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疫苗刷屏引出的话题:学新闻变得有多不堪?

疫苗刷屏引出的话题:学新闻变得有多不堪?

疫苗大案背后,是一个逐渐习惯沉默的行业。它的缺位,使得舆论让位于喧嚣与空洞议论,而不再有肩负使命、孜孜不倦地深度挖掘。继而,压力也会传导更上游的新闻教育。近日,《志远读城》在高中文科毕业班的学生中调查显示:300人中仅有1人将来愿意当记者。

之一 一个开始习惯沉默的群体

伴随武汉持续半个月的高温刷爆朋友圈的,是热腾腾的疫苗案件,还有围绕疫苗案催生的各种反思文。

其中,关于调查记者这个职业的数篇追问文,自然引起很多传统媒体人的关注,而诱发的反应,我相信只是更凝重的沉默。

如果类似《深度调查行业兴衰》这样的文章,出现在十年前,在新闻圈内激起的一定是不一样的浪花。那是个纸媒行业的黄金时代:“钱发下来了,还没来得及存进银行,下个月又发了。放在家里,一摞一摞的。”这是南周火红时一位记者描述的。新闻职业理想有时候跟高薪之间也会非常和谐。

只是最近这些年,对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出现的报纸停刊和传媒集团裁员事件,已经让传统媒体人更多的为自己生计在发愁,考虑还要不要留在这个行业。

“铁肩当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样的豪言壮语,对一个奄奄一息的群体来说,似乎扯远了点。取而代之的是“理想已死,我先撤了,兄弟们珍重!”

在描写记者行业的文章中,充斥着这样的笔调:“对于大部分艰难挣扎的调查记者而言,他们的左耳,可能响着周华健那句歌: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而他们的右耳,可能是李诞的那句话‘人间不值得’”。

在这样的社会认知基调下,还有家长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学新闻,当记者吗?

显然,压力是会传导的,不会仅仅局限于新闻媒体行业自身,而且会向上游传递。

疫苗刷屏引出的话题:学新闻变得有多不堪?

之二 认知偏差带来的生源压力

先从我个人的一次调查谈起。

上个月月底,我自告奋勇去湖北一地市高中作招生宣传。在那所学校300个毕业班的文科生中,我做了一个调研,请他们中愿意读新闻,工作后愿意当记者的人举手。结果,300个人中,只有1个男生举手。

这个局面,让我看了心酸。尤其是我这样曾经在湖北日报、湖北广电工作了15年的人来说。要知道,在我们这一代人之前,还有以后的很多人中,有多少人少年时候把毕业之后能够当做记者,写新闻当成一件非常神圣和向往的事情。

在现场,我给这300名毕业班文科生做了一个报告。报告题目就是,今天学新闻传播,我们能够做什么?

报告做完,我再做调查时,举手的人明显增加了很多。

更好的消息是,我被告知,这些学生中,已经有人填志愿我所在的新闻传播学院,并且被录取了。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的误解和偏差。

所有人,包括很多层次很高的人心目中,都会觉得报纸、电视、广播,尤其是报纸不行了。新闻传播学院也没有办的必要。在他们心目中,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同于新闻传播。

这种认知偏差,给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带来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以往,各个学校文科生中,新闻传播往往是招生分数最高的,新闻传播学院也从来不为第一志愿率发愁。但是现在的局面是,不仅不能奢望最好的学生会来报考新闻传播学院,就是第一志愿报考新闻传播学院的都不多。

疫苗刷屏引出的话题:学新闻变得有多不堪?

之三 到底该如何看待学新闻传播

到底该如何看待新闻传播学科呢? 简单说几个事实,可能会改变大家的认知。

其一,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性,跟大家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和人数直接相关。

实际上,今天媒介已经更加深刻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正在变成现实。作为一个现代人,媒介已经成为了基本的素养。否则,你的生活会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搅和得昏天黑地。不但不能利用这些信息来发展、武装自己,反而会深受其害。提高国民媒介素养,这是新闻传播学科的第一个使命。

其二,今天社会上,哪一家上规模的企业,哪一个政府部门没有自己的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或者“两微一端”,现在还有抖音。所以,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言,只要你学得扎实,根本不愁就业的机会。

而从我本人的感知而言,进入高校工作之后,朋友们找我最多的就是:你那里有没有文笔好的学生,帮我推荐一下,我们急需。可见社会对真正新闻传播人才的渴求。

其三,回到前文所提到“执笔走天涯”,传统新闻人的理想而言,天地更加广阔。社会的发展,尘嚣随着网络四起,普通人无从分辨,更需要专业的真相挖掘者。好比“家家有锅碗瓢盆,永远也代替不了专业的大厨”。真相永远不会没有价值。社会最终将以特定的方式,为真相买单。

其四,再站在学术一点的角度,从学科来说,人文类学科大多离不开传播。可以说,语言类学科研究的是传播的媒介;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传播的过程;而政治学则高度重视传播的结果。新闻传播学科有非常强的存在感:很多学科都是站立在传播的基础上。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专门出了一本关于领导人新闻思想的书,说句话,能够得到这样重视,这样殊荣的学科,并不多见。这说明高层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视,远远要超过社会的认知。

从上面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新闻传播并不是像人们现象的那样衰落了,而是换了个马甲,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新闻传播,由以前的阳春白雪走入普通人的家门。对媒介使用已经不是几个新闻从业人员的事,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新闻传播专业所肩负的责任更重了。

虽然,社会感受到了新媒体给社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却还在用老眼光审视学新闻传播的人。导致了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认知偏差。

这样的偏差,到了应该纠正的时候了!

疫苗刷屏引出的话题:学新闻变得有多不堪?

《志远读城》精彩文章

在汉名校高调举办毕业典礼:有仪式的人生,让你从不相信到相信

再精心安排的人生,也会被命运粗暴打断

“利川红”借势,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

考问楚商:武汉晋升“设计之都”周年,你确信没错过什么?

大人物走后看东湖

看不懂,瞧不起,来不及

一只被施了魔法的橙子

当6000只天鹅来敲门

星空拍客(下)

星空拍客(上)

无人区的“潜规则”

万里自驾中的那些艳遇(下)

万里自驾中的那些艳遇(上)

绝世小镇遇见谁

世界最长、最无用的桥,却让每个路过的人终生惦记

Joffre Gorge:沙漠深处,千古岁月,悠悠回荡

坠落山溪探幽潭:当世界静到极致

1000万+,当红“神文”埋了什么毒?

那城在眼前,却拒我入内

杀死袋鼠

抛锚无人区

佳人勿入布鲁姆:芳心被窃不自知

御风飞渡:偷窥上帝的私家花园

不老的月光

土著禁地的神秘探险队

澳洲腹地自驾“口味重”

三万里自驾,源于生命的一次终极体验

奇幻的“地下城”:库伯佩地

他们的街道在狂欢

夜钓印度洋

Fremantle,端杯酒走你千遍

孤独之城的“宫斗大戏”

夏醉利川,就贪那点凉

身体的张力

华中师大百名女生致信马化腾:你欠我们一杯茶

千年银杏谷,寻一个像聂隐娘的女子

千古风流一湖煮

================

《志远读城》

把人生百态写进风景里

出品人

吴志远 城市品鉴师,学者,前媒体人;致力于品牌整合传播,创意写作,农业传播及新媒体应用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