,更喜歡討論它在企業等組織中是做什麼的,而不是這個職業為何設立。

對於什麼是職業,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定義。

比如在德語裡,“職業”一詞意味著一種宗教的感召,而這種感召在19世紀被轉化為一種內在的職業觀念,此外它還和“行業”和“學術研究”相連,也就是對特定領域相關。

在英語裡,“職業”一詞意味著聲明或者宣誓的行為與事實,它意味著職業者聲稱對某些事務具有較他人更多的知識,尤其是與其客戶相比,他們比客戶本人擁有更多的知識。

而在法語裡,“職業” 與“行業” 的意涵基本相同。

看了上面各國有關職業的描述,想必你會有一番恍然大悟吧。比如,為什麼許多人找工作會迷茫,總想找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原來人們潛意識裡認為自己需要一種“使命”,而這份工作、這份職業必須響應這個“使命召喚”。為什麼那些諮詢師、顧問總是強調要“專業”,因為他們的“職業”要求他們必須比客戶更專業,比客戶擁有更多的知識。

我們該如何尋找自己的職業機會,增加收入?

上面我們從詞彙解釋上了解職業,下面我們來看看社會學家對職業的定義。

對職業的首次定義見於1934年卡爾-桑德斯和威爾遜合作出版的《職業》。書中認為,職業是專家組成的集體,這些專家擁有高深的知識可以解決特定的問題。這個集體有複雜的傳授和訓練體系,成員經由考試篩選,另外還有其他形式方面的要求,並且奉行某種倫理規範或行為規範。這一系列屬性成了界定職業的核心要素。

實際上,包括《職業》的兩個作者在內,在職業社會學的發展史上,學者們都曾試圖通過列舉一系列特徵來對職業概念進行分類學的定義,以此來和其他行業區分。但是對不同職業的特徵列舉經常因人而異,變來變去。

直到20 世紀60 -70年代,學者們不再從職業特徵的分類學上定義,轉而集中於職業化過程中知識的作用,以及使某些行業團體能夠實現其對專業化技能壟斷要求的社會條件上,比如職業資格考試、職業倫理道德、商務禮儀規範等。

不過,美國社會學家安德魯·阿伯特認為,人們所謂的職業化是一個誤導性概念,因為它涵蓋更多的是職業生活的形式而非內容,它關心的是職業協會、職業執照的頒發和職業倫理規範,而非是問誰在做事,對誰而做,為何而做。

他認為,所謂職業,是指一些排他性的行業群體,它們把某些抽象知識用於特定事項。因為,任何行業都可能獲頒從業執照(比如教師資格證),或者發展出某種倫理規範(比如房地產行業)但是,只有藉助抽象知識體系,才能重新界定其問題和任務,抵制無執照經營者,抓住新問題,從而讓問題成為自己所屬職業的新業務。

由此,通過社會學家對“職業”這個概念的定義、辯論,我們對職業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在社會系統裡的大多數人,一生的黃金時段都在“職業”這個框架內騰挪轉移,少有人能跳出它的束縛。而要擺脫職業的束縛,一是要了解它的演化,並主動投入其中,努力駕馭;二是跳出“職業系統”,進入“企業家系統”。

我們該如何尋找自己的職業機會,增加收入?

二、職業的演化

那麼,職業是如何演化的呢?比如,為什麼這幾年原來不起眼的“產品經理”它的知名度突然這麼大,其任職人員甚至成為“ “離CEO最近的人”;比如,“運營”這個職業是如何從無到有,併成為互聯網行業的主流職業之一呢?還有,各類新職業如旅遊體驗師、試吃員、收納師等,它們是如何興起的?

