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內蒙古準格爾旗為高質量發展接通源源不斷綠色能源“管道”

內蒙古準格爾旗為高質量發展接通源源不斷綠色能源“管道”

匯能爾林兔綠色礦井

内蒙古准格尔旗为高质量发展接通源源不断绿色能源“管道”

國網1000千伏特高壓鄂爾多斯站鳥瞰圖

内蒙古准格尔旗为高质量发展接通源源不断绿色能源“管道”

皖北煤電麻地梁煤礦

内蒙古准格尔旗为高质量发展接通源源不断绿色能源“管道”

京泰電廠外景

義 博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梁喜俊

內蒙古自治區,祖國北疆的一顆璀璨明珠。

新中國成立70餘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物華天寶、幅員遼闊的內蒙古以其富集的資源稟賦,已成為國家能源版圖中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之一,演繹著新時代“羊煤土氣風光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

“推進電力通道配套電源點建設,加快先進儲能、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等技術創新和應用,著力解決窩電、棄風、棄光等問題……”這是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源“路線圖”。

在這幅生動圖景中,有一個地方能源戰略地位舉足輕重——這裡是全國第一產煤大旗,煤炭遠景儲量超千億噸,有中國第一大黑岱溝露天煤礦與哈爾烏素露天礦,這裡聚集著多家國內大型電力企業及特高壓電力設施,全旗7692平方公里,分佈著已建、在建大型電廠15家……

轉化增值,構築煤炭空中走廊

“魏家峁電廠擁有2臺66萬千瓦的機組,加上新批覆在建的4家特高壓電廠,未來我們站每小時最大可向京津冀地區輸電660萬度。”在位於內蒙古南端的準格爾旗魏家峁鎮國網1000千伏特高壓鄂爾多斯站,“90後”運維班長羅浩與站裡的20餘名小夥子常年累月堅守在這裡。

一小時660萬度電,是什麼概念呢?羅浩介紹,按照一噸煤發電約3000度計算,相當於每小時從空中運輸煤炭近2000噸、一天4.8萬噸、一年1700餘萬噸。如用核載60噸的大卡車拉運的話,平均每小時就有近30輛滿載煤炭的卡車穿梭在京津冀的空中航道上。

據悉,隸屬國家電網公司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的1000千伏特高壓鄂爾多斯站,是內蒙古第一座投入商業運營的變電站,也是華北特高壓交直流主網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6年11月投運至今的三年間,已累計向京津冀魯輸送電量211.15億千瓦時。

“內蒙古這樣的交流變電站有3座(1000千伏),±800千伏直流換流站3座,構築起了內蒙古‘三交三直’特高壓工程(錫盟-山東、蒙西-天津南、錫盟-勝利交流、錫盟-泰州、上海廟-臨沂、扎魯特-青州直流)電力網絡體系。”在特高壓鄂爾多斯站監控室,該站技術員馮偉回憶,當時建設的初衷是為防止京津冀霧霾影響和有效解決蒙西地區嚴重窩電現象,它的主要特點是超遠距離送電、大容量、清潔和佔地走廊小。

在他看來,目前國內用電中心在華東、華中和華北“三華”地區,而特高壓遠距離、大容量輸送電的特徵為鄂爾多斯實現煤炭延伸產業鏈,進一步轉化增值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路徑、奠定了良好基礎。

對此,準格爾旗能源局局長王軍自豪地說,目前,蒙西-天津南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配套電源點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其中,北方魏家峁電廠已建成發電,京泰酸刺溝電廠二期、珠江朱家坪電廠、匯能長灘電廠及國電長灘電廠正在建設中,“十三五”期間,準格爾火電總裝機有望達到900萬千瓦以上。

激發活力,電力新舊動能需轉換

由準格爾旗府所在地薛家灣鎮,驅車沿著薛魏線往南10餘公里,就進入到一個叫大飯鋪的地方。在緊挨薛魏線公路的京能集團內蒙古京泰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這裡正在進行電廠二期2臺66萬千瓦機組建設,該項目是蒙西—天津南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配套電源點,雖然已是北方寒冬時節,但這裡的準備工作仍繁忙而有序。

“這樣的機組叫‘超超臨界’,就是高效、節能的意思。”京泰電廠工程部部長李強滿臉自豪地說,我們新建電廠採用的是直接空冷,沒有傳統電廠看到的冷卻塔,項目特點是具有顯著的節能環保效果。

據悉,京泰電廠是京能集團、伊泰集團、粵電集團三家按佔股51%、29%和20%共同出資組建的股份制企業。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早在2010年就建成投產,二期工程於2017年8月15日經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核准,預算投資50.4億元。

“一期電廠今年運行9年多時間,按電廠年限已進入‘青壯年’期了,也就是說設備開始步入高頻率維修維護階段。”在山西、內蒙古從事電力工作30餘年,幾乎跟煤電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京泰電廠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郭聰明表示,二期電廠是超低排放,指標比燃機的排放指標還低一半,另外這樣的機組在國內是最先進的,主要體現在能耗低。