要了解這些內容,我們不得不先了解下美國社會學家安德魯·阿伯特。就是上面我們提到的反駁“職業化”概念的安德魯·阿伯特。他是美國社會學家和社會理論家,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他的研究領域廣泛,從行業和職業研究到方法論,從歷史學到知識社會學,不一而足。在職業研究方面,他關注的就是職業的演化和職業間的關係。或者,更清晰地說,在於行業群體控制知識和技能的各種形式。

安德魯·阿伯特認為,職業的演進其實是職業間相互關係的結果。後者又是由這些群體控制其知識和技能的方式決定的。每個職業都通過管轄權紐帶與一套業務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些紐帶的強弱是在職業工作的實際過程中形成的。它既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永久的,各職業形成了一種互動系統,即生態系統。

各個職業在這個系統中相互競爭,某個職業的成功,既反映了該職業的自身努力,也在同等 程度上反映出其競爭對手的處境和職業系統的結構。外部力量會不時地創造、取消或重塑職業業務,結果就導致職業系統內部爭 相予奪、重新調適。

通俗地說就是,職業的業務或者說工作內容與職業本身,通過管轄權將兩者結合起來。這個管轄權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社會紐帶,具有排他性。而職業、業務以及兩者之間管轄權關係是不斷變化的。

這些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超出了職業界的範圍。技術變革、組織變遷、政治要求、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等都可以對業務加以分化和重組。這些力量能使一個職業人滿為患,也能摧毀另一個職業的制度基礎。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熱門職業和冷門職業。

我們該如何尋找自己的職業機會,增加收入?

比如,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新的業務,也就產生了編程、運營等新職業,以及使得某些職業如“產品經理”的性質發生變化。

新組織的出現如電商企業、互聯網金融企業等創造了許多新的職業;政治力量更不要說了,國家或政府的要求或管控使得許多行業和職業生生滅滅;而嚴峻的自然環境如空氣汙染、資源短缺等也迫使各類環保行業和職業應運而生。

此外,還有社會文化的鼓勵和抑制,也會使得某些職業興盛和衰落,比如公務員。

以上是外部力量迫使職業發生演化,特別是大規模組織和技術的興起開闢了許多新的業務領域,職業與業務的關係紐帶即管轄權也隨之開創和終結。

那麼,外部力量因何而生?因為需求。民族誌的研究發現,不同的環境創造不同種類的需要,進而導致不同族群的人們創造不同的技術作為回應。

比如,同樣為了解決知識傳播的問題,中國宋朝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而在西方則是德意志人古登堡發明了金屬印刷術。現代,同樣是為了滿足出行,美國出現了 Uber ,中國則是滴滴。職業演化也一樣。同樣的需求刺激不同的力量尋求解決之道。

與此同時,外部力量的變化引發職業內部發生改變,比如新知識、新技能的出現和發展,新的職業化要求如工作規範等,以及組織變革。職業內部發生變化將導致管轄權的空缺、增強或削弱。

就這樣,新的職業機會出現了。

三、尋找你的職業機會

上面我們分析了職業的定義,其中包括專業的抽象知識和技能;也介紹了迫使職業演化的各種力量,如技術變革和組織變遷,以及由此導致的新業務誕生、消亡和職業管轄權變動。前者立足於個體,是我們能改變的;後者則涉及社會和文化力量,我們很難干預。所以,在同等能力標準下,想要獲得很好的職業發展,尋找職業機會,選擇很重要。

那麼,我們該怎麼選擇,尋找到不錯的職業機會呢?實際上,如果明瞭上面的職業演化,我們就很容易找到這樣的好機會。它們是:

外部力量作用時,有6種機會:

- 新技術興起與變革時

- 新組織(公司)創立時

- 組織結構變遷時,如企業融資、重組或併購

- 政治力量強調時

- 自然環境力量逼迫時

- 社會文化鼓勵前期,職業市場不飽和時

職業內容變化時,有3類機會:

- 新業務開闢時,這時管轄權空缺,職位空缺

- 業務高峰及轉型,此時管轄權增強,職業機會隨之增大

- 職業知識的增長及其複雜性,如區塊鏈、深度學習等

此外,每當一個新行業及其職業興起時,特別是這個新職業合法化前中期,都是一種非常大的職業機會,可以說是職業紅利。所謂合法化,是為職業做什麼以及怎麼做提供正當依據。其表達的意思是,職業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在文化上有價值,且這個成果是按照文化認可的形式取得的。也就是成果的合法化和手段的合法化。

那麼,職業合法化的標誌是什麼呢?一是該職業的培訓機構大量出現,二是各大組織和招聘平臺大量出現該職業名稱。當然,相應的行業協會出現或國家頒佈職業證書也算一種。還有,大學開始開設這門專業也是一種職業合法化的標誌。

我們該如何尋找自己的職業機會,增加收入?

接下來,我們以“運營”這個職位來簡單說一下它的演化及職業機會。

自2010年起,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創業公司開始層出不窮。目前的獨角獸企業如美團、小米、快手、今日頭條、滴滴打車等都是這一時期成立的。初創公司的一大現象是,活多人少。那麼,對於經濟資本本身並不雄厚的互聯網初創公司來說怎麼辦呢?

設計、編程這類專業性強的工作必須一個人專職來做,他們無法分身。那其他工作特別是為了增加用戶、留住用戶、活躍用戶所需要的文案、活動策劃、推廣也需要有人做呢。但這類工作專業性沒有設計和編程那麼強,如果每一項都請人,對初創公司而言,所需成本必然高昂。但如果一個本來就會文案策劃的人,那麼他做活動策劃、推廣、用戶互動也是可以的。就這樣,因為節約成本,這些工作的管轄權合併,新的職位出現。他們把這些工作內容統稱為“運營”。

隨著互聯網創業公司增多,職業需求增大,各大招聘平臺也開始將此類職位名稱加入招聘門類。而最早一批從事運營的人工作兩三年後工作經驗豐富,或者隨著公司發展升職加薪或者轉行開始運營方面的培訓。就這樣,運營培訓機構也開始增多。

隨著這些互聯網公司以及運營培訓機構發展壯大,“運營”越來越體現它的價值,這個職業開始合法化。後續的運營人,開始接受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慢慢地它在職業市場也正式成為一門像設計、編程一樣的職業。當然,此時,其職業機會遠沒有新興時期那麼大了。因為工作業務也沒當初的那麼多了,而從業者卻還在逐漸增多。

從“運營”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技術開始變革,新組織大量湧現,業務管轄權出現空缺或者合併,職業機會也隨之大增。且這個機會屬於“大機會”,不是常規工作那樣的小機會。因為,那是一個新的職業在興起,其背後是社會技術以及整個行業在起飛,這個職業以及這個職業上的人,可以享受其中的社會技術紅利、行業紅利、公司發展紅利。

我們該如何尋找自己的職業機會,增加收入?

四、小 結

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有變化,才有機會。職業系統就是如此。當我們明瞭職業的概念及其演化,我們就明瞭,在社會這個大系統下,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有哪些我們可以改變,從而獲取進步,有哪些是我們無能為力,可以巧妙避開。

而這就是社會學的力量。正如喬恩·威特在《社會學的邀請》裡說的那樣:

社會學是對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差異性結果的系統研究。我們通過社會學來學習如何思考、思考什麼、我們該做什麼與不做什麼,以及如何根據我們的經驗和關係知道如何跟物質世界進行互動。我們處在一個觀念、經驗和事物交織的網絡中,當我們試圖在這個世界上開闢屬於我們自己的道路時,我們依賴於所有這些方面。

當社會的技術變革響應需求,當新組織湧現開始重構行業,當重大文化變遷開始重塑知識與技能時,新的職業以及階層應運而生。個人想要在芸芸眾生之中實現躍遷,只能做到兩點:訓練自己的本領和審時度勢,擇機行動。因為,社會系統裡我們能夠改變的實質上屈指可數。

與此同時,不要忘了,任何事情想要起作用,都有一定的邊界或者說適合範圍。我們上面提到的職業機會是在社會經濟發展良好時效果更好。因為一切都在欣欣向榮。

那麼,當社會發展處於低潮,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各個企業沒有往期那麼風光,甚至開始裁員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現在,是時候該好好想一想了。

以上就是個人有關“職業”方面的思考和想法,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加我微信:zererers,我們一起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