有專家稱,建設火電廠兩個核心:一是煤耗,二是水耗。目前,準格爾旗已投產電廠11座(其中火電廠9處,水電站2處),總裝機容量655.6萬千瓦;未投產的4座,總裝機容量528萬千瓦。未來,如果新舊電廠全部投產,預計年耗煤3100餘萬噸、耗水2000餘萬噸,相當於60餘萬人一年的用水量。

那麼,這裡就涉及到取水指標問題,一方面地處黃土高原的準格爾旗歷來缺水,十年九旱是這裡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黃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建電廠水從哪裡來?如何做好水資源規劃?總體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就顯得很重要。

“我們的水權是從巴盟轉換過來的,這跟碳排放交易一樣,要不鄂爾多斯沒水,項目就沒法上,說白了就是花錢買水權。”京泰電廠一名工作人員直言不諱,他們二期年耗水195萬噸,除了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和脫硫廢水外,下一步打算把雨水收集起來再利用,以補充工業用水。

“股市和發電量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現在各地電廠多、發電量與日俱增,說明中國的經濟是向好的。”一位在電廠工作多年的相關負責人稱,目前火電供大於求,在這種情況下誰的管理有優勢,誰的成本低,誰就能生存發展。

發電量供大於求,主要體現在蒙西網“窩電”方面。如何解決存量火電“窩電”問題,一方面蒙西網要設法增加電力外送量;另一方面是允許存量電廠(已建成電廠)上特高壓。“這在技術上沒問題,關鍵是政策的問題。”

在他看來,近年來持續走高的煤價使火電企業的日子大都不好過,尤其是蒙西網建成運營較早的火電企業。從電廠運營來看,煤價起決定性作用,是“風向標”。因為,電廠煤耗與水耗巨大,通常煤耗約佔成本的60%,其餘生產維護如水電及設備折舊等佔40%。

創業創新,準格爾旗成投資沃土

“這賬沒法算,煤電投資收益懸殊太大了,沒有可比性。”一位長期在鄂爾多斯管理電廠的國企負責人稱,就拿一座2臺66萬千瓦的發電機組來說,投資50多億元,設計使用年限30年,基本要15年才能回本。而當地某企業一座設計年產能1200萬噸的煤礦,原投資24億元,就按煤價低的時候計算,基本三四年就回本了,且近幾年煤價持續穩定向好,利潤就更高了。

這只是該企業煤礦贏利的一個縮影。據瞭解,其旗下還有年產1500萬噸的紅慶河煤礦、年產600萬噸的特拉壕煤礦和楊四塔凱達煤礦等主力礦井,僅這幾座煤礦井田面積加起來少說也有270餘平方公里,且開採“壽命長”。像這樣的企業集團,基本每年贏利50多個億。

事實上,這些年鄂爾多斯持續穩定、向好的煤炭市場,再次成為央企、國企、民企集團等各方資本投資的首選。除原神華建設的中國第一大黑岱溝、哈爾烏素露天礦,神東天隆集團、補連塔煤礦、布爾臺及上灣煤礦等老礦井外,還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投資者來此“跑馬圈地”,謀求煤田資源。

隨便穿行鄂爾多斯礦區,千溝萬壑間不時有電廠煙囪冒出縷縷白煙、藍白相間的現代化煤礦筒倉及輸煤棧橋分外醒目,隨處可見高聳的電力鐵塔及穿梭山間的一節節運煤列車,成為該地區特有的生動圖景。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兗州煤業鄂爾多斯能化有限公司、皖北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淮礦西部煤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冀中能源內蒙古有限公司等大型煤企紛紛搶灘鄂爾多斯,佈局煤電關聯產業。

於2009年12月成立的兗州煤業鄂爾多斯能化公司,入蒙10年來,先後拿下安源煤礦、文玉煤礦、石拉烏素煤礦、營盤壕煤礦、轉龍灣煤礦等井田,儲備了相當數量的煤炭資源,年煤炭開採能力位列前茅,其資源儲備及煤礦數量接近於當地大型企業伊泰集團。

記者瞭解到,皖北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西北板塊鄂爾多斯控股有2家公司,掌控著23億噸煤炭資源。而淮礦西部煤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則通過合資的方式經營有泊江海孜煤礦、唐家會煤礦、色連二號井三座煤礦,資源總量25億噸。

除外來“和尚”好唸經外,本土企業如內蒙古伊泰集團、鄂爾多斯集團、滿世集團、烏蘭煤炭集團、匯能煤電集團、伊東集團、蒙泰集團和蒙南煤炭公司等企業在煤電領域也均有不俗的表現。

如,鄂爾多斯集團,原伊克昭盟最具代表性絨紡明星企業,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憑藉一句朗朗上口的“鄂爾多斯羊絨衫,溫暖全世界”的廣告詞,讓鄂爾多斯這個名字如廣告詞寓意般那樣漂洋過海、迅速升溫,溫暖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其品牌知名度可謂如日中天。

據業內人士測算,在煤炭產業循環經濟領域,鄂爾多斯集團掌控至少60億噸儲量的煤炭資源,並構築了煤炭、洗煤廠、電廠、氣焦聯產項目、硅錳合金和多晶硅等門類齊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成立於1995年的烏蘭煤炭集團,是地地道道的本土民營企業,產業涉及煤炭產運銷及深加工、熱電聯產、化工、機械製造、建材、釀酒、路橋、製藥、餐飲酒店、地產、人造板及農牧業開發等多領域。

在煤炭及化工產業板塊,烏蘭煤炭集團與其他企業集團一樣掌控的資源驚人:擁有溫家塔、石圪臺、特拉不拉、滿來梁、後溫家梁、榮恆等10座井工和露天煤礦,年累計生產能力3000餘萬噸。

事實上,無論是外來資本還是本土企業,這裡早已成為各企業集團及社會有識之士投資的熱土、逐夢的天堂。在準格爾旗這方神奇的土地上,各方攜手演繹著生動的創業創新故事,積累著寶貴的內蒙智慧和內蒙方案。

科技引領,智慧礦山建設成效卓著

成立於2008年的內蒙古智能煤炭有限公司麻地梁煤礦,設計產能500萬噸/年,井田面積20平方公里,投資19.5億元,是自治區唯一一家智能化礦井,建設目標為“本質安全、成本管控、為員工謀幸福”。

“這個煤礦由安徽省屬國企皖北煤電控股,股權成份較複雜。中間停停建建,直到2017年該公司新班子成立後才開足馬力進行項目建設。”在麻地梁煤礦,該礦分管安全管理與組織的副總陳東春操著一口四川口音解釋,之所以稱之為智能礦井,一方面是是煤礦實現了萬兆光纖到礦、千兆光纖到車間、百兆光纖到桌面。另一方面,近期在內蒙古自治區工信委的大力扶持下,井下開通了5G網絡,所有井下工人可視頻調度、實現了WiFi全覆蓋。建設萬兆光纖的目的是打通各種數據的傳輸通道,就像醫生對病人進行遠程會診一樣。

參觀中,一行人來到礦燈領取處,陳東春用手指著牆上的一臺虹膜機說,所有下井礦工要在這裡用眼睛刷虹膜,然後領取礦燈,現在礦上有600多人,基本有300多人要下井。

領上礦燈的礦工,需到前面的門禁處刷臉、就像銀行裡辦業務刷臉一樣,刷完臉簽名、存檔、自動生成臺賬,然後進到裡面,還有一道門禁,再一次刷臉,方可下井。

“這條斜巷有2500米,約2公里多,是按高速公路隧道建設和管理的,可對井下膠輪車進行紅綠燈管控,實時測速、失控抓捕,完全是按照智能交通系統建設的。”在入井井口處,一位負責講解的女大學生如是說,現在都不用上夜班了,所有設備都實現了智能化。

該講解員所指的取消夜班,是指過去煤礦分早班、中班和夜班,三個班中通常有一個是檢修班。自從上了這套系統,依託數據共享,廠家維修人員可根據數據識別設備運行是否異常,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檢修,這樣就不需要檢修班人員了,只留早班和中班,這對煤礦工人來講是“福音”。

在供應部倉儲庫房,相關負責人趙前進饒有興趣地介紹,這是兩臺智能機器人,都是無人操作的,一般物資到貨後,機器人根據之前打的二維碼條碼自動過來取貨,然後根據重量,考慮就近、大小等因素將貨物放到倉庫對應的貨架上。

據悉,具體原理是,“他們沒有供應配送系統,各部門需要領取什麼東西,在網上下單提交,經部門領導確認同意,這邊庫管員看到後,根據下單要求決定是否配送,然後膠輪車接到報警後就過來了,就像快遞員一樣,到這裡來取貨,這時他們的庫管員根據單子點擊確認,然後機器人就開始工作了。”

“這邊的貨架總共5層、1000個貨位,機器人臂可升高至5米,我們一共購置了2臺,每臺五六十萬元,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生產的。這個倉庫主要特點是省空間、安全、有保障,另外這樣的倉庫,過去需要十五六個人,現在五六個管理員就可以了。”趙前進說。

下一步,該煤礦計劃打造煤礦通用件無人超市,也就是說平時沒有人值守,持卡的人員刷卡識別即可進入庫房,選好東西掃碼付款,然後門禁自動打開。目前,這個項目正在開發程序。

趙前進坦言,像這樣年產500萬噸的礦井,正常需要一兩千人,他們現在是600多人,相比沒有實行智能化的煤礦,人員差不多減少了一半。

“其它煤礦只是某個點實現了智能化,我們礦是從地面、辦公、倉儲、銷售,再到井下通行、生產、安全均實現了智能化,可以說智能化是全方位的。”該礦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建偉自信地說,煤礦最大亮點是井下煤機實現了遠程控制和數據共享。

在麻地梁煤礦走訪,給人的最直觀印象是煤礦採用科技帶來的全方位變化,處處體現著智能化。

準格爾旗能源局局長王軍表示,要加快推進智慧礦山建設步伐,鼓勵引導全旗所有煤炭企業積極參與到智慧礦山建設上來,逐步形成“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採掘新局面,加快實現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綠色發展,全面提升煤炭工